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故事-第5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skbshge
第1060章 对道德经的误解()
老子道德经第三篇,又被世人误解了。其实!对道德经的误解不是世人,而是那些帮助解读的人。是这些解读的人故意或者无意间误解了,从而对世人造成了误导。
在更多地情况下,是来自于学派之间的争斗,是有人故意曲解道家学说,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学说份量。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篇,原文如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这一篇里,有许多让人误解的地方。
比如说:“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从字面上看,都是消极、被动的思想。
整篇下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与现实生活脱节了,处处与现实生活都是相反的。
从而!让其他学派的人钻了空子,大加宣传,大做文章,说老子的思想无为、消极,让人类返回到无知无欲的地步。
先来说“不尚贤”吧!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的大脑也在不断地发育成熟中。社会很混乱,需要有才德的人出来治理,需要有才能的人出来做事。老子提出不尚贤,这明显地在阻止人类发展?这不是明显地让“人才”得不到重用?
所以!单单凭这句“不尚贤”,就可以给老子判刑了。要是当时有文字狱的话,绝对可以判死刑。
这还得了?你主张不尚贤你让这个诸侯国或者说大周国没有人才,那不仅仅是后退的问题了,那是要诸侯国和我们的大周国灭国啊!不仅仅是灭国这么简单,而是!让人类后退到畜生时代、植物时代。
要是就此大做文章,不判老子死刑才怪?
作为世人,作为普通百姓,单单从字面上这样理解,无可非议。因为!作为普通世人,他们的学识有限,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为学者,要是这样来理解,就是错误地。或者!他们就是一个伪学者。再不然!他们就是学术奸细,他们是故意曲解这句话的意思。
其实!不管是作为普通的世人也好,是学者也罢,是学术奸细也罢,他们都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才造成误解的。
这个根本性错误在哪里呢?
这个根本性错误的根源在这里:因为他们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上,看到的只是现实的问题。而不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从根本、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站在现实的角度上,社会是需要人才的,“不尚贤”显然是错误的。
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从根本、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角度,我们可以“不尚贤”。
因为!老子在道德经文的第二篇就说了: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人类要效仿万物,象万物那样,自然地生长,好像自己不是自己似的,就那么糊里糊涂地活着没有志向,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结果!最终成熟了。成熟也就成熟了,只是一次生命的终结而已,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功劳,这就是万物的生命过程和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们人类也要效仿万物,过那样地人生。如果人类那样了,人世间、人与人之间还会有纷争吗?
解读到这里,有人一定要问了:我们是人!我们为什么要效仿万物呢?要是这样地话?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消极无为了,而是!要人类倒退,返回到畜生时代、植物时代。
如果我们要是这样来理解的话?那么?老子就要问我们了?我们需要怎样地人生呢?
我们还要不要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解决人生的问题?
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呢?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要想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以及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普通世人和历代庸俗的学者、哲学家,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无法正确解读老子哲学。
老子并没有要求我们返回到无知无欲的地步,返回到畜生时代、植物时代。而是!告诉我们要效仿万物、效仿道,来进行我们的人生。
老子和庄子都一致认为:天地万物包括宇宙星空都是进化、变化而来的,都来源于道。人和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一种适时而生的物种。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
人生!只是完成一次生命的过程而已!
所以!我们何必去争呢?不都是为了生存吗?
“尚贤”与“不尚贤”都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尚贤”与“不尚贤”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你认为“尚贤”好你就坚持“尚贤”,我认为“不尚贤”好我有我的理由。
既然是为了生存,怎么有利于生存,那就怎么生存吧!
老子提出“不尚贤”的主张,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不仅仅是根据道家的理论。
按照道家的理论: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一个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的物种。所以!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既然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折腾,好好活着,怎么有利于我们生活我们就怎么生活。
不尚贤,使民不争。
意思是说:不要去推荐、推举贤能,这招不灵了。有许多人是冒牌货,没有真才实学,更多地人都是为名为利为谋求自己的生存而炒作出来的。与其推荐、推举别人,还不如自己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意思是说:你没有贵重的东东、稀奇的东东,别人就不会偷你的。不是让我们一无所有,而是要我们不要多余的东东,不要屯积太多地钱财或者粮食什么地。适可而止,不要过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多的欲望,人心就不会迷乱。并不是说要我们杜绝一切欲望,让人彻底地无知无欲。作为人,不可能没有欲望。特别是现阶段已经脑发育成熟了的人,更是不可能没有欲望。而是要我们不要被欲望迷惑,更不要沉溺于欲望之中。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说:圣人治理社会,让世人虚其心,不争强好胜;实其腹,让世人能吃饱饭;弱其志,让世人不要太多志向、理想、梦想,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强其骨,让世人身体健康,少生病。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是承接前面说的而来的,是让世人感觉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识就可以生活,没有太多地欲望困扰。
不是没有欲望,更不是杜绝一切欲望。
世人和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都断章取义,抓住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放,说老子思想消极、返古什么地。其实!老子的意思是:是让世人感觉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识就可以生活,没有太多地欲望困扰。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意思是:让那些自以为自己是智者、聪明的人不敢作为,没有作为。因为!圣人采用了以上方法,不需要这些智者和聪明人出来管理社会了。这些所谓的智者和聪明人,他们失去了市场。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其实!圣人作为了,可给世人的感觉圣人并没有作为。所以说!只有像圣人这样地“为”或者说是“无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这一篇中后面的两处,也是能使人误解的地方。一处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另一处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前面已经说了,理解这两处一定要结合前面、结合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要是断章取义,你随便怎么解释都行。或者!故意曲解,不把话说清楚,直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译。这样!也一样造成曲解,也是故意。
再重复一遍!“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是承接前面说的而来的,是让世人感觉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识就可以生活,没有太多地欲望困扰。
不是没有欲望,更不是杜绝一切欲望。
老子的意思是:让世人感觉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识就可以生活,没有太多地欲望困扰。
再重复一遍: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其实!圣人作为了,可给世人的感觉圣人并没有作为。所以说!只有像圣人这样地“为”或者说是“无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要是一定要断章取义,故意曲解的话,就是有意,就是学术奸细,就是“文化枪手”。故意说别的学说的坏话,来抬高自己的学术份量。或者!来换取生存的资本。得到稿费、得到别人给予的好处,这就是生存的资本。
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影响他人、人类生存的生存方式,这种“文化枪手”当诛。
skbshge
第1061章 对道德经的误解()
老子道德经文的第十九篇,也被世人误解了,被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断章取义了。
《道德经》第十九篇原文如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从原文可以看出,又能被世人和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断章取义了。这些人抓住文中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以及“绝学无忧”不放。
以上词语都是违背当时以及后世的主旋律,违背现实生活的违禁词,都是违背主流思想的。
其实!有时主流思想并不是正确的。
如果主流思想都是正确的话,历史就不用改朝换代了。是不是?
在老子时期、在老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是很乱的。不仅仅是很乱,是很混乱,那个时期被后人取名为“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不仅混乱,而且!时间很长。
其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几百的大周统治、教化,已经把大多数人的思想教化成为固定模式了。也就是说!脑筋急转弯转不过来了。结果!让一些人钻了空子,成就了他们的风云人生。
世人都是“傻子”,还不由他们这些人叱咤风云?
历史也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都是不正确的。要不!就没有那么混乱了。
正确的思想被庸俗的智者给扼杀了,被君王的皇权给扼杀了。正确思想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只是受益于某些智者。广大地人民群众因为无缘接触到正确地思想,加上思想僵化始终对大周抱着幻想遵守周礼。结果!无法摆脱面临的生活、摆脱困苦。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其实!这一篇是从上一篇延续下来的。单独地解读这一篇,不容易让人理解。要是结合上一篇来理解,就好懂了。
上一篇,也就是老子《道德经文》第十八篇,原文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是承袭“国家昏乱,有忠臣”而来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理解了:绝圣弃智这里的“圣”和“智”是两个所指。圣!可以解读成为君王、最高权威。智!可以解读为“忠臣”、为君王出谋划策的智者、大臣。
绝圣弃智的正确解读,是要我们放弃对君王的幻想,放弃对那些愚忠大臣的幻想。
为什么要这样呢?
老子说这句是不是要负法律责任?是不是他在反社会、反国家?反君王权威?是不是这个意思?
实事求是的来讲,老子说这话的意思确实是这个意思。
但是!老子并不是针对谁谁谁来说的,并不是针对某个君王,某个朝代的君王、某个朝代的国家来说的。而是!老子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来说的,他老人家并没有针对谁。
所以!不要给哲学家扣帽子,制造什么文字狱。
哲学家是针对人类,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而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