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我家冰柜里有个女神 >

第192部分

我家冰柜里有个女神-第192部分

小说: 我家冰柜里有个女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过老大爷,我便向秦始皇陵的方向疾驰而去。但是没开多远,就被联防队员的岗哨拦了下来。果然如林珑所说,通往秦始皇陵的几条路,到了晚上就会设岗设哨、谨防盗墓。难怪陈子奇在巾帼酒店那边就下车步行,看来他早就对这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了!

    无奈,我也只能把车停回巾帼酒店门口。却发现陈子奇带来的另一辆原本停在阴暗角落的车,已经不见了。

    我急忙纠集车上的司机和后座上的两个人,从后备箱拿了些东西和饮用水,装在各自背包里,便悄然从巾帼酒店的前门入,后门出。出了这宾馆的后门,才发现前面七拐八绕处,连着一条深不见底的小巷子,看架势,似乎是一直向秦始皇陵的方向延伸。

    我向身边的三个人道:“此行极其凶险,你们真要跟来,必须服从我的指挥。为了保险起见,别忘了各自以之前在飞机上商量好的代号相称。”

    吩咐完毕,我铁青着脸色,疾步前行。只凭我们四个,能不能搞定陈子奇那二十多人、各怀绝技的队伍,还真让我心里惴惴不安。

    两边低矮的民房越来越破,似乎已经没人居住。这条小巷子,不挨着任何一条大路,正如直通秦始皇陵的秘密通道一般。两边的窗户里毫无灯光,死气沉沉,爬墙虎恣意地缠绕着破旧的墙壁,延伸出的藤蔓似鬼爪一般,让人毛骨悚然。走在这里,就像是走在通往黄泉的野路上。

    从陈子奇偷偷出发到现在,已经过了许久,此刻已经完全追不上。就在这个巷子快要走到头的时候,突然一阵轻微的地震声传来,我顿时觉得脚下一阵酥麻,像是过电一般。

    说时迟那时快,地震,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我整个人像是筛糠一样抖了起来,仿佛天上的星斗都在随之震动。我大惊失色之下,知道陈子奇定是开启了什么机关,脚下加速前行,过了一条小马路,又绕过门前写着“秦陵小学”的一个校园,小巷子继续延伸着。沿着这条路,我们终于来到了宏伟的秦始皇陵。

    与其说这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倒不如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空旷的现代公园。新修的石板路,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汁原味的感觉;刚刚栽上的树木,稀稀拉拉的,颇显凄凉。这地方平素游客就极其稀少,大部分人还是直奔西北方向的兵马俑坑参观游览。帝陵里最初的那些宏伟宫殿,但早已毁于战火之中,只剩地下埋藏着、不断被考古队发现的各种俑坑,以及中间那个孤零零的大土包,也就是所谓的封土堆,遗世独立地掩盖着它身体下面压着的那个惊世骇俗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的身体,就是在这个封土堆的掩埋之下。如今的封土堆,长满了树木,正如《史记》上记载的那样:“树草木以象山”。

    《史记》上还记载:“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工匠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出来的。

    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自然也就不能轻易进去。古往今来,多少盗墓者想要进入这藏满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的超级陵墓,都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通路。曾经在帝陵封土堆周边发现过几个盗洞,但都不深,连陵墓的防水大坝都没碰着。

    刚才的隆隆声,是什么情况?难道陈子奇已经进入了陵墓?这个该死的家伙,一定是从达度拉使刘志明那里套问到了进入陵墓的办法。如今宝物已经收集齐全,便迫不及待地破“门”而入了!

    门,在哪里呢?

    我望着这个巨大的封土堆,陈子奇处处占尽先机,实在让我束手无策。

    一定有什么机关,而且,与那几样宝物有关。

    耳边的对讲机响起:“联防有异动,正在纠集人手,当心。”

    是地震声把他们引来的!如果他们直扑封土堆,只怕我们仅剩十分钟时间来找入口了。

    虽然情况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一件一件地回忆着:游龙索大概是用来通过设置了射箭机关的甬道的;紫辰沙胎不必说是用来防止汞中毒的;那把青铜短剑,上面有奇怪的菱形花纹,很可能是把钥匙,用来打开某扇门;那块玉玺,太过脆弱,看起来不像是打开最外面机关所用的东西,因为外面的机关,要经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绝不会是十分精密的机关。

    这么说来,剩下的只有那个铜质的圆盘了。它……在大伯留下的牛皮纸上,应该是叫……“异瞳”!

    瞳,就是眼珠子里黑色的部分。那个铜质圆盘的中心,还有一个圆形的凹陷,应该就是“瞳孔”。按照这样分析,异瞳的意思就是一个“奇怪的眼珠子”。

    等等,只看驰名中外的兵马俑就知道,秦始皇陵陪葬的俑,都是按照实物大小打造的。如果铜质圆盘是某个雕塑的“眼珠子”,那这个雕塑,该是有多大啊?那简直无法想象!

    还有刚才的隆隆声……地震感……

    我向着眼前的巨大封土堆望去。忽然,一个连我自己都不能置信的想法蹦入脑海里……

    急忙扭头道:“玄武,以此土堆为心,定八卦八门方向!”

    这个代号“玄武”、身后背着超大背包的家伙,早在来西安的飞机上就和我一起研究过秦陵周边的风水走势,听我此言,毫不含糊,摸出罗盘,脚踏玄门,仰视星空,口中念念有词:“青龙干位兑咸池,震位轩辕坤摄提。坎居太乙离天乙,天符中宫艮太阴……”不多时,指着封土堆的某个方向,道:“此处生门!”

    我点头道:“走!”

    虽然我不信什么风水之说,但既然古人深信不疑,这墓穴入口的修建必定会隐含某些道理。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入口,再便捷不过了。

    刚走了几步,我突然顿住脚步,指着一个方向,道:“这里是什么门?”

    “坤位,死门。”玄武掐指算了两下,道。

    “朝这里走!”我这般说着,不顾玄武惊讶的表情,大踏步地向死门方向走去。

第二章地下的十二铜人() 
玄武边走边道:“秦皇既要复生,为何送药的通路竟会设在死门上?这可是大凶之兆啊!”

    我淡淡地道:“你的罗盘,是按照一般皇陵风水设计所制。但秦始皇陵,与其他皇陵坐北朝南的架构不同,它是唯一一个坐西面东的。这也许与秦始皇多次东巡、欲在东海仙山上求不死药而未得的遗憾心态有关。所以,真正的生门,应该是在这个方向上。”

    玄武恍然,不再言语,背着身后的那个大包,亦步亦趋。很快,我们四人便到了封土堆下。

    如果我没有猜错,入口,就在封土堆上面。

    当我隐约堪破了“异瞳”的含义,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些史料中记载的内容: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

    又有《正义》引《汉书五行志》记载道:“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余,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史记?索隐》引《三辅旧事》记载:“铜人十二,坐高三丈,各重三十四万斤。”

    《正义》引《三辅旧事》记载:“聚天下兵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

    根据上述正史记载可以断定,秦始皇时期曾经有一些非常高大的外族人士,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到了临洮这个地方。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们,收集了天下的兵器,统统融化掉,根据那些异族人士的模样,铸成十二个巨大的坐姿铜人。

    如果按这么说,所谓“异瞳”的意思,不是“怪异的眼珠子”,而是“异族的眼珠子”,也就是这十二铜人其中之一的眼珠子!

    想到这里,还只是我的猜测,我需要证据,进一步的证据。更多的数据,在我的脑海中电光火石般地计算着:

    首先,是关于史料中铜人重量的记载。不难想象,这么大的铜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的,重量只能估计;而且每个铜人的重量应该是不同的。所谓“各重千石”的说法只是泛指。不过真要说起来,“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一千石,约合今天的30715。2千克。如果按照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87128。4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我在大脑中飞速地运行着这些计算,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果铜人如史书记载那样“高三丈”,按照秦朝的长度单位换算,一丈就是今天的231厘米,三丈就是7米左右。如果铜人是实心的,根据估算出来的重量结果,结合铜的比重进一步计算,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体积为应该是9。8立方米;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体积约为3。5立方米。这比“高三丈”的记载少得太多了。由此可见,铜人一定是空心的。

    而且,史料中有关这十二铜人的称谓很多,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它们经常被叫做“钟”。将铜人称作“钟”,不但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它很有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正儿八经有胳膊有腿、像兵马俑一样的“铜人”,而是一口口超大的铜钟,只是外表做成了铜人的模样。可以想象,铜人的头部,就是常见的铜钟顶端用于悬挂的那个把柄。只是,这么大的铜人大钟,没有绳子能挂得起。

    <图片1>

    这十二铜人的去向,有些史料说是在三国时期被董卓所毁,用于铸造铜钱和兵器。但是那都是野史所载,不足为信。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秦始皇十分喜爱这十二铜人,将其搬进地下寝宫,作为死后的冥界守卫。

    更重要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之前利用先进仪器探测秦始皇陵封土堆时,发现下面竟然有巨大的“铜环”,重量接近千吨。如果按照我之前计算的铜人重量,十二个全部加起来,可不就是千吨之重么?十二个铜人若是呈环状排列,均匀分布在封土堆之下,那不就是一个巨大的“铜环”么?

    古人对有生命之物,最为重视的就是眼睛,认为眼睛是活力与生命的象征。梁代更有著名的“画龙点睛”之典故。也许,那个名曰“异瞳”的铜质圆盘,就是铜人大钟之中某种机关的钥匙,只要将其放在某个铜人的头部,就能启动机关,使地下的十二个空心铜人活动起来,按序排列,首尾相连,中间便会出现一条通往地底的路。

    这无疑也就能解释刚才的地震感和隆隆声是怎么来的,那就是铜人在地下转动抬升的声音。

    我这么想着,脚下步伐不停,仔细观察着封土堆的周围。没绕多久,便发现草木有被践踏过的痕迹。想必陈子奇一行人就是从这里上去的。

    我向玄武道:“要从这里爬上去,你背着那个,没问题吧?”

    “没事,”玄武坚决地道,“走吧,驻防的人很快就要围过来检查了。”

    我们抓着草木攀上。爬了不多时,便看到一块土堆已经被推开,露出一个仅容一人爬过的洞口,直径大约一米多点。上方的长草叶垂下来,遮蔽了洞口,若不仔细,还很难发现。看旁边那些刚刚拱出来的泥土形状,这洞口此前显然并不存在,却像是自己从地下冒出来的一般。

    陈子奇到底在哪里、启动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机关,才会有这样的效果,我着实不得而知。

    我不敢贸然行事,先小心翼翼地将头伸进去,拿手电四处照了一下。

    洞口的风不小,呼呼地向里面吹着,让我感觉这里面竟似一个无底的黑洞,或是住着一只洪荒巨兽,此时已经苏醒过来,伸了个懒腰,便开始贪婪地吸着外界的新鲜空气。

    这并不奇怪。秦始皇陵密封于地下,不见天日。在封闭之前,里面点着的长明鲸油已经燃尽了所有氧气,使里面形成了负压空间。此刻一与外界相连,空气便自动向低压的地方猛涌进去。

    这个封土堆,虽然当初建造时被劳工们用力地夯实,但经过了千年岁月的风吹雨打日晒之后,已经消减了不少,下面的铜人已经非常接近表层土了。我探手摸了摸,洞壁入手冰凉,是金属。从孔洞壁上的铜锈和灰土痕迹来看,应该就在不久前,有许多人从这里爬过。

    我一阵兴奋,刚才的推论果然没错。于是与其他人一同,鱼贯而入。

    入口处虽然狭窄,但爬过一米半的长度之后,便豁然开朗起来,空间足够我们直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