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33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33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兄,这事还需从长计议啊,否则惹怒了某些人,你带领我们辛辛苦苦创建的基业,怕会遭受灭顶之灾呀!”

    刘彪的一席话说的尽是肺腑之言。

    刘曜想了想,然后对贾小六道:“你传我命令,去唤五十名家丁过来守住本府四周,未经我的允许,不准任何人进来。”

    “喏!”

    程昱与刘彪知道刘曜肯定是有极其重要的事情与他们俩说,所以在贾小六去执行刘曜命令期间,他们俩都选择了沉默。

    直到一刻钟后,贾小六回来复了命,刘曜才示意程昱和刘彪喝茶,然后主动开始了他们三人之间的谈话。

    这个谈话,他并没有避讳贾小六。

    因为贾小六与程昱算是他的自己人。

    当年的九真郡叛乱,差点让贾小六送了命,若非得到刘曜救济,贾小六真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成年。

    至于程昱,也是深受刘曜的恩情。

    他们两人是真心愿意认刘曜为主,甘心做刘曜的家臣,以报活命之恩。

    “光武帝凭什么可以中兴汉室?”

    刘曜用一句反问,作为这次秘密会议的开场。

    “回主公,属下认为,应该是世祖得到了大族豪强的支持。”

    程昱原来是读过书的,知道光武帝刘秀的故事。

    近些年虽然集团的事务也挺忙,但他依然没有忘记按照刘曜的吩咐,秘密派人从周边各地收集各种典籍,充实刘曜的私人图书馆。

    刘曜的私人图书馆是地下密室,就建造在庄主府之下,乃是三年前秘密建造的一处地方。

    图书馆里的书,都是纸质版的。

    其中有部分书是刘曜本人编写的,还有一部分是对照着从各处收集来的竹简典籍,程昱亲自抄录汇编成的纸质书。

    可以说,如今图书馆里的数百本藏书,大都是刘曜与程昱的功劳。

    “没错!大族豪强手里有人、有粮、有钱,所以光武帝会成功扫平天下。”

    “也正因如此,自光武帝开始,统治天下的,一直都是皇族与大族!”

    确切的说,应该是朝廷的权柄落在了皇帝的亲信手中,比如外戚与宦官。

    至于地方上的权柄,则在强宗世宦手中。

    所谓强宗世宦,即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与世代为官的世家势力的合称。

    刘曜家乡的高平刘氏,就是典型的地方大宗族势力。

    至于各类士人,有的是强宗背景出身,有的是世家背景出身,还有的是寒门出身。

    其中,一半以上的士人,皆出自于强宗世宦,所以士人基本上都是强宗世宦的利益代表。

    秦汉尚武,故秦汉及以前的士人,基本不分文武,因为君子六艺必学,且大都很有傲骨,不像后世宋明儒生。

    其实无论是哪个朝代,地方上的中小地主阶层多是膏粱子弟,小聪明个个不缺,但多数是碌碌之辈。

    至于那种上马可提刀杀人,下马可舞文弄墨的人才,多存在于强宗世宦之中。

    地方上的强宗世宦好比一颗大树,广大的普通百姓犹如树下的小草。

    在古代那种农耕社会,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大树越强壮,下面小草可吸收的营养就越少,活的就越苦。

    刘曜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他若想夺取政权,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天下,让华夏免遭日后的劫难,就必须暂时与强宗世宦合作。

    甚至在未来灵帝上位后与外戚窦武合作,不过窦武是党人之中的三君之一,也是清流,倒不用担心会背负骂名。

    “人、钱、粮!”程昱念叨着道。

    刘曜点头道:“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百姓名义上都是皇帝的子民,但实际地方上的百姓却被强宗世宦牢牢控制着。至于钱、粮,亦是如此!”

    “因此,我等若想成事,必须与强宗世宦合作,从他们手中夺取人口,有了人口,我们便可以自己生产粮食。”

    “钱财就更好办,以百姓集团商社的名义,在全国一些大郡名郡开设商场、客栈、镖局、餐馆等产业,不愁没有钱可赚。”

    “只要我们与地方上的强宗世宦有了关系,就算有人眼红,却也不敢给我们使绊子和掺沙子。”

    刘彪忍不住问道:“大兄,依你之言,那该怎样与强宗世宦合作?”

    刘曜笑道:“这倒不难,只需给他们想要的,他们便会与我们站在一条线上。”

    “他们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有的本就是官宦世家,有的虽是地方大族,影响力却不比郡县之长弱!他们还想怎样,难不成想造反?”刘彪还真是想不通这里面的弯弯道道。

    刘曜与程昱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神之中看出了玩味的笑意。

    面对刘彪的疑问,刘曜没有说话,因为程昱替他做了回答。

    “就目前来说,他们倒不至于造反。自和帝以来,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们并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富贵能不能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

    刘彪也是宗亲,听到程昱的回答后,不可能不生气。

    “可恨!他们之贪婪,何至于斯!”

    程昱虽然猜得出强宗世宦想要什么,但他却猜不出刘曜如何利用这一点。

    他知道刘曜肯定已经有了计划,于是躬身行礼请命道:“主公若有差遣,但凭吩咐,属下一定倾力而为!”

    “据我了解,各地望族大都忠义,虽然可信,但却不可全信。”

    “因此,对于消息的及时掌握,就至关重要。”

    益州郡已经开始进行县与县之间的电报线路建设,待建成之后,各县之间的通讯会极其迅速。

    但其他地方并非刘曜治下,无法效仿这一建设。

    刘曜既然开始布局天下,那刺探消息的组织就很有必要成立。

    “客栈是刺探消息的绝佳之所,所以我想让你从中学生里挑选良家子,让镖局配合着,分别赶往襄阳、江陵、吴郡、汝南、弘农、南阳、蜀郡等三十个大郡名郡先开设客栈!”

    “具体细节,择日与你细说。”

    刘曜看向刘彪,道:“景玉,有一件要事非你去做不可。”

    “大兄尽管吩咐,小弟必全力以赴!”刘彪握紧双拳道。

    刘曜道:“九真郡临海,我有海水煮盐之秘法,建立盐场之要务,非你亲去不可!只是那里的情况较之滇池有些复杂,你到了之后需多加小心。”

    刘彪道:“虞玉如今是九真郡治所胥浦的县长,有他照顾,应该不会有事。”

    “建造盐场,事关重大,非同小可,我会再派二十名中学生做你助手!”刘曜沉声道。

第58章 张俞的良策() 
次日。

    郡尉府。

    刘曜与张俭等人分主宾就座,然后继续进行昨天的话题。

    张俭道:“我等昨夜商议了一番,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士人的数量。”

    他见主位上的刘曜沉默不语,看出来对方是认可这个观点,便继续往下说。

    “其法有三,一者让朝廷继续扩招太学生,二者让地方名士广收门徒,三者开办私人学府广招学生。”

    “只需三年,便可让我等士人的数量,增加数倍!”

    “刘使君认为如何?”

    刘曜看了看张俭,又瞧了瞧岑晊、王章、张俞等人,然后才慢条斯理的道:“针对张公所言,在下有几点疑惑。”

    “其一,朝廷凭什么会听我们的对太学生进行扩招?如今朝中权柄被宦官把持,他等恨不得禁了太学,怎会允许再行扩招?所以,此法行不通。”

    刘曜此话一出,众人才意识到这个方法有多么不现实。

    张俭本想以“太学生还是有些力量”的观点来反驳两句,但细细一想,即便再搞十次太学生运动,宦官也不可能会松口的。

    宦官又不是傻瓜,岂能允许太学生的力量在自己眼皮下继续壮大?

    “其二,天下的地方名士虽然有许多,但像有道先生这种有教无类、广开学门、愿意接纳平民百姓的毕竟也是少数,而天下多数人都是平民百姓,故而此法之成果,应该不会太好。”

    这一点,倒是让现场众人深有感触,否则他们也不会是太学生的身份。

    比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都是传经世家大族,以垄断的知识作为家传经典,不轻易传给外姓之人。

    诸如此类的世家名士,也都基本上和袁氏、杨氏差不多,绝对不会傻乎乎把自己家的家传经典传给别人。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名士是真的有教无类、广开学门,能够接纳平民百姓作为弟子学生。

    刘曜刚才提到的“有道先生”郭泰,就是这样一个名士。

    郭泰出身贫贱,教授弟子有教无类,他的学生,真可以用“芜杂”来形容,贩夫走卒乃至囚徒剧盗,他都不以为忤,尽心培养。

    但此类名士,许多本就是寒门出身,知道民生疾苦,就像刘曜说的一样,终究是少数。

    张俭等人越听心越凉。

    既然第一个方法和第二个方法都行不通,那第三个方法在他们看来,那更行不通了。

    因为开办私人学府是要钱的,即便有钱开设,请不到有名望的老师,自然就不可能招到学生。

    若是请些无名无望的士人做讲席,即便学生学成出师,能否被举荐做官还另一说。

    无名望之士的学生,与有名望之士的学生,其出身背景就决定了起点高低。

    正当他们深感无力的时候,耳边却响起了刘曜的声音。

    “所以,在下认为,只有第三种方法是可行的!”

    “什么?”

    现场众人皆瞪大了眼镜,他们不可置信的望着首席上的刘曜,一个个竖起了耳朵,无不想听一听刘曜有什么高论。

    只听刘曜接着道:“诸君皆知,开办私人学府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而在下不敢说有多少资产,但支持修建二、三十座那种能够容纳上千人的中等学府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且,在下年少时曾师从原南阳太守王公,王师与在下是高平同乡,有道先生与王师亦是好友。”

    “何况,张公(张俭)亦是名士,可登台讲经!”

    “换言之,我等只需联络二、三十位名士,便可着手开办学府。”

    “如此,三年之后,寒门士人的数量将会再增两三万名!”

    “届时,我等可继续开办学府,扩大规模!”

    “在下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八、九年之后,天下士人定会超过十万众!”

    众人听着刘曜的讲述,一个个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行动起来。

    “十万!”

    “大事可成!大事可成!”

    “。。。。。。”

    那可是十万名士人的规模!

    现场众人陷入了狂热的议论之中,就连年近五十的张俭也满脸潮红,激动的不能自已。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刘曜知道,想要实现培养士人的计划,必须解决两个大问题。

    “诸君,请静一下,且听在下一言!”

    他的声音落下后,现场恢复了一点平静,但仍然有吵杂,有两三个士人还在议论。

    张俭咳嗽一声,道:“诸君,且稍安勿躁,听刘使君把话说完。”

    说话的几人闻言,立刻选择闭嘴。

    现场终于安静下来。

    刘曜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传经世家、公卿世家我等也要尽量争取,万不可与之起争执或矛盾。毕竟,若能得到此两者的相助,我等士人的崛起,将会更加迅速。”

    “的确如此。”张俭等人心中想到。

    刘曜又道:“在下相信,众士人之中,大都是忠义良善者。但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因此人心最难琢磨。故而未来士人之中,难免会混入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一旦有伪君子混入士人之中,定会败坏我等士人之清名,让众百姓所厌恶。”

    说到这里,他面向张俭,以请教的姿态问道:“在下只是临时想到了这个难题,却没有想好怎样解决,还请张公不吝赐教良策!”

    若说刘曜没有办法那是他胡扯,他深知必须让其他人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否则他制定的规则难以令众人信服。

    张俭捻须道:“此事不难办,只需对士人‘约法三章’,若有违反者,则剥夺士人名号!如此,可保士人之清誉。”

    他意思是模仿刘邦管理士兵的约法三章,给众士人也制定一套规矩,以此约束士人。

    岑晊见刘曜听了张俭的回答后没有作出回应,他细细一想,发现张俭的“良策”之中有个漏洞,即谁来行使剥夺士人名号的权力?

    既然想到,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