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78部分

大明天工-第178部分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东军进京了?”

    不等李彦回答,孙承宗已经自顾自地说道:“辽东大军入关进京,势必要和蓟镇兵、京营、京卫发生冲突,孙某知道复辽军的战力,自然可以获胜,然而魏忠贤坐镇京城,尽可调天下大军,辽东以一地对一国,可有胜算?”

    “纵然可胜,烽火四起,辽东尚能存否?大明尚能存否?”

    李彦微微一笑,孙承宗所忧虑的当然很重要,他选择默默离开,也是看到阉党势力已成,只手难挽狂澜,然而对李彦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复辽军,已经有三个营在京城内外,旦夕之间,可一鼓而擒魏阉及其党羽!”,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33章 图穷() 
得知李彦已经在京城内外部署了三营左右的兵力,孙承宗大为意外,虽然还有疑虑,却也知道以复辽军的实力,若是筹谋得当,能够控制中枢,那么事情还大有可为。

    孙承宗知道,以他的身份,这个时候不方便询问太多,他的心里也非常矛盾,毫无疑问,孙承宗也想改变魏忠贤把持朝政的局面,然而他的想法,原先还是更倾向于通过皇上,在皇上面前揭发魏忠贤的跋扈与罪行,然而事实却是,到了最后,他给罢官免职。

    与大多数官员相比,孙承宗的格局比较宏伟,不拘一格,然而他也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即便阉党招他回京的时候,作为辽东经略,掌控蓟辽大军的孙承宗明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也没有做出反击的举动,此刻虽然落魄,对于李彦“清君侧”的计划,亦没有附和,但也没有表示反对。

    或许,他也知道反对没有用;也或许,在孙承宗的心目中,“清君侧”未尝不可。

    孙承宗也没有询问“清君侧”以后,李彦打算如何安排天启皇帝,李彦既然说是“清君侧”,那么将要做的事情也就很清楚了。

    至于具体如何安排,孙承宗不打算问,也不想知道,反正很快也能够看到。

    李彦看出孙承宗的心意,也不多说,只是淡淡道:“清君侧,请皇上亲政,到时候还要各位大人回朝主持局面。”

    李彦站起来躬了躬身:“孙大人,下官在后面为您安排了房间,不如过去先休息一下。”

    孙承宗点了点头,起身跟着进来的亲卫向后面走去,在事情结束之前,他是不能从这里离开了,孙承宗也没打算离开。

    送走孙承宗,李彦坐着发了会呆,虽然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挺长时间,有些事情,他还是不能够理解,或者说即便理解,也无法认同。

    依然无法得到休息的时间,李彦又见到了另外一位关键人物,也就是当年手下三杰之一石柱子,如今华夏社的主笔石柱国。

    常年操持华夏社,石柱国在大明可谓家喻户晓,其名望甚至可以与赵南星、高攀龙等东林巨头相比。

    当然,李彦的名头其实也不小,作为华夏社的创始人,长期占据了报纸版面上总编撰的位置,后来去了辽东,朝争逐渐激烈,为了避免华夏社受到影响,李彦才提出去掉他的名字。

    即便如此,李彦的一些文章也经常出现在华夏社的报刊上面,在博采众家之长,维持百家争鸣方面,石柱国做得非常彻底。

    之前,在天津议事的时候,石柱国有些不同意见,但还是很配合地执行了李彦声讨魏忠贤的计划,如今新计划发动在即,李彦还想和石柱国沟通一下,看看他的态度如何。

    李彦不可能软禁石柱国,所以就没有和他直接道明接下来的计划,而是和石柱国谈起了华夏社,与李彦主持时候明着保持中立,实际上更偏向于东林党以及个人的政治立场不同,石柱国主持时期的华夏社,虽然政治色彩鲜明,但是旗下的报刊,却保持了中立,至少表面上做到了不偏不倚。

    李彦觉得,华夏社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立场,事实上,阉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千方百计要让华夏社关门,此次借机封了京城的书院和报社,也在读书人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李彦要和石柱国讨论的问题就是:媒体应该监督朝廷官府,为何在关键时候却又发挥不了作用?

    石柱国就挺无奈,虽然历来有“不以言罪人”的说法,大明律里面的规定,华夏社也尽量注意规避。然而在现实当中,官府说你违法就违法,特别是锦衣卫抓人,从来不管什么“王法”,想抓就抓,抓人判罪不经过刑部和大理寺,并设有专门的监牢,叫做“诏狱”。

    杨涟、左光斗他们,现在就给关在诏狱里面,都是曾经朝廷中的高品级大员,说抓就抓了,何况他们这些没有官身的编撰?

    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石柱国寄希望于朝廷能够明确书院、报社的地位,由皇上亲自颁发铁券一类的豁免御牌。

    石柱国与李彦保持了比较密切的思想沟通,然而他毕竟是传统的读书人,有些事情未必就能够理解,思想上的局限性,无法超出这个时代。

    石柱国的优点在于,他很执着地坚持言论自由这条底线,并且体察民间百姓的需要,在关键时刻,都能够站出来。

    李彦曾经给石柱国提过“人治”与“法治”之间的区别,石柱国也认为,如果实行法治,那么可以通过法律来规范报社的行为,并提供保护,然而法治显然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在现实当中,还是实行的“人治”。

    石柱国支持李彦所说的“法治”,不过他看不到“法治”的前景,大明的法律很完备,但是能够真正执行的不多。

    其实,李彦说的很多思想和方法听上去都很不错,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不管是何种方法,现有体系下面,皇帝总是超越一切的,这就让再完备的法律都会成为摆设。

    石柱国也曾经研究过辽南的做法,那种投票表决的方式显然有助于争端的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立场不同造成的撞击,达成最终的共识。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代表不同意见的双方,很容易抱成一团,也就是形成“党派”。可以说,“结党”历史是封建王朝最忌讳的一件事,甚至超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担心。

    距离最近的两个汉人王朝,唐代有“牛李党争”,宋代有“新党旧党”之争,一旦采用投票制度,那么结党就会变得光明正大,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

    也就是辽东一隅之地,又是战时这样特殊的环境,才让李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建立起来。

    而这种方法显然不能够在大明朝廷中使用,因为法理上来说,最终决断权属于皇帝,皇帝说哪个好就是哪个好,因此就不需要投票。

    李彦其实也知道,不打破旧的体系,想要建立新体系是不可能的,他没有向石柱国透露即将发动的政变,但是就自己想要建立的新体系,与石柱国做了交流,并隐晦地指出,要想建立理想社会,那必须要有所牺牲。

    至于石柱国能够领会多少,李彦对他还是有信心的。

    这次交流,李彦也不是没有收获,虽然石柱国还不敢对皇权提出质疑,起码李彦说的新体系,他是比较认同的,只是找不到协调两个体系的办法。

    就在李彦和石柱国说话的时候,京城一列车队正在锦衣卫的看防下向城外行来,朱雀大街的两边,巷子里、半掩的木门后面,千万双眼睛含泪看着车队的离开。

    人们都以为,这就是原都察院副都御使、兵部侍郎、辽东巡抚的车队,此刻,这位战功赫赫的二品大员,已经给免去了所有的官职,成为白身,不过那些全身散发出冷冽气息的亲卫,还是拱卫在李大人的车驾前后,缓缓驶向城门口。

    一路都很平静,街面上安静得只能听到马蹄声和车轱辘声,然而押送的锦衣卫千户却不敢有丝毫大意。

    虽然他连李彦的面都没有见到,却知道车里坐着的那位大人,可是在辽东的血海尸山中活下来的,曾经打过建奴,看看他身边那些亲卫就知道,那种战场上经历过生死搏杀才有的气息,绝不是他们能够抗衡的。

    当“李彦”的车队驶出东门以后,北京城破天荒地提前关上了城门,完成任务的锦衣卫千户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刚才,他就担心那些辽东来的亲卫突然发飙,虽然他们只有几十人,千户带了好几百人,而且一旦发生变故,周围还有更多的军队赶过来,但是千户却有种感觉,这几十个人,哪怕是在千军万马中,也能杀一个三进三出。

    还好,他们终于是走了,有了城门的保护,就不用担心他们再杀进来。

    到了下午,京城的城门才又开放了一会儿,很快又提前关上。

    当天夜里,通州驻扎的复辽军拒绝接受新任兵部尚书,辽东经略高第的指挥,不辞而别。

    魏忠贤大骂高第无能,却也同时松了口气。

    辽东军虽然桀骜,也只是一些骄兵悍将罢了,到时候有粮有饷卡着他们,不怕不听话。

    如今,李彦已经罢官离京,辽东军也回去了,放眼京城内外,全都是臣服自己之人,那些反对他的人,有的给罢了官,有的给关在大牢里,都已经不足为虑。

    魏忠贤终于志得意满,瞥了旁边的魏广微一眼,尖声说道:“前天有份折子说什么来着是建什么生祠?”

    魏广微略微一愣,很快想到是前两天一道请为魏忠贤立生祠的折子,立刻跪倒在地,大声说道:“正是!”

    “满朝文武、天下百姓皆有感于督公恩德,纷纷上书,请为督公立生祠!”,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34章 匕现() 
在得知通州的那支辽东军已经离开通州,过了三河以后,魏忠贤是彻底放心,如今大权在握,就准备尽情享用权力带来的好处。

    世事变化,人鬼莫测,就在魏忠贤和阉党庆贺彻底扫除朝中反对派,准备享受权力,并对昔日对手展开最后清算的时候,一夜之间,京城形势突变。

    阉党治下的京城防卫松弛,特战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主要的几个城门,接应城外的复辽军主力入城,随后分兵前往其他城门及城内要地。

    北京城外城七个门,内城九门,主要由京卫分番入值,作为京师重地,日常防卫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严密,毕竟承平日久,所谓防卫,也就是做做样子。

    随后进城的复辽军各营,虽然不像特战营、情报部行动营是经过特战训练的,不过这一次回京的都是久经考验、可以信得过的复辽军精锐中精锐的老营头,作战能力还是远远高出京城的那些老爷兵。

    复辽军在辽东,最富盛名的就是严密的阵型、顽强的防守,以及火器,实质上辽东三镇,虽然一直以防守为主,也从未放弃过骑兵的建设。除了灭虏营是纯骑兵营,其他各营,也基本都有一哨或一旗左右的骑兵。

    骑兵代表了复辽军对机动能力的追求,这一次郭振明从辽西入关,麾下一营左右的兵力,大部分都是骑兵。

    复辽军的骑兵,通常不会在战场上与建奴展开大规模的骑兵会战,主要用于侦察、战场遮蔽,并作为突击力量。

    复辽军骑兵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伺机对建奴展开突袭,在辽东大地,曾经多次和建奴发生小规模的袭击战。

    这种袭击战很多时候并非骑兵战,坐骑提供机动能力,士兵很多时候还是要下马作战,袭击建奴的村庄或者兵站;又或者是打击劫掠的建奴,反而是像这样的小规模战斗进行得比较多。

    突击京城的进程,充分发挥了这些士兵的特长,实际上要比辽东发生的战事来得更加轻松。

    京卫的岗哨几乎形同虚设,防卫极不严密,在万历时候就有人进入紫禁城,梃击太子,更别说此时的内外城。

    精锐的骑兵战士下马作战,将突袭表现的淋漓尽致,清除岗哨以后,快速突入兵营,用手上的弩箭与长枪一逼,就将这些老爷兵缴械。

    在情报部行动营的策应下,复辽军很快控制了外城七个门,因为军中都有计时用的发条钟,七个门几乎是分两次同时行动,中间虽然出了些小的意外,但还是顺利拿下。

    随即,留下一部分人控制城门,更多军队神不知鬼不觉开进城内,分批赶往各要点,以及内城的城门。

    内城有九个门,也和外城差不多,顺利拿下。这次虽然出了点意外,朝阳门的驻军比较警醒,偷袭失败,不过双方战斗力的差距也在这次小规模的交战中显露无疑。

    在近距离的战斗中,隶属于锦州营的中军哨一个旗的骑兵,率先爬上城头的十几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