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从挽明开始 >

第15部分

崛起从挽明开始-第15部分

小说: 崛起从挽明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的优势。

    但是,皇太极也知道,多尔衮是豪格最大的威胁。豪格虽然优秀,但他比多尔衮要差一点。豪格与多尔衮多次并肩作战,经常是多尔衮为主帅,豪格为副帅。皇太极要留给豪格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也很不和睦。如果强立豪格为皇位继承人,满清大旗可能走向分裂,这也是他迟迟不愿立储的原因。

    “皇兄大驾光临,不知有何重要的事?”多尔衮对皇太极的到来感到意外,一般皇太极有事,都是召他入宫。

    “今日无事,只想来找十四弟喝酒聊天。”皇太极说。

    那天,多尔衮对皇太极的到来没有表现出异样,照常请了舞姬歌女表演来助兴。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显得很干练,他比豪格能沉得住气,就连皇太极也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他真正的心思。

    “十四弟,朕最近老是梦到父亲,他当年最疼你了。你对皇兄说说心里话,你是不是也怪我当初没有保住你的母亲。”几杯酒下肚,皇太极知道多尔衮心中是有巨大的悲愤的。想想看,多尔衮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正值三十七岁盛年,却不得不给努尔哈赤殉葬。有人曾给皇太极报过信,说多尔衮曾经认为皇太极的皇位是从自己手里巧取豪夺走的。

    母亲阿巴亥大妃,是多尔衮心中永远的痛。阿巴亥和努尔哈赤是老夫少妻,两人年纪相差31岁,她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当年都很年幼。

    后金有收继婚习俗,故努尔哈赤考虑在身后由大贝勒即二子代善继娶阿巴亥的打算。代善也知道父亲的这一想法,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尔哈赤故去后在后金政权中寻找靠山。而后,随着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在天命五年引发大妃事件:努尔哈赤认为家丑外扬也有失体统,并未予追究。阿巴亥与代善相好,无非是想依靠大阿哥在家族中的政治地位,给三个小儿子铺开以后的生路。与此同时,她也留有一手,送食物给代善的同时,也送了一份给四贝勒皇太极,但皇太极心机深沉,他接受而未食但代善接受而食之;小福晋德因泽又告发说大福晋经常深夜出宫到代善家去;还告发说举行聚会时,大福晋精心打扮和代善眉来眼去。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属实,但由于家丑不可外扬,即以私藏金银的罪名而将阿巴亥“离弃”。多尔衮后来查到,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以达到排挤代善,打击乌喇那拉氏的目的。

    后来,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由明朝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因身受重伤,大败而归。伤势稍好后,又亲率大军出征蒙古,半个月后胜利回师,不久因病势加重住在清河温泉处疗养。年老的努尔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请大福晋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顺流而下,到浑河见面。

    阿巴亥从命后,从盛京乘船溯河相迎,最后相会于瑷鸡堡,夫妻两人商讨了关于代善辅政、多尔衮继位等秘事。几天后,努尔哈赤因毒疮突然发作,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但是努尔哈赤尸骨未寒,年仅35岁的皇太极就抓住时机,乘乱率几位大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传达所谓的“帝遗言”,强迫阿巴亥从先帝之命而殉葬。皇太极再清楚不过,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牵制代善,又可以控制她的三个儿子。阿巴亥坚决不从,但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22岁、多尔衮只有15岁、多铎13岁,没能力保护她,她希望事情能有转机,但诸王寸步不让,阿巴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自缢殉死。

    多尔衮要说心里对皇太极没有一点恨意,那是不可能的,但他此刻还面带微笑,摸了摸自己光亮的额头,说:“皇兄多虑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都是一些伤心事,不提也罢。来,臣弟敬你一杯!”

    “十四弟,朕想在你这府上休憩片刻,你可介意?”皇太极望了多尔衮一眼,金樽清酒的频进使他更加晕眩,他提出要退席,在睿王府里小息片刻,然后继续喝酒。

    “皇兄,你这是哪里话,臣弟只怕招呼不周。”多尔衮倒是显得很大度,令侍女扶皇上往自己房中休息:“来人,扶皇上去我的房中休息,好生伺候。”

    皇太极就这样进了多尔衮的寝房,他想察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第23章 皇太极之死(2)() 
“你们都出去吧,没有朕的命令,不许进来。”皇太极进了多尔衮的卧室,便叫贴身侍卫与睿王府的侍女们都在门外守候。

    “是,皇上。”众人都退下了。

    皇太极环视了一下多尔衮的卧室,陈设奢华,但也没有逾越亲王的标准。他是真的有些头晕目眩,抱枕闭目歇息。不一刻,他朦胧睡去。

    迷迷糊糊中,皇太极看到一位绝色女子,穿着古典的兰花旗袍,向他走来。她的身后,泛着微光,像云破时,天上洒落下来的彩霞。走近了,才发现是他心爱的海兰珠——宸妃。

    宸妃是蒙古科尔沁赠福亲王莽古思的孙女,孝庄的姐姐。出于满蒙联姻的需要,莽古思将其女儿、两个孙女都先后嫁给了皇太极。1634年宸妃进宫时已经二十六岁,比皇太极要小十多岁,容貌甚为出众,人又贤淑慧敏,因而十分受皇太极宠爱。她被皇太极封为关雎宫宸妃,居四大妃子之首。

    宸妃死于1641年,那年,为了扭转前线的危急局势,皇太极带着严重的鼻衄病,流着鼻血,连续六个日夜长途奔驰六百里,到达前线指挥作战。留守盛京的满笃里、穆成格等赶到前线,向皇太极报告:“宸妃海兰珠病重,希望能见皇上一面。”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决定返回盛京。临行前,他召集前线诸王将帅,对下一步的战略作了明确部署,分别授予各个方面的指挥权。一大早便匆匆上路,日夜兼程向盛京方向疾驰,六个日夜长途奔驰六百里,累死了六匹骏马。

    但还没等皇太极赶回盛京,噩耗传来:宸妃病逝,年仅三十三岁。皇太极顿觉“山陵崩于前”,险些跌下马来。

    斯人已逝,遗容尚存。皇太极极度悲恸,连续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并一度在恸哭中昏迷不醒,醒来后“寝食俱废”,亲自为爱妃操办丧事。他下令一切丧殓之礼,皆按国葬规格优厚置办。宸妃的灵柩由东侧门出盛京地载门五里暂时停放。他亲率诸王贝勒以下、牛录章京以上人等和后宫福晋、公主以及梅勒章京命妇以上众人为宸妃送葬。

    宸妃被葬于盛京城北门外十里。葬礼过后,皇太极没有进入清宁宫居住,而是住在宫里临时搭起的帐幄之中,饮食顿减,彻夜难眠。这年春节,皇太极下令免朝贺,停止宴会和歌舞等一切娱乐活动。即使在收降洪承畴、祖大寿等一批明朝将领举行盛大宴会时,他也没有兴致参加。

    从宸妃突然离世开始,皇太极明显感到自己衰老了。1642年农历十月二十日,皇太极宣布:“圣躬违和,肆大赦。凡重辟及械系人犯,俱令集大清门外,悉予宽释。”

    皇太极不但用大赦的方式上向天祈求康复,而且明显感觉力不从心的皇太极决定以后的政事由和硕郑亲王代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合议处理,基本上交出了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大权。

    此时梦到宸妃,他大为高兴,满面红光,去拉宸妃的衣袖,宸妃却突然消失不见了。他醒了,定睛看时,手里却并不是什么袖子,而是一块诗帕,就搁在枕下床边的,被自己无意中扯出来的。帕子是绿缎湖锦,上面的字体娟秀中透着英气,写道:“笛声吹彻锦边夜,乡梦飞凌凤殿西。赠我青丝挂鹿角,为君金鼎煮青梅。”

    绢子一角,绣着着小篆的“玉儿”字。皇太极看了,浑身冰凉乱颤,这个“玉儿”,明显不时多尔衮的王妃“小玉儿”,而是“大玉儿”庄妃。而且那字迹,皇太极十分熟悉,一看就是庄妃亲笔。

    “好你个多尔衮!好你个大玉儿!朕还没死呢!就如此迫不及待了。“皇太极想起了当年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和代善眉来眼去,没想到自己的庄妃和多尔衮也有私情,他很生气,将那帕子收在袖中,往望便走。

    睿亲王的两位丫鬟在门外站着,见皇上醒来,吓得扑地跪倒磕头不迭。皇太极心中有气,一言不发,径自去了。

    待到多尔衮得了信儿,并不知为着什么,整顿衣帽忙忙追来,皇太极已将出府,直追到殿门廊下方赶上了,多尔衮因紧着行礼问候:“皇兄怎么这便要走?是臣弟哪里招呼不周?”

    皇太极看也不看他,“哼”了一声,甩袖子便走。倒把多尔衮惊了个愣,眼睁睁看着皇太极去了,便跑回到自己的寝宫,摸了一下自己枕下的诗帕,不见了!他大惊失色,当晚立即叫来多铎和阿济格等人。

    皇太极回到后宫,径自往永福宫来。大玉儿率着一众宫女迎接。皇太极面无颜色,只道:“玉儿,你跟我进来。”

    庄妃看到皇太极满身酒气,又知他是从睿亲王府里来,也感觉不妙,但她并不慌张,道:“皇上先略坐片刻,我命人给皇上煮一碗醒酒汤。”

    皇太极直盯盯看着庄妃的眼睛,她的眼睛和海兰珠的眼睛一模一样,这对姐妹花跟自己同床结发十余载,他以前都没有仔细看过。现在庄妃已经长大了,像一朵开到最盛的时候,成熟娇艳,每一寸肌肤如花瓣一般白里透红,身材发育得匀称妖娆,浑身向外散发着一股逼人的女性魅力,只有瞎子才会看不见她的美,只有石头人才不为她心动,难怪多尔衮和洪承畴都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太过美丽聪慧的女人,就像妖艳的花儿,往往有毒!如果自己死了,她会嫁给豪格吗?会帮助豪格吗?大概率她会嫁给多尔衮。

    皇太极决定先不急着问帕子的事,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种家丑,是不适合外扬的,他要打击庄妃,让她和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一样殉葬,也只能找别的理由,于是只问庄妃道:“玉儿,你老实说,你到底是用什么办法劝降了洪承畴?”

    庄妃吃了一惊,道:“皇上,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件事了?”

    皇太极道:“当年宸妃病逝,朕太过于伤心,没有细问。朕现在突然有了兴趣。洪承畴当时绝食数日,拒不肯降。朕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包括范文程。听说洪承畴蒙难殉国的消息传至京城,大明崇祯皇帝深信不疑,乃辍朝三日,以王侯之礼予祭十六坛,并在都城外为其建祠,更亲制《悼洪经略文》以示哀悼。洪承畴已经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要报答崇祯皇帝知遇之恩。这样的人,你是怎么劝说他投降的?你真只是用一碗参汤唤醒了他的思乡之念,求生之志?一碗参汤就可以让他低头?”

    庄妃笑问道:“皇上,您到底想说什么?你真想知道真相?洪将军降了您,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用什么办法劝降,又何必细问?”

第24章 皇太极之死(3)() 
皇太极突然想知道洪承畴降清的真相,庄妃大玉儿望了一眼她的丈夫,说:“皇上,真相其实往往最简单,没有什么故事可讲。”

    皇太极说:“此话怎讲?”

    “洪承畴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其实最贪生怕死,千古骂名比起活下去,他们大多会选择后者。”大玉儿说:“洪承畴不想死,他要真想死,就不会活着被俘虏,在被俘虏之前,他有的是机会自杀。而且,即使被抓,也有的是机会咬舌自尽。可笑的是,他不想死,还想落个忠臣的美名,保全他的家人。如果他轻易就投降了,皇上你会怎么看他?天下人会怎么看他?”

    大玉儿缓缓说出了劝降洪承畴的经过。

    那一晚,盛京飘起了鹅毛大雪,辽东的天地白茫茫一片,掩盖了松锦之战留下的斑斑血迹。

    三官庙,洪承畴已经绝食了三天,到了生理的极限。他闭目养神。这时,梁上的燕巢中落下一块燕泥,沾在他肩上,他一面怔怔地想着,一面下意识地小心拂去燕泥。

    过了许久,他微睁双眼,就见到一位女子嫣然一笑,端着小酒壶一步三摇地走来。来人正是乔装打扮成宫女的大玉儿。

    “你是谁?”洪承畴问道。

    大玉儿道:“皇上命我来送你上路,这里是一壶毒酒,喝下去之后,一个时辰才慢慢毒发,看起来就跟饿死的一样。这样既免你煎熬之苦,又成全你殉国之义。来,喝了吧,别辜负皇上的一番心意。”

    大玉儿将酒壶递向洪承畴面前。

    洪承畴看着那壶毒酒,浑身发抖,他眼眶微湿,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