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闯三关 >

第99部分

闯三关-第99部分

小说: 闯三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厅长让钟大炮坐下,给他倒满了茶,认真地说:“根据省里的指示,5月2日,厅里组织有关人员利用节日的时间,到你们那里进行检查,到时我亲自带队,如果完全具备条件的话,立即进行备案,建立生产管理的全程监控,发放绿色食品通行证,注册商标,打造中国驰名品牌,为你们集团公司闯国内、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大家听了高厅长的话,心情更加振奋。
这时,李鹏程接到李居安打来的电话,告诉他:陈军红的父亲老师长陈正新已经同国际贸易质量安全认证中心的有关部门联系好了,5月1日下午将到达公司,进行检查。如果达到标准的话,立即建立国际农产品安全质量认证中心对江州荔枝果业生产基地的生产管理进行备案,实行全程监控。这就意味着江州荔枝一个多月后,将可以冲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闯关了。
李鹏程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高厅长。
高厅长听了十分感慨地说:“真想不到,老师长离休了,还这么热心支持地方的经济建设。我们如果不好好工作,就更加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了。”
高厅长说到这里,立即安排钟宏宇带李锋、李鹏程、钟大炮到省政府招待所住下,他马上同有关方面进行联系,争取5月2日早上7点30分准时前往江州市。
临别时,高厅长指示钟宏宇带大家到省城最早实行农品市场准入制的高桥农业贸易市场看看,如果有时间的话,明天最好到省政府效区一家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参观一下,看看他们的经营模式,和进行生产管理监控的具体操作,如果顺利的话,最好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具有经销江州荔枝的总代理商。
于是,大家告别高厅长,在钟宏宇的带领下,前往省政府招待所住下来。
五月一日清晨,省城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人们又迎来了一个节日黄金周,外出旅游的和来省城旅游的游客一下子剧增了许多,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好一派繁华的太平盛世的景象。
钟宏宇一早就带李锋、李鹏程、钟大炮来到了高桥农产品贸易市场。
这个农产品贸易市场,是省城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的第一个试点,凡是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不过,能够进入这里销售的农产品大都形成了生产基地的农业生产企业,一般的单家农户生产出来的剩余的农产品,都无法进入这里销售,尤其是菜蓝子里的东西,都是建立了生产管理全程监控的生产基地生产的。
在钟宏宇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市场服务部办公室。
市场服务部的领导与钟宏宇是老朋友,当钟宏宇向他说明了来意后,他热情地同大家握手问候。
高桥农产品交易市场服务部的负责人,五短身材,人很精明干练,留个平头装,圆乎乎的脸蛋,笑起来的时候,现出两个浅浅的酒窝,牙齿如石榴子般细密整齐,一付大姑娘的样子。
他让大家在沙发上坐下来后,一边吩咐服务员倒茶,一边自我介绍:“我姓苏,双名宏坤,因为我生了个男生女相,人们给我起了个外号:‘乖乖女’!在省城居住下来的人中,可以说是无人不晓。”
苏宏坤的说话,引得大家大笑了起来。
大家笑了一会后,李鹏程提出想到各处走走,了解一下整个市场的交易情况。
苏宏坤听了,笑着说:“用不着这么辛苦,这个交易市场,是省城第一家推行市场准入制的试点,各种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网络服务功能,一应齐全,除了不能直接交谈外,可以说完全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
苏宏坤说到这里,打开电脑室的房门,让大家进去。
大家进去一看,原来市场的整个交易已经实行了电视监控,坐在这里,工作人员可以全面地看到整个市场交易的动态,货物的成色,检验、检疫的情况,价格的升幅。
苏宏坤让大家认真地体验了一下市场电子信息化网络服务的完美无缺的感觉后,向大家介绍说:“除了这些外,市场服务部还建有一个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平时各个阶段的生产管理的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全部实施对各个菜篮子基地的生产管理的全程监控,保证完全杜绝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
大家听了,感到有点纳闷。
钟大炮说:“单家独户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数量哪么少,你怎么进行监控?”
苏宏坤听了,解释说:“能够进入高桥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产品,都是建设有生产基地的企业,单家独户的农民生产的产品,根本就没有条件进入。”
“这么说,农民不是没有生路了吗?”钟大炮听到苏宏坤这样说,心里很为单家独户的农民打抱不平。
“这个东西,我也很难与您老说得清楚。”苏宏坤说到这里,想了想,说:
国家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后,传统的生产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
农民为了适应这个形势的发展,很多人办起了企业,以企业的形式把大家组织起来,实行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化经营。
胆子大、又有资本的企业家,干脆把一个区域内的土地;承包下来,建立一个大型的生产基地,实行区域性布局,一体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对不同的地域资源,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清楚:什么样的地域资源;适合种什么样的作物,进行统一调配,统一作业,定向种植;定期供销;建立科学化的电子信息网络化管理的严格的科学技术生产管理制度,实行市场交易中心对整个基地生产管理的全程监控,确保所有的产品完全达到安全消费的标准。让拥有这些土地的农民,作基地的工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领工资干活。”
苏宏坤说到这里,打开电脑,点击高桥农产品信息网,一边让大家看,一边继续解释说:
你们自己可以查看一下,储存在里面的,都是进入高桥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各个生产基地的各种农作物的生产管理情况。这些基地,有的是几家或十几家农户联合起来经营的,也有老板独资经营的。
李鹏程逐一查看了各个基地的生产管理情况后,才真正信服:中国要促使农产品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发展接轨,就必须全面地推行市场准入制,只有实行市场准入制,才能促使新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完成新的社会生产力变革的进程。
从这个数据库里看到的情况表明:农民要致富,求生存、求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要调整,要进行新的组合,寻求新的突破。
从这个数据库里的情况可以看到:省城郊区农村的生产结构已经正在向着一个新的全部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不愿种田的,把田租给别人,洗脚上田,进城务工做生意;要种田的,几家或几十家联合起来;调整生产结构,形成一个生产规模,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个大型的生产基地向市场供货;有本钱有技术的干脆自己独资成立一个公司,把大片的土地租下来,请这些土地的主人当工人,领工资干活。
总之,一句话,郊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全面地推向市场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合格的达到安全消费的无公害绿色产品进入市场销售。
苏宏坤介绍说:这些基地的老板和农民,都皆大欢喜,各得其所。
李锋看后,心里觉得:在省城郊区或县市以上的郊区的农民,实行这种形式的组合,推向市场化种植,是可行的,但在山区农村呢?他向苏宏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苏宏坤听了,说,“一样可以!我们这个市场的一个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就是在一个距省城一百公里的效县山区建立的。那里山清水秀,完全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全村300多个农民领工资干活,老板每年收入超过二百万元,农民平均工资均保持在八百元左右,比自己种田多了几倍。”
“真的?!”
“骗你们干什么?”
“能不能领我们去参观一下?”李锋听了,心中再也按捺不住了心头的喜悦。
这时候,他想起了曾经到过的云南省一个生产基地,他们专门生产一种特产蔬菜供应广州的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
他心里想道:“如果不去看一看,岂不可惜?”
苏宏坤听到李锋提出这样的要求,看了看钟宏宇,钟宏宇觉得100公里,不算很远,来回三个钟头,中间停留一个钟头,估计下午二点钟也能赶回到,并不碍事。于是说:“成!”
钟宏宇是省农业厅的,他说成,苏宏坤怎敢怠慢?于是连忙向副手交待了几句,马上同大家一起出发。
苏宏坤上车后,马上同老板联系,老板刚好在基地,搞一个新的试验,听说省农业厅来人参观,高兴极了,在电话里连声说:欢迎!欢迎•;•;•;•;•;•;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第二部 第十二章 孙秀才
    在车上,苏宏坤向大家介绍了基地老板的情况。
大家听了,知道老板是个本地人,与苏宏坤同姓,双名叫振兴,外号叫“孙秀才”。
苏宏坤告诉大家:
广东电视台不是常播一个叫“孙秀才”的小品吗?这个老板生得同“孙秀才”一模一样,但做事却不同‘孙秀才’那样儒腐,食古不化。他是个很精明的生意人。
三年前;在外省搞了一个蔬菜生产基地,盖了一百个大棚,搞反季节栽培,开始二年,风光无限,的确赚了不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消费意识不断增强!那些靠利用激素来控制、调节、提前或延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已经逐渐不受欢迎。人们开始青睐那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苏宏坤说到这里,给大家说了一件看似很平常,但却很能说明问题的反常现象:
各地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农村乡镇有不少的人到城里的生产基地批发农产品,特别是各种时令蔬菜,回到乡下零售,而且大有风起云涌之势。
苏宏坤提醒大家说:“过去是乡下人把剩余的农产品运进城销售,深受城里人喜爱,现在却变成了,乡下本地种的农产品不受欢迎,甚至无人问津,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大家听到苏宏坤这样问,一时都回答不上来。
还是李鹏程反应快,说:
“这是因为城里生产基地生产的各种时令蔬菜实行了生产管理全程监控,产品上市全部经过检验检疫;获得合格证书,安全消费有保障,农村单家独户生产的东西,没有具备这种生产条件,农药使用多,安全消费不够保障,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有发生蔬菜中毒事件,都是出自于这种情况,所以,大家说,谁不想买那些安全消费有保障的产品?”
“说得对!”苏宏坤认为李鹏程的说话完全正确。
于是,又提出了一种城里人要掏乡下人的钱袋子的说法,他说:
“现在城里人又打起了乡下人的算盘,从效区农产品基地批发新鲜蔬菜送到乡下专门销售农产品的商店,建起一个网络,一汽车的货,早上五点钟出发,一路发货,不到八点就发完了。”
对于苏宏坤说到的这些现象,李锋感到不是滋味。
李锋心里想道:长此下去,山区农民怎么增收解困?还是李劲松书记说得好,山区农民要增收解困,实现小康,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农业、种养业、必须走企业化的道路,实行区城性布局,一体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产生出来的矛盾,农民才能适时代而生存。
这时候,大家都没有话说了,车箱里出现了短时的寂静。
李鹏程这时觉得苏宏坤说的事情还没有清楚,关于那个生产基地的老板的情况只是开了个头,怎么不再往下说了呢?于是笑着问他:“苏领导,你说的那个老板的情况怎么不往下说了呢?”
苏宏坤这时拍了一下脑门,笑着说:“看我这记性,你不提起,差点忘了。”于是继续绘声绘色说起了那个老板的情况,大家听了才知道:
原来那个“孙秀才”非常善于捕捉商机,他以敏捷的洞察力,预见到中国的广大消费者很快就会兴起追求一种完全按照作物自由生长的无公害的有机食品。这是从无公害食品到绿色食品,到有机食品的一个飞跃消费热。把握得好;定能创业成功。
但是,去那里寻找这种新的突破,实现新的飞跃呢?
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考察,他觉得要真正生产出一种真正没有受到污染的完全使用有机肥料的有机食品,必须到远离城市、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藏风聚气,30里内没有污染,且又在源头的山区地带开发种植才行。
于是,他走遍了省城邻近的几个市县,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土地。
后来;经朋友介绍;几经努力,才找到现在这块肥沃的山清水美的完全合乎心中的想象的地方。
现在,整个省城有机蔬菜销量最大的就是“孙秀才”了。
大家听了苏宏坤的介绍,都对“孙秀才”的独到的战略眼光,产生了一种崇拜感。
李锋心里想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