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甲午-第1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仪,这些原本都是你北洋出来的人才,都还是要你带一带,国家不能后继无人啊。当然如果你真要走,朕也不强求,不过就算你归去田园,朕料想你也做不了陶渊明,因为你心头有块疤,被日本人在甲午捅的这一刀,捅得太深了,你李鸿章就算识尽人间百味,恐怕也终究躲不开这心头的无穷遗憾吧…………”
李鸿章唇微微一颤,心中却如同被雷击一般,怔怔的在原地站了许久。
光绪也不管他,只是站在一旁默默的等待着。
良久后,李鸿章摇了摇头,叹息着说道,“微臣明白皇上的意思了,其实去留于微臣而言,都是堪不破甲午这道坎的,微臣就留下吧,以这份残躯为皇上效犬马之劳,也不枉皇上对微臣今日说的这番话。”
光绪无声的点了点头,这一刻,没有心绪激荡壮怀激烈,只有两人平静如水般的目光,交错而过。
“你去任后,何人接替你的北洋啊?”光绪静静的看着李鸿章问道。
李鸿章一愣,瞬间便明白了光绪的意思。皇上早就有意让袁世凯接自己的位子,此时并非不能明说,只是因为北洋权太重,皇上希望由自己出面举荐,以免朝廷之中有人诟病皇上一味任用私人。
“微臣举荐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俯身说道。
光绪却忽然轻轻一笑,像是看穿了李鸿章的心思一般,“朕何曾怕担什么名声,朕这样做是因为这个位子必须由你来举荐,袁世凯原本就是北洋的人,由你举荐他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何尝不意味着由你亲手缔造的北洋,从此薪火相传,北洋将来倘若能够发扬光大,这支火把也是从你手里传下去的啊…………”
“皇上………”李鸿章忽然之间心头一震,继而便是说不出的百感交集,一下跪在了地上,眼角竟已然有些湿润了。
今天白天加班,只有晚上回来码字,到现在都写到快凌晨5点了,累死我了。睡觉去了。
第十三章 迷雾中的开始(四)()
二十一年一月底
和大清朝野内外群情激奋风潮涌动相比,获悉清国皇帝颁布了坚持日本必须先从山东半岛撤军,方能重开和谈之门的上谕后,整个日本国内一片沉默,几乎所有舆论都出人意料的失语了。
日本虽然在清国辽东和辽南遭遇失败,但是毕竟此时还占据着清国的山东半岛,海军也是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从战争的态势上看依旧是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地位。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局面下,日本主动发表和谈声明,已经是足足退让了一大步,却竟然会被清国皇帝用这样的方式羞辱了一番,那份和谈声明此时看起来,更像是伸出脸去让清国狠狠的扇了一个耳光。
甚至就连伊藤博文本人,此时也显得无比的颓丧和无奈,自己一个人关在广岛战时大本营内,在屋外海陆军官佐们愤怒的咆哮声中沉默不语。
这些日子以来,为了能够与清国和谈,他几乎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心力。不惜破釜沉舟,以帷幄上奏的方式单独觐见了天皇陛下,用帝国目前财政面临的巨大困难,千方百计取得了天皇陛下对他的支持。转过身来,又用他在明治风潮中积累的威望,竭尽全力平息了海军和陆军的争端,还包括国内财阀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涌动的矛盾纠葛,好不容易才控制住了国内的争执。却没有想到,清国皇帝薄薄的一纸上谕,就将他全部的努力都化为了乌有。
这样的局面下,个帝国国内的情绪已经接近失控的边缘,即便是他自己,恐怕也不能轻言从清国的山东半岛撤军,否则来自帝**队的强烈反弹和国内民众的怨怒瞬间就会让整个内阁垮台。
帝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中日之间的较量中变得如此被动了呢?
清国的荣是显而易见的,这场战争持续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的局面。帝国虽然会被拖垮,但清国也必然是元气大伤,以清国国内的现状,以及面对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恐怕比帝国的处境还要糟糕。
在这一点上,伊藤博文看的非常清,他也知道那个清国皇帝其实就是在和帝国进行一场赌博竭力主张发表和谈声明,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是为了赢得西方各国的支持帝国在外交上面争取主动,更重要的是在国家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帝国已经比清国提前了一步,只要帝国始终保持领先的一步国背负着国内那么沉重的包袱,短时间内是很难追赶上帝国的步伐的。
然而清国皇帝像是看穿了帝国的底牌一样,明明根本也没有实力打下去,却在刚刚掌握了清国权力,国内局势并不稳当的情况下,难以置信的压上了全部的赌注怎么会对帝国的情况了解的如此透彻,又怎么会有如此的勇气孤注一掷呢?
想到此。伊藤博文也不禁黯地叹息了一声。真没有想到。帝国卧薪尝胆三十多年几代精英汇聚于明治风潮换来地国运兴盛之际。就这样被隔海相望地那个清国皇帝化为泡影。帝国这个时候真地是被逼入了进退两难地地步了。究竟应该如何抉择?………
“藤阁下刚刚从英国驻日公使那里得到消息………”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急匆匆地推门而入。也顾不上鞠躬了扬起手中地一页纸。神情恍惚地说道。
“东京发来电文国驻日公使对和谈陷入僵局深感遗憾。但是同时表示还没有接到国内地训示。无法对眼前地时局发表正式地态度……”陆奥宗光犹豫了一下。声音忽然变得有些低沉。“英国驻日公使还就清国解除东南沿海海禁一事。正式照会我国政府。英国政府绝不容忍再出现类似高升号这样地事件。所有悬挂英国国旗地商船都必须得到帝国政府切实地保证。否则英国政府将派出舰队为英国商船护航………”
“这是照会吗?这是**裸地威胁!”伊藤博文愤然地站了起来。脸上地青筋鼓胀着。胸口一起一伏。显见地是在竭力压抑内心地情绪。
陆奥宗光苦笑着。神情也是说不出地黯淡。“现在东京那些各国公使地态度都很暧昧。除了遗憾。还是遗憾。当初帝国拒绝和谈地时候。这些公使们纷纷向帝国施压。现在却没有一个国家站出来表示一下态度。”
伊藤博文像是没有听到一样。目光空洞地盯着半空中。过了许久才长长地吐了口气。“各国观望地无非是英国地态度。可是让我也没有想到地是。英国怎么会在这样地时候。站在清国一边呢?难道清国和英国已经秘密达成了协议?不能够啊………”
伊藤博文摇着头,眼神中除了困惑还有不甘。“陆奥君,你准备一下,明
就动身前往东京,我要亲自去拜会各国公使,为帝主动的局面。这个时候,外交上面的努力尤为重要,不能再处处受制与清国了………以前在我伊藤博文眼中,清国能够懂得外交的无非就是李鸿章一人,没有想到,他们的皇帝比李鸿章更善于驾驭局面………”
“伊藤阁下,目前帝国应当如何应对清国提出的撤军条件呢?国内的形势………”陆奥宗光没有把话说完,其实也用不着多说什么了。
此时国内的形势好比就坐在火山口上,一触即发,东京已经开始有浪人团体在密谋游行,向天皇陛下请愿,军队内部尤其是海军方面,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陆军内部也是请战之声涌动,好在山县有朋竭力压制住,才没有出现太大的动荡………
“帝国这个时候绝不能出现动荡,外交上面暂时不要发表态度,等到我和各国公使会面后,再做抉择吧。
”伊藤博文摆了摆手,显得有些心烦意乱的样子。
“可是………”陆奥宗光了一下,这个时候,帝国怎么可能不表示态度呢?难道就这样沉默下去?
伊藤博文没有回答,只是信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默着。半响后,伊藤博文转身说道,“帝国对于清国的情报掌握的太少了,这样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否则帝国将一直被动下去,今天晚上你和我一起见见川上操六,对了,还有那个玄洋社的头山满,上次川上操六汇报的那个朝鲜的计划,现在看来值得认真重视一下了,如果到了最后帝国被迫从山东半岛撤军,朝鲜就是帝国手中唯一的砝码了,朝鲜也绝不能放弃,这就是帝国的底线!”
………………
“皇上,杜武抵达朝鲜平壤后,已经按照皇上的旨意,派出新建陆军第三镇左协向南出击,做出了威胁朝鲜汉城的作战态势。”养心殿东暖阁内,郝冷面无表情的站在光绪身后说道。
“杜振武作战勇猛,但是朕听陈卓提过,杜振武有时过于鲁莽行事,朕担心他把假戏演成了真的,性子一上来,看到朝鲜日军只有一个联队的兵力,真的一鼓作气把汉城攻下来,反而坏了朕的大事!要是有人能够在他身边看着他一点就好了,可是现在朕又找不到这样的人……”光绪似乎是自言自语的说着,缓缓的在东暖阁内踱着步。
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垂首肃立。
“朝鲜的计划是由谁在负责?”光绪走了几步,忽然停下来转身问道。
“处原辽东方面的林轶,当初按照皇上的安排,于去年九月便潜入朝鲜与朝鲜王室进行联络,现在负责军情处在朝鲜的全部行动………”郝冷依旧是言简意赅的回答道,只是说到这里的时候,忽然停顿了下来,有些犹豫的多说了一句,“他以前是李奇峰的副手,此前朝鲜的全部安排都是李奇峰在负责。”
光绪抬起头,冷冷的看了郝冷一眼,“朕不是说过吗,李奇峰的事情你不要管,朕的话你这么快就忘记了?”
吓得赶忙跪在地上,他一向话就少,也不善于说什么,此时知道自己触怒了皇上,低着头只说道,“微臣知错了。”
光绪默默的看了他一会儿,转过身去。“朝鲜的计划关系着中日之间未来十年的走向,决定着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当然也包括朝鲜的命运。这个计划酝酿了多久,又怎么艰难进行到现在的局面,你心中是清楚的,这就是朕现在的头等大事!你是一个晓得轻重之人,这个时候要是把心思用到别的地方去了,朕是绝不会容你的,听明白了?………说说吧,朝鲜那边进展怎样?”
被光绪那冷冷的一句,吓得有些惊魂未定,愣了片刻才抬起头回禀道,“根据现在微臣掌握的情况,林已经和朝鲜闵妃的心腹洪启进行了联络,不过和皇上预料的一样,朝鲜王室拒绝了皇上提出的前往平壤的提议。汉城方面,最近朝鲜大院君与日本来往密切,朝鲜王室已经失去了对大院君的控制,只是日本方面何时会发动,微臣现在还无法获知。”
“传朕的旨意,让杜振武把声势造的更大一点,日本不动,朕就逼他动!至于朝鲜王室那边,朕原本也是给了他们一条路的,他们不走,就按照原定计划行事吧,日本人的目标是除掉朝鲜的闵妃,你们的目标是朝鲜的国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要把朝鲜国王弄到平壤去,对了,还有闵妃的那个心腹洪启薰,他必须活着!他要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第十四章 迷雾中的开始(五)()
年刚过,当京城里的百姓拢着衣袖坐在炕头上,扳着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上旬,正是北方沿河看柳春暖花开的时候,原本胶着的局势忽然风云突变。
朝鲜平壤以南,此前一直保持缓缓向南推进态势的新建陆军第三镇左协,忽然加快了进军速度,全军向南一路疾进,在轻松扫荡了零星日军部队的阻击后,于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七日进抵朝鲜瑞兴府和平山一线,兵锋直指朝鲜汉城。
瑞兴府和平山距离朝鲜汉城不到余里,倘若以新建陆军这样的推进速度,可以想见最多不过8天,新建陆军就是爬也爬到汉城了。而日军在朝鲜南部的兵力总共也就一个联队,外加一个骑兵大队,由于受兵力限制,不可能处处设防,其主力都集结在汉城一线布防,根本无法挡住清**队的突进。
出现这样的局面,多少与日本战时大本营犹疑不决的指挥有关,而驻朝日军也没有料到清**队会忽然发动如此凌厉的攻势,此前清**队都只是摆出南下作战的态势,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原本以为清**队即使要发动攻势,最早也要在三月天气转暖大雪化开以后,却没有想到短短数日,清国新建陆军就不顾大雪泥泞的天气,几乎是一眨眼间就迅速跃进了300多里,直接威胁到了汉城的安危,驻守朝鲜南部的日军顿时陷入一片慌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