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46部分

罗辑思维-第46部分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价格就上去了。美国当时有一个评论员开玩笑说,石油危机期间是美国车辆润滑销售状况最好的一段时间。

    因为价格是一个剧烈变动的因素,而价格本身仅仅是一个信号。所以老想控制这个世界,老想控制价格,这是人类从权力时代带来的一个妄念,由此才产生了阴谋论的想法。这个世界实际上是由谁控制的?由所有在自由市场中作为交易主体的决策者。他们分散决策,形成的一个总体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没有谁能够真正控制它。

    如果这个道理你还没弄懂,你就想想,冬天要不要穿秋裤这件事情。政府、中央银行行长是可以规定你哪天穿秋裤,但是你真正穿秋裤的时间,跟你妈妈、你媳妇、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你穿秋裤只是对天气变冷的一种反应,而不是说你可以通过穿脱秋裤来控制外在的天气。

    阴谋论为什么会破产

    前面我讲了一系列经济学的原理,其实只是想描述一个趋势,就是历史越往回追溯,你越会发现人类社会是由权力来主导、由中心来控制的一种社会样态。但是越往后,越往未来,人类社会就越以自由为前提,以市场来协同,由分散的节点来分头决策,就会变成这样一种社会样态。如果你接受这个前提,我们回头再来看阴谋论这个话题,你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在空间上看,阴谋会永远存在,但是阴谋的规模会遭到限制。为什么?因为阴谋的前提是保密,策划阴谋的一帮人不跟其他人说。但是保密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所以阴谋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受控。你瞒着你老婆出去玩点儿花花肠子也许能做得到,一帮人躲在家里想控制全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结论,在时间上,历史越往回追溯,和中心化的社会联系越紧密的时候,阴谋就越奏效。但是越往后看,随着开放社会的到来,信息流动的加强,阴谋得逞的可能性就太低了。

    如果你还是觉得有点儿糊涂,那就记住这句格言吧:“你可以短暂地骗住所有人,你也可以永久地骗住一部分人,但是如果你想得永久地骗住所有的人,对不住,您办不到。”这就是阴谋论会破产,它的理论根基扎不牢的根本原因。

    我们不想跟阴谋论者抬杠,因为他们是说服不了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想探查一下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叫“去中心化”。你可能会反驳,人类没有中心怎么行?没有国家,没有政府,没有法律,这天下不就乱了吗?

    你还真别把这个中心的作用绝对化,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市场的力量,作者叫李子旸,是一个用小故事来揭示市场经济原理的高手。在这本书里,他讲到一个例子,18世纪的时候,欧洲对于鲸鱼的需求非常大,那个时候妇女穿的裙子里面都是用鲸鱼骨来支撑的,而且家家户户点灯用的都是鲸鱼油。但是在浩瀚的大洋上,那些分头进行捕猎和作业的船只之间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太大了,因为一头鲸鱼那么大,不可能一个鱼叉叉上去它马上就死,一般会带伤逃亡一段;第二艘船上去再来一叉子,这条鲸鱼死了,请问这头鲸鱼是谁的?非常容易产生纠纷。

    奇怪的是,在18世纪中期,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英国法院很少接到这个方面的诉讼。说白了,就是捕鲸船的老板们和水手们之间形成了一套规矩,没有法院的掺和,没有成文的法条,他们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纠纷。

    根据李子旸先生的介绍,欧洲的捕鲸船大概形成了两个规则。第一个规则在英国海岸周边适用,叫系牢原则。什么意思?就是一个鱼叉叉上去,你后面得带根绳子,这头鲸鱼负伤跑掉以后,你可以像牵着一条狗一样跟在后头追,一直追到这头鲸鱼死掉,你把它收获上来。但是请注意,什么能够证明你是这条鲸鱼的主人呢?就是这条绳子,一定要系牢。

    可是到了北美海岸就不一样了,就不能用系牢原则了,为什么?因为鲸鱼品种不一样。英国海岸的鲸鱼叫露背鲸,性格比较温顺,它不会往下沉,不会跟你折腾,它就是跑,跑累了就死了。美洲海岸的叫抹香鲸,抹香鲸的脾气很大,你扎我,我就下沉上浮跟你一通折腾,所以这个时候再牵一根绳就太危险了,容易把船都拽到大海底下去。那就得另定一套规则体系,叫“鱼叉占有规则”。就是每个鱼叉上要带有这艘捕鲸船的标志,最后这头鲸鱼死了,就看上面的第一个鱼叉是谁的,那这头鲸鱼就归谁。

    虽然形成了两套规则,可是这两套规则不能互换,比如说在英国海岸,如果你用鱼叉规则的话,那就很麻烦,因为露背鲸常常单独出现,一堆捕鲸船要是都上来用鱼叉戳,最后怎么判别哪个是第一个叉的?但是抹香鲸不一样,抹香鲸成群出现,几艘捕鲸船可以一起作业,分头追捕,所以容易平息纠纷。

    任何一个长期在一起博弈的群体,都可以形成大家默认的法规,而没有必要用白纸黑字把它写下来。

    但是很奇怪,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法院突然接到很多捕鲸业的诉讼,为什么呢?根据李子旸先生的分析,原因很简单,这个行业没奔头了,大西洋海域的鲸鱼都被捕杀得差不多了,这个行业很快就要日落西山了。

    所以这又得出另一个结论,人们在长期博弈过程中,要想形成一套共同遵守的规则,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有盼头、有奔头。如果没盼头、没奔头,大家都倾向于打破这个规则,这个时候就得法院介入,就得中心化的那个社会结构来介入了。

    西方的法理学当中有一脉理论,叫作自然法理论,它的理论就和李子旸先生讲的这个理论差不多。自然法理论认为,人类的法律是客观的,它有一些公序良俗、天理人心、公平和正义、先验的原则在。我们人类制定法律,不过就是把这些早已经客观存在的法律条文落实到纸面上,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更倾向于公平正义、公序良俗,仅此而已。所以法律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不是什么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我们努力去发现的一个天条。

第46章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3)()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发现,这跟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利息、利率的来源有点像?美联储不是去制定利率,而是去发现市场已经形成的利率,然后把它表述出来而已。所以这个社会到底是由中心来控制,还是由大家分头决策,早已经形成,最后只不过是通过价格、法律法规这些显示屏把它显现出来而已。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阴谋论这个话题,阴谋论有一个隐藏得更深的前提,那就是阴谋论者认为这个世界是以谁战胜谁、谁控制谁、谁把谁搞定为基本样式的,就像30多年前的一首歌唱的那样:“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到底谁怕谁?”但是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谁怕谁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和谁发生了良性的、有行为规范的合作,这个世界才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02中国窄门

    既重要又看不懂的事

    国庆长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作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者是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

    我跟吴老师认识很多年了,最开始他写了企业史大败局,然后是中国经济史,一段一段地往前写,先是激荡三十年,然后是跌荡一百年,最后是浩荡两千年。所有朋友都跟他开玩笑说:“你用了这个‘荡’字,后面可没什么好词了。”正当我们等着他再捧出一本什么荡多少年的时候,他突然就捧出了这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前不久遇到吴老师,我请教说:“这么枯燥的专门史,又是古代的,有多少人会看?你为什么要写呢?”

    吴老师给了我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回答。他说:“如果不理解中国的古代经济史,就没有办法理解现在的中国经济。”这话听着有道理,但是当时我觉得太牵强了。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经济结构多简单呀!而现在是多么大的经济体量,多么复杂的博弈环境,多么复杂的经济分析工具,以及多么复杂的产业结构!这东西你非说有联系也行,但是借鉴意义并不大。

    可就在我仔细拜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的认知发生了大翻转。这本书至少帮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微观问题,一个宏观问题。

    微观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进行了30多年,可是计划经济残留的国营企业不仅没有死掉,反而死蛇翻身,越活越健康?不仅“垂死病中惊坐起”,而且返老还童了,这是为什么?

    宏观问题是,当中国经济的体量变得这么大,在gdp这个单一指标上要赶超美国已经指日可待的时候,总不能说中国崛起之后就是另一个美国或英国吧?我们总有自己文明的特质,可这个特质是什么?

    这可不只是中国人关心的问题,全世界都关心我们中国到底要往哪儿走,将来的变形方向到底是什么。就像关汉卿那首小曲里说的,那颗“蒸不熟、煮不烂、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从历史中带来又一定会带去未来的那个特质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回头看中国经济,会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阶段性的解答。

    中国经济现在好可怕,西方人也觉得看不懂,因为它越长越大了。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死前写的一本书得出来的结论,让我大惊失色。他说中国经济有三大特征:第一,伟大;第二,非计划;第三,意外,说白了就是看不懂。他说这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

    美国人萨默斯曾经当过哈佛大学校长、美国财政部部长,还险些当了美联储主席。他说,如果300年后再来看21世纪最初这十几年,很多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是要被颠倒过来的。冷战结束只能算是第三流事件,现在觉得很热闹,300年后一点儿都不重要,不就是两个国家竞争嘛!第二流事件是中东的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真正的第一流事件是什么?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界精英看来,中国崛起、经济总量的迅速膨胀,是一件既重要又看不懂的事。

    现在,我们中国的学者自己回溯到历史的源头和深处去看,什么东西导致了我们现在的经济状态,以及它未来可能的走向和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

    大一统:中国文明的内核

    那粒铜豌豆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中国文明到现在为止还摆脱不掉的内核呢?吴晓波老师的回答是,这个东西叫大一统。中国上上下下其实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统一是好的,分裂是坏的。

    分裂为什么不可能是好的呢?历史已经证明,分裂的时候,任何善良的统治者,可能有善治的开始,但是最后一定会结出一个恶果。最典型的就是元末的张士诚,他当时控制着华东的苏、松二府,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和上海一带,他老人家轻徭薄赋、礼贤下士,治理得非常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最终张士诚没有获得全国性的政权,被朱元璋打败了,所以他的老百姓还是要受苦。有明一代,苏、松二府的赋税都非常重,带有一点儿惩罚的意义。张士诚的铁杆儿部下被朱元璋贬为贱籍,很多工作都不能干,只能干最下贱的事,比如淘粪桶,这种现象一直到清代才终结。

    所以,在分裂的地方政权下,是没有绝对的安生日子的。老百姓真想过安生日子怎么办?只能盼望全国统一,天下太平,正所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是中国上上下下的共识,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我们先以这个为逻辑起点。

    如果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都是要实现大一统,那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又建立了哪些制度呢?吴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四项基本制度。第一项,中央和地方分权制度,就是郡县制。第二项,全民思想的控制制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决了。第三项,精英的控制制度,这在隋唐年间通过科举制解决了。第四项制度就是宏观经济制度,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叙述框架。

    自由派市场经济大师——管仲

    讲完这个叙述框架,我们回到公元前,回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叫管仲。大家都知道,管仲辅佐齐国公子小白登上了齐国的宝座,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这个人谈不上有什么雄才大略,他只有一个好处,特别信任管仲——只要我吃饱喝好,剩下的我都不管,我给你钱、给你权,你来操持这个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