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210部分

一个人的甲午-第210部分

小说: 一个人的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放下手中的红酒杯,无所谓的笑了笑,表示赞同。英法之间的利益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至于中日之间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那不是他关心的事情,有英国顶在前面就足够了。

    倒是美国公使田贝忽然皱起了眉头,有些心事重重的说道,“发表声明督促中日和谈也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我们也愿意看到一个和平的远东,我只是有些困惑,我看不出中日之间此时把朝鲜问题放在一边,还能谈什么呢?”

    的确,此时中日之间最大的纷争其实就在朝鲜,朝鲜的问题不谈,大清和日本也就没有任何讨教还价的东西了,无法是签订一纸和平约书,难道这就是那位皇帝想要的。

    欧格讷的目光有些迷茫的望着戈登堂外的广场,三月的津门,阳光明亮,天空清澈高远,可他此时的心情,却似乎还停留在甲午那个寒冷而雾气沉沉的冬季。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的最后一天,英法美三国公使发表联合声明,敦促中日早日开始和谈进程,并暗示英法美三国对于远东的和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样一份声明,看起来似乎是在警告日本方面尽快回到和谈的桌面上来,其实欧格讷真正的含义是针对京城里面那位皇帝,眼前的局面已经不能再出现任何的动荡了,他相信那位皇帝应该能够读懂这份声明背后真正的意思。

    果不其然,三国公使的声明一经发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立刻表示将遵从三国公使的建议,并以无比坦诚的态度宣布,日本愿意为维护东亚和平承担自己的责任。

    中日和谈,终于在几经波折后开始了…………

    

第三十二章 惊蛰(九)() 
鲜事变真相的揭露,似乎是天空中猛然响起的一声炸忽然又回归了平静。四月的津门,在一片耀眼的有些夺目的阳光中,多少让人有些异样的感觉。

    从前些日子的风云变幻,到如今的风平浪静,中日和谈还未开始便一波三折,原本都已经让人有些看不到希望了,忽然间又出人意料的缓缓开启。对此,无论是西方各国公使还是记者,除了猜测怀疑之外,也隐隐的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好奇,东亚的和平难道真的就这样来到了?

    大清和日本和谈的地点,按照英国公使欧格讷的建议,选择在了英租界工部局戈登堂。这样的一种选择,除了应有的显示对于中日双方的公平和中立外,欧格讷也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各国展示出大英帝国对于远东事务的实际影响力和控制力,并由此将整个和谈的进程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那个虽然一直就像一个旁听生一样躲在一边,背地里却是蠢蠢欲动的俄国熊从中暗生枝节。

    和谈不能再出现任何的意外,必须尽快开始,只有中日双方达成和平的协议,东亚又恢复了平稳的局面,欧格讷才能真正卸掉心头这块沉甸甸的石头。

    接下来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暗中和大清那位皇帝的协议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框架,只等中日和谈一结束,双方就可以正式签署相关的一系列文本条约。一想到大英帝国将通过这样一种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去打开大清那么广大的市场,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矿山,铁路………大英帝国的产品和资本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入这个市场里面,获取简直难以计数的丰厚利润格讷心中便忍不住一阵心潮起伏。

    如果真的成功话,他将超越他的所有前任,成为真正打开大清这个古老帝国的最杰出的一任公使,他的政治生涯也将由此达到一个巅峰…………

    然而和谈的进程却并不欧格讷想象当中那么乐观尤其是在日本方面单独提出要求大清赔偿军费后,和谈便顿时陷入了僵局当中。虽然赔偿军费的数额比起过去日本提出的数额,已经有了大幅度的缩减,甚至仅仅只是象征性的一个数字,但是日本和谈使团的这项提议刚刚提出,便遭到了大清和谈使团的断然拒绝。

    一想到日原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那副有些猥琐,而且明显是缺乏底气的神情,和大清和谈正使李鸿章挥舞着雪茄烟,不无嘲讽的冷笑欧格讷心中便是一团无名的火气和烦躁。

    难道日本人到了这个时还看不清楚眼前的形势吗?大清已经把朝鲜问题放在了一边,很明显是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日本还要在赔款的问题上面喋喋不休,难道他们真的愚蠢的以为,大清那位皇帝会做出这样弱智的妥协吗?

    鉴于大英帝国一贯秉承的中立立,欧格讷自然不便于公开对和谈进行直接干预过他出于对眼前局面的担忧,和对日本方面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强烈不满,他仍然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展示了大英帝国的影响力。

    一方面。欧格在私下会晤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明确表达了大英帝国不希望看到和谈破裂地局面。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日本方面地不满并由此向伊藤博文施加压力。而另一方面则有趣地多了。似乎是从大清那位皇帝身上学到了舆论影响地作用。欧格讷在中日和谈陷入僵局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朝鲜汉城事变是一次对于西方世界公认地道德正义地破坏希望日本方面能够尽早说明真相。澄清事实。

    他这个看起来似乎还算是观地表述《纽约先驱报》地著名记者科克里尔在报纸上面连篇累牍发表地。强烈谴责日本方面地残暴行径地文章结合在一起无形当中。让世界舆论更加同情那个弱小地朝鲜要求日本方面严惩凶手地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面对各方面地舆论压力。伊藤博文被迫匆忙代表日本政府表态。日本政府将召回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并尽快派出调查团赶赴朝鲜汉城。查明事件真相。

    不过这种多少看起来无法自圆其说地表态。并没能缓解日本在舆论方面承受地压力和狼狈不堪地处境。这些日子里面。记者们交口一声地谴责。各国公使们地冷嘲热讽。让日本和谈使团地随员们。似乎成为了租界里面最不受欢迎地对象。无论走到哪里。面对地都是冷漠和讥嘲地表情。伊藤博文原本想要通过这场和谈。尽量与各国公使拉近关系。为日本帝国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地想法。现在看来也彻底变成了泡影。

    而在租界外面。当日本提出地赔款要求被报纸曝光后。立刻便是一片群情激奋。甚至一度还出现了一些从京城赶过来地清国学子。举着横幅在租界外面大声抗议。声言取消和谈。与日本死战到底。还有那些在租界外面维持秩序地清国新建陆军士兵。他们大多是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从威海带回来地。此时虽然竭力维持住秩序。避免激愤地人群冲进租界里面。然而即便是隔着租界。伊藤博文似乎也能感受到那些清国士兵们冰冷地目光。充满了仇恨和愤怒。

    至于那位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自从在直隶总督府地酒会上见过一面后。伊藤博文便再也没有看到过他。据说这位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现在正忙于在原北洋武备学堂地旧址上面。建立大清第二个真正

    的陆军士官学校,并将更名为北洋陆军士官学校。

    这个看似没有多少意义的消息,放在旁人眼中也就一扫而过了,但是对此时的伊藤博文来讲,却格外增添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忧虑。再联系到前不久清国颁布的,将在未来5年内编练1c个师的新式军队的上谕,还有清国上下募款购买兵舰伊藤博文的政治判断力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

    伊藤博文此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清国那位皇帝和自己一样,都将扭转国运的机会放在了未来,他正在全力的整军经武待着将来和日本帝国做生死一搏。而现在的和谈,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清国皇帝根本不会在乎和谈会谈出怎样的结果,所以他才会在朝鲜问题上面退让一步,换来国际舆论方面极大的主动地位,可是自己呢?自己又如何能够像清国皇帝那样自如的选择而不受干扰呢?

    这些天每每坐在租界那幢2的小洋楼里面,望着窗外津门四月的天空,伊藤博文都会感到嘴里一阵发苦,常常一坐就是深夜鬓间也悄然生出了一些白发。

    为了这次和谈,为了平息帝国内部那种不计国力的愚蠢的疯狂,伊藤博文做出了巨大的妥协和让步,甚至就连陆军元老山县有朋也被迫放弃了在陆军中的地位,以换来伊藤博文首相地位的连任,换来各个派阀和议会的支持可是这样的支持究竟能持续多久,能有多大的力度,也只有伊藤博文心中明白。

    这次在和谈中,和谈使团不顾英法美等国的强烈质,断然提出让清国赔款的要求,其实也是伊藤博文的一种无奈之举。朝鲜问题已经被清国巧妙的扔在了一边中日和谈也再没有多少可以讨价还价的东西了,如果自己就这样空手而归,可以想见国内的舆论会掀起怎样的风浪出来,即便是现在,国内已经有不少浪人团体叫嚣着要诛杀自己这个国贼。

    当然藤博文也非常清:的知道,清国是断然不会答应赔款的要求的谈必将会因此陷入僵局当中,而各国也必将会由此进行干预。这些天来一直都保持着和外相陆奥宗光的联系,就是希望通过西方各国施加的压力衡国内此起彼伏的反对声浪,这样一来,在做足了应有的强硬姿态后,他也可以用一种体面的方式与清国签订合约了。至少,该争的他已经争过了,没有达到目的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预,有了这样一层理由,他的压力也会减少很多。

    至于国内些疯狂叫嚣着要与清国决一死战的呼声,伊藤博文根本就不屑一顾,那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帝国当然而且肯定能够击败衰老虚弱的清国,但是绝不是现在。

    帝国与清国相比,最大的势便在于帝国已经完成了向一个近代化国家转变的过程,帝国在这条道路上面已经领先了一步。而清国却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这个国家太过庞大和陈旧,包袱太深太重,要顺利完成这样的改革绝不是十年或者二十年时间可以做到的,只要帝国能够挺过眼前这一关,尽快恢复元气,大力发展经济,构筑坚实的工业基础,以帝国体制的优越和国民的坚韧,就必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在清国奔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把清国这个庞然大物一头撞翻在地,把这个古老帝国的强国梦想扼杀在半途,然而利用这个国家的血肉把帝国送上亚洲之巅。

    而能够引领帝国完成这样的国运:革的人,此时的帝国内部除了自己还能有谁?只有自己才能平衡国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才能驾驭陆军和海军的盲目冲动,也只有自己才是各方面都能够勉强接受的唯一人选。虽然时代潮流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会太多了,但是只要再有一次机会,伊藤博文坚信自己必将带领帝国迎来国运鼎盛的那一天。

    那将是何等波澜壮阔,又是何等无尚的荣光!能够有幸在这样的时代风潮里面,引领帝国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即便现在忍受再多的屈辱又算得了什么。

    想到此,伊藤博文猛地站起来,脸上重新恢复了他惯常的从容和镇定的神情,对和室外的侍从吩咐道,“给国内去电,催促陆奥君尽快说服议会,和谈是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了。”………

    ………………………………

    中日和谈陷入僵局的消息传来,特别是听到日本要求大清赔款的无理要求,朝野内外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前些日子野内外便有不少声音,对光绪将朝鲜问题放在一边而颇多质疑,甚至就连谭嗣同也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高呼唇亡齿寒清应彻底将日本驱逐出朝鲜。现在又闻听日本在一败再败的局面下,居然还无耻的向大清提出赔款要求,民心舆论骤然间有些激愤难抑。

    对此,光绪始终表现的很平静,似乎这一切都早在意料之中一样。

    民心舆论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从某种意义上讲,民心舆论激扬的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意气和痛快,但是站在治理国家的大局出发,就必须懂得去妥协和隐忍仅仅靠一时意气只会坏事。像谭嗣同这样一些清流们高呼的与日本死战到底,说穿了不过是一时激愤,大清与日本的这一战,其实就是两败俱伤,两个国家现在都已经筋疲力尽,没有力量再打下去了谈是此时唯一的也最理智的选择。

    不过光绪也没有出面去制止这样的呼声,有这样

    明这个国家还有血性,总比整天看到一潭死水要且光绪最擅长的便是借势用力,以他现在的威望,民心舆论再如何义愤填膺都还不至于出什么乱子,他也正好利用朝野内外这样的声势坚决果断的推行军制改革。

    陈卓的总参谋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