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虞允文等主战派人士主持国事。当汤思退听说一大群人上书欲置其于死地时,刀还没上架,自己就被惊吓而死了。
金国方面,金世宗无意与南宋陷于旷日持久的战争。史书称金世宗“『性』仁孝,沉静达理”,他是金国历史上难得一位贤君。鉴于之前金熙宗、金帝完颜亮都是残暴之君主,金世宗上台后,力求休养生息,急欲与南宋媾和。他发兵攻打楚州等地,乃是以武力迫和谈,并非像完颜亮那样想征服南宋。
南宋方面,主战派领袖张浚与主和派领袖汤思退于同一年都死了。主战派北伐固然出师不利,但主和派放弃边备,情况更糟。特别经汤思退这么一折腾,南宋朝廷不得不最后选择议和的方案。这种情况下,在外交上争取更多权益,便成为南宋对金的主流政策。
南宋方面提出的条件是:两国疆域仍然按照绍兴和议所划定的界线,即东为淮河,西为大散关;岁币银、绢各减五万;南宋归还金国战俘,但对于叛亡者则不予遣返;宋不再向金称臣,而称侄,在国书的格式方面,宋致金的格式为“侄宋皇帝眘谨再拜致书于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而金致宋的格式为“叔大金皇帝致书于侄宋皇帝”。
可以说,南宋『政府』是做出让步的,特别是领土方面,放弃所收复的土地。金世宗同样做出一点让步,不再追回南逃之人,也同意岁币减五万。这样,双方在互派使者往来后,于乾道元年(1165),订立新的条约。
这就是所谓的“乾道和议”。
尽管在乾道和议中,南宋方面争取到若干权利,但对于有恢复之志的宋孝宗来说,这只是权宜之计。孝宗皇帝恢复中原之志始终未泯灭,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复到北宋时代的全盛水平。然而,军事力量的提升,却不是立竿就能见影的,特别是可堪大用的军事人才严重缺乏。
宋朝一直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在南宋中兴之战中,由于特殊年代的特殊政策,才使得军事人才纷涌,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琦等人皆为一时之名将。自秦桧上台后,开始收武将之兵权,擅杀岳飞,遂使武将之地位又一落千丈。
绍兴和议后二十年,南宋更是荒废兵事,遂使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如入无人之地。南宋抵抗入侵的核心人物,仍然是老一代的军人如张浚、吴璘、李宝等,真正能独当一面的新人,也只有虞允文一人了。
乾道三年(1167),守卫川陕达二十年之久的吴璘去世。他与哥哥吴玠同为南宋最出『色』的将领,是川蜀的保护神。在临终前,吴璘虑及国家的军事现状,向皇帝留言,希望孝宗不要轻弃川蜀,也不要轻起战端。
吴璘去世后,能与皇帝共商恢复大计者,只有虞允文一人了。宋孝宗任命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使,接替病逝的吴璘,实际上是把四川打造为一块进取中原的基地。虞允文到任后,兢兢业业,精兵强政,淘汰弱兵,为国家节省四百万的军费开支。他亲历亲为,甚至还动手编写了一本推广先进武器制造及使用的工具书,士兵们人手一册。
两年后,虞允文回到京师,出任宰相。他心胸宽广,光明磊落。有一回,御史萧之敏上书弹劾虞允文。早已逊位的宋高宗跳出来为虞允文辩护,并说:“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就是说,当年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立下奇功,你萧之敏人在哪呢?太上皇开了金口,宋孝宗想罢免萧之敏。此时虞允文却站出来为萧之敏说话,认为他品行端正,皇帝应该留用以广开言路。
宋孝宗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虞允文身上,他曾经对虞允文说:“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可见他对虞允文之器重。为了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虞允文于乾道九年(1173)又一次出任四川宣抚使,为出兵中原做准备。
虞允文回到四川后,立即着手战备,他订立七条民户养马的规定,从民间搜罗大量良马,并挑选青壮年进行训练。作为一名出『色』的战略家,虞允文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不打无把握之战,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重。然而虞允文的一片苦心,却受到皇帝的误解。宋孝宗一直盼望着虞允文早日确定出兵的日期,可是一年过去了,虞允文却没有明确的表示。皇帝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便下了一道密旨催促他。虞允文没有附和皇帝,他强调军需物质还未准备完毕,不可贸然出师。
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不久后,虞允文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这对宋孝宗可谓是莫大的打击,进取中原的计划就此泡汤。
其实虞允文算是幸运的人,他以一介文人而为国家建不朽之功,甚至得以跻身历史名将之列,官至宰相,功显于当日,名扬于未来。『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虞允文:“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在宋孝宗时代,还有一人,他有不世之英雄气概,有为国家建功立业之理想,最终壮志难酬,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却在另一个领域取得至尊地位。
他就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出生。这一年正是宋金战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刘锜与岳飞分别在顺昌、郾城大败金兵。北方沦陷区的人民都翘首以盼王师,可是最后梦想破灭。岳飞被召回,紧接着是宋金议和与岳飞被害,北方人民彻底被软弱的朝廷抛弃了。辛弃疾便是在金人的统治下度过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长大成人后的他知道了中原沦陷的故事,这令他义愤填膺,渴望有一天能报效国家,为恢复中原尽自己之力。
机会最终来了。
在辛弃疾二十一岁那年,金帝完颜亮以六十万兵力南犯,中原掀起反金起义高『潮』。当时耿京是中原义军的领袖,山东、河北豪杰纷纷接受他的节制。辛弃疾毅然参加义军,并在耿京麾下当了掌书记。后来发生了一件意外,辛弃疾差点因此而丧命。
原来辛弃疾有一位朋友名叫义端,当时也聚众一千余人起义。在辛弃疾的劝说下,义端归顺耿京。岂知有一天,义端突然盗走耿京的大印叛逃,耿京大怒,遂归罪于辛弃疾并动了杀机。辛弃疾对耿京说:“给我三天时间,倘若我没抓到义端,再杀我不迟。”可是要上哪儿找义端呢?辛弃疾冷静地判断,义端盗走耿京大印,定是要叛逃金营,遂快马急追,终于追上义端。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个大文豪,可是很多人不知,他其实武艺是相当高强的。义端知道辛弃疾厉害,便以朋友的身份乞求道:“我知道你力能杀人,希望你别杀我。”既是叛徒,还称什么朋友?辛弃疾手起刀落,砍掉义端的脑袋,返回耿京营中。耿京为辛弃疾的胆识所折服,更加器重他。
完颜亮败亡后,辛弃疾劝耿京率师归顺朝廷。耿京便遣辛弃疾奉表入奏,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且对他在敌后的英勇表现大加赞赏。朝廷决定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之职,辛弃疾为天平节度掌书记。就在辛弃疾返回耿京大营途中,却传来一个噩耗,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败,张安国已叛逃到金营中。
怎么办?难道就让叛徒、凶手逍遥法外吗?
不!若不严惩叛徒,何以慰耿京在天之灵呢?
辛弃疾当机立断,与统制王世隆、马全福等五十人,勇闯金营。当时叛徒张安国正与金国将领在帐中饮酒,根本没料到辛弃疾竟以区区数十人马前来劫营。这次军事行动比起美军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还要难,还要危险。此时辛弃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竟然一击命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擒张安国,而后安全离开,出入金营如入无人之境。谁曾想到,一个二十二岁的书生竟然有如此之胆略与勇气。辛弃疾将叛徒押到首都临安,张安国被朝廷下令斩首示众。
后来辛弃疾在词中追忆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何等豪迈,何等英雄气概,正所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以辛弃疾之才略,完全是虞允文一类的安邦定国之才。可是最终却事与愿违,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原因有二:其一,南宋帝国与金国达成和议,辛弃疾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其二,辛弃疾『性』格耿直、孤傲,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自然容易得罪人。
返回南宋后,辛弃疾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呈献给朝廷。在这些文章中,他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战略主张,纵论宋金两国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处处可见其精辟之见解与深谋远虑。可惜的是,当时和议方定,不可能因为辛弃疾的几篇文章就改变政策,故而宋孝宗没采纳其意见。
虞允文当政时期,宋孝宗锐意进取,谋复中原。此时辛弃疾又上书论南北之势,持论劲直。作为沦陷区归来者,他对中原百姓“遗民泪尽胡尘里”有更多的感受,因而恢复之心,较他人为切,在抗战立场上,无妥协回旋之余地,故而难以迎合朝中多数大臣,自然被弃而不用。虞允文去世后,恢复中原之梦愈行愈远,辛弃疾的理想也越来越难实现。悲愤而不得志的他,只得寄情于诗词,他写下大量爱国主义词章。
辛弃疾的词作雄奇峻丽,充满豪迈之气,贯穿满腔爱国之情。“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文学作品中,他也表现出自己的无奈与悲愤:“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辛弃疾之才华,本来应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胆识无双,慷慨有大略,但最终被埋没了。这是辛弃疾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第45章 庆元党禁:韩侂胄时代()
在南宋诸皇帝中,宋孝宗算得上是贤明之君,他统治时期,也可以算是南宋一个小黄金时代。可是在当了二十七年的皇帝后,宋孝宗感到恢复中原的梦想无望实现,遂心灰意冷,索『性』依高宗旧例,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惇,自己当太上皇。
孝宗本意是想抛开繁重的政事,安享晚年。可是他哪里知道,自己这一退位,居然惹起无尽的烦恼。
原因起自一个女人:皇后李凤娘。
太子赵惇登基,史称宋光宗,原先的太子妃李凤娘便成为皇后。宋光宗『性』格懦弱,而李皇后则是个刁蛮娇横、妒悍跋扈的母老虎。夫弱妻强,可以想象,宋光宗就是一个被李皇后随意摆弄的木偶人罢了。李皇后还是太子妃时,宋孝宗对这个儿媳就看不顺眼,多次批评她,并告诫她勿染指政事,否则将废了她。可是彼一时,此一时,光宗上台后,李皇后便开始展开报复行动,挑拨孝宗与光宗父子俩的关系。最后,宋光宗与父亲势同水火,竟然拒见宋孝宗。
李皇后妒忌心很强,凡是被光宗皇帝看上的嫔妃、宫女,她势必要加予迫害。她害死了光宗宠幸的黄贵妃,又把一个宫女的双手砍下来送给皇帝,只是因为皇帝称赞宫女的手白晳好看。李皇后的残忍独断,把宋光宗折磨得精神失常了,堂堂一个皇帝,居然成了个“疯子”。以后皇帝的病时好时坏,朝中政事“多决于后”。
绍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宋孝宗在郁郁中去世。直到这时,光宗还不肯出面主持丧礼,令孝宗葬礼迟迟无法进行。朝廷大臣对光宗皇帝的表现相当失望,宰相留正向光宗提出速速册立太子,但遭到皇帝的拒绝。留正索『性』假装跌倒受伤,辞了相位。
此时朝中一帮大臣开始密谋『逼』光宗退位,赵汝愚、赵彦逾、郭杲、叶適等人商量后,决定向太皇太后(宋孝宗母亲)求助。那么要找谁去向太皇太后陈情呢?他们选定了一个人:韩侂胄。韩侂胄是北宋名臣韩琦的五世孙,也是太皇太后的姨侄。
鉴于光宗已经不适合当皇帝,太皇太后以国家大局为重,同意赵汝愚等人的意见,传谕由赵汝愚主持此事。在大臣们的『逼』宫下,宋光宗被迫退位。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皇帝逊位的特别多,前面的徽宗、高宗、孝宗都是主动退位,而光宗则是被『逼』退的。光宗之子赵扩继位,史称宋宁宗。
在这场不流血的政变中,赵汝愚立下首功,而韩侂胄也是起到关键作用。
韩侂胄心里有点飘飘然,自以为有定策之功,怎么样也可以进入权力中枢吧。他便去找赵汝愚,一同商量此事。岂知赵汝愚当面给他泼了一盆凉水,他这样对韩侂胄说:“我是宗臣,汝是外戚,都不应论功求赏。”
原来赵汝愚乃是宋朝宗室,而韩侂胄是宋宁宗皇后韩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