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6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辽城之内的大索和整肃已经结束,据说安东罗氏内部有数十人,因为牵涉其中或是相应的失职而受到了处置;
但是在城外临时营地中的混乱,据说是因为那些草原藩胡在其中兴风作浪的缘故,却是一直持续到第三天正午,才算完全被弹压下来。
连片被烧毁的营地和成车成车被抬出来的尸体,都在昭示着相应的伤亡和损失,断然是不会小的。
关于变乱源头的传闻也很多,有说是北方联盟的某家诸侯挑起的;又有说是山外草原藩胡的旧怨,也有说是那些林中百姓最先开始作乱的,更有说这是薛氏的阴谋云云。。
但是不管在吗说,随着那些出逃出逃的人员,罗氏与薛氏达成和解,并且下一步有所行动的消息,已经不可避免的被扩散出去了,虽然罗氏努力做了拦截和封锁,但显然剩下只是各家势力知情时间的长短而已。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而对于我来说,只要一边收集消息和当地的地理水文等情报,一遍和罗氏进行相应细节上的讨价还价,继续做壁上观就可以了,
至于那批情绪人就有些不稳定的女人,则已经被送走了,对应到来的则是另一只与淮东有关的庞大车队,以及相应的护送武装。
除了对我护卫武装子药器械的例行补充,还有一小批使用新式硝化药的轻炮之外之外,
剩下都是按照事先达成的交易项目,从淮东采买的被服、油脂、酒水、罐头、便携口粮等于军师相关相关物资,还有大批的甲械兵器,从枪棒刀剑斧锤,到弓弩箭矢,再到,应有尽有;足够武装至少一万人份的或是一个满编的军序。
其中主要都是淮东前沿军队,在历次战斗中缴获的传统冷兵器。除了部分品相较好的被用来,提供给二三线冷兵和火器混搭的地方部队,作为日常的补充和备用;其他都被对方封存了起来。
然后在等待回炉的过程中,被重新翻找出来,做了有限的翻新和保养,而看起起来崭新奕奕的颇为可观。
而罗氏支付给我们,则是大袋装的沙金和碎金块,还有从辽东半岛上征集而来的牛马等大型牲畜,一些粗炼的锡、铅、水银等矿物。
而在汇合了来自车队至少一个营的护送武装之后,这样我身边的武装力量,就达到了三千五百员,三个满编营和一个直属混成团。
他们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我留驻都里镇大港的人马,已经在罗氏来人的配合下,相继接管了当地石牌镇、青泥浦、卑沙城、石人注、来苏隘、永宁岛等,位于积利城以南的区域。
剩下的州府积利城,也完成了撤军和相应族人的迁移,只要最终协议达成,就可以马上移交云云入驻。
当然,更关键的是南端小半岛上港口,与登州的蓬莱港,新罗藩的罗津港,构成了一个相当稳固的,贸易中转加军事投放的三角内环。
然后随着这批物资的交割完成,就像是完成了某种阶段性剧情任务的触发条件一般,
隔天我就得到辽城之中的通报,新任家主罗湛基以权安东大都护兼罗氏族长的身份,对下辖的两都督府十一州的臣下附庸和直领的军民百姓,发出了大征召令。
而随着罗氏本家飞驰四出的征召信使,几乎是在我肉眼可见的地方,以辽郡城为中心,罗氏的各级代官和分家、附庸,也开始向这里汇聚各种物资和人员,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队伍到达。
然就地接受筛选和甄别,再分派调配到相应的序号下去,接受短暂的整编和操训。而让辽郡城外的原野,再次变得喧嚣而热闹起来。
正所谓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也让人对罗氏的底蕴和动员能力,有了个最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说实话现在并不算出兵的好时机。
作为诸侯军队的一大特色,就是收到天时季候的影响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现在正当春耕的时节,可以说各地都需要大量青壮劳力的情况下。
但是罗氏还是在短期之内,在辽城附近凑集和武装了号称五万,实质上数量也差不离的军力来。只是其中的成分就有些复杂了。
其中最精锐的,自然是作为藩主直属部队的安东守捉军七个营头,大概有五六千人;然后是北面的盖牟镇和西面的仓勿镇,以及保定军抽调出来的府兵,又有从西南和南面的辽东半岛上,抽调出来当地驻防藩兵,约有过万人。
最后两万多人,则是各地征召起来的青壮,由部分自带武器弓箭的国人子弟和大多数手无寸铁,的普通领下百姓组成。
当然了,辽东民风彪悍而家家常备弓箭等物,因此,只要稍加训练和整队,大多数就可以当做最简单的弓手来使用了
此外,还有数只常年受雇于罗氏的义从武装,都是清一色的马队。其中既有兼长骑射的藩骑,亦有专擅长披甲突击的轻骑。只是规模都没有破千,装备也不甚齐整,估计只能当做战场斥候和前哨,外围遮断和骚扰力量来使用。
当然了,据说安东大罗氏全盛的时期,在东宁军和定襄军的旗下,都有相当规模的骑兵力量,光是骑射和突击骑兵就足足有十四个营头;
而在另一只保定军的麾下,则还有一只数量可观,既可以下马步战也可以结阵远射的骑马弩兵。至于安东守捉的旗号下,亦有八百骑人马披甲的重骑,既是藩主的仪卫也是战场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最后决定性力量。
只可惜杀入平卢道之后的无定河一战,这些在安东威名赫赫的骑兵,都随着战死的藩主继承人埋骨在了异乡之土。以至于至今都还没能恢复过来。
毕竟,培养维持骑兵与步兵所需的代价,是完全不可与日耳语的。罗氏虽然不乏上好的牧场和良马的来源,但是想要训练一个弓马娴熟,可以冲锋陷阵骑兵,就是另一回事了。
五天之后虽然据说还有来自,白山黑水的山民和“林中百姓”所属的附庸部队,正在向辽城赶来。但藩主罗湛基还是决定誓师拔营,
他将带着这只大军,前往接管薛氏割让的三州,同时就地迎娶薛氏之女。
而按照事先达成的协定,薛氏那边的口径,则不说是割让土地,而是以这三州为嫁妆。只是听到这消息的时候,三枚的表情似乎有点恍惚和不那么自然。
正所谓是以力破巧的阳谋手段,这样就算是对方有什么图谋或是反复的话,也可以以足够的力量,堂堂正正的碾压过去,甚至名正言顺的取得更多的东西。
根据我随身幕僚小组的分析和推断:
能够兵不血刃的平白拿到三州之地固然是好事,但是能够窥得机会和籍口,解决一个深仇大恨的世敌,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估计罗氏内部如此考量的大有人在。
而按照约定,我带领着三营一团战兵,也打着专属的猫爪将旗和代表淮东的风雷旗,堂而皇之的行进在其中,作为整个过程的参与和见证。
第730章 异梦5()
薛氏割让所谓的三州之地,其实距离辽郡城的直线距离也不算远。
因为处于南部人口相对密集的腹地缘故,向西四十里就进入耀州(今营口市附近)境内,然后度过耀州西北的浑水支线,就到了定襄军和梁河镇所在的襄州前线,
这个襄州说是一州之地,其实罗氏控制的就只剩下,沿着辽河南北向的主干河道附近分布的长条形地带。
作为与薛氏为首北朝势力交锋的前沿地带,这里的人们,看起比气色要好的多也更加精壮彪悍的多,连妇女儿童都不乏在挽弓弄箭的。
对于本家到来的大军,看起来有些疲惫和倦怠的本地普通军民,还是有些欢呼雀跃的,但是那些中上层的代官和将领们,就不免有些表情阴郁、深沉与复杂了。
毕竟是当面打了那么多年的世仇,他们也自有获取上层消息的渠道。自然不会想那些普通人一样,轻易接受了本家名面上的说辞。
比如打了这么多年,终于在当代藩主受伤,逼迫的薛氏不得不低头,做出割地赔款等一系列乞和的行举来。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问题,按照新藩主的安排,他们所部以后撤修整补充为名,将他们调换到北线的新城(沈阳附近)进行再编。
其中一些人,已经决定好了北仑换下来去处,以免因为某些亦是难以弥合的新仇旧恨或是应激反应,破坏和影响了现今的大局和布置。
辽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群山之南,直至辽东湾,就像是群山之中,被无形的力量狠狠拍了一下,而突然沉降凹陷出了一大片,整体像是曲折腰子形状的不规则平原、低地。
辽河、太子河、浑河、大凌河、小凌河、沙河等支系分布期间,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水系发达的典型灌溉农业区。
只有在靠近辽东湾的滨海地区,才是大片海潮浸蚀造成的沼泽和盐碱地。
也是后世东北各省,为数不多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作物,而出产优质大米的地区,相对北方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来说,有着“南大仓”之名。
而在这个时空,整体上属于安东道南部腹地的精华地带,只是这里也是罗氏为首的安东诸侯,与薛氏为首的北朝势力,世代往复争夺拉锯最厉害的地方。
大队人马行走在辽河平原上,碧空如洗而春阳明净,河洛纵横间草木丰生,隐隐山峦苍翠隐伏于天际,自有一番独特的北地风光。
只是荒草矮树稀稀之间,尤然可见被摧毁的市镇村邑的废墟痕迹,几乎是密集而频繁的出现在我们行进的方向上。
唯一比较完好,也就是零星散布在靠近河边的边上,那些以堡寨形式存在的大小聚居点,其中有新有旧,但上面的孔洞和火燎的痕迹,昭示这里曾经遭到攻打的经历。
号称肥的流油的黑土地,里面腐殖质简直是可以用手挤出来,只可惜这些地方常年都化作了战场,而不得不荒芜了下来,变成野草疯狂曼生的动物乐园,
随着四出驰走的斥候和游骑,时不时有被惊动而起的野生动物,在悉悉索索的动静中远遁而去。
这里就算是最常见的野兔和獭狸,也是吃的脑满肠肥,油光水滑的。
只是偶尔踩到掩藏在草下发脆的人骨什么的,就不那么让人愉快了,也在提醒着这里在很早乃至不远之前,还曾是惨烈而残酷的战场。
就在这种沉默少语的寡淡气氛中,我们在一处铺头津的河口堡寨,再次渡过一条支流——锥子河(今饶阳河)之后,就正式可以看见第一座属于薛氏的大型城寨据点——锥头堡。
这也是某种意义上最接近罗氏控制区的突出部,故此得名。方圆大概有半里,墙高约十尺到十五尺不等。
远远就可以看到门户大开,里面自然是空空如也,当时地面看起来一点都不纷乱,显然所有的人口和可用的物件,都已经被迁移走了。
不过好歹基本建筑和陈设,都还保全完整。因此,尽管天色还尚有不少余光,这就成了这只大军的第一个宿营地,以及临时的中军所在。
然后沿着河流的临时桥梁,以及紧靠对岸的粮台所,也被迅速而逐一的建立起来。不管是那些普通藩军,还是沿北各镇的府兵,看起来都相当的娴熟老练,让一切都显得十分的轻车熟路。
就算是那些刚征发来的新兵中,看起来也有不少从事相关军役的经历和习惯,因此在这些人的带头下,大多数新兵显得颇为服从而少有纷争和疑议。
虽然在行营立帐的过程中,也有少数人弄得手忙脚乱或是不知所措的,但很快就被集体的力量给纠正和驯服了。
这就是长期战备和时不时大举动员状态下,所带来的结果和附带影响。但是背后的生产力衰减,经济结构畸形等的相应代价,却也是相当沉重的。
对我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好羡慕的,至少我淮东治下产业工人和农场屯户的潜在预备兵役,真要全面动员起来,只会比他们规模更大,也更加出色,更快适应角色才对呢。
而且罗氏的地盘虽然看起来很大,最盛时号称户口百万,带甲十万云云;但是据我公开了解的渠道,真正能够掌握的人口,甚至还不如我的淮东。
毕竟作为藩主罗氏以代官形式直领的人口,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强;其余的户口和人力资源,都分散在各支分家,臣下和附庸势力手中;对于本家能够发挥的作用和贡献,也是随着与罗氏本家的亲疏远近,而逐步层层递减和衰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