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94部分

罗辑思维-第94部分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句话说得好吓人啊,意味着政府原先控制3d打印枪支这种事的所有手段都是失效的。过去你传播危险信息,我可以从你这儿掐断,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信息到处都是。我们假设有一个恐怖分子,我们不知道他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他听到了这番话,第二天就钻进了图书馆查找。几天之后,他揣着一个像面包的东西走出来的时候,你不觉得毛骨悚然吗?

    虽然3d打印或者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很美好,给每一个人赋权、赋能,整个世界资源的体系将会重构,个人可以获得更大的权利和资源。可是人有复杂性,假设他是恐怖分子呢?假设他极端仇恨社会呢?这个东西到了他手里,你知道引发的社会后果是什么吗?

    且不说这个后果有多严重,人类现在没有办法去制约这个后果,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每个人都应该活在趋势中

    大家都知道,近30年来,制造业在国际间梯次转移,最后来到了中国,把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制造之国。如果3d打印真的实现了,中国这个“制造王国”的美名和地位,还能保持得住吗?

    2010年,奥巴马上台的时候承诺,美国要重振制造业,甚至还要拨款、修改法案等。在我看来,在3d打印技术的坐标下,这就是扯淡。工业将来会变成遍布全球的零星式分布,地域空间的限制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这个重要吗?重要的是那些能够设计数据包、数据模型的大脑在哪儿。

    假设他们现在在旧金山,会一直在旧金山吗?没准儿将来就在马尔代夫呢。如果马尔代夫政府说,只要你会玩3d打印,所有度假村都对你免费。没准儿未来世界的创造中心就在马尔代夫的海滩上,也未可知。

    也有可能,未来的国家主权会变成民间组织,一个分布于全世界的组织。也许这个组织的权利和资源,远远超过一个主权国家,因为3d打印时代、互联网时代,权利都在个人手里。

    你只要接受这个前提,真的可以推导出这样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结论,而所有这些结论都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每一个美国人,你现在看到的世界,你根据现在看到的世界推演出来的未来世界,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可能全都是错的。未来世界什么样?3d打印已经让它变得面目模糊。

    今天我们讲的是3d打印机,实际上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面对那些已经呈现出光辉前景的技术创新,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很多人往往是在两极之间摇摆,要么绝对乐观,对未来某个时间点会出现的某个确定性的结果,做赌徒式的下注;要么就是完全的悲观,甚至是保守式的排斥。悲观者认为:我原来的世界很美好,我原来的被窝很暖和,新的东西你不要来,我原来的世界牢不可破,你对我毫无作用。

    我主张的态度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在趋势中。这两种极端的态度,可能都对,也可能都错。你可能欣喜若狂,也可能非常失望和沮丧,但是,如果你能秉持一种活在趋势中的态度,那你生命中的每一个点都可能获得惊喜。面对这些创新,我们用一种欢乐的姿态,用一种匍匐的身姿跟在它身后,体察它一点一毫的进步,这本身就是快乐的所在。

    更何况,趋势这个东西非常严酷,有的时候它会造福于你,有的时候会扑入你的生命中,给你造成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劫难。但不管怎么样,你只能享受,无法拒绝,这就叫活在趋势中。

    我在市场上找到一本书,叫3d打印:从全面了解到亲手制作,它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杨振贤先生。这本书里有如何亲手做一款3d打印机的全面指引,如果你有兴趣,真的可以亲手制作一台。

    如果你做成了,我愿意用罗辑思维的资源帮你展示,因为我们知道,你就是那个活在趋势中的人。

    03未来脑世界

    沙堆实验的启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个叫巴克的物理学家及系统科学家提出所谓的“沙堆实验”。这个实验,我们在前文中讲过。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当我们人类面对一个过于复杂的系统的时候,我们是束手无策的,只能傻呆呆地在旁边看着,因为我们既不能控制,也不能测量,更没法预测。

    可是我们人类是有理性的生物,我们有自尊心,怎么能够容忍自己面对一种完全不确定的境况呢?那不是绝境吗?所以,即使认同这不可预测,我们人类也在试图换一个角度来把握它的规律。

    20世纪,很多科学家就创立了这样一门学科,就叫复杂性科学,专门研究“沙堆实验”这样的问题。

    复杂性问题我们先搁下不谈,说一个跟它有点关系的话题,那就是:人类通过互联网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人类的进化通往何处

    这话题太大,但是也非常有魅力。即使是一个穴居人,他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以及今天的你拉着女朋友的小手,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的时候,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泛起这个问题。千秋万代之后,我们的子孙会是什么模样呢?手会变成六指吗?还是手指越变越长,更方便我们敲击键盘?

    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就是进化论的规律到人类这儿会失效。虽然进化的洪流仍然滔滔向前,浩浩荡荡,但是到人类这儿它会拐一个弯。为什么?因为在当代文明的条件下,进化的很多条件对人类这个物种已经不适用了。

    达尔文扔出来的进化论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换句话说,自然选择的压力冷冰冰地盯着每一个物种,你有能耐你就活,你就传宗接代;你没本事,你竞争失败了,你就只能断子绝孙。基因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就是这么一次一次选择得到的。

    可是在现代文明的条件下,我们的伦理条件允许我们把那些竞争失败者,换句话说就是穷人,赶尽杀绝,不让人家传宗接代吗?当然不能。我们的政府也在补贴穷人,也想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不管竞争成什么样,人类的基因都会传下来,自然选择的压力到人类这个物种这儿就失效了。我们的进化历程一定会拐一个大弯,可是拐到哪里去呢?

    前不久,我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这样的:人类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像十几亿年前,地球表面某一个泥坑里那些黏黏糊糊的单细胞细菌而已。那个时候,那堆单细胞生物连细胞核都没进化出来,人类现在也不过就是那个状态。

    我们的未来,就是一个一个的单体,像细菌那样,从单细胞动物进化成多细胞生物,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更大的生物。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奇思妙想,虽然想想挺不堪的。

    换句话说,千万代之后,我们的子孙将会活在一个巨大的生物体的体内,人类只是一个个细胞,那个才是主体,混得好点儿,我们能成为人家的脑细胞、眼细胞;混得不好,我们很有可能就是人家大肠里拱动的蛔虫。

    人脑就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状态

    这个猜想会不会成为现实呢?一本书叫互联网进化论,它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的客座研究员刘锋先生,这本书的结论和刚才这个猜想完全一致。

    这本书的结论就是这样,单细胞生物进化发展出人的大脑,人的大脑从这会儿开始,借助互联网,构建起另外一个大脑——全球脑,即以地球甚至是以宇宙为空间的一个大脑,它发展的尽头就是现在人脑的状态。换句话讲,人脑就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状态,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就是奔着人脑的状态去发展的。

    我看完书后迅速约刘峰先生见了个面,问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这个想法的创生有两个契机。第一个契机,原来他是个程序员、码农,写程序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程序其实都是从原来某一个原始程序演变过来的,那个原始程序就是bbs、天涯论坛这些东西。他发现什么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引擎,包括维基百科,这些网站在底层代码上跟这玩意儿一样,所以这是不是就是一个单细胞生物演变过来的?这里面是不是有进化的规律存在?这是一个启发。

    第二个契机,有一年他为水利部工作,发现水利部在中国所有的江河湖海当中,遍布了各种各样的探测器,有的探温度,有的探流速。这些触点采集到的信息,会通过互联网连到北京的一个主机房,供水利部的专家去分析全国的水文情况。他说,这不就跟一个动物的神经系统类似吗?

第92章 互联网进化论(6)() 
这两个契机激发他往下研究,于是捧出了这本互联网进化论。

    我继续问他:“你有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这个猜想是对的?”刘锋先生也坦然承认,现在为止,它就是一个猜想。互联网已经构建了和大脑一模一样的各种神经系统,比如说视觉神经,就是摄像头;听觉神经,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采集器;自主神经系统,就是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运动系统,就是自动打印机;等等。我们在互联网上能够看到的新进展和生物神经学的进化,基本上能够一一吻合,但是我们只能说这还是一个猜想。

    跟刘锋先生接触完之后,我自己倒是可以为这个猜想补充两个佐证。

    第一个佐证就是分形学。分形学是美国数学家曼德勃罗在20世纪提出来的。他最开始写了一篇文章,就叫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很多小学生都能随口报出来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但是他仔细一想,不对,这得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尺子去量。如果你一点一点地去量,这个海岸线可以变得无穷长,因为每一个弯曲你都要量。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由这个问题开始,曼德勃罗就创立了分形学,当然,这是数学。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分形现象,就是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一种自相似性。

    比如说,你看到一棵树,这棵树你从来没见过,但是你一眼就发现这是一棵树,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它的形状是与你的感知系统里树的原形是对得上号的。树是什么形状的?就是不断地分叉,根生干,干生枝,枝上有叶,叶上有叶脉。几乎所有的树都是这样分叉的。所以,从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看,是一模一样的形状,这就叫自相似性,跨越两个维度完全一样。

    佛经里面的讲法也一样,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建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建成一个大千世界。

    总而言之,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在不同尺度上有惊人的相似性,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后来很多痴迷于数学和互联网、计算机的人还发明了一种艺术,就叫分形艺术。

    这种分形艺术的特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相似性,第二个叫无限可精致性。就是把这个图不断地放大,它的精致结构和宏观结构一模一样。这就是分形艺术。

    它跟我们刚才讲的互联网进化论的猜想,有一定的相似性。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的顶端就是人,人再进化,构建成一个更大尺度上的生物,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是分形,这是第一个佐证。

    我们还可以提供第二个佐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看法,这就要说到物理学的一个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文科生不懂这些科学名词,但宇宙大爆炸,大家有概念吧?最开始的宇宙就是一个点,密度极大,温度极高,体积极小,然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砰”的一下就炸了。然后体积越来越大,所有的星云飞速地奔离,密度变得越来越稀薄,热量变得越来越小。

    不说这个了,就说打鸡蛋吧。把一个鸡蛋磕到碗里,里面是非常清楚的结构,黄的是蛋黄,白的是蛋清,然后你就“咣咣咣”一通打,最后什么状态?从宏观上看,性质趋于单一;从微观上看,所有的点的运动状态变得混沌而没有系统感。对,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终点。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一个概念,叫热寂,也就是热量变得寂灭了,那个时候宇宙的终点就是:所有的地方密度一样,所有的地方温度为零,所有的生命绝迹。这就是宇宙的未来。

    全球脑的量子跃迁

    物理学家这话刚说完,生物学家就在一旁冷笑,扯什么呢?没看见生物现象吗?我们研究的对象恰恰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你们认为宇宙是从有序到无序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是从无序到有序,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一直发展出人脑这样极其复杂的有序结构。那你说,到底是物理学家对还是生物学家对呢?到底是有序到无序,还是无序到有序呢?这就成为一个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