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隐藏的论语 >

第27部分

隐藏的论语-第27部分

小说: 隐藏的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门下有七十二贤属于因缘造化,不是一般人能碰到的。所以很多善知识终生不收徒弟,其实不是不收,而是找不到。若不考察而收个巧言令色的,将来败坏门风,反而影响自己一生的行宜,所以宁缺勿滥。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典籍、品行、忠敬、信义。

  通俗一些说就是:学问好、品德好、忠于事、信于人。即德才兼备,懂得为人处世。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没有脱离第6章的“道、德、仁、六艺”的范畴,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圣人,我是见不到的了,能见到君子,那就可以了。”孔子说:“道德、智慧尽善的人,我是见不到的了,能见到始终追求道德、智慧尽善的人,那就可以了。无谎称有,虚谎称实,贫谎称富,只恐怕连追求道德、智慧尽善的人都找不到了吧。”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所指的圣人并不是哲学家,而是通“道”之人。善人则是指有志于道、并孜孜以求、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人。中国古代的圣贤教育确实了不起,若能真信、真干,能教育出“圣人”来!可惜真好学的弟子太少了,大概是孔子没发现弟子中有圣人之材吧,便降低要求,“君子”也可以了。能教出尽善尽美的善人当然最好,可看看这些弟子似乎也不像,那就寄希望他们“有恒心”去追求完美也就可以了。做老师的,有谁不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难乎有恒矣”是孔子对社会人心无奈的慨叹:别说尽善尽美了,连努力这样去做的人都没有。由此我就想到,如果政治、经济上的管理制度要以“人人都是圣人”为前提的话,这个制度就一定会失败,因为不可能让人人都变成圣人。

  今天看来,孔子也无需太灰心,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他虽然没亲眼看见自己培养出圣人,连最喜欢的颜回也早死了。可以后的时代,中国圣人辈出,都于儒家学说中得到滋养,孔子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了。所以学术主张未必要影响当世,“教人一时以言,教人百世以书”,我们可以传书于世,留待有缘人看到得益。圣言开万世太平,这个功德更大。因为抱定教人百世的目的,所以古人写书都非常慎重,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精益求精,理事圆融。当今颇有著作等身的学者,鱼龙混杂,我就难以置评了。说来惭愧,后学写这本《隐藏的论语》是想“诗书传家”,在孩子出生时送他一份有意义的礼物,所以写的速度极快,肯定没有教人百世的价值,只可供大家遮遮眼目。

  『27』子钓而不纲,弋(yì)不射宿。

  孔子钓鱼不用在大绳上装满钓钩的方法,射鸟不射傍晚归巢的鸟儿。

  纲是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弋是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鱼成群,鸟归巢,你以纲钓,或射宿,容易叫那个鱼群或鸟群“绝嗣”,这与孔子“兴灭国、继绝嗣”的悲心大愿不符合。过去人们捞鱼,大的取,小的放活,不使其灭绝。而现在农村的人捕鱼多用电击、毒杀,这种灭绝式的捕杀就如同饮鸩止渴,终将害己。现在很多人患上不孕不育症,是不是自然界的惩罚呢?《逸周书·大聚》载:“旦(周公)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 网的意思),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在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时,要爱护自然万物的道理。

  孔子言传身教,希望教育出圣人和善人,就是想让圣贤之学能源远流长,利益后代,不至绝灭。所以他自己在钓鱼、射鸟时很注意不用“灭绝”的方法,使鱼群、鸟儿能世代延续。好比我们现在主张的“可持续发展”,开始注重保护野生动物、珍稀植被一样,只有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后人才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而诸子百家、圣贤之学更甚于一切花鸟虫鱼,更应该代代传承,无令断绝。别象埃及、希腊、古印度文明一样,因为不懂得努力传承发扬,反而用“灭绝”刨根的方式对待,资料文献不存,先人的智慧无人学习弘扬,渐渐就没落消失了,那实在是后人莫大的损失!

  本章讲孔子怎么钓鱼、射鸟,实际上还是讲教育,这种表达方式颇具《诗经》的意韵。《论语》的编辑者把“赋比兴”的手法都糅合到各篇的说理之中,使《论语》的每一篇文字都象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各章貌似无关的语录中蕴涵深刻的义理逻辑,读起来铺排叠兴、气韵不凡。

  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人性胸怀,和他立圣言的慈心悲愿,有几人能够体会呢?有感于此,赋诗一首:

  豪杰纷纷穷末路,王霸终究气不长。

  夫子汲汲无为日,圣心仁义万古扬。

  孔子的教学目的正是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天地之心为“仁心”,生民之命为“慧命”。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我看了很多《论语》的注解,都将“盖有不知而作之者”解释为“自己无知,却要妄为”,或者“不懂得就贸然行事”,“作”解释为“造作、行动”,我认为不妥。

  盖可以是语气词,也可以是“也许、可能”的意思。“不知”通“不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作之”的“之”指“知”。意思是:也许有没有智慧,却可以自己创造出智慧的人吧。这与“我无是也”,我没这个本事,及末后的“知之次也”,我用的是次一等的方法,就形成一个整体了。

  孔子说:“也许有些没有智慧的人,能自己创造出智慧来吧,我不是那样的人。多听,选择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多看并记取于心。我这是次一等的获得智慧的方法。”

  孔子是说:谁可以自己创造出智慧来呢?我可做不到。我是通过多闻、多见来获得智慧的,也许是次一等的方法吧。即如前文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是用一种略带幽默的语气,以自己求学的方法作为榜样,劝人多看、多听来增长智慧。意思是说:除了这个方法以外,难道还有更高明的方法吗?

  这里表现了孔子“学为人师”的一面。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那个地方的风气不好,人都不讲道理,孔子却会见了那里的一个童子,学生们都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说:“赞许他的进步,不表示赞许他的不足,那有什么不行?有人悔过自新、要求上进,我们赞许他悔过自新的做法,并不等于担保了他以前所有行为都是正确的。”

  互乡是地名,从本章的意思看,那个地方的民风野蛮,人比较难讲话。“与其进也”、“与其洁也”的与,都作“赞誉、赞与”解。

  孔子见一个来自民风骄慢地区的童子,弟子们不理解。孔子解释说:人孰无过?只要不断进步就是好事,又何必抓住别人的历史污点不放呢?对待后进,我们更应赞与他们的进步。可见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切向前看”的胸怀。现实生活中象孔子那样的人是很少见的,有人一次做贼,就被人一生冤枉为贼,政治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政客们互挖对方的历史污点来丑化对手。所以人总是可以很快原谅自己的错误,却不肯对别人多一点宽容。

  孔子说仁而能行仁,对人、对事能平等相待,肯定上进的人,肯定别人正确的做法,足见其躬行君子、“行为世范”的一面。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心想要仁,仁就在那里了。”

  仁本身是一种平等、清净的心态,念兹在兹,念念心中有仁,就是里仁,哪里还用另外去求一个仁呢?几年前我把烟给戒了,有人问我戒烟戒了多久。我说:“戒烟还要戒很久吗?那天我抽完最后一支,跟自己说以后不抽了,就戒了,一念之间而已。”仁就是这样,心存有仁,对不义的言行自然不再造作。如果见到不义之财,还是心思思想去贪求,那表明你心里的仁已经溜号了,再提起仁的念头来就行了。所以修道之人的意志一定要坚定,自己想做的事情绝不动摇,不被外境和心境诱惑,身心便很快能焕然一新。

  本章是表现孔子修仁的决绝心态,律己甚严。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yī)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chóu),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党:偏袒、包庇的意思。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得结婚,昭公娶同姓之女,是违礼的行为。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出去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进言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偏袒他人,君子也会偏袒别人吗?鲁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却将她改名叫她吴孟子。他若是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旦有错,就有人给我指出来。”

  巫马期据说曾接替宓子贱做单父宰,宓子贱是“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而巫马期则是早出晚归、忙生忙死才把单父治理好。巫马期就问宓子贱:“为什么你治理得那么轻松,而我却做得这么累呢?”宓子贱说:“能用人则闲,能用力则劳。我是能用人,而你是能用力。”看起来宓子贱更有从政的天赋。

  如果有人问自己的国君是否知礼,孔子能怎么回答呢?只能说知礼。但孔子心里知道不对,所以事后和巫马期说:你看我多幸运,有错误马上就有人指出来。这里表达了两层含义:心有仁,而有时也可以撒谎,就是仁智相融的观点。其二是孔子乐闻己过,知错就改。有人能指出你的缺点是你的幸运,可因此检点自己的德行。如果周围的人都对你一片叫好,那才是孤家寡人呢,过得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本章是赞叹孔子“闻过则喜”的品德。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hè)之。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请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

  孔子对乐的好学,与他提出的多听、多闻,择善从之是相符的,也是对上章知错就改的补充:择善而从,乐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品德、心性之学,不论从哪里学来,得益的都是自己。知识不同于物事的妙处就在这里,不是你有我无的,知识的分享就如同能量的倍数裂变。如果我们推行圣贤的教化,也形成善心的倍数聚变时,还愁社会不太平吗? 
 
  
  
 
 
谦谦君子,落落光明
 
 
      
   
  『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我也许和别人差不多。若论身体力行的品行,我还谈不上有心得。”

  莫是也许,约莫。这是孔子谦虚的话,恰恰反映了孔子谦谦君子的一面。孔子说:“学如不及。”本章便反映他时刻保持“学如不及”的心态。我们也应扪心自问:是否已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足呢?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果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啊?要说于圣、仁处勤奋努力地学,孜孜不倦地教,那还勉强称得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