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出史书的,他让两个太监记录皇帝的情况,譬如今天吃了什么,做过什么事情,有谁来见过,病情如何,御医开了什么药之类的,整理出来,写成文章,然后在华夏时报刊发。
作为帝国最高端的存在,皇帝无疑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存在,皇帝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让人仰望的,如今皇帝的衣食住行被刊登在报纸上面,可见引起的反响是如何的热烈。
有人大骂华夏社、李彦此举是无君无父、不分尊卑,也有人撰文指出所谓尊卑和景仰,不是凭籍愚弄和神秘,而是学问修养,一个学问好,有修养的人,自然能够得到百姓的景仰和尊重,如果一个窃据高位的人,整天胡作非为,而又不学无术,又如何让人尊敬呢?
华夏社更通过调查指出,在知道皇帝陛下的生活细节以后,百姓并没有因此就不尊重皇帝,反而更加爱戴往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皇帝。
虽然刊发皇帝的衣食住行引起不小的争论,效果却非常明显,首先就是那些流言不攻自破,因为皇帝的身体渐渐好转,已经开始能够下地活动;其次就是文章中不断强调内阁成员对皇帝陛下的亲近与照顾,让大家意识到现在内阁就是皇上的全权代表;而且经过此事以后,报刊上的言论又出现了新的内容。,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44章 整编()
借着朝政权力的调整,李彦趁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多多少少有些收获,也正是如此,这位在魏阉权势刚刚达到巅峰之时,即出手如风,一下子将其打入地狱的“权臣”,在朝野间的评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
有人说他是大明的郭子仪,力挽狂澜;也有人说他就是曹操,居心叵测;但不管是他的朋友还是对手,都觉得他的有些做法和观点匪夷所思,而且相对温和。譬如说市井间流传的那些流言,就连温和派的内阁官员都觉得应该严惩,李彦却听之任之,用巧妙的手段将其化解。
但要因此就认为李彦的风格就是温和的话,那也就大错特错。
李彦年纪轻轻,即以成为内阁次辅之一,又分领兵部、工部,不说他对朝政的影响力,也已经大权在握,特别是军权在手,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
李彦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在朝政上奉行和风细雨的同时,对军队的整编却是大刀阔斧。
李彦首先做的就是对京营的整编,京营在魏忠贤时期,即大量安插内官,又搞出内操军,规模更是达到二十万之多。
李彦让申湛然、刘文炳负责整顿京营、京卫,首先是清点兵员,结果发现空额将近半数。李彦直接将这些空额砍掉,然后就剩下来的兵丁中择强汰弱,按照复辽军的选拨标准,最终只得到万余可用。
“这根本就是一些农民,还有无赖组成的军队,”申湛然对于初步调查得出的结果很震惊:“已经没有保留的价值,可以直接解散。”
京营原本应该是职业军职,不过此时也已经名不副实,不仅需要应付各种差役,还要给军头种地干活。
“那一定有人会跟你拼命,”申湛然阴阴笑了笑:“京营里那些将官,多少有些来头,下面那些兵都是他们的家丁,到时候还不一起起来造反?”
“造反倒不怕,京营那点战力,让新兵去打就行,就怕别有用心的人,给大人制造麻烦,”申湛然阴笑说道。
“京营里有不少当地的青皮喇唬混着的,要是闹开来,确实不好收拾,”申湛然也皱了皱眉头,这事情确实不好办,虽然说京营的兵没什么战斗力,但是人多,十几万人要是乱起来,麻烦得紧。
对京营的整编,李彦早就有所考虑,不仅仅是京营,还包括各地的边军以及卫所,明朝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维持百万级的军队规模,事实上辽东十几万大军的供给,就差点将明王朝拖垮。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即便是老百姓已经感觉到赋税很重,但国家财政依然是入不敷出;此外封建特权的存在,也使得明帝国税收征榷的效率很低。
财政是另外一个大问题,就军队来说,明帝国国土广袤,也确实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保驾护航,所以历来封建王朝对此都很头疼。既要保证足够的兵力,以维持边疆和国土稳定、安宁;又需要平衡财政,还必须防范武将图谋不轨。
明代的卫所制度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自豪地宣称,他有百万兵,而不需要朝廷支出,卫所兵平常种地操练,等到要打仗的时候,就从各地抽调兵力,组成大军。
应该说卫所制度在明朝的初期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不过中晚期军队战力下降得非常快,戚继光时代只有编练新军,才能够在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取得胜利。
李彦并不想一下子废除卫所制度,毕竟现实情况下,他根本无法解决财政以及军队控制的问题,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常备军,至于各地的卫所,情况不同,就需要不同的办法。
“京营必须要整编,当然,具体的说法和方法,咱们可以技巧一点,那些兵不是都习惯做工而不是操练了么,我看就让他们继续做工好了,”李彦笑了笑,近现代军队与古代军队有很大差别,一支精锐的常备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即便是后世所谓全民皆兵的国家,如瑞典等国,也是有精锐常备军的。
至于军队做工务农,这在华夏似乎已经成为传统,以后也经常出现,京城这边不需要一边务农一边操练的军队,现在的京营就可以转变成务农、务工的大军。
五年前李彦曾经参与了朝中有关北地屯垦水田的运作,东林掌权以后,左光斗、董应举、贾之凤等人在京畿一带屯垦荒地,小有收获,惜乎没有坚持下去。屯垦之策的难处在于漕运和田地用水的矛盾,以及水利建设根本上,还有土地的矛盾。
京畿土地为很多权贵所有,此番阉党落马,查抄出大批土地,这些田地已经有处理的办法,全都充公进行屯垦。
土地屯种属于工部的职责,两件事可以一起办,李彦让申湛然将京营这些老弱残兵都组织起来,分作不同的营哨,然后组织屯垦,兴修水利、道路等等,李彦称之为屯垦营、工程营。
在明帝国的部院当中,工部不算最显赫的,通常吏部掌官吏选授、封勋、考课;户部掌天下户口、田赋;礼部掌礼仪、祭祀、宴飨、贡举;兵部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无不是位高权重,工部虽也是六部之一,但是论及权力和地位,似乎就不如其它各部尊崇。
但要说起工部的职权,其实也挺吓人,掌天下百工、山泽之政令,用李彦的理解,工部就管着天下的工矿业,乃至农田水利,因为朝中并没有见相应的管理机构,甚至可以说工部就相当于是明帝国经济产业和资源的管理机构。
当然,封建王朝,特别是农业性质的封建帝国,对于产业管理的水平极为低下,通常在国家情况比较好,抑或是立国初期,还能组织一些水利工程,大明这些年来,灾荒频仍,固然与天时有关,也和水利失修有着莫大关系。
工部名义上掌着权力,不过地方上的水利工程,多数还是地方的官府负责,地方财政不足以支撑,则由当地的乡绅出资捐助,或者是派役、征发。
天下的工匠,一为军匠,归兵部管辖;一为匠户,归工部管辖,工部主要的职责,就是组织这些工匠,为皇室、朝廷建造宫殿、建筑,以及各种用品,譬如说官服、依仗之类,以及官方的织造局、琉璃厂、瓷窑等等。
工部的存在,其实主要就是组织工匠为皇室和朝廷服务,管理工匠、山河、土地,并且从一些项目中增收赋税,譬如说漕河上的税卡、抽分所等等。
在李彦看来,这样的工部对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完全是一种束缚,而不能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如今他分管工部,自然是要多做一些事情,也正好借此给那些裁汰的兵丁找一条出路,可谓一举两得。
在李彦的计划中,可以先动起来的有两大工程,也就是京城到通州,再到天津的运河工程,天津到通州的运河还能进行通航,通常来说,漕运的终点就是通州,大部分南来的货物都是在通州上岸,再运往京城。这是因为京城到通州的运河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通航,李彦首先就打算打通运河,而且使其一直通到天津。
如今的天津,不仅位于漕河段的重要位置,而且也是海运的起点,成为京城、辽东和南方三条不同路线之间的交汇点,大量的商品通过这里进行交换,发往京城,或者沿漕河向南,又或者通过海运到辽东、朝鲜、日本,甚至南洋。
与漕运相比,李彦更强调海运,随着华夏造船厂这些年的发展,掌握了西式风帆船的制造技术,海船越造越大,海贸也越来越发达,这些年在辽南、天津的海商日益增多,通过海上运输的货物总量,也已经达到一个很惊人的规模,比之漕运也并不逊色。
事实上,在前元时候,南北漕运就曾经借助于大海,只不过受到海上航行条件的限制,又容易出风险,后来还是漕运占据了上风。
李彦十分清楚海运的重要性,通过海运,南方和辽东的货物就能在天津上岸,然后直接通过运河送到京城,而北直隶,乃至山西、陕西等内地的物产,也可以沿着这条路线,在天津上船,运往外洋,或者从海上运往南方。
除了要打通京城到天津的运河,李彦还计划修建一条从京城开始,一直到天津的水泥大道,严格来说,应该是泥结石的路面,并会使用铁丝、铁条使其更加坚固。
水泥问世这几年来,华夏工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包括建造房屋、攻势,以及修造道路,不过像北京到天津这么长的倒是第一次。
技术上的难度倒是不大,问题是修路需要钱,特别是这么长一条路,所需花费,数目极其庞大。,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45章 建设()
李彦手上并不缺钱,虽然说勘问阉党的责权在于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实际上因为这一体系重新架构不久,运行还没有顺畅,加上阉党势力颇大,一开始都是复辽军对阉党的府邸财产进行了查封。
李彦并不想赶尽杀绝,具体定罪,是不是抄家等等,都要由大理寺判定,不过像魏忠贤、王体乾等内官,以及田尔耕之流,抄家是肯定的。
严格来说,内官并没有家,譬如魏忠贤名下就有很多田地庄园,还搜集了不少奇珍异宝,就算是银子,数量也不少,这些都需要充公。
魏忠贤掌权时期,内官权力很大,管织造、漕运、贡物、修造等等,从中中饱私囊,数千数万的不在少数。
这些财产抄收下来,现银就有上百万两,还不算那些地产、房产和古董珍玩。
此外,还有一个大头,李彦将内官清扫一空,同时也将内库掌握在手上,明帝国财政两大收入,一为田赋,构成朝廷财政,也就是户部的主要收入;二为盐税,这部分收入不归户部,而归内库,两者规模,田赋要多一些,但也多得有限,相对于国库各项支出,内库主要用于皇室及皇族,虽然接连建造几大陵寝、宫殿,内库所剩,竟然还要比国库充裕,也有一百余万两银子。
“运河工程将连接京城和天津,使漕运、海运的货物可以更方便地进入京城,为此将要在白水河的上游,修建一些水库,对进入运河的水进行调节,确保漕运和灌溉的需要,沿运河两岸,及主要水系,在天津、北直隶地区进行屯垦,此两项工程,既可以消化京营冗余兵员,又可以让京畿多出数万顷良田,可谓一举数得,”按照李彦自己提出来的内阁议事规则,这几项已经属于需要在内阁通过的大工程。
“此事虽然说绝好,然则京营之兵皆去种地,京城周围的兵力会否太过薄弱,特别是蒙古那边,若是和建奴勾结,怕是会随时威胁到京师的安全,”孙承宗曾经统兵,也从军国大局的角度,对此提出疑问。
李彦微微一笑:“京营并不具备太多战斗力,除了兵员的数字有些吓人之外;兵部的计划,是将辽东的几个哨,与京营挑选出来的精锐重新组建京师三大营中的神机营,下辖前后左右及中军五个营,共计两万人,随后再从京卫、亲军卫乃至各地卫所征募新兵,组建新的三千营和五军营,共计六万人,卫戍京师及北直隶。”
孙承宗挑了挑眉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