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62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62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因为皇帝软弱无能么?

    不是!

    还是因为王莽太善于伪装么?

    也不是!

    难道说王莽没有治理地方的能力么?

    依然不是!

    归根结底,是人才摆错了位置!

    在刘曜看来,把世上的人才概括起来,大概可以分成帅、相或将、士、兵或民四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人才,根据其才干的强弱,又可以分上中下三等。

    将相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兵民之间也同样可以互相转化,这个道理想必大多数人都懂。

    如果把一个能力为“士”的人,放到“帅”的位置上,会出现什么情况?

    会出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情况!

    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不仅说明领导才能很重要,同样也表示不同的人才要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才能人尽其才。

    以王莽的能力,做一个地方郡太守绝对绰绰有余,担任丞相的话应该还能胜任,但他真心不适合做一个皇帝。

    他的败亡,就败在他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如果刘曜可以用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让天下的人才都能认清自己的能力,并判断出自己适合做什么,可以胜任什么职务。

    那么,只要能在自己善长且能驾驭的职位上发光发热,过的舒适又快活,谁还会闲得蛋疼,跑去造反、篡位?

    要造反,至少要先想办法得到民心支持再说!

    当然,刘曜身为一个优秀的穿越者,他不可能不把舆论大权掌握在皇室手中的!

    想掌握舆论,控制民心?

    不好意思,再等几百年吧!

    说完了丞相的权力,接下来便是太尉了。

    刘曜看着大殿之中激动的众臣工,缓缓开口道:“至于太尉,所处理军机之机构曰帅阁,其下设左、右帅,左右帅之下再设四位副帅。由七帅共同统摄帅阁,帅阁一日两班,由七帅轮流值守帅阁统御军事堂!”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

    现在刘曜打算常置太尉这个职位,显然是为了更好更高效的处理军事。

    众臣听着刘曜关于太尉统领的军务机构帅阁的介绍,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刚才的相台。

    他们这才意识到,恐怕这套由刘曜慢悠悠说出来的体制框架,乃是刘曜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推演之后,才形成的大致构想。

    在场众人猜的不错,刘曜早在穿越之初,于洛阳太学读书时便构想了未来的国家体制。

    他现场与众人讲述的,不过是庞大的帝国体制系统之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所谓军事堂,乃是由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长史部、总军械部、军情总署、勋爵总署等四部三总署组成的中央军务部门!”

    刘曜没有停歇的打算,他紧接着把军事堂四部三总署的相关职能也介绍了一遍。

    “所谓四部三总署,即负责战略、改编等事务的总参谋部,负责后勤辎重等事务的总后勤部,负责士兵动员、训练等事务的总长史部,负责将作、船务等事务的总军械部,负责情报、密谍等事务的军情总署,负责军功统计、勋爵核对等事务的勋爵总署。”

    众臣工听了他的介绍,无不惊骇连连!

    刚才一个政事堂,基本把天下政事全部涵盖了进去!

    现在又来一个军事堂,几乎涵盖了天下军机之事!

    统领军事堂的是帅阁,而帅阁虽由七帅组成,可首脑人物却只有太尉一人!

    以太尉总领帅阁军务,再由帅阁统领军事堂,由此等于让太尉用帅阁掌握了天下的军机!

    “丞相权力之大,已经史无前例!现在又设置这样一个太尉出来,大王究竟怎么想的?”

    众臣工完全不理解,刘曜分离军、政大权,分别授予了太尉、丞相,他想干什么?

    刘曜见众人议论纷纷,急忙补充道:“孤所言帅阁,虽统摄四部三总署组成的军事堂,但对于军事堂的具体事务,帅阁只有建议权,却无人事、统调兵、指挥之权!”

    “总参谋部在和平时期负责军队训练,保持军队战斗力,战时则是最高指挥机构,负责调度、指挥军队。”

    在两汉时期,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

    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例如汉初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刘曜不打算破坏这个规矩,而且他未来会把这个规矩写入帝国的法律!

    所以,他也不可能傻乎乎把指挥权、统兵权、调兵权、人事权交给帅阁。

    他构思的帅阁,其实与清朝设立的军机处非常类似。

    “四部三总署虽受帅阁统领,并与帅阁共同组成军事堂,但四部三总署之主官只对孤负责!”

    在场众人之中那些一心为汉的人,听了刘曜的补充解释后,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换句话说,人事任命、调兵指挥等真正的军权,依然被刘曜抓在手中。

    当然,刘曜深知他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人,所以军事体系制度的建立,他打算继续沿用百姓军建立之初的那一套。

    由于现在天下还没有一统,刘曜考虑到军事行动的高效性,军法司的军纪监督权、审判权还不能单独拎出来。

    毕竟各级军事单位的人事调动权,归各级军事单位的军事长官所有。

    而军令指挥权归总参谋部所有,总后勤财政权归后勤部所有,军法执行权归军法总署及下属各级军事单位之军法司所有。

    勋爵总署有权负责审计总后勤部的“账目”,军法总署下的军法司密探也会监督总后勤部之中是否有人贪赃枉法。

    至于人事调动流程及兵力调动流程,前文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把人事权、指挥权、财权、执法权全部独立,且直接受刘曜辖制,就算未来有统兵大将想造反,其成功率恐怕也会低的吓人!

第111章 反对的声音() 
假设有个将领想造反,那他首先得抓住统兵指挥权。

    可问题是指挥权在参谋部,他就需要先收买参谋部。

    有了统兵指挥权还不行,没有粮草辎重与军械,还怎么造反?

    他得想办法控制后勤部,掌握辎重粮草,还要控制军械部,掌握各种制式兵器。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必须先解决军法司与随军长史,否则军法司与随军长史第一个饶不了他!

    因为他造反就违反了军法,而军法司的密谍若能手刃犯了谋逆大罪的将领,其便可以此巨大功劳,鱼跃龙门,一飞冲天!

    至于随军长史也有权联合军法司成员,对这样的造反者直接进行镇压!

    若是真有一个统兵大将收买了军法司、参谋部、长史部、后勤部、军械部,那只能说明朝廷已经不得人心,活该被推翻!

    刘曜所能做的,只是给后世子孙打下一个基础。

    帝国究竟走向何方?

    说实话,他现在心里也没有底。

    而他的后世子孙能传承几代,恐怕只有天知道!

    既然提到了帅阁的权限问题,刘曜也不打算藏着掖着,他接着把相台的权限问题也向在场众人解释了一番。

    “对于政事堂十二部的具体政务,相台只有批示权,没有决断权!最终的决断权,仍然在十二部之主官手中!”

    “若是某部主官遇到难以决断之事,需报告相台,由七相与十二部主官议会而决,凡有十五人同意支持的政令,方可执行,否则必须上奏于孤,召开朝议决之!”

    刘曜说到此处,停了下来。

    有关帅阁与相台的责权,他不打算再多说。

    因为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只给众臣说一个大概即可,让在场的众人明白丞相、太尉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其实丞相、太尉的权力看似很大,但真正的权力仍然被肢解到了下面的各个机构之中。

    刘曜这么做,是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权,把权力转移到了各军政机构的主官手中。

    至于他对于文武分离,把军政分开的构想,也不是感觉先进才那么做。

    而是他记得,历史上从东汉后期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正是因为军政大权没有分开,导致了各种权臣和叛乱的出现!

    比如西晋执行分封制,先给了诸侯王一定的军权,后来竟然把行政权也放了下去,这才导致后面爆发八王之乱,致使华夏元气大伤,给了胡人马踏中原的机会。

    再比如,后世隋末的割据与唐朝的藩镇势力,哪个不是给了地方军政大权引起的战乱?

    宋太祖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用文臣钳制武将,结果出现了“东华门唱名”才是英雄的论调,武将悍卒竟然成了丘八,成了“垃圾”的代名词!

    于是乎,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了北宋历代皇帝的梦想,而靖康之耻更令人感到无限的失望!

    后世太祖建国后,反思历代得失,执行军政分离的制度,使军、政各成体系,从而军政并重,保证了新中国的军队战斗力一直站在世界的前列!

    前面说了,刘曜为了防止臣权失去监督,而造成政事荒废,国家出现动乱,特地想了一套方法来监督臣权。

    问责制只是监督臣权这套体系里的一个制度,至于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也是为了监督臣权而设立的一个职务!

    刘曜下面简单介绍了御史大夫的权限。

    以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台,御史台由检察院、法务院组成,两院的院长便是御史大夫的佐官。

    顾名思义,检察院便是专门监督各级官员是否违法乱纪(含渎职罪)的机构,而法务院则是一个具有审判权,连带着统管法务的机构。

    法务院还需要负责复核刑部处理的案件、地方法律事务的管理以及普法等事务。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两汉的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

    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

    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

    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同时,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

    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相比之两汉的官制,刘曜等于取消了御史大夫的副丞相职务以及审计事务,只保留了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作为最高法官的权力。

    倘若御史大夫也渎职又该如何?

    刘曜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御史台之外,还设立了谏议台!

    谏议台的职能,相当于后世的廉政机构与信访机构的结合。

    而且,为了防止谏议台的官员也渎职,他明确表示谏议台的组织成员一律聘用地方清流名士担任,且此清流名士祖上三代必须是平民出身!

    换言之,刘曜打算任用的谏议长属于非政府官员。

    “孤会命人铸造一枚‘代国民言印’,授予谏议台之首长,以代表民意!作为平民代表的谏议长,见孤可不拜,甚至在孤祭天祀礼时也可侧立一旁!”

    刘曜这句话就像在夜深人静的城市之中,忽然引爆了一颗炸弹。

    只听“嗡”的一声,现场顿时响起了一片激烈的讨论声!

    刘曜要搞军政分离,让文武分家,他们没有意见!

    刘曜要用相台分割丞相的权力,用帅阁分割太尉的权力,他们没有意见!

    刘曜要把御史大夫变成专门的监察百官和执掌法律的官员,他们依然没有意见!

    但是,用所谓的地方清流名士组建谏议台来监督百官,他们有意见,他的意见非常大!

    “开什么玩笑?祖上三代都是平民出身的清流名士,那不是泥腿子吗?让泥腿子来监督我们,凭什么?这不可能!决不答应!”

    在场不少“大地主阶级”的官员,都生出了这种想法!

第112章 郭宗林首战告捷() 
杨赐身为弘农杨氏家主,更是世家大族领袖人物之一,敏锐的察觉到现场众人的汹涌情绪,立即出列,躬身向刘曜行了一礼。

    他恭声奏道:“启禀大王,老臣以为既已设立御史台,再令设谏议台,只会增加财政负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