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71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71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政务体系内的官员及机构,必须全部集中在政府大楼之中办公。

    政府可以有多栋办公楼,但各机构必须在同一个地方,禁止在其他地方修建别的办公楼!

    军务体系的官员及机构与法务体系的官员及机构,也各有各的办公地点,前者叫地方武署,后者叫地方法院。

    比如,益州郡的郡尉署长、郡武备署长、郡副武备长、郡警正、郡区警、警员皆在益州郡武署大楼内办公,益州郡的郡通判及下属官员皆在益州郡法院大楼内办公!

    而且,在这些办公大楼的附近,便是地方官墅。

    与刘曜在长安规划的中央官墅类似,九郡一区境内的地方官墅基本上是按照后世别墅群所建造。

    虽然也分高中基三个品级,但至少做官的福利还是很丰厚的。

    郑成与陈鹤谈完话之后,次日一大早,他就跟陈鹤共乘一辆新式马车,赶去了陈家乡。

    这种新式马车类似后世观光旅游用的那种人力自行车,前面一个人骑行,后面是能宽敞的座位。

    不过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后世的动力来自于人,现在的动力来自于马。

    可以这么说,所谓的新式马车,等于是把木质车轮换成了自行车所使用的橡胶轮胎的升级版马车。

    速度更快,稳定性更高!

    身为滇池令,郑成必须再对陈家乡进行了一番详细全面的实地考察!

    考察的结果令他非常震惊,他认为很有必要把陈家乡的合作社推广章程普及到全县!

    郑成先是找到了益州郡郡守黄承彦。

    黄承彦的妻子来自于荆州蔡家,算是刘曜的连襟,也是刘曜留在大本营的心腹之一。

    他对于合作社的推广也一直非常关注,对于陈家乡的良好进展也有所耳闻,两个月前他特地去过陈家乡。

    如今又过了两个月,没想到陈家乡的进展出乎意料的好。

    黄承彦听了郑成的报告后,甚是重视,他觉得在全县普及陈家乡推广章程之前,必须先上报给楚王刘曜。

    滇池县乃是刘曜起家的地方,不容有失,若未经刘曜允许,万一出了纰漏,就不是谁为此担责任的事,而是有可能会动摇刘曜大本营的根基!

    事关重大,黄承彦写了一封信附在陈鹤的报告后面,作为六百里加急公文,派信使连夜动身北上!

    为了方便区分公文的轻重缓急,刘曜早年对其进行了定义,分为马上飞递、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军国大事用八百里加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三千多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

    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

    汉初“改邮为置”,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五十里扩大为三百里。

    为了扩大功能,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职能的机构。

    刘曜参考后世明清时期的驿站系统,把治下的驿站分为驿、站、铺三部分。

    驿是地方政府接待宾客和安排朝廷物资的运输组织。

    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

    铺由地方郡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凡郡县往来公文,都由递铺传送。

    刘曜规定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传递。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注明四百里加急即以每天四百里的速度传递,六百里、八百里也是如此。

    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虽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

    按照当时的条件,能日驰六百里就算是相当快了。

    人与马的体能是有极限的,一旦突破了这个极限,人与马都会死。

    一般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比如边关告急、大规模聚众造反,不会启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但如遇紧急情况,启用“八百里加急”,基本上是跑死马的结果。

    甚至送信人体质若是差一些的话,往往在把消息送到目的地后,很可能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

    刘曜穿越就是过劳死,他鉴于此点,所用的是既换人又换马的方式。

    单靠一匹马难以跑到目的地,必须要到下一个驿站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

    这样才能确保送信人和马不会过劳死,毕竟一个优秀的信使和马匹都是需要花时间培养的。

    即便如此,当刘曜收到黄承彦的报告时,已是十天之后!

    PS:求票!求票!求票!

第127章 意料之中() 
熹平二年,十二月初四。

    长安已经下起了小雪。

    按照五日一小朝,十日一大朝的规定,距离下次的小朝议还有一天的时间。

    刘曜是在昨天傍晚收到的报告,报告从长安城外的驿站转呈到他的手里,前后一共用了两刻钟的时间。

    这份报告先是由信使送到京城外的驿站,再由驻守在该驿站的通政使将各地送来的公文报告分门别类之后,统一用书办监专用的马车运送到政务府书办监。

    书办监是军务府、政务府专门处理地方与中枢来往文书的机构,其主官书办大监官阶品级为正六品,大监手下握有若干名官品为从七品的通政使。

    通政使往往人数众多,专门负责挑拣文书,及对文书进行分类。

    事关军务的文书,会经过书办监分类后,先递交到军事堂下各总部、总署。

    总部总署无法定夺的,再送到帅阁,由轮值的阁帅给出建议,或召集相关部门商议,或召开军事堂会议。

    事关政务的文书,也是会经过书办监分类,再递交政事堂下各部。

    各部无法定夺的,再送到相台,由轮值的台相给出建议,或召集相关部门商议,或召开政务府会议。

    无论是军务还是政务,但凡涉及到军国大事,或六百里加急级别及以上的公文,必须上奏君主!

    由楚王刘曜给出意见,然后该是军务府处理的,军务府去办,该是政务府处理的,政务府去办!

    有关文书政令的处理,导致的最终结果,不管好坏,皆以“谁处理谁负责”为原则!

    至于由御史台和谏议台组成的廉法府,有单独的公文处理机构,而且除了正常的监察御史、监察史下去地方暗访纠察不法之外,还有独特的“公车上书”机制。

    所谓“公车上书”机制,是刘曜借鉴后世的匿名或实名举报信,发明创造而来。

    任何人都可以写匿名或实名谏言,或举报、或建言。

    每年三、六、九月,谏议台会与路部合作,派人驾驶公车,到各县收集谏言。

    公车会在十一月底前,把这些谏言送到中枢的御史台、谏议台。

    如此,地方百姓便可通过这种方式行使对政府的监督与建议的权力。

    刘曜搞书办监,设立通政使,并非是他的发明。

    他只不过对于秦汉时期的文书处理机构进行了改编,明确了其地位和职责。

    刘曜不想学习秦始皇,每天批阅上百斤竹简。

    假如把帝国比喻为一个庞大无比的集团,那他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个集团董事长,雇几个有本事的总经理替他干活。

    总经理做得好就表扬或赏赐,若出了纰漏,那就拿其开刀或问责!

    君主不直接处理问题,只有处理问题的人才会出错。

    所以出错的永远是做事的人,而不是君主。

    刘曜把政务推给了政事堂,把军务推给了军事堂,把司法权给了御史台,把监察权给了谏议台。

    至于他,只需要给下面的各个机构布置好工作目标,时不时的检查敲打一下,做一个监督者及裁判即可!

    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外如是!

    言归正传。

    且说黄承彦的报告乃是六百里加急,传到长安城外的驿站之后,被通政使归为政务文书,且文书级别仅次于八百里加急的军国大事,属于立即上报的一类。

    随即便有专门负责传递此类高级别文书的通政使,直接在书办监专用的簿子上登记备案,越过堂部这个环节,直接递交到了轮值的台相陈耽手中!

    陈耽,字汉公,东海人,汉灵帝时任司徒,以忠著称,历位三司。

    历史上他因进言十常侍祸国殃民而被下狱,最后与刘陶一起遭到了十常侍的谋杀。

    刘曜在八月份上旬拜杨赐为首相,李咸为左相,陈球为右相,郭禧、陈寔、袁逢、陈耽皆为副相。

    这七位台相,除了首相杨赐之外,剩下六人皆兼任了堂部尚书的职务。

    六百里加急文书,虽然还差八百里加急一个级别,但陈耽一看文书是来自刘曜的大本营益州郡,自然是不敢怠慢,立即拿着文书,起身进宫!

    这个宫自然是未央宫,因为建章宫正在翻修,而长乐宫乃是刘曜家眷的居住地。

    在建章宫翻修的同时,未央宫内部也有局部地方也在翻修。

    翻修并不全是推倒重修,能利用的地方还是要利用,所以工程强度要比正在建造的皇城要小得多。

    按照预计的工期,明年下半年建章宫与长乐宫的翻修就会结束,而皇城的修建及长安城局部地区的改造,恐怕要等到熹平五年才能竣工。

    刘曜规划的皇城已开启修建的工程,其辐射的周边部分住房,也属于改造的范围。

    这个宫城、皇城、长安城局部的规划图,乃是他参考记忆中的唐长安城地图,再结合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融合设计。

    因为工程区占地面积相当的广阔,陈耽绕了好大一圈,才进入未央宫,见到刘曜。

    刘曜当时见报告并未拆封,便当着陈耽的面,拆掉封泥,拿出了那份来自黄承彦的报告。

    黄承彦在报告之中写的还算详细,措辞非常符合作为臣子的身份,许多该重点介绍的也没有含糊,该一笔带过的毫不拖泥带水。

    刘曜对于益州郡滇池县原陈家亭亭长陈鹤还有些印象,并非是因其才能,而是其名字的谐音“陈赫”给刘曜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各地方合作社的推广,遇到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在刘曜的意料之中。

    任何一种制度,在推行的时候,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究其原因,不外乎利益分配的是否公平公正。

    若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那么推广起来不会太难,难得是执行者如何开动脑筋,去结合实际进行在大框架之下的调整。

    生搬硬套是不行的,甩开上面自己单干也是不行的。

    只有如陈鹤这样,带着想法,边干边思考,在实践之中进步,才是最佳的方法。

    类似陈鹤这样,自以为自己搞得还不错,便递上一份自以为非常用心的报告的人,有许多。

第128章 奖与罚() 
在任何时代都有大把大把的聪明人,这些聪明人就像千里马一样。

    世上不缺千里马,缺的是发现千里马,为其提供平台展示能力的伯乐罢了。

    加上陈鹤写的这份报告,刘曜手中“自以为合作社搞的还不错的报告”,便正好达到了第一百份!

    有好就有坏,有喜就有悲。

    上报吐苦水的文书数量,十天前就超过一百份!

    在报喜的一百份报告之中,内容之详,举例之多,统计的数据之细,最具真实性的,唯有陈鹤这一份!

    从古至今就有各种卖弄文字,用修辞手法来夸大政绩的报告。

    刘曜很讨厌这类文书,他穿越之前学习过管理学,还是喜欢用数据说话。

    他手中的一百份报喜文书,其中就有五十七份的内容不接地气,用词浮夸,令他不喜。

    陈鹤之报告深得他的喜欢,他认为必须要发扬这种接地气的文书!

    次日。

    未央宫,偏殿。

    众臣的山呼声平息之后,刘曜开始了他的表演!

    “寡人要赢得三年之约,在各地乡里推广合作社制度,乃是为了让编户民富裕起来!然而,有些地方的县令、县长,竟欺上瞒下,将政事堂颁布之政令视为废纸!”

    刘曜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声音从最初的平和,逐渐变得严厉,到后面几乎变成了怒吼。

    大殿之中的众臣无不俯身,以头贴地,表示羞愧!

    君主有烦恼,为事而忧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