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浣衣女-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小红极愿意接受这庄子,虽然说庄子比预想的要大一些,可是里面用的佃户都是刘大牛相熟的,不用一切从头开始,省了多少事啊!
第102章 十里不同音()
春耕马上起来了,现在接手农庄不耽误今年一年的耕种。
与李妈妈说的时候,李妈妈大为高兴,竟然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李小红很吃惊,自己亲娘手里有这么多钱,竟然比自己还富有。
李妈妈借此机会开始训子,“你们从小过的是好日子,哪里知道手里没钱没粮的痛苦,若是经过那三年自然灾害你们就知道,就算地主家,也一定要有余粮。”
“你知不知道我那空间农庄里面存了多少粮食了?”李妈妈骄傲地说。
李小红知道李妈妈是被三年自然灾害吓怕了,这一辈子都习惯性地存粮。
她关注的重点是,空间存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会腐烂吗?
李妈妈不在意地:“还好,最近出了两批麦子,都直接送到磨坊里面,由磨坊磨成面直接帮我们出售了。”
李小红苦恼的看着妈妈问:“妈,你就不怕动静太大,引起别人注意吗?”
李妈妈最见不得女儿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样子,不开心地说:“你要是害怕我给你惹祸,那我就自己搬到农场去住。”
李小红赶紧补救,从小最怕老娘发火了,道:“哪有这种意思,我就是想着安全第一,凡事还是要低调点好。”
第二天,刘大牛李小红便带着刘大妈这个大管家,一起去朱大地主家。
刘大牛夫妻俩跟朱大地主夫妻谈天谈地谈古今,就是没有谈生意,从头到尾都没问农庄应该卖多少钱?
过户及银钱交割自有刘大妈去和大管家商量交涉,仿佛与刘大牛和朱大地主,没有任何关系。
两家人就如同积年好友在一起,男人们聊着国家大事,女人们聊着衣服首饰。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加深了互相的了解。
初春的刘家庄,地里已经泛着淡淡的青色,为了防备初春时节天气多变,农民们都会稍晚一些播种,这时候的风灾雪灾,一旦碰上,重播可是一大笔开支。
年年这时候农民们都揪着心,日日望着天,猜测着,后面会不会有雨、有雪、有冰雹、有大风、有沙尘暴?播的晚了吧,害怕到冬天成熟不了,播得早了吧,若是遇到风雪或者沙尘暴天气,也是灭顶之灾。
看天吃饭,农民这个行业风险是很高的。
刘家的老宅子已经空了,所有人都搬到了养猪场去住。那里不仅宽敞,而且是全新的砖瓦房。
第一批的小猪崽已经抓了回来,陈大姐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每天盯着人给小猪崽儿打扫卫生,小猪吃的配料都是她亲手配制的。
刘白氏发着牢骚,小猪仔吃的粮食太多了,比人都吃的好。
陈大姐儿不理她,小猪崽儿就和人一样,要从小打好基础,稍微长成一些能站住了,可以加一些青草辅料,不用再喂这么精贵。
若是站不住养不活,那前面的投入可不全白活了,这本帐,陈大姐不和刘白氏去细算,她觉得刘白氏不是能讲清道理的人。
城里刘文星的开支全由大哥大嫂包了,陈大姐儿只要管好村里的小家就好,丈夫和公公都是省心省事的,只有婆婆爱刁难人,陈大姐儿觉得自己能应付,谁家都不是一帆风顺。
刘二姐儿抱着孩子来看李小红,倒是一件喜事要告诉家里人,乔家分家了。
乔婶很舍不得小孙子,刘二姐儿又是个不让人的,乔婶是眼瞅着大媳妇一日比一日憔悴,一日比一日焦虑,乔婶是个心地厚道的人,怜惜着大媳妇儿的痛苦和不易,便分家了。
刘二姐儿和乔小衙役现在住在乔家的老宅子里。二姐在家带孩子,以前虽然有公婆帮忙带孩子,可是,乔家大哥一见小孩子便两眼放光,扑上来要抱,乔家大嫂见到孩子又满脸泪水,总是搞得人心里很不舒服。现在虽然累了些,可是心里舒坦。
李小红也支持二姐搬出来。人心难测,乔家大嫂现在只是看到孩子流个眼泪,若是哪天心里太难受,下个毒手,等到后悔都晚了。
她一直提醒二姐,大嫂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人,心胸并不宽广。二姐的心比较粗,嘴巴又不饶人,得罪人也往往不知道。
两家离得远些,让乔家大嫂缓一缓,不要再往牛角尖里钻,说不定心放宽了就能怀上了,妯娌俩也不用处处较劲儿了。
古浪县的修路工程足足延续了两个多月,一直到春耕前才结束。
修路工程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大改善了周围乡村的交通。
在李小红的感觉里,最明显的就是,集市上的菜更便宜了,品种也更多了,许多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的东西,偶尔也能见到了。
还有许多操着偏远地区方言的人出现,听不太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大家都用手比划。
明明都是一个县里的人,可是由于有些地方太闭塞了,所用的语言,还是几十年几百年前的语言,没有随外界的发展而发展。
怎么感觉这好像是在新疆的商贸城一样,那些俄罗斯的商人,用手比划着做生意,拿着计算器按着数字砍价,大家大约能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这就是十里不同音的真实写照。
春耕开始了,刘大牛便去了庄子上,李妈妈也跟着去了,她想单独盖几个暖棚。
刘大牛对李妈妈的尊重由来已久,别说单独盖几个暖棚,便是整个农庄交给李妈妈,他也毫无二话。
一番热闹之后,刘家又恢复了平静,刘文星继续在学院里头跟着师长读书,时不时地跟一些同学出去历练历练。
隔上几个月回来的时候,整个人晒得又黑又瘦,见识到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身上的稚气很快的褪去。
李小红最近唯一的小烦恼是,有人向小桃求亲啦!
就是李小红的店铺隔壁赵婶家里,相中了小桃。
赵婶原本就喜欢小桃,刘文星的中秀才促使她下定了决心,尽早把小桃定下来,人家是秀才的堂妹,秀才如果再往上走一步,就能当官了,说不定自己还能成为官员的亲戚呢!
李小红也为小桃欢喜,只是烦恼着,该找什么样的人来接替小桃呢?
自家庄子里的各项产出都需要有个店铺对外出售,李妈妈从空间里倒腾产出的东西,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窗口处理。
第103章 兵役()
最后还是刘大妈解决了这个难题,她组织帐房学堂里学子成立了一家商社,主要负责学堂里公田的产出以及李小红自家的各种产出的销售工作。
商社人员还可以自行在市面上,做一些购销贩卖的生意,大家都是学账房的,每个人给自己做一本帐,到月底进行评比,看谁的利润最高有奖励,连续三次利润最低的人,会被开除出商社。
李小红觉得这个方法很好,这是培养大家的生意头脑,以后学堂的人不一定做账房,也可以做自己的生意,为学子们的就业指明了另外一条路。
这样一来,李小红的铺子就太小了,商社一开张,便受到学子们的追捧,几乎人人都以加入商社为荣。
李小红便买下了另外一家大一些的铺子,供商社使用。
无心插柳柳成行,如此一来,商社一步步壮大,帐房学堂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为很多人把帐房学堂当成了商人学堂,送孩子到这里一边学着记账的手艺和商业理论,一边实践着买进卖出。
这里有老师的教导,还有学堂可以垫付一些本钱,真是再好不过的锻炼实践之处。
贞观年间,国家实行府兵制度。一般折冲府兵“皆取六品以下子孙及自丁无职役者点充”,包括农民在内。
由于兵员数额太多,有的地方甚至一户一兵,根本没有什么挑拣余地,更由于品官富室子孙有的不愿当兵,乃设法逃避,结果兵役多落在一般农民身上。
贞观中,全国有府兵六十万,而户不及三百万,平均五户左右即有一丁服役。
府兵每三年拣点一次。
农民被点为府兵,本人免输租调,不服摇役,但要自备资装,番上宿卫和戍防征战,其负担远过一般均田农户。农民为了营办资装,既卖寂粟,倾其机抒,尽室经营,多不能济。
县城开始征兵役了,这个噩耗迅速席卷了古浪县的大街小巷。
李小红也被这个消息震蒙了,帐房学堂有三分之一的学子纷纷退学,因为他们都收到了通知,要去服兵役。
李小红家里只有刘大牛一个适龄男子,且刘大牛身有残疾,不符合服兵役的资格。
刘白氏上门哭诉,刘二牛才刚刚结婚,若是去服兵役,六十岁才能退役,那岂不是要陈大姐守一辈子活寡?家里陈大姐刚刚诊出怀了两个月的身孕。
刘家一家人对坐愁城,村里也有掏钱给那家贫多子的人家,顶替去服兵役的,李小红打算出这笔钱,毕竟什么都没人重要。
正在此时,收到刘三牛从府城寄回来的信,他的户籍还挂在刘家庄。
他在信中言道,他打算去服兵役,这次服兵役的人中,有许多他们马帮的兄弟,到时可以互相关照。
他也想趁着年轻,再去闯闯,看能不能在兵营里,混上一官半职。
刘白氏又是哭,又是笑。哭的是,还是要有个儿子去服兵役,笑的是总算刘二牛不用去了,家里的日子还能过下去。
李小红看着刘白氏哭哭笑笑,心里也是无比的酸楚,贞观年间已是中国历史上,农民生活比较好的,但是,农民的实际生活,还是非常困苦。
贞观年间,唐太宗继续推行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宽乡农民可分田百亩,狭乡农民分田三十亩。
开元中,宇文融议取宽乡膝田令民营种,“营公田一顷,,……平收一年,不减百石。”百亩收百石,是一亩收一石。
宇文融说的是开元时期的情况,贞观时期的亩产量当也是差不多的。宽乡农民受由百亩,如都种粮食,中常年景一年可得粟百石左右。
但是这百石的收获物,约有四分之一要交给国家。以一家五口计算,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
除去口粮尚余栗十五石,加上其它副业收入,大致可维持全家穿衣、修理和购置炊、农具、送往迎来和养生送死等费用。
这只是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维持了简单再生产的条件。
受田三十亩的狭乡农民,中常年景只能得粟三十石,加上其它副业收入,除去租调,即使不以庸代役,也只能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了,所以唐太宗也不得不“忧其不给”。
少地和无地的农民被迫沦为地主的佃农,每年收获物半归地主,若耕种与均田农民同等数量的土地,生活水平较均田农民还要低。
《册府元龟》记:贞观四年,唐太宗曾“狩于鹿苑,见野人多槛缕。”正是当时一部分贫苦农民生活情况的写照。
李小红在从县衙回来后,自己呆坐了半晌,与刘大牛、李妈妈和刘大妈都安排,家里、学堂所有的土地全部用来种粮食。
她刚才去官府,县令夫人给她看了邸报,里面有近三年的灾情疫情报道(以下内容取自两《唐书》和《册府元龟》):
贞观十年关东及淮海之地二十八州水;关内、河东疾疫。
贞观十一年锥州水;黄河泛滥,坏陕州河北县。
贞观十二年吴楚巴蜀之地二十八州旱。
贞观十三年建州鼠害;吴楚巴蜀之地二十八州饥,人相食。
目前正是贞观十四年年初,去年年底席卷全国的饥荒,因为甘肃道地处偏远,还未受到波及和影响。
县令夫人提醒她,早点囤积些粮食,目前可是全国的粮食大涨价。
城里的富户都已经开始囤粮,粮店开始惜售,在县令夫人提醒下,李小红回来时拐到马婶的粮店去看了一下。
果然粮价在她没有注意的时候,已经悄悄的涨了,原本十文钱可以买半袋米,可是现在十文钱只能买三分一袋米了。
兵役的余波还没有过去,粮食又开始涨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刘白氏在刘家庄里坐不住,日日跑到李小红家里诉苦。
李小红没啥解决办法,养猪场里的小猪,要吃大量的粮食,粮食一涨价,养猪场就维持不下去了。
陈大姐已经处理掉了一半的小猪崽,还有一半没舍得处理。
李小红让刘白氏去找李妈妈想办法,现在两个宅子的产出都在李妈妈手里。
刘白氏自从上次被李妈妈狠狠扇了几耳光之后,见到李妈妈腿肚子都发软,可是为了养猪场能延续下去,她硬咬着牙,站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