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参透记忆 >

第308部分

参透记忆-第308部分

小说: 参透记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胍愿端蔷托枰谜嬲牡朗酰乇鹗悄侵掷椎缦档牡朗醵愿墩庑┮丫拦淮蔚纳锔羌虻ァ�

五雷正法简称为雷法。而类似的名称在北帝派的符系统中已经出现。

北帝派,以崇拜北极紫微大帝为基本特征。《道藏》正一部收有《北帝说豁落七元经》、《七元璇玑召魔品经》和《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等七部经典,据《中华道教大辞典》介绍:〃从文字内容上看,此七篇应为同时传世之一组经文,系北帝派的经典,成书年代约在南北朝末或隋唐。〃如此则由来甚古。但其创始者为谁,则素不清楚。就其符、神将名字等推测,它与上清派颇有关系,与正一派也有渊源。北帝即北极紫微大帝,七元为北斗七星君。他们是古来相传的崇拜对象,在正一法中也颇有地位,不过北帝派特别对之尊崇有加罢了。该派道士称上清北帝太玄弟子。唐孙夷中编《三洞修道仪》说他们〃治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所受符法中有各种经书符?十余种,其中正有〃北帝雷公法〃一种。这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提到与雷公有关的法术。该法术体系中还提及召役五雷神兵的方法,称:

若有道士一心目,专一法,建立道场,燃灯行道,符章厌镇,追捉鬼神,我当为召请五雷神兵亿亿万骑,来降道场,消灭精魅,挥割虫毒疫精(《七元召魔伏大天神咒经》)。

是则该派有召五雷神兵的秘法。所谓召役五雷,指中央大云雷和东、南、西、北大云雷,各统有火铃神兵,并伴有木、火、金、水、土精神兵。召役五雷,正是后来的五雷正法的主要内容,只是后世的五雷正法,召役之法与北帝法颇有差异,而且雷法盛行之后,对所谓五雷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除如北帝派的五方五雷外,又构想出各种不同的〃五雷〃称号,但其间的沿袭之迹宛然可见。

雷法的源于北帝派,在五雷正法的理论中也有痕迹可寻。雷法理论中有雷受天罡所制的说法,称〃原雷霆之根宗,专以天罡为主。天罡乃天之柄星。经云:斗柄前星曰魁,斗柄后星曰罡。万物无罡不生,无罡不育。〃〃天罡属火,所指之方为雷门。河魁属水,对冲之方为雨户,又为地户。凡破地召雷,合从天罡对冲,方作用行事。若召役雷神,只是罡光所指之方,发号施令,冲则动,动则有电,有雷,有霹雳也。〃(《道法会元》卷七十七载张聎愚《天罡说》)这一雷属天罡之说,理论表述的清晰应有一个发展过程,但却是与五雷正法自始相伴随的。后世雷法人士奉为宗师的王文卿便说过:

雷城高八十一丈,列一十二门,并随天罡所指。天罡河魁,是为檄雷召霆之司。三五者,斗之妙用。北斗子为魁,第五廉贞为罡,午为魒。假如北斗正月建寅,昏则魒星指寅,夜半罡星指寅,平旦魅星指寅,余月亦然。北斗第一魁星属辰,第五罡星属丑,第七魒星属戌,三星皆是土。北斗属坤土,雷即斗,斗即雷。(《道法会元》卷六十七)

王文卿的表述比较系统,也比较有哲理的外观。他将雷法中设想的仙界雷司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说、五行理论统一起来,显得相当有条理。所谓正月建寅云云,本来是天文学描述的客观情形,此处拿来做了寻找雷霆所在的方法,即让人循着斗柄的运转以确定该时刻雷霆所在的方位,其法或称为〃雷霆起例〃。而其说的中心思想则是〃雷即斗,斗即雷〃。按所谓雷即斗之斗,在北帝派即是最重要的神,他们受命于北帝,号为七元星君。前面引述北帝派经典言及〃我〃能命五雷神兵下降,〃我〃便是七元星君。所谓雷受天罡所制实际上就是受七元星君所制,只是称依于天罡稍稍隐蔽了其中的人格神的地位,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根据不同道派的需要,在〃雷司〃中安排别的主法和神将。如此,可以肯定,雷法的基本神学主张来自北帝派,却比后者更加精致。北帝派是五雷正法的主要渊源。

不过,召役雷公的法术直至北宋初期仍然不怎么为人所知。五代宋初的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其中谈到当时民间流传着一种〃雷公箓〃,但不被视为正法:

巴蜀间,于高山顶或洁地建天公坛,祈水旱,盖开元中上帝所降仪法,以示人也。其坛或羊牛所犯,及预斋者饮酒食肉,多为震死。新繁人王荛因往别业,村民烹豚待之。有一自天公斋,回乃即席食肉。王谓曰:〃尔不惧雷霆耶?〃曰:〃我与雷为兄弟,何惧之有?〃王异之,乃诘其所谓,曰:〃我受雷公箓,与雷同职。〃因取其箓验之,果如其说。仍有数卷,或画壮夫以拳磝地为井,号〃拳扠井〃,或画一士负薪卉,号〃一谷柴〃,或以七手撮山簸之,号〃七山簸〃。江陵东村李道士舍亦有此?。或云:〃三洞法?外,有一百二法,为天师子嗣师所禁。唯许救物,苟邪用,必上帝考责阴诛也。〃(《北梦琐言·逸文》卷三)

这一雷公箓是否与北帝派有关,文献阙如,无从确考。但由此可见当时有关召雷之法社会上流传不多,民间不熟悉,甚至道门中也不视为正法。不意一百数十年后,这一被当成旁支不预正流的召雷之法却蔚为大国,其它所谓正法中的不少内容且因之被掩却光华,其中若干内容便由之而遭到淘汰。然而,后世的五雷正法与这儿所说的雷公箓所显示以及北帝派的雷公法都颇有不同。主要的差别在于,五雷正法另有一套神灵系统,各派主法不尽相同,但至于南宋,一般都尊九天雷祖大帝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管辖雷霆的最高神。其余雷部神将皆升格为元帅、大将,最有名的为邓、辛、张、苟、毕、陶等,至于原来的雷公、电母等则降为属将。雷公箓中那些怪怪奇奇民间气息很浓的方法也不见于五雷正法。此外,五雷正法有一套完整精致的理论,且将之提高到法术正统理论的地位,也是旧的雷公法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第四百五十五章

雷城高八十一丈,列一十二门,并随天罡所指。天罡河魁,是为檄雷召霆之司。三五者,斗之妙用。北斗子为魁,第五廉贞为罡,午为魒。假如北斗正月建寅,昏则魒星指寅,夜半罡星指寅,平旦魅星指寅,余月亦然。北斗第一魁星属辰,第五罡星属丑,第七魒星属戌,三星皆是土。北斗属坤土,雷即斗,斗即雷。(《道法会元》卷六十七)

王文卿的表述比较系统,也比较有哲理的外观。他将雷法中设想的仙界雷司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说、五行理论统一起来,显得相当有条理。所谓正月建寅云云,本来是天文学描述的客观情形,此处拿来做了寻找雷霆所在的方法,即让人循着斗柄的运转以确定该时刻雷霆所在的方位,其法或称为〃雷霆起例〃。而其说的中心思想则是〃雷即斗,斗即雷〃。按所谓雷即斗之斗,在北帝派即是最重要的神,他们受命于北帝,号为七元星君。前面引述北帝派经典言及〃我〃能命五雷神兵下降,〃我〃便是七元星君。所谓雷受天罡所制实际上就是受七元星君所制,只是称依于天罡稍稍隐蔽了其中的人格神的地位,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根据不同道派的需要,在〃雷司〃中安排别的主法和神将。如此,可以肯定,雷法的基本神学主张来自北帝派,却比后者更加精致。北帝派是五雷正法的主要渊源。

不过,召役雷公的法术直至北宋初期仍然不怎么为人所知。五代宋初的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其中谈到当时民间流传着一种〃雷公箓〃,但不被视为正法:

巴蜀间,于高山顶或洁地建天公坛,祈水旱,盖开元中上帝所降仪法,以示人也。其坛或羊牛所犯,及预斋者饮酒食肉,多为震死。新繁人王荛因往别业,村民烹豚待之。有一自天公斋,回乃即席食肉。王谓曰:〃尔不惧雷霆耶?〃曰:〃我与雷为兄弟,何惧之有?〃王异之,乃诘其所谓,曰:〃我受雷公箓,与雷同职。〃因取其箓验之,果如其说。仍有数卷,或画壮夫以拳磝地为井,号〃拳扠井〃,或画一士负薪卉,号〃一谷柴〃,或以七手撮山簸之,号〃七山簸〃。江陵东村李道士舍亦有此?。或云:〃三洞法?外,有一百二法,为天师子嗣师所禁。唯许救物,苟邪用,必上帝考责阴诛也。〃(《北梦琐言·逸文》卷三)

这一雷公箓是否与北帝派有关,文献阙如,无从确考。但由此可见当时有关召雷之法社会上流传不多,民间不熟悉,甚至道门中也不视为正法。不意一百数十年后,这一被当成旁支不预正流的召雷之法却蔚为大国,其它所谓正法中的不少内容且因之被掩却光华,其中若干内容便由之而遭到淘汰。然而,后世的五雷正法与这儿所说的雷公箓所显示以及北帝派的雷公法都颇有不同。主要的差别在于,五雷正法另有一套神灵系统,各派主法不尽相同,但至于南宋,一般都尊九天雷祖大帝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管辖雷霆的最高神。其余雷部神将皆升格为元帅、大将,最有名的为邓、辛、张、苟、毕、陶等,至于原来的雷公、电母等则降为属将。雷公箓中那些怪怪奇奇民间气息很浓的方法也不见于五雷正法。此外,五雷正法有一套完整精致的理论,且将之提高到法术正统理论的地位,也是旧的雷公法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在漫长的道家符的文化,符图主要是古圣贤内修于身,外用于世的的全息图文工具。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原因,一系列的文化变迁,符逐渐成为道医、道士医病驱邪的常用图形和文字,或称符文、符书、符术、符禄、符图、甲马,名称多异,实则一指。其中的道家符咒便是在千年文化变迁后遗留下来的经典。

“符”自甲骨,本意为符节,一种凭信之物,符作为出入门关时使用的凭证,相当于今天的通行证。符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吏家属专用的出入符,这种符上记载着使用者的年龄、随员、性别、特征、以利于辨别;另一类是普通人使用的通用符,这种符不署明具体人名,只写上编码,是有关机构临时发放给出行者使用的凭证。

由符信之义再作引申,变为符命、符应、符瑞,符是上天赋予人君的受命,往往以符箓、祥瑞的形式出现,如《赤伏符》、《河图圣洽符》、王莽的《铜符帛图》等,它们都代表着上天的意志,信而有征,如同符节,会得到契合、验证。道家的书劾秘闻之所以被称为“符”,取的也是凭信、契合之义。不过,它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术士通过画符与上天进行沟通,以合上天的意志并取得超常的能力。其二指灵符而有验,如同符契一样有信。道符就是将之前各种符的功能合二为一,因而成为一种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的技术方法。

道家符,源自上古,盛于汉唐。汉唐时代,符图盛行,为居家必备之物,当时民间百姓不论贫富贵贱,购买符图孝敬双亲以祛病护身、馈赠亲友以传递平安为主要民风之一,故在汉唐时代,几乎家家悬灵符,人人读老子,这是当时奇特的文化现象。道家符因为制作复杂且要求极高,民间难得,多为皇宫、道观、大庙密用,传说凡得此符者,必藏不外露,且视为镇山之宝。所以道家符是名副其实的法中之密,符中至尊。

道家符是道教特有的一种文化,是道教沟通人神的凭证和秘诀,是道教不可或缺的重要法术。道教内传承有许多符图咒语,在道藏经籍中被大量地保管,在斋醮科仪活动中被大量地运用,具有共同神秘的魅力。

符指的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画为主的神秘形象,道教以为经过画符能够召神驱鬼、治病养生、祈福消灾等;咒语,也叫咒词、神咒、视咒、明咒、咒诀、口诀、诀、禁咒、真言、密语等等。在巫术和道教法术中,都普遍以为某些言语具有神力、魔力和法力,这种具有神力、魔力、法力的言语便被称之为咒语。

道家的符咒的故事,来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与符有亲密的关系,符咒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事都有一定的咒语。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干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祷告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类的言语;治病时,咒语是请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语;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请求神灵协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普通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

道教画符也有一定程序,不是随意乱画的,绝不能够简单了事、次第颠倒。普通道士画符都要设坛行祭礼,符咒上写有道教信仰的神祇——土地、城隍、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朱雀大将、玄武大将、黑杀大将等。画符前,先要净心,专心致志,诚心诚意,肃清邪念,思想专注,并要净身、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