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52部分

大明天工-第52部分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观象笑着对贾之凤道:“贾大人高风亮节,乃是吾辈楷模。”

    “卢大人见笑了,”贾之凤在这里官位最高,举手投足都是潇洒自如,他笑着看向李彦:“依本官看来,三娃才是吾等的楷模,身居乡间,以一份小报搅动政局,造福百姓,实乃千古罕见,千古罕见啊!”

    李彦连忙端起酒杯:“贾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偶尔兴起,胡闹而已,那上面的观点,也不过是采自各位大人,草民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算不得什么!”

    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三娃你不用自谦,这份华夏商报,可谓开天下之先河,广载天下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日新月异之迹。为士知强盛弱亡之故好,甚好啊!”

    李彦淡淡地笑了笑,知道贾之凤请他来赴宴,定然不是为了讨好他,肯定还有其他的事情。

    “三娃,”果然,酒酣耳热之际,贾之凤突然脸色一正,对李彦说道:“朝廷有旨,向本官与卢大人询问畿辅屯垦一事,本官想问问你,对此事可有什么条陈?”

    ——————

    ps:友情推荐覆唐,书号:1190112

    且看秉行着低调才是最牛逼的炫耀这一句话的穿越者张宏;

    如何从泛泛布衣贫寒少年之辈最终俯瞰大唐天下;

    终将颠覆万古流芳的开元盛世。,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00章 发行渠道() 
“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想着朝廷的政策、诸位大人的思虑、还有圣人的教化,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渠道,为更多人所知晓,免得民间蜚短流长,再被居心叵测的小人利用,将好好一件事说坏了,”李彦笑了笑,趁机给报纸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样的包装,对于贾之凤、卢观象这等儒生应该很有作用。

    果然,贾、卢二人相视一笑,贾之凤抚掌赞道:“说得好,说得好啊,三娃你日后要多刊登君子之言,让宵小无所遁形,此所谓亲君子,远小人也,愿与三娃你共勉。”

    李彦会意地点了点头:“草民一定谨记大人教诲,亲君子,而远小人。”

    “是共勉,共勉,哈哈!”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虽然以他正四品按察副使、兵备道的身份,远远高过李彦这个不入流的锦衣卫小旗。只不过李彦毕竟考过童生,又弄出华夏商报这样一份引发天下士林关注、朝廷重视的报纸。在贾之凤看来,李彦也是读书人,并且是有影响的读书人,读书人之间,总是好说话些,何况大家在屯田这件事情上,还有共同的立场。

    酒宴上,贾之凤表现得很随和,气氛也就很融洽,话题也是围绕着华夏商报与屯垦这件事,在李彦看来,贾之凤与卢观象多少有些书生意气,但确实是想做些事情,不管是不是为了个人的政绩或名声,这件事总应该是有益的。

    华夏商报为了刊登那些文章,李彦确实了解了不少屯垦的情况,事实上不管是地主也好,佃农也罢,对屯垦都是心存疑虑。

    这种疑虑,一方面来自安于现状,担忧风险的保守心态,此外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

    朝廷组织屯垦,通常会招募流民垦种,不过要收重税,但流民担心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种不了几年就会荒芜,而税赋依旧,这在过去的垦荒过程中很常见,因为荒地的品质通常都比较差,所以不是实在没有法子,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官屯。

    中小地主,一般的佃农、自耕农则担心朝廷组织水田屯垦以后,会以水田产量更高为由,趁机提高赋税;他们并不了解,也不相信水田的产量会高过旱地,特别是在北方。他们还担心如果要修水利,就要承担很多额外的劳役。

    而对于大地主来说,他们不差钱,与租佃的收入相比,他们更在乎自己家族名下的田地数量,他们担心朝廷会借屯垦,收走他们的田地,特别是那些抛荒的田地,哪怕是出钱买,他们也不愿意。在很多人看来,土地甚至要比黄金更加能够体现财富。

    此外还有一部分持反对意见的人比较特殊,那就是依赖漕运的商人,他们担心屯垦水田,会与运河争水,要知道南运河每年都会有一段枯水期。

    实际上朝廷争议的关键也就是两个问题,田从何来,水从何来,前者涉及到大地主,后者涉及大商人,所以吵来吵去都没有结论。

    虽然徐光启采纳华夏商报提出的做法,以鼓励民间自主垦田为主,并组织小范围的军屯,出来效果后逐步推广,依然是困难重重。

    在贾之凤与卢观象看来,这些人都是因私利而废大义,他们希望李彦的华夏商报,立场要更鲜明一点,要承担起激浊扬清的重任。

    李彦也希望推动屯垦的进行,但他并不愿过深地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便笑着谦让道:“学生才疏学浅,怕是力有未逮,不若由两位大人写些文章,在报章上刊出,好让那些冥顽不灵者,能受到教育?”

    贾之凤与卢观象相视一笑,文名闻于天下,正是读书人所追求的。

    两人都是不约而同地从身上取出一叠纸,递给李彦:“这是几篇关于屯田的奏疏,还有其它的一些文章,三娃你看看,若是需要,都可以刊登。”

    两人说这话的时候,都显得非常客气。

    “两位大人的文章,一定非常精彩,学生想那些报纸的读者,定然会愿意看到,”李彦手下稿纸,微微笑道。

    贾之凤与卢观象谦虚了几声,贾之凤端起酒杯,笑着对李彦说道:“那就拜托三娃了,听说华夏工场能生产一种风力水车?本官觉得,若是要组织屯垦,定然大量需要。”

    “贾大人说得是,下官看过河间府的水车,与华夏工场的水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卢观象也端起酒杯,笑着附和。

    李彦心中一喜,觉得这两个地方官都是妙人,为了几篇文章,不但不要稿费,还许给他好处,连忙端起酒杯,笑着向两人介绍风神甲型风车的特点、效率,以及华夏工场的制造能力,并做出保证,只要是屯田需要,华夏工场一定保证供应,而且这个价格,也会比较优惠。

    风神水车是木作坊眼下唯一创收的业务,他们更多的是按照李彦的设计,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或者对现有的车床、印刷工具、风车等进行试制改进,耗费很大。

    李彦眼下比较稳定的收入只有弹子锁,以及彦熙楼、彦吉酒坊的分红,其中彦熙楼的生意一直很不错,但即便如此,也经不住李彦的折腾,郑书已一再警告,李家现在的银钱很紧张,特别是水车制卖的收入还要用来购买田地。

    “必须要想办法赚更多的钱啊!”李彦想着自己也弄出了不少的新东西,却没有什么钱,还要不断花钱,不禁有些郁闷。

    弹子锁的产量包括市场都是有限的,蔬菜的生产周期太长,风力水车只有温让买了几台,至于其它的轴承、木工锯床只是在内部使用,尺具只能是官营,至于钢笔,用的人非常少,铅笔倒是好些,但制造太麻烦,李彦不想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人力。

    华夏商报的销售量虽然不断攀升,但是投入也在增加,依然入不敷出。

    李彦也希望借着这股热潮,搭建华夏商报的销售发行渠道,并尽可能地提高销量,他抽调人手组成发行科,并由李小为负责。

    李小为头脑灵活,经常将自己折腾出的一些奇怪东西推销给别人,虽然李彦觉得他在发明创造方面的才华更可贵些,只是手上没人,让他负责发行,也算是向综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华夏商报扩大到十六版,最终定价为一分银一份,一分银差不多能买到一升多的米,对于李彦来说,这是赔本赚吆喝;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价格却有些贵,也只有有钱的士绅、商人、官吏才能买得起。

    根据这个特点,李彦放弃街头叫卖的做法,而是通过各地的书铺进行代售,每份给银一厘,李彦交给李小为的任务,就是尽量找到更多愿意代售的书铺。

    一厘的抽成非常微薄,一城一地的销量也很有限,但胜在每天都有,还能够通过报纸笼络客户,总有些书铺愿意代卖。

    所谓代卖,也即是说一份报纸在一个月内卖不出去的话,华夏报社将回购,这也降低了书铺的风险,因为报纸的时效性很强,短期内卖不出去,就会砸在手里。

    华夏报社保证回购,并且是送货上门,但也要求书铺预付报款,通常是提前一个月一付,这就可以缓解李彦手头的资金压力。

    而在网点的选择上,李彦希望尽快覆盖北直隶各府县,并尽量向山东、南直隶扩展,在这两个省份,寻找省级的代理商。

    在北直隶的府县,华夏商报将经由驿站进行传送,通常来说,驿站送邸报,每五日一送,一个月要一两银子,华夏商报每天都要送,并且送往多个府县,这对天津驿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生意,双方最终谈妥,华夏商报经由天津驿发送到各府县,起初是每月三十两银子,并视日后送达城数的增加,再行增加。

    眼下华夏商报只在十几个府州县中有代售,差不多每个点要付出二两银子一个月的递送费,每个点的销量也有限,基本上都是要亏本。

    不过,李彦并不在乎这些,只要报纸的销售量能上去,影响力足够,就有机会扭亏为盈。

    在成立发行科的同时,李彦也开始着手完善采编环节,由包有才负责采风科,可谓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包打听”的特长,并配备一些能写东西的帮手,到街头巷尾、酒楼茶肆捕捉新闻。

    此外就是石柱子负责编撰科,他们的任务是筛选来稿,以及采风科的稿件,或者是根据采风科提供的信息撰写稿件,或是撰写一些报纸需要的文章。

    李彦以前的手下认识字的不多,能够写出文章的也只有石柱子等寥寥数人,采风和撰稿的人选只能对外招募,便在华夏商报上登了一则广告,效果竟然好得出奇。

    华夏商报上的招募启事发布以后,很快有许多读书人前应募,甚至有人拒绝领取薪酬,他们认为在报社做事,就像是编纂史书一样,异常荣耀。

    这些人中,有落魄的秀才,希望通过华夏商报弥补科举失败的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正走在科举路上的年轻书生,他们希望通过华夏商报这个平台,闯出才名,为以后的科举铺平道路。

    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书生,显得特别心高气傲,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华夏商报还不够档次,他们是必定要登上更大舞台的,虽然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整个北直隶能够考中进士的,也不过区区数人,而他们还只是童生、生员而已。

    文无第一,这些人的选拔、筛选也是个问题,李彦掌握一个原则,在才华相近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年纪较大,更落魄些的,他可不想弄一群不好驾驭的愣头青。

    通过包有才的打探到的消息,李彦从报名者中选了几个人,而对于那些落选者,也很客气请他们“赐稿”,称为“特约撰稿人”,并声称这是要比编辑更高级的身份。

    “少爷,外面有几个声称是举人想要见你,”家丁递上来几份精美的拜帖,李彦拿在手上看了看,举人已经算是士绅一族,有机会就可以直接做官了,连忙让家丁家人请进来。

    “几位公子前来,李某不曾远迎,恕罪则个!”李彦将三个身穿华服,手摇折扇的年轻书生让进厅中,拱手说道。

    “哼!”最前面的蓝衫书生冷哼一声,径自走到案几旁坐下,更偏过脸去,看也不看李彦。

    “三娃客气了,是吾等来得唐突,”穿着白袍的书生拱了拱手,微微笑道:“在下崔宁青,对三娃是仰慕已久,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崔兄见笑了,里面请,”李彦拱了拱手,在这次招募中,他特意关注过天津一些豪族的情况,这个崔宁青就是崔家人,虽然不是长房,却也隔得不远,加上又考上了举人,在家族中颇受重视。

    崔宁青,字临远,蓝衫书生高道远,字吉生,还有一位梁可山,字民亮,都是乙卯年举人,三人曾经报名应募华夏商报的编撰,都被李彦给否决了。

    “李三娃,明人不说暗话,吾等今日前来,便是要讨个公道,你说,为何我等不能做那编撰?”李彦刚刚吩咐上茶,高道远就冷哼一声,大声斥道。

    李彦淡淡扫了对面三人一眼,高道远脸庞通红,几有怒发冲冠之势,明显是脾气暴躁之人。

    崔宁青微微皱了皱眉头,脸上又很快浮起笑容,歉意地朝李彦笑了笑,显得很有世家子弟的气度。

    梁可山脸上有些尴尬,哈哈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