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寒门枭臣 >

第301部分

寒门枭臣-第301部分

小说: 寒门枭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李茂麾下经过平定淮西,江南两浙,又打包端了梁山,手底下的文官不多,可武将已经接近百员。

    军事指挥系统的完善程度,远比民政方面高的多,也符合李茂强军为先的策略。

    这天午饭过后,孙定把信安军最新的花名册拿来给李茂过目,李茂一边看,他在一旁解说。

    “相公,经过近一个月的整编,信安军如今有骑兵三万,步卒三万,其中超过半数都是新兵,即便以相公以老带新的策略,新兵的战斗力短时间内也提升不上来。”

    李茂微微皱眉,从江南返回后,信安军的兵力进入了一个急速扩张期。

    原本只有两万出头的人马,半年不到就扩充到六万人,战斗力下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另外养这六万人马,人吃马喂消耗非常大,我昨天统计了一下,即便以北地五州的财力,也有些吃不消。”

    李茂把花名册合上,他之前的规划是养三万骑兵,以前段时间的横财收入,绰绰有余。

    但兵力扩充到六万人,无论是财力还是粮草,皆有点捉襟见肘。

    养兵不止要吃粮,战马,马料,兵甲器械等等都要花钱,何况还有兵工厂那个吞金大户。

    李茂积攒的家底儿,能支撑到明年底已经是乐观估计。

第六零三章蔡京复起() 
“看来是该收账了啊!”

    李茂在京城借出去了不少银钱,抵押品就是京畿路和河北路的赋税收入。

    眼下已经过了青黄不接的时令,京畿路不能弄的太狠,但河北东西两路的赋税,说什么也得划入经略府的腰包。

    孙定知道钱庄通过抵押借给朝廷银钱的事情,听李茂说要收账,顿时来了精神头,“相公,我看大名府银钱充裕,先拿大名府开刀如何?”

    李茂直接否决了孙定的建议,大名府这个钉子太硬,不好拔。

    梁世杰不但是蔡京的女婿,还是中书舍人,这块硬骨头留到最后再啃比较好。

    “我会给老师写一封信,让老师跟梁世杰周旋,另外再使使劲,把河北东路的治所迁到沧州府或者清州府。”

    李茂决定柿子先挑软的捏,把老师陈文昭这个河北东路安抚使请到身边,目的是事权合一,彻底整肃河北东路的地方府县。

    有他们师生二人的权力和威望,不说把河北东路经营的铁板一块,也得将大部分权力牢牢掌控,为伐辽打好坚实的基础。

    朱武这时候走进来,他最近在忙着安置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禁军。

    除了实在扶不上墙的烂泥,呼延灼等人带来的禁军足有近三万人。

    “相公,这三万人马送去开矿有些可惜,如何安置还请相公定夺。”

    宋朝兵制是募兵制没错,但一旦入了军籍就得当一辈子兵,剔除老弱病残,剩下的三万人李茂无论如何也不敢养了,否则信安军加起来九万人马,一年就会让经略府彻底垮台了账。

    而且以李茂现在的官职,手底下养兵六万,还能让童贯帮忙遮掩。

    一旦兵力接近十万,被御史言官弹劾同样吃不了兜着走,毕竟大宋朝无论皇帝还是士大夫,这根神经一直绷的很紧,哪怕李茂是读书种子出身也不行。

    “屯田吧!”

    李茂思来想去,只能让这三万人屯田,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一旦发生战事,还可以临时征调充当辅兵辎重兵。

    朱武不想把精力放在屯田上,“相公,若是三万人全部屯田,我倒是有个好人选掌管此事。”

    朱武推荐的是刚刚抵达北地五州的铁面孔目裴宣,原本是京兆府的官吏。

    因为梁山好汉有这么一号,李茂自然将其网罗麾下,只是京兆府距离信安军太远,这两天才来赴任。

    李茂原本是想让裴宣去沧州府下面的一个县做知县,此时只好听从朱武的建议,令裴宣出任屯田使,执掌经略府下辖的所有屯田之事,其中就包括哪些归化的唃厮啰人和党项羌人。

    军中的事务刚刚告一段落,得了李茂书信的陈文昭只身来到信安军,和李茂商量迁移河东路安抚使司治所选址。

    李茂想将河东路治所迁徙到沧州,结果被陈文昭给否了,陈文昭属意的是雄州,显然也在为伐辽做打算。

    雄州界河对岸就是辽国的归义城,东西两边是易州和永清,再往北是范阳,涿州,皆属辽国南京道管辖。

    陈文昭虽然是文臣,但熟读兵书战策,对伐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凌云,若是伐辽,兵出雄州最为便捷,拿下归义城便可直达涿州,威逼辽国析津府”

    李茂知道这是历史上童贯北伐的路线,正是在这条路上,大宋二十万人马被耶律大石的一万辽兵击溃,死伤惨重。

    按照李茂的设想,信安军即便北上,也要尽可能避开耶律大石。

    辽人虽然被女直金国揍的没有半点脾气,但战斗力仍然比大宋的禁军高的多,而信安军是李茂自己攒的家底,不想和耶律大石硬碰硬。

    李茂不遗余力的发展水军,就是想避开耶律大石,从水路出海绕道北上。

    目标不止是燕云十六州,还想阻止女直金国大举南下,避免历史上童贯花钱买下十六州的荒唐之举。

    他想要的可不是一座座空城,而是连人带地兼收并蓄,那将使信安军的实际控制地盘和人口翻上两倍,彻底奠定割据的基础。

    李茂现在不敢和陈文昭说丝毫不臣之心的想法,不过他抛出走水路北伐的构想,和老师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童贯的一封书信,让师生二人无法继续争执下去。

    京城之中风云突变,政事堂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的变动。

    连升八级的王黼,屁股还没坐热就被闲置起来,郑居中告老还乡,太师蔡京重新起复宰执政事堂,一系列的人事变动眼花缭乱。

    童贯在心中语焉不详,随后到来的陆谦密报,李茂才得知事情的原委,只能说王黼得意忘形自己招灾惹祸。

    王黼拍马屁的功夫虽然不像朱勔那么露骨,赵佶摸过的衣服都要用金线绣出来巴掌的痕迹,不过王黼另辟蹊径,找到了进献祥瑞这个捷径。

    也不知道王黼在哪淘换了一块狗尿苔,愣说是大号的灵芝,请官家赵佶到他府上观看。

    原本这是一件好事儿,搔在了赵佶的痒处,但坏事儿就坏在王黼的府邸上。

    王黼的府邸是强夺中书侍郎许将的宅子,为了宅子把许将气死,和聂山结下了冤仇,而这座府邸隔壁就是梁师成的家。

    赵佶欣赏灵芝祥瑞的时候,突然看到梁师成从角门进了王黼的家里,内侍结交外臣向来是官家大忌。

    再加上王黼筹措西北粮饷表现太差,赵佶虽然没有把王黼一撸到底,但也让王黼坐起了冷板凳,把垂垂老矣的蔡京重新搬回政事堂。

    按照陆谦收集到的情报,王黼被赵佶冷落,郑居中被赶出政事堂,梁师成失宠,从里到外都有蔡京的首尾。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骤登高位的王黼这一回合被蔡京收拾的老老实实,全无招架之力。

    在陆谦密报的末尾,提及梁师成失宠的原因除了和王黼过从甚密之外,似乎宫内也出了状况。

    李茂看到这,额头沁出一层冷汗,陆谦只是猜测,但他可是当事人啊!

第六零四章制衡() 
两下印证,李茂不用猜也知道算计自己的肯定是梁师成,只有梁师成在内宫后苑的势力,能神不知鬼不觉的给他挖一个大坑。

    梁师成倒台,十之七八有郑皇后的首尾,就是不知道吹的是枕边风还是别的什么风。

    李茂心里发虚,这件事不敢声张不敢深究,天知道那天晚上除了郑皇后还睡了什么女人,烂在肚子里最好。

    陆谦在书信末尾太提到了郓王赵楷,在春闱大比中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

    若不是赵佶顾及皇家脸面,状元的名头非落在赵楷身上不可,朝野此时已经风传赵楷文采风流,颇有赵佶之风,估摸着在为拱掉赵桓做铺垫。

    不过王黼稀里糊涂因为一块狗尿苔被闲置,郑居中又告老还乡,赵楷进阶东宫之位肯定更会波折,八成没戏了。

    李茂把书信双手递给陈文昭过目,陈文昭看过之后沉默不语。

    就在李茂想开口说什么的时候,陈文昭叹息一声,“凌云,这对你我师生可不是什么好事,蔡太师的手段,远不止此啊!”

    蔡京能四次登上宰执之位,执掌权柄二十年,手腕当然不一般。

    但李茂觉得老师有点高估蔡京了,蔡京今年都快七十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有手腕,也敌不过时间这把杀猪刀。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蔡攸很快会再次上演“逼宫”的戏码,毕竟这次王黼和郑居中倒台,蔡攸也是得利者。

    蔡家父子为了宰执之位,父子相残那都是小儿科。

    陈文昭听了李茂的断言,觉得李茂这个学生打仗,治政无可挑剔,但在斗争上稍显稚嫩。

    作为历经三朝的老人儿,陈文昭亲眼目睹过王安石,司马光等等党争的起落,这里面的水很深,稍有不慎就会卷铺盖走人啊!

    “凌云,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困难就有两个,蔡相肯定还会继续推行新钱法,这次无人可以阻挡,其次伐辽可能出现变数,蔡相和童贯都顺着官家的心思支持伐辽,但力度相差明显,如果我所料不差,类似你我师生的分歧,很快会在蔡相和童贯身上上演,拖个一两年都是快的。”

    陈文昭见李茂还是不太明白,掰皮说馅道:“童贯执掌枢密院,手握二三十万禁军精锐的兵权没错,但蔡京重掌政事堂,肯定会以文抑武,看看启用了什么人就知道。”

    三天之后,李茂对陈文昭的分析佩服的唏嘘不已,还是陈文昭这个学生了解蔡京。

    据陆谦送来的情报,重新执掌政事堂的蔡京先后提拔了宋乔年,魏伯刍,胡师文这些被贬斥的党羽。

    尤其令李茂不快的是,秦桧竟然又入了蔡京的眼,出任御史中丞,不禁让李茂怀疑王黼的狗尿苔事件,是不是秦桧反水所致。

    至此政事堂除了白时中算是童贯的人,其他如李邦彦等人皆成了瞌睡宰辅,唯蔡京马首是瞻。

    陈文昭见李茂沉默不语,再次给这个得意门生讲古,将亲身经历的党争巨细无遗讲述一遍,希望李茂能从中受到启发。

    宋朝不杀士大夫,但党争倾轧的激烈往往比掉脑袋还厉害,用后世的话说,严重的时候会剥夺出身以来的文字,殃及子孙,这比杀头还让读书人恐惧。

    李茂听完陈文昭的提点,对朝廷中枢未来的走向有了大概的判断,他记忆中的走向已经不能当做判断的凭据。

    因为蔡京这次复相间隔非常短,而且王黼也没被一棍子打死,局面愈发的复杂。

    “凌云,远离中枢,避免陷入党争做些对社稷有益的实事的确不错,但党争的本质是什么?是官家的制衡啊!”

    陈文昭一语惊醒梦中人,李茂此时才知道自己忽略了什么。

    他看不起赵佶,赵桓,认为这两位是亡国之君,靖康之耻亘古未有,空前绝后。

    但无论赵佶还是赵桓都不是弱智,治国之才或许没有,可维护皇家地位,向来不缺乏决断力。

    赵佶登基之初就决定对西夏继续用兵,赵桓被强行架上皇帝宝座,一个月不到就诛杀六贼,迫使赵佶无法返回京城,摆弄权谋之术,这父子二人玩的很溜。

    李茂觉得自己在扮猪吃老虎,慢慢积蓄实力,殊不知赵佶亦是在另一个层面玩这一套。

    看看赵佶赵桓在位期间换过的宰执宰辅就不难发现,权柄始终操持在父子二人手中,位极人臣如蔡京,最终不也是落个饿死街头的下场?

    惯性,李茂想到了这个词。

    从赵黑胖子陈桥兵变开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策略,虽然限制了一部分皇权,但主导权始终掌控在皇家手里。

    所谓党争不过是皇家导演下的戏码而已,只是披上了一层变法的外衣。

    赵构南渡还能延续赵宋半壁江山,一样源于这种惯性,此时的百姓,骨子里还是泛指士大夫这个阶层。

    只要士大夫还认赵家这张牌,换个人就不好使,即便苗刘兵变,也是想迫使赵构退位,没想着另立王朝,就可见这种惯性的可怕。

    这给李茂敲响了警钟,他有不臣之心想取而代之,就要面对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对抗。

    除非将整个阶层砸烂,否则遭遇的阻力可想而知,蛰伏,仍然是最佳选择。

    李茂为此听从了陈文昭的意见,将河东的治所迁移到雄州,把军务政务暂时甩手交给麾下文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