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猎明 >

第221部分

猎明-第221部分

小说: 猎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突然笑了起来,但笑得比哭还难看。他笑了一气,这才喃喃地说:“高原的军力居然强到这等地步,连不可一世的建奴隶也败在他手里,没可能,绝对没可能的。”

    王承恩哭着道:“圣上,高原本来就同李自成不是一路的货色。他虽然名义上是李自成的部将,但力量上却要强过李闯。他之于李闯,正如朱温之于黄巢。此人悍勇无匹,直如那吕布转世,杀星下凡。据说,朱仙镇之败,左良玉非败于李自成之手,而是直接被高原的骑兵冲垮。现在,建奴大军更是被他一击而溃。如此悍贼,周大人如何是他对手?目前,我大明朝最凶恶的敌人已经不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而是近在心腹之地的高原。圣上,建奴不过一万残余就让周首辅十万大军不敢出通州一步。若高原再来,北京危急呀!”

    “对,对,对!”崇祯像是突然惊醒过来,大叫:“拟旨,不……我马上写一份手敕给周延儒,让他让开大路放阿巴泰北归,全力堵截尾随的高原军,就说……就说若敢放一个贼兵过通州,我要他周延儒的人头。”

    王承恩摇头苦笑:“周延儒是高原的对手吗?”对于这个周首辅王承恩不抱任何信心。当初他一时冲动要领兵出征时心中已是后悔,散朝之后更是心中恍惑。在北京城里行尸走肉般晃了一天,天黑的时候以堂堂首辅之尊居然在东门城楼里呆了一整夜,天明时才回过神来。

    出征之后一直缩在通州不肯向前一步,并召集大量端公道士弄了一场**事。

    这些都还好理解,宗教信仰是他的自由。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可周大人在通州却不安分,日日招白广恩、唐通等将军宴饮。并收了这四大镇总兵做了自己门生,弄出了好大一场闹剧。

    这些事,下面的人是不会同皇帝说的,王承恩也不想当这个恶人。

    可今天一看皇帝说要勒令周延儒出兵攻高原,王公公就知道事情不好。若真让周大人领兵去打高原。只怕死得极其难看。

    周大人一死不要紧,可再帖进去四大镇士兵,导致京城空虚。那才是千古罪人。

    听到王承恩这么问,崇祯皇帝狠狠道:“他手头也有十万兵马,未言战先言败,哪有这样地道理?他周某人不是信誓旦旦地要为君父分忧吗,我倒要看看他怎么分忧?”

    见皇帝有点赌气的意思,已经摸透他脾气的王承恩知道不能在说下去了。他的意思是劝皇帝将周延儒的大军尽数撤回北京,死守不出。可如此一来。等周延儒回城,等待他的将是国法地严惩。周延儒素来人品极好,王承恩也不欲致他于死地。

    叹息一声,王承恩抹去脸上的泪水,道:“周大人的大军不回北京也好,只要遏住通州要地,高贼就无法打到北京里来。只可惜,周大人麾下人马虽多,能战之兵却寡。只怕守不了几日。”

    正在这个时候,殿外有太监禀报:“万岁爷。周延儒大人地前线战报来了。”

    殿中君臣都是一楞。

    崇祯皇帝冷笑:“他周延儒在通州一呆几月,裹足不前,能有什么战报?呈上来。”

    接过周延儒的奏章看了一眼,皇帝不屑地扔在地上,对王承恩道;“你看看,你看看,他周延儒还弹劾起人来了。说什么吴三桂畏敌如虎,从山海关后畏敌不前,一直没到他那里去报道。”

    拣起周延儒的奏章看了一眼。王承恩看了一眼,道:“吴三桂大军现在抚宁,出关已经数月,可借口军饷不足,竟只走了一百四十里。就算他是乌龟也该爬到了。不但如此,吴将军还说东北建奴有异动。若走得快了。建奴南下呼应,丢了山海关以东城池的责任谁也承担不起。”

    听他这么说。崇祯皇帝也恼火了,“你马上让内阁拟旨,严斥吴三桂,让他快点给我滚过来。”

    皇帝也是急了,周延儒固然在通州不动如山,现在连吴三桂也在抚宁步步为营。这满朝满天下文臣武将难道全都靠不住?

    见崇祯这么说,王承恩大声哀号道:“万岁不可呀,现在京营和周大人都不堪使用,能保京畿一地的也只有关宁铁骑。对吴将军只可温言抚慰,断不可严厉斥责。且,这到旨意只怕没人敢动笔。”在他看来,周延儒不顶用,能够扭转京畿战局的也只有威名赫赫的关宁军了。

    “可是,他吴三桂也是一个厚脸皮地怕死鬼。联可以升他的官,但他若还是不来如之奈何?而且,这个旨只怕阁臣都不会动笔拟旨的。”崇祯皇帝恼恨无比,吴三桂这次走得这么慢已经能够说明其态度了。目前的形势是,如果吴三桂大军一路快速推进到北京前线,后金在东北南下呼应,丢了山海关以东土地。这个责任可都要落实到拟旨的人头上了。大家又不是傻子,自然是能躲就躲。

    他说完这句话,发现王承恩还跪在地上,忙道:“你起来说话。”

    皇帝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王承恩站了起来,因为动作过猛,感觉头脑一阵晕眩,他挤了挤眼睛,等眼前景物清晰下来才回答道:“圣上不用担心,吴三桂已奉旨勤王,不用再发圣旨催促。他父亲吴襄还在北京,圣上大可召他问话,让他督促关宁

    “好,这法子好。”崇祯皇帝高兴起来。大声叫道;“马上找吴襄过来,就说联找他商讨战计。”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殿中二人才等到吴襄,这时天已经亮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臣叩见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大胖子跪在崇祯皇帝面前,大声唱诺。眼睛珠盯着地面滴溜溜转动。正是吴三桂的父亲,前宁远总兵官吴襄。

    皇帝热情地说:“吴爱卿起来说话,看座。”

    “谢陛下。”吴襄被人从热被窝里捞出来。心中已是不爽,加上年纪大了,神智迷糊,听皇帝赐座大咧咧地坐下,可皇帝的下一句话将他吓得几乎跳了起来。

    崇祯语气转厉:“吴襄,有人参你儿子拥兵自重,坐视京畿战局不管。你有什么话?”

    吴襄大声地叫起屈:“我的万岁爷呀,臣父子皆有一颗赤胆忠心。我儿在前线英勇杀敌,却被人参拥兵自重。黄天可表,苍天可鉴!”

    摆摆手,皇帝突然微笑:“尔父亲的忠心联还是相信地,别理那些言官地满口胡沁。”

    “多谢万岁爷,多谢万岁爷!”

    崇祯皇帝一看到他那副奸猾模样,心中就是腻味,只恨不得立即赶他出殿。可他不能这么做,“吴三桂这次勤王统兵数万。给养不继,走得慢可以理解,联也不想责怪于他。现在,北贼势大,后面还跟着高贼的大军。我京营兵力不足,今日找你过来,就想问问你,是不是可将整个关宁军全调回来?”

    “不可,不可!”吴襄摇晃着大脑袋:“若建奴南下怎么办。若关宁军尽数进京,山海关以东之地就尽落北人之手。祖宗之地,不可弃。”

    崇祯笑笑:“这也不过是联的一个想法而已。对了,联听人言那高蛮子颇有勇力,世无敌手。你觉得令郎可以退高贼之军吗?”说到这里崇祯看了王承恩一眼,他还是在心中安慰自己。高原之勇也许是吹嘘出来的。大概是别人哄骗于我的吧。

    “高原……蟊贼而已!”吴襄大笑:“他也不过是李自成手下一员战将。能强到哪里去?若他敢来犯我京师,臣子三桂定能将其生擒活捉。我关宁军甲精于天下。要对付高原流寇还不是手到擒来。”

    崇祯听到这话,大觉欣慰,大感振奋。可他心中突然一惊:“不对,不对。高原可是打败了阿巴泰的,现在又有部三十余万,怎么在尔口中却变成流寇蟊贼了?”

    吴襄自觉失言,可话已经说出口,只得硬着头皮扯谎:“万岁这就不知道了,阿巴泰这次南下,号称十万,所部不过七万。其中大部分都是松锦是投降地汉军,还有蒙古牧民,战斗力不强的。扣除汉军和蒙古人,真正地东奴不过万人。高原说是打败了阿巴泰,其实不过是打败了汉军和蒙古人等乌合之众。人家阿巴泰地精锐可好好呆在香河呢!至于高原,我听人说,他这次来山东,手上精锐也不过三营七千之数。”

    “原来是这样啊!”崇祯简直被他说糊涂了,心中一松,“恩,东奴要北归,我们大不了放他们过去就是了。倒是高原,你说他有七千人马,可他手头现在有三十多万呀!”

    吴襄继续笑道:“我的万岁爷呀,你是被下面的人给哄骗了。高原三十万人是不假,可都是俘虏和征召的流民,这样的队伍虽多,但对上我关宁铁骑,还不是一触即溃,你就放一万个心好了。”

    “好!”崇祯大为欢喜,他怎么一绕,居然饶得吴襄答应让关宁军全数入关勤王,心中不禁有些得意:“吴襄,卿父子有多少兵可用?听说关宁军有十多万人马,呵呵,好,联乾纲独断了,命你儿尽数给联带过来。”

    听皇帝这么一问,吴襄这才醒悟过来,自己刚才是吹牛吹过头了。以皇帝地刻薄性子,这牛若吹爆了,只怕自己人头不保。他忙跪在地上,满头冷汗地回答:“哪里有那么多,兵部名册上只给了八万人地名额,臣父子哪敢超额。”

    “八万……”皇帝脸上地喜色敛了一分:“也不少了。”

    “其实,也没那么多……”吴襄低头道:“名册八万,实则三万,余数概为空饷。”这话一说出口,他地身体开始颤抖了。

    皇帝的脸色难看起来:“三万人也是不少,只不知战斗力如何?”

    吴襄更惊,“三万人也并非都是战士,真正能上阵搏杀的,只有三千人。”话一说出口,他额上的汗水一滴滴落下,身前已湿了一片。实际上,这次吴三桂勤王已经将这三千人马全带了出来。这已是关宁军的最后家底了。至于其他人,守守城还行,真拉出城却没有任何用处。

    “啊,三千!”皇帝还没说话,王承恩已经叫出声来。

    皇帝笑了,他走到吴襄面前笑眯眯地看着他的脸:“爱卿很热呀,这么多汗!我且问你,三千人如何搏杀高原三十万众?”

    吴襄颤抖着声音道:“这三千人非普通之众,平日都是臣与三桂以细酒肥羊纨罗绸绫养出来的,所以都是一当百的死士。”

    “哈哈!”崇祯的笑声大了起来:“那么说了,你是问我要钱了。你说,若要你儿子地这以一当百的三千死士来北京,所需饷银几何呀?”这声音里充满了讽刺。

    听到饷银二字,吴襄镇定下来了:“需白银一百万两。”

    “啊,一百万两!”皇帝和太监王承恩都是一脸的不可思议。

    

第十五章 计划() 
听傅山这么问,黄大牛就叫嚷起来:“这问题好生简单,我来回答,我来回答。”他本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虽然做了高级军官,性子还同以前一样淳朴直率:“什么主要的敌人是谁,娘的,谁拦在咱面前咱就打谁,打得没人敢在我陈留军面前作怪才好。”

    黄大牛这话刚一说出口,众人都笑了起来。黄镇笑道:“你懂个屁,若这个问题如你所说,你不成军师了。依我说,还是听高叔和傅军师的。”

    众人也都起起哄来,皆说黄大牛也想当军师了,读了几天夜校就装大头蒜,其实也就是一根葱。

    高原见大家闹得不象话:“今天叫大家来就是集思广益,统一思想,战前有什么想法大可说。但决策一但下达,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有话就说,别当面不说背后乱说。黄洪将军说得没错。目前的京畿战区敌情复杂,各方势力犬牙交错,需谨慎对待。至于敌人是谁,依我看,都是敌人。”

    黄大牛见高原给自己撑腰,更是得意,道:“至于怎么打这一仗怎么打还不简单,我陈留军天下第一,兵强马壮,冲上去打就是了。”

    “就这么简单?”傅山笑着问。

    “完了,就这么简单。”黄大牛一摊手。傅山:“那么,我们的最终战略目的是什么呢?”

    黄大牛一翻白眼:“自然是全歼灭阿巴泰的建奴大军,这还需要问吗?”

    “是啊,就这么简单。不过,须防止明军捣乱。”高原一拍手:“对于建奴,我们自然是除恶务尽,不放一兵一卒北归。干净彻底地一锅端。但是,京畿地区可还有周延儒的十万明军,名义上我们可还是闯贼。”闯贼二字高原咬字非常清晰,一直以来高原都遵李自成为首领,第一次称农民军为贼,心中却有些怪怪的。可他不能不如此。随着陈留军势力的壮大,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此,为陈留军正名就该提到议事日程上。

    当着两个字一说出来。高原四下扫视,却见众人都面色如常,好象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