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隐藏的论语 >

第20部分

隐藏的论语-第20部分

小说: 隐藏的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劝说冉求不必同那些自己内心看不起的人一起从政,而应该等待更适宜的机会。孔子表明他和左丘明的态度,以供后辈们参考。 
 
  
  
 
 
观过,斯知仁矣
 
 
      
   
  『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陪在老师身边。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愿意将我的车马、名贵的衣服,与朋友分享,就算破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存善心,却不自居为善心,做好事,却不自诩为好事。”子路说:“愿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人得到安康,让朋友彼此信任,让小孩幸福开怀。”

  盍是“何不”的意思。子路爱物、爱己而能及人,限于一般的道德修养。

  伐,夸耀。施,表白。无伐善指心地上的善心,无施劳指身体上的善行。颜渊无物欲,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但仍限于自我道德圆满,类似佛教中的小乘的思想。

  孔子则欲利天下人,已摆脱了小我的观念,好比是佛教的大乘思想。从孔子对冉求归国的感慨,到本章提出道德修养的志向各有深浅,一是对人各有志趣的无奈,二是指出道德品德的追求永无止境,不要轻言满足。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见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在内心自我反省的人呢。”

  人犯了错误往往只稍微脸红一下,接着就为自己找借口掩饰,并不认真反省。这样的人,年纪越大毛病就越多,让人厌而远之。但也有人知耻近乎勇,能够知错改错,如此年龄越大,道德越淳厚。这样的人便是圣贤,隐于世间如凤毛麟角。

  “见贤思齐,见过思改”,圣贤与凡夫的区别也就仅在于此。本章是对全篇下一个结论,“察人”之智不是叫我们对别人评头品足,其落脚点仍是利益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能,相当于是对“观过,斯知仁矣”的发挥。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一个十户人家的小地方,都必定有我孔丘一样忠信的人,只不过他们没有我这么好学罢了。”

  本章与上章配合,强调察人归根结底是成长自己。人的基本素质都差不多的,后来的成就渐行渐远,都取决于你是否好学而已。人们日常行为中的一点小习惯,能对后半生的作为产生极大影响。例如知错就改、早睡早起、敏学多问等。可很多人没有在意,以至养成将错就错、明日复明日、不愿读书的陋习,一生便荒废了。 
 
  
  
 
 
《公冶长第五》全篇回顾:
 
 
      
   
  第1…2章,讲孔子怎样选女婿、侄女婿,点明本篇的主题:察人。

  第3…8章,讲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评价。子贱“君子”,子贡“器也”,雍也“不知其仁,焉用佞”,悦漆雕开不仕之“未能信也”,子路“千乘之国可治其赋”,冉求“千室之邑可为宰”,公西华可“立于朝与宾客言”,偏重对“能力”的考察。

  第9…14章,孔子继续评价他的学生。颜回闻一知十的“好学”,宰我昼寝,有言“无德”,申枨有欲则“不刚”,子贡“言非其所及”,子路“未能行,恐有闻”等,提出了“听其言,观其行”的识人的方法作为小结,侧重于对“品德”的考察。

  第15…20章,讲孔子对当世名人的评价。孔子分别评价了当时的名臣孔文子之“文”,郑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晏平仲善与人交,他们分别代表做学问、做事、做人的榜样。藏文仲不智,子文和陈文子未仁,及季文子无勇,皆是美中不足之处。

  第21…25章,以“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提出对年轻人的期望:认清时势,脚踏实地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德,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追求名不副实的虚名。应以一颗直心,以洞察世情的智慧去从政,等待适合的机会再展现自己的才能。

  第26…28章,指出德无止境,志向应远大,要善于知道自己的错误并真正去反省、改正错误,最后以好学做结论,是偏重对人“志向、上进”方面的考察和建议。

  知人者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就是《公冶长第五》篇的中心思想。综观全篇,孔子对人的能力、品德、智慧、志向等方面的考察,都有相当精辟之处,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掌握,将来对识人、用人,与人相处都有莫大的好处。 
 
  
  
 
 
雍也第六中庸之道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tài)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孔子说:“冉雍也是领袖之才。”

  仲弓问子桑伯子的领导才能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他行事简练。”仲弓说:“存心严谨负责而行事简练,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存心简单而行事又图简练,不是太简慢了吗?”孔子说:“雍说得有道理。”

  仲弓就是冉雍,被其他同学认为“仁也不佞”的人。南面指帝王、领袖之才,古时的官衙、皇宫皆座北朝南,所以有“南面而王”的说法。子桑伯子是人名,生平不可考,有人认为是《庄子》中提到的子桑户,与琴张是朋友。

  孔子认为仲弓有帝王之才,可惜他出身不好,在当时不可能成为诸侯王或国君。本篇以他作为题目,就是要探讨帝王、领袖最重要的品德:中庸。

  仲弓提出为政居敬而行简,可也,居简而行简,则太简,表明凡事都要恰倒好处。中庸之道不是普通理解的“上、中、下”三策,凡事取中策,而是凡事取其上策,才叫中庸。原理、原则与实践的结合,有需要适当调整和变通之处,就是中庸的智慧表现。《中庸》中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说:君子能志求道德才堪称做学问,胸怀天下而能具足威仪细行,智慧极高明才称得上中庸。可见中庸出自德性,实践于精微之行,是极高明的实践智慧。

  当然,中庸的概念在一开始并没有明确提出来,也许是“中庸”难以解释,也可能是孔子之前还没有人明确定义“中庸”的含义吧。孔子举了一系列的事例来讲解这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让我们从一些侧面去了解它的智慧。后来孔子的孙子子思写了一篇《中庸》,记于《礼记》中,深刻阐述了中庸的含义、行履和它显用的学问,是四书之一,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 
 
  
  
 
 
横看成岭侧成峰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不会乱发脾气,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我也没听说还有其他好学的人。”

  孔子曾多次表扬颜回好学,但在不同的地方,想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本章重点是要突出颜回“不迁怒、不二过”。不迁怒是敢于担当,实事求是;不二过是反省自律,知错就改。就凭这两条,颜回的贤能已少有人及。哪怕是一个博地凡夫,若果能做到“不迁怒,不二过”,在身则身修,在心则心正,在家则家齐,在国则国治。所以这短短六个字,便可作为我们一生修学的座右铭。

  本章从颜回“不迁怒,不二过”来表现中庸品德在“待人”中的具体表现。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fǔ)。”请益。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yì)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但仅此一处称“子”。粟,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指米。釜、庾、秉都是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一庾等于二斗四升;一秉为十六斛(一斛为十斗)一百六十斗。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为子华的母亲申领补助的米。孔子说:“给六斗。”冉子要求再加一点。孔子说:“再给两斗。”冉子却领取了足足五秉共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坐着豪华的马车,穿着华贵的衣服。就我所知:君子真正要帮助的是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为富有的人锦上添花。”

  “君子周急不继富”是相当高明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原则。国家如何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体现分配的公平?在经济学上一直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它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发达地区的资本回报率会逐渐降低,这时,资本就会自动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从而使地区间的发展趋向平衡。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同时考虑制度、人力等因素,就会出现地区之间“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比如大学生就业,谁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呢?大家都挤破脑袋想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里钻,结果才有了所谓的“就业难”的问题。这两种截然相反观点,说明国家的决策“谨慎”是多么地重要!很多看似合理的“理论”,在实际执行中却会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极少会出现单纯的因资本报酬率递减而形成的区域发展“趋同”。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一环扣一环的,资本向发达地区的流动,必然会带动该地区人力、技术、制度的整体发展,从而迅速拉开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使强者恒强。这时,国家就应该起到“周急不继富”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社会矛盾激化。

  “中庸”就是这样注重实战的“高级法则”。除了“周急不继富”,人们还常常会讲到“借急不借穷”。如果我们用这两句话来考量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扶贫政策,是大有好处的。其一,扶贫款去向何处?是真正到了贫困者手里,还是被贫困县市的“富贵者”吃喝浪费掉?或是批给一些企业作为了“继富”款?其二,扶贫的方法值得商榷。扶贫款只能解一时之急,治标不治本。真正的扶贫要能彻底改变贫困县的贫困状况,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它应该是制度化和立足长远的。所以扶贫款最好是用于利益百姓的工程建设,发展教育、兴修水利、建高速公路或者发展特色经济等,为整体的经济提升打好基础。其三,决策的轻重缓急应有区别。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解决农村发展的“资本”流入瓶颈。而“资本”如同嗜血的苍蝇,哪里有利润它就去哪里。所以,国家应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给予农村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以鼓励资本进入农产品领域。资本的流入必定会带动当地人力、教育、科技、卫生等的发展,如此可满盘皆活。所以,农业产业化和国家推动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出台,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给孔子当总管的时候,孔子给他一大批谷米,他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了,你可以拿去周济那些乡亲们啊。”

  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少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在鲁国任司寇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孔子去世后,子思就隐居了。邻里乡党指乡亲们。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500家为党,12500家为乡。

  本章与上章的排列也是相应成趣的。孔子对公西华一毛不拔,可对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出手却非常大方。他在行为上也是实践“君子周急不继富”的。同样是派粮食,对象不同、时间不同,需要采取的方法就不同,“中庸”就是这么奇妙的指导思想。若以天平来比喻中庸之道,有两条很重要:首先是要有一个支点,支点就是立场、为人处事的准则。其次是权衡,中庸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遵循,惟有“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是不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