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浣衣女-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妈妈面前。
李妈妈思量半天,跟她说:“去把小猪的全部处理掉吧,这种大灾年景,人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大宝娘听县衙里面的人说,内地受灾的地区都开始卖儿卖女,互相易子而食了,你还想着喂猪。”
刘白氏听了之后,心下更加慌张,跌跌撞撞跑回去给陈大姐说了,陈大姐狠下心来,把那些小猪崽全部处理掉了。
原来打算喂猪而囤的粮食,倒是存了下来。陈大姐想得明白,自己现在怀了孕,今年若是年景不好,便休息一年,先把孩子生下来,明年再从头开始也是一样的。
第104章 饥荒()
李小红先回老宅子见了李妈妈,让李妈妈陪着自己进空间一趟。
自从壮壮娘进了空间,李小红没再单独进去过空间,其实李小红骨子里,和李妈妈是很相像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恨不得掏心置腹的对别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连看都不愿看一眼,壮壮娘就属于她不喜欢那种人。
李妈妈嘲笑她终于想起来自己还有个空间了。李小红略有尴尬,前一阵她确实忙于账房学堂,和刘文星赶考的事,这两边的老宅子和空间全部丢给了李妈妈,一点没过问。
现在要用空间了,才想起来要进去打理打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确实不大好。
李妈妈也就这么一说,她没有心思去指责女儿,在她看来,女儿做的事儿都是正事儿,她把女儿培养了那么多年,去做个学校校长,总比做农民有前途。
空间里已经大变样了,可不再是一个小院子了,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庄。
李妈妈慢慢给她介绍,那最早开垦出来的田地,成熟速度是最快的,半个月就能收一茬麦子,新开垦出来的田地,与外面的田地的成熟速度是一样的,要四五个月左右。
李小红看着农庄里还养了兔子、鸡、羊,有些犹豫的和妈妈商量,别养这些东西了,把粮食都攒下来。
兔子要吃草,总得有田去种草,现在人们吃粮都困难,买兔子的人更是少了。
李妈妈同意地点点头:“这些我早想到了,就是处理不掉,现在人哪有余钱买肉啊。”
李小红只说:“我去想办法。”
两人又商量着要把麦子少种些,多种些粗粮,土豆,玉米的产量高,万一饥荒蔓延到古浪县城,能救活一个是一个。
李妈妈可是吃过观音土的人。对于饥荒的认识,她比李小红更加清醒。
她领着李小红看空间里的几个粮仓,原本打算喂牛喂羊的棚子全部用来堆粮食了。
壮壮娘远远在地里干活,并不凑近两人,她还是不喜欢与人相处。
走在古浪县城的街头,李小红明显感觉与以前有所不同,有些操着内地口音的人,集中在城门口,等待官府的救济。
也不知这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说是甘肃这边地多人少,好生存,许多人逃难没往京城长安去,反而往这荒凉地方来。
甘肃这边确实地广人稀,可是能用的水源也少。算下来,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并不多。
这些人大约是沿着丝绸之路的路线过来的,能走到这里的人,都是意志坚强,或者说幸运的人。
古浪县因为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属于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商业比较发达,即便受制于唐朝普遍的农民贫困现象,但是抗灾害能力比较强。
县城里的一些大户还在城门口开始施糊糊,李小红很同情这些饥民,让傻姑背着一袋面送到城门口朱大地主的施粮点,和大管家打了招呼,让朱家代为施舍。
临走竟然看到几个中年的汉子,喝了自己碗里的面糊糊,还去把那些老弱妇孺碗里的饭抢来喝了,她不由得大为愤怒。
官府的人也在维持秩序,乔小衙役带着一帮人,拎着棍棒就上去把那群抢人口粮的人,打了一顿。
乔小衙役站在灾民之中,大声的喊:“所有领粮的人必须排队,不得扰乱秩序,不得强抢他人财物,若有违犯,立刻投到大狱里去。”
旁边有人小小的声音说:“只要大狱里面有吃的,坐穿牢底也情愿。”
乔小衙役镇压了饥民的混乱,便过来与李小红站在一起,说:“大嫂,城里现在比较乱,你还是不要随意出门了,平时把门窗紧闭,学院里头也要加紧巡逻,这些人都不是善茬。”
李小红面色苍白地点点头,刘大牛回庄子上了,这个时候身边没个男人,还是让人惊慌啊!
她回家后立刻找来刘大妈,安排把学生组织起来,日夜巡逻,看紧门户。
大宝小宝也不许再去学堂了,就在家里温习功课,这时候就发现小妞学的快的好处了,小妞居然可以按着大宝小宝的学习进度,继续往下教他们。
刘二牛进城来了,说是刘家庄也过来了一些逃难的人,一开始,庄里还有那心善的人,给他们粮食吃。
可是这几天夜里,地里的庄稼,就被人毁了好多,村里的人都生气了,现在庄稼刚刚长出小苗苗,揪出来也当不成个菜吃,可是这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两边的人发生了冲突,村子里做了个大门,禁止这些逃难的人再进村里。
他跑来跟大哥大嫂说一声,让最近别回村里了,太乱了,安全重要。
刘家已从养猪场,又搬回了老宅子里,因为老宅子在村中心,而养猪场在村边的山坡上,为了安全,家里人又回到了老宅子里住着。
李小红让刘二牛带点粮食回去,刘二牛原本不想带,后来想想还是拿上了,他这次出来是随着村里的牛车,与人结伴出来的,以后再出来,不知道到啥时候了。
有人禀报,有一个年轻人自称是李小红的家人前来拜访。
李小红出去一看,原来是刘三牛。刘三牛在这边报的兵役,就要从这边出发,匆忙赶了回来。
因为服兵役的人要自己准备行囊和武器,李小红便拿出几两银子给刘三牛,刘三牛推辞不受,说自己在府城已经准备好随身带回来了。
刘三牛踌躇半天,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李小红说:“大嫂,若是家里还有余粮,给府城大姐和大姐夫他们送些过去吧,府城的饥荒比这严重的多。”
李小红有些吃惊,整个甘肃道去年收成还是不错的。
刘三牛无奈的道:“古浪县城外的饥民,也就是百十号人,兰州城外的饥民可是密密麻麻,把整个城都围住了,城里的粮食本来就不多,官府还要开仓放粮。”
“城里的粮食已经涨到五百文钱一石的地步了,城里的平民百姓哪能吃得起。”
李小红点点头:“家里的余粮倒是有,可是我怎么突破府城外的饥民送到城里,去给大姐他们呢?”
刘三牛兴奋的说:“我可以找马帮的兄弟们帮忙让,他们送进去,只要有粮一切都好说。“
李小红与刘三牛聊了一会,突然想起:“家里去年养了很多兔子,原本卖的挺好,可是突然这些兔子都没人买了,你若是有渠道,不如帮忙运到府城,看看那边能不能销掉?”
刘三牛兴奋地一拍巴掌说:“当然能销掉,府城那边是有钱买不上吃的。”
第105章 消化灾民()
要说古人的智慧、权谋和胆量,远比现代人卓越。甘肃地广人稀,许多大地主家里都缺佃户,普通中产阶级家里也存在缺人手现象。
县令大人下定决心要留下城外的饥民,人口的增长也是为官在任是否称职的评判标准之一。
以往安置灾民,通常是短期的赈济后,发还原籍,估计县令大人一是看这些灾民不太多,本地完全可以消化掉;二是觉得这里地广人稀,有人才能有经济繁荣,妥善安置灾民也是政绩啊。
官府把各家各户集中到了城门口,县城里从来没聚集过这么多人,象赶大集一样,大家一边忙着和好久不见的七姑八伯打招呼,一边看稀奇。
衙役们在大声地宣布,各家有需要人手的都可以在饥民中选择,官府在落户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饥民也各有打算,有的想打短工,过几个月回家乡去,故土难离。有的想卖身为奴,看看这小县城,大灾里还有吃的,这就是沃土啊,能在这终生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刘大妈捣了捣李小红:“咱们学院里头也缺人。”
“缺哪些人?”
“做饭、扫地、倒马桶的、看大门儿的。”
“那现在是谁在做这些事呢?”
“都是那些家贫的学子,干活抵学费的。”
李小红不说话了,她原本就是把这些琐碎的事情全部丢给刘大妈,刘大妈这样处理也很好。
现在若是有廉价的劳动力,当然更好。不能让家贫的学子一直勤工俭学下去,人家是来学知识的。
李小红不去与人争,由着那些大地主大富豪,先去挑人。
她随着人群慢慢混到乔小衙役身边,低声道:“二妹夫,给我家里挑上几个老实可靠的。”
乔小衙役陪着笑脸儿,眼睛没有看李小红,象探照灯一样,扫着场里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嫂,你放心,我已经看好了几户人家,我家里也需要找个带孩子的妇人。”
李小红心领神会的到旁边去登记需要的人选,她是想着有合适的人选,给两个老宅子里配上人,自从王大妈嫁人了,两个老宅子都是李妈妈带着傻姑去忙活。
过了一会儿刘大牛挤了过来,他是直接从庄子里过来的,探着脑袋看了半天,才找到妻子。
官府不仅通知了县城里的人,县城外的村庄都通知到了,刘家庄的里正也过来了。
县令大人是下定决心,今天要把饥民的问题全部解决掉。
夫妻俩躲到一边去说悄悄话,一段时间不见,小别胜新婚,两人有说不完的话。
李小红问刘大牛:“农庄还需不需要人手?”
刘大牛摇摇头,农庄跟前也有饥民,他偷偷地观察,有好的直接留下来,不需要通过官府,通过官府有时反而麻烦。
李小红知道大的庄子,许多都是偷偷地开荒,隐瞒了佃户人数,少交官府的税银。如果按实缴纳,没有庄子能赚钱。
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民不报官不究。…
现场的饥民很快减少,那身强力壮没有家庭负担的,快快被人挑走了。
家里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小,拖一大家的人,或者是家里只有老弱妇孺没有壮劳力的就被剩下了。
乔小衙役领了三户人家到李小红这儿来。李小红一看其中一家居然有三个小孩,也不知是怎么千里迢迢跑上来的。
“这三户人家我观察过,都是忠厚老实,只是家里有些负担,你看行不?”
李小红有些不快,那些身强力壮的你不给我,给的这些用一个人还需要养一个人,这亲戚是怎么照顾的?
乔小衙役一看李小红面色不好,知道李小红想偏了,低声道出内情:“谁家逃难都是一大家人,最后只剩下强壮的年青人,这年青人肯定不是什么善良之辈。”
李小红明白自己误会了乔小衙役,人家是可着好人家给自己推荐呢!
她给刘大妈使个眼色,刘大妈上前去一一询问,查问每个人到底有什么技能。
乔小衙役看她家是有针对性地挑人,干脆又点了几户人家,让她慢慢挑选。
这边人刚选完,那边衙役们又开始高呼:“每家每户必须承担在场剩下老弱妇孺,至少一名。”
李小红看场上剩余的人,确实不好选。
有的是老爷爷带着小孙女儿,有的是一个女人带着老的小的一大群,这样的人带回去,根本干不了什么活。但凡家里有壮劳力的,都被人选走了。
虽然场上的人满脸菜色,眼里闪动着渴望,可是选人的主家都不愿先发话,官府是要求大家白养活人哪!
刘大妈站在场上一声吆喝:“谁会做饭?”
立马就有几个妇女把手举了起来。刘大妈麻溜地问:“会做什么菜系?”
学堂里面有家贫的也有家富的,有那赤贫的就有豪富的,大家对于厨房的伙食诟病已久。
身为学堂大总管的刘大妈早就想在大厨房之外,单开一个小厨房,为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单独做饭。
古浪县城门口聚集的灾民,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被消化掉了,也是因为古浪县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到达的灾民并不多,比起一个县城几千户人家来说,一百多的灾民真的不多。
刘三牛再次来到帐房学堂,这次他已经是熟客,没用通报,就让他进来了,他鬼鬼祟祟地东看看西望望,刘大牛大怒:“光明正大的,做什么鬼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