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畿一带的情况,其实比之从前都有不少的好转,原因是马铃薯等干旱作物的推广,那两年农民的日子好过一点,随后这两年,因为马铃薯等的价格下降,农民又变得入不敷出。
卫所种田兵的情况同农民都差不多,转成屯田兵以后,只是让种地变得名正言顺,并且不用再给军头交粮,所能剩下来的粮食也更多。
人人心中一杆秤、一笔账,自然知道哪种方式对自己来说更合算,卫所兵对于成为屯田兵、工程兵也没有什么怨言,至少生计上似乎更好安排,更有保障,至于那些军官,都给抽调到京师讲武学堂听课,他们手上的精锐家丁,也给直接抽调,就近补充进复辽军。
在政变成功以后,山海关的马世龙就领着五个营全都开进京畿,有了这支强军在,整编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
李彦主导的屯田计划,首先就从天津开始,这里的卫所兵比较多,田地也多荒芜,名义上又都是卫所的田地,虽然如今很多已经成为地方富户或者权贵的田地。
李彦并不打算清算这些田地的来源,他提出的要求是不能有荒地,凡是有荒地的,除了特别申请并经过允许,不然就必须垦荒,地主自己不进行的,土地充公,由卫所组织屯垦。
想要屯田,首先就要进行土地的清查,以左光斗的铁面,自然是最佳人选,另外兵部和天津卫也给予全力支持,这是左光斗上一次屯田之时,从来没有过的良好环境。
过去很多地主都会采取隐瞒不报等方法,到了后来,就造成纳税的田地越来越少。
而这一次,无主的田地都将成为屯田的目标,并且这次无人认领,就将当做事实上的无主荒地处理,这些地主权贵总不能置之不理,不得不出头认领那些平常看上去没有主人的荒地。
虽然土地的清查才是刚刚开始,左光斗就给这些结果给震惊了,那些看上去的荒地,很多都是地主权贵的土地,他们却任由土地荒芜着。而天津卫所剩下来的土地,多数是些贫瘠的旮旯。
如此一来,几年前遇到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那就是可屯的荒地,并不如想象中的充足,总不能还要花钱购地。,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4章 盟友()
左光斗再次主持屯田,在看到徐光启主持的治水工程进展顺利以后,本是抱着极大的期望,没想到还是会遇上老问题,不过他并不打算就此放弃。
他一边组织田地丈量,登记在册,尽可能调整田地,使得那些无主的田地可以集中成片,从而组织屯垦,又想办法与那些大地主沟通,希望他们能够配合朝廷的屯垦大计,所得到的响应却很少。
“为什么他们宁愿看着土地荒芜,也不想组织屯垦?”李彦一直关注屯垦的进展情况,知道出现新的问题以后,就来工部视察工作。
虽然说李彦插手自己的工作,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好在左光斗认为李彦是为百姓谋福利,就比较配合。
至于个中原因,左光斗也做过了解,无非就是不希望出钱,要想让荒地变成良田,不是有人就可以的,需要耕作,需要修造水利,还需要种粮投入。
地主不肯在地租上做出让步,有地的自耕农,或者有地种的佃农,都不会愿意种植这些荒地,而无地的流民,他们又没有能力对荒地进行投入,他们甚至连肚子都吃不饱,家无隔夜粮,自然不可能有种粮,也很难熬到季末粮食收获。
想要屯垦荒地,以朝廷组织的屯垦来说,并不是招募到人手,有田地可种就行的,还需要提供农具、牲畜、种子,乃至一季的口粮,以及组织修建水利工程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佃农无力投入,地主不愿投入,这就使得荒地越来越多,而朝廷组织屯垦,显然也不会是一点回报都不收取,通常来说,在第一季投入以后,屯种农民今后几年的收获,都会按更高的比例征缴,如果是无主的土地,征缴的比例虽高,也只是相当于地租,种田的佃农仍然可以留下一些口粮。
如果这些田地是地主的,那么问题就很难协调,归根到底,还是涉及到利益,因为地主不愿意放弃地主,那么对朝廷或者佃农来说,屯垦就无利可图;反过来说,对地主也是一样的,不收地租,地主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左光斗也试图以长远的利益来劝说那些地主,只是效果甚微。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李彦笑了笑,意味深长地看了左光斗一眼,他不相信左光斗看不到这一点,或许他的骨子里就认为这件事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也说不定。
“这就关键问题就是很多人占了地,却不用纳粮,不要交税!”张居正时期,曾经对全国的田地进行丈量、统计,并推行摊丁入亩的改革,从而大大改善了明帝国的财政状况,没有张居正打下的基础,明帝国在三大征以后,很可能就会因为财政破产而灭亡。
但是张居正的改革在他死后,已经差不多都废掉了,土地兼并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士绅、皇亲贵戚虽然占了大量的土地,却不需要缴税,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有人考取功名,四邻八方都有人投身“为奴”,为的就是不用缴税。
当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这些人手中的时候,或者很多土地都不用缴税的时候,朝廷能够收得的田赋自然就越来越少。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晚明的人口越来越多,农业技术也有所发展,但是田赋的收入却出现了下降。
李彦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同时拿眼睛的余光看着左光斗,左光斗皱着眉头,露出沉思的表情:“大人,士绅不纳粮,此乃古之成法。”
“那么左大人以为,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呢?”李彦笑了笑,同样的话,他已经听到过很多次,在辽南,以及政变以来,李彦所做,无不是在破除“成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因为重重阻力只能暂时放弃,并缓缓谋求进取。
左光斗不会看不到士绅不纳粮,只不过作为“不纳粮”的成员,或许因为习惯使然,或许是并没有想得那么深远,他并没有认为这是个问题。
至于屯垦荒地中遇到的问题,他则以为是土地兼并太过严重,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这是早有成例的,明王朝的前期,太祖朱元璋就曾经为此定下很多制度。只不过在农业社会,土地始终是最可靠的增值资产、最值得信赖、并且不会贬值的财产,土地兼并总是难以避免。
土地兼并是问题之一,但并非根源,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才是。
士绅不纳粮的传统由来已久,本来是对获得功名者的一种奖挹,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跃龙门,古人才会对科举表现出一种惊人的狂热。然而缺乏必要的限制,不纳粮的人就越来越多,一些传统豪强名下的田地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不用纳粮的田地更是快速增多。
“本官并不反对土地兼并,事实上,小户种植能够精耕细作,土地兼并能够形成大生产的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譬如农田水利的建设。不过现在的豪强兼并大量土地,都是将田地租给佃农种植,本身并不做经营。”李永放下茶盏,与左光斗说起土地的经营方式,在辽南,土地即是由辽南衙署所有,然后分配给农户种植经营,农户就只需要给衙署纳粮,不需要再向地主交粮,而衙署则组织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户经营土地提供便利。
左光斗虽然做过屯田,对屯田的运作有所思考,但是却考虑到具体的经营运作,毕竟在这个时代,讲究的是道德高于效率,官员们能够对经济民生有深入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好在左光斗确实想要把事情做好,故而能够用心而谦逊地向李彦请教农田的经营管理,李彦自然趁机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盘托出。
辽南实际上采用的是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将田地分给农户个体耕作、经营,有点类似于自耕农的性质,只不过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另一种方式则是由衙署组织集体耕作,收获皆归衙署征收,衙署发给部分口粮和银钱。
以左光斗的见识,自然能够很快明白,李彦所说的一些方法,确实能够减轻农民的负担,并提高土地耕作效率。但是,稍微一想,又觉得很难落实,因为现在的经营方式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总不能剥夺地主士绅的土地所有权。
一边是士绅,一边是农民,虽然儒家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然而对读书人,对士绅又要更加的重视。
左光斗紧紧皱着眉头,苦思其中的得失利弊。
“并非要士绅对土地如何,关键是要让士绅更好地经营土地,而不是任由土地荒芜,这是对国家的一种伤害,作为朝廷恩遇的对象,他们自然应当承担一点应尽的责任。”李彦微微笑道。
“大人的意思,是按田地征收田赋?”左光斗眉头一展,沉声道。
李彦微微点了点头:“总之,田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不能浪费,占有者若是需要为之付出,就会考虑产出同付出之间,是不是划算,就不会出现大量的田地荒芜。”
左光斗并不习惯李彦的这种分析方式,无非就是用利益的得失判断事情的发展,然而他无法否认的是他那一套说教和道德倡议的方法,在士绅的那里并不能取得效果,而李彦的这种方法,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最终的结果,似乎都很不错,只有过程让人有些不太认同。
“对于士绅的优渥待遇,似乎也不用全都废除,譬如说一人中举,其地可免交田赋,但最多只能免交十顷,十顷以上,则当另算,左大人以为如何?”李彦笑了笑问道。
左光斗无奈地点了点头:“百姓中曾经有句话说,不当家不知材米油盐贵,下官操持屯田细务,方才知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大人所言,确实乃谋国之策,也为富民之举,虽说细节处尚有待商议,然则清丈土地,厘清田赋,于国于民,都殊为重要。”
李彦没想到左光斗能够很快就表现出明确的倾向,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消息,毕竟他在朝中的亲厚势力还很薄弱,若是能得到更多官员的支持,对于新政的推动,无疑有很大好处。
“李大人,厘清田赋,必将得罪天下士绅,大人可敢强力推之?”左光斗突然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李彦。
李彦哑然失笑,没想到左光斗会反过来激他,不由微微一笑:“好叫左大人知道,李某既然说出胸中方略,总是想要落实的,不过,所谓有魄力有气度,还要有策略有手腕,李某自诩比不上张居正张大人,在朝中也显得孤立无援,故而只能缓缓图之。”
“只不知左大人愿否与李某携手,共同开创这造福千秋之举?”李彦回望左光斗,眼中全是期待。
给李彦的目光盯着,左光斗竟然有种想要闪避的感觉,略一迟疑,便哈哈大笑:“左某自诩精诚报国,此事既有利于大明、百姓,我何避之?”,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5章 对手()
“少爷,最近内阁叶大人家中,经常有人出入,”在将今天的重要消息汇报结束以后,包有才似乎随口说了一句。
“叶大人?叶向高?”李彦微微一愣,旋即想到包有才在说什么。
锦衣卫整编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情报侦察机构,虽然骆思恭重新执掌锦衣卫,不过包有才也跻身其中,成为北镇抚司镇抚使。按照锦衣卫的职权设定,锦衣卫负责侦察内外情报,南北镇抚司负责国内的南方和北方,其余则主要负责对外情报。
镇抚司对内侦察限定为邪教、谋逆等危及国家安全的事件,李彦倒是没想到包有才会将朝中大员也监控起来。不过锦衣卫这么做,倒也在职权范围以内。
李彦抬头看了包有才一眼:“叶大人府上有人拜访,应该很正常吧?”
包有才欠了欠身:“少爷,小的怀疑他们是在串联什么。”
“串联?”李彦微微皱了皱眉头,要说叶向高谋逆,他是怎么也不会信的。
叶向高曾经两次为内阁首辅,在万历时期,更独相多年,如今九人内阁,甚至满朝文武当中,论及资历最为深厚的,非叶向高莫属。
也因为为官多年,叶向高的门生故吏,可谓遍布朝野,华夏本来最讲究关系,官场中尤其如此,虽然华夏的传统,也有所谓君子群而不当,党争倾轧,却从未少过。
不过,在华夏的历史上,似乎确实未曾出现过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党,就以有明一代来说,不管是东林也好,三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