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之春秋苦旅-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则!阳虎推荐孔子不仅说明他会用人什么地,还说明他有“高风亮节”。
鲁国有不少人都是知道的,当年阳虎不让孔子参加季平子家的飨士宴会,还羞辱了他。而现在!阳虎站出来请孔子做官,这说明阳虎的品德高尚。
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一码归一码。
是人才,就得重用。当年的孔子还不是人才,又不是士级身份。而且!还没有成年,还没有行加冠礼。而且的而且!孔子当时还有孝在身。孔母过世,孔子正在守孝,是不能喝酒、吃肉,参加喜宴的。守孝期间,要保持哀伤的心情,才能不忘死者对你的恩情,这样才为孝。所以!他来参加飨士,是不合适的。阳虎当年拒绝他参加,是正确地。
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孔子48岁。季氏家臣阳虎权力日重,孔子越来越看不下去。所以!更是不愿意出来做官。再则!在阳虎的手下做官,是可以想象的,会是什么场面、后果?
阳虎表面上是诚心诚意请你来做官的,其实际上!人家只是为名为利,把你请去当个摆设。
孔子并不相信:当年他从洛邑回来遇到劫匪时所说的“鲁人阳虎”,阳虎会感激他?
怎么可能呢?当时他也就是为了吓唬劫匪,才报了阳虎的名字。因为!自己长得像阳虎,才鬼使神差地报了阳虎的名字。
就跟当年摸、捏了河莲一样,他当时是无意识地,不是有意的。
结果!却又惹事了。
都多少年过去了?十几二十年了,竟然还有人把这件事给翻出来。当得知这一事情后,孔子很是怀疑:此事不是南宫敬叔说的就是方忠说的。方忠说的可能很大,因为方忠是季府中的人,被阳虎盘问的可能性很大。
阳虎是为了感激、感谢他,给他带来了好名声。而孔子却觉得:这可能是阳虎借机报复、陷害他的开始。
试想:别人冒充你的名字在外面打人了,而且还出了人命,你报别人的名字你这不是明摆着:嫁祸于人?是不是?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孔子更不会、不敢出来做官了,更不敢在阳虎的手下做官。
现在的阳虎,位高权重,你表面上是在鲁国做官,其实你归阳虎大人管,等于你就是在阳虎手下做官。
这天!得知阳虎来了,孔子从后面溜了出来,不愿意见。在外面转悠了一圈,才绕道回来。结果!阳虎去了孔子的学堂那边没有等到人,正好有急事,就走了。
当时的阳虎,为了搞形势,为了做出“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样子,他是准备在学堂这边等孔子的。自然!让他一个鲁国重臣这么大人物等孔丘,心里自然是不高兴地。可是?为了搞形势,做表面文章,他不敢不这样做。
正好!在他有些下不了台的时候,下面有人过来告诉他,某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他没有从原路返回,而是直接去往现场。碰巧地是!孔子绕道而行正好绕到这条街上面来了,而他!正好有事经过这里。
两人当街相遇,难免有些尴尬。
在这之前!阳虎还派人给孔子送过烤乳猪。希望孔子收到烤乳猪后,能够给他一个明确地答复。
在当时的鲁国,不!在当时的大周朝,还是比较讲周礼的。阳虎是大官,给你送礼,他可以不亲自到场,派人送过来。但是!你要是拒绝他,或者是还礼你就必须亲自去他的府上。
为了避免碰面,孔子让学生去看着阳虎家,等阳虎出门了,他抽这个空把礼还回去。并且!拒绝了阳虎的好意。
只要两人不见面,什么话都好说。
而现在!两人在大街上相遇了。可以想象,场面是多么地尴尬。
阳虎见大街上有许多人,他又“礼贤下士”,向孔子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出来做官。
在这种场合下,孔子也没有办法,只得含含糊糊地答道:“谢谢阳虎大人!只是?我孔丘现在带的学生太多了,一时之间还无法放下。等到适当的时候,我可以考虑一下,出来做官。”
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但是!也没有直接答应。表面上!好像是间接地答应了:等到把学堂的事处理完了,就可以出来做官。
阳虎自然是知道,孔子还是不愿意出来做官。但是!总算当面给他一个明确地答复了。这样地答复,多少还是有一些面子的。
自此之后,阳虎就没有再去请孔子出来做官。因为!表面形式都做了,目的达到,孔子出来不出来做官那是孔子的事,跟他也就没有毛关系了。反正!他阳虎做到“仁至义尽”就可以了。
时间飞快,转眼就到了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孔子50岁。鲁国发生了大事,他才决定出来做官。
(本章完)
第625章 孔子出仕四年()
季氏家臣阳虎,位高权重后,野心鼓胀,挟持了主子。季桓子逃脱后,联手三桓攻打阳虎,阳虎失败,离开鲁国。
失败后,鲁国权力重新洗牌。不!是季氏家族内部权力重新洗牌。这个时候,在鲁国大臣的举荐下,请孔子出来做官,孔子才答应。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51岁。出仕为官,任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52岁。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在孔子的大力作用和临场发挥下,齐国终于与鲁国站在了统一战线上,齐鲁结盟。此时!齐、鲁、卫、郑正式同盟。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54岁,为鲁司寇,在鲁国有了一定地权力地位。他觉得施展抱负,推广他的学说思想的机会来了。所以!胆子也就大了起来。
鲁国之乱,责在三桓。三桓共同执政,最终让君王变成傀儡。所以!有了一定地权力后,孔子开始走当年鲁昭公的道路,削弱三桓。
只有削弱三桓的权力,把权力集中到君王的手里,才有利于统一施政,治理国家。政出多家,或者是政出“季家”,不利于统一治理,不利于君王的统一施政,以及君王的权威。
为了削弱三桓,必须堕三都。
开始的时候,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
前车之鉴,阳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家臣的权力太大,就会拥权自立,不听主子的话。
可是!此一行动却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反对堕三都。
季氏这边,也一样出现了问题。
费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
其实!不仅仅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一个人抵制,凡是有一定权力的人都抵制。其中!包括季氏家族的上门女婿方忠。
方忠在季氏家族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特别是自从方忠接受老子的道学后,他更是大胆和公开了,进行权力的角逐。
有人说道家是顺其自然、居后、退让、无为等什么地,其实不是。这些说法都是后世学术奸细搞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诋毁道家学说思想,抬高自己的学术思想地位。
而真正地道家学说思想,是为生存而战的!生存是底线,一切影响自身生存的因素,都要去排除。
一切影响到自己生存的人,都是敌人!
道家虽然讲“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活到终老。自然生,自然死,才是完整地人生。所以!生存是第一位。
道家的处世哲学是:不影响别人的生存,但也不要被别人的生存哲学所影响。
别人的生存哲学严重影响了我的生存和自由,那么!别人就是我的敌人。对待敌人,道家的方法是:生存是底线!我尽量避让你,当你步步紧逼到我无法生存的时候,我就要反击了。我的反击是彻底的:你不让我生,我就反过来让你死!
这就是生存的残酷!
所以!道家也不是无条件地避让!不是后世学术奸细所鼓吹的那样:顺其自然、居后、退让、无为等什么地,而是!当发现问题出现后,一样会主动出击。不可能等到敌人把刀架到脖子上,才反击的。
明明知道别人是来杀你的,你为何一定要等到别人把刀架到脖子上才反抗呢?是不是?
明明知道别人对你不怀好意,你为何一定要等到别人原形毕露的时候才反抗呢?是不是?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像当今的米国和小鬼子那样,假想别人是敌人。假想别人是敌人,好像是意识超前,其实是一种病态,是为欺负人找一个合理地借口。
所以!后世学术奸细所鼓吹的那些:顺其自然、居后、退让、无为等什么地,都是无脑地瞎扯。而我们要是相信了,那我们就是傻比!
人家无脑地瞎扯,你还就相信了,你不是傻比呢?
人家让你:顺其自然、居后、退让、无为等什么地,那不是在解读道家学说思想,而是!让你去等死!或者说!逗你等弱智玩,把你当猴玩。
故意曲解无为、退让、居后、顺其自然等等,其实就是叫你去等死。等你明白过来后,不说他们这些学术奸细,反而认为是道家学说思想的错。
这就是学术奸细的阴险和目的。
“孔丘他想干什么?”方忠得知消息后,召集三桓中的几个家臣,开了一个秘密会议,表达他的想法。“他想反么?他想做第二个阳虎和公山弗扰么?……”
在方忠的解读下,其他人都认为: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目的很明显:他想削弱三桓的势力,然后扩展自己的势力。他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帜,一旦成功,他的势力就强大起来了。当他的势力强大起来了,谁能保证他不是第二个阳虎和公山弗扰呢?
“权力!在国君手里,我们是大力支持的!可权力!千万不能落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手里……”
“对对对!他孔丘自从当上司寇后,他是得寸进尺!”
“就是!就是!他孔丘的声望,已经越过国君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想反!”
“我反正觉得!一个臣子的权力和声望越过国君,都是叛乱的开始……”
方忠自然是夸大其词,过分解读。但也不完全是,自从阳虎事件后,他的封地也受到了威胁。废三都之后,必然要废“小都”。
小都,也就是像方忠这样地季氏家族中人,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的势力。
说白了,就是孔子要对世袭贵族下手。
世袭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和军事力量,多少而已。在关键时刻,是要出兵的。各个地位显赫的贵族,都要支援家族中的首领。
只能削弱了世袭贵族的所有军事力量,才能真正地削弱三桓的势力。
世袭贵族没有了权力和军事上的力量,还混个毛啊?特别是军事上的力量,一旦没有了,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方忠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现实的问题。
要知道!他只是入赘季氏家族的一个上门女婿,一旦“大都”废了,可以想象!接下来废的就是小都。而首当其冲,最先遭殃的就是他。
所以!堕三都他是坚持反对地。
(本章完)
第626章 孔子堕三都的真正用意()
三都是指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为了加强君权,派仲由(子路)堕三都。
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为了防范他们日后造反,建立了这条规定。
但是,后来的鲁国却出现了例外。因为!后来的鲁国是三桓与君王共同执政的。所以!鲁国中的三位国相,即“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控国家大势,就开始不理这条规定了。
他们有理由:我们与国君共同执政,所以也算是与国君同一个级别。
为了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就以违背周制、周礼为由,让国君鲁定公堕三都。堕三都,也就是推掉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其实!就是毁坏城墙,让你的都邑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
没有了城墙,就不会出现阳虎的那种情况,挟持主子,掌控鲁国。也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阳虎不是挟持天子,而是挟持自己的主子,利用主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