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西军,守御辽西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李彦对王国兴出任辽东总兵也持积极的态度,两个人合作这么长时间,一直都比较默契,王国兴也是复辽军中的核心,也差不多掌握了复辽军战略战术思想的精髓,由他提督辽西军务,辽西与辽海自然能够更好地配合,也说不定能在辽西打造一支强兵。
王国兴虽然也有建功立业的思想,不过他更喜欢复辽军这个氛围,要是前往辽西,以辽海现在的军事形势,很难抽调出军队,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他就有些犹豫。
倒是骆养性、巩永固比较热血,不过以他们的资历,想要提督辽西尚且不够,最后多方权衡,王国兴还是决定接受这一任命,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兵战俱乐部奉行的理念之一,而辽西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虽然辽海的军事压力比较大,但是王国兴赴任辽西,李彦还是决定抽调一营兵交给王国兴统带,毕竟手上有一支嫡系军队才好做事,总不能让王国兴孤身一人前去辽西,那么想要推行复辽军的体系,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
辽海战区中,东江镇的压力又相对更大些,虽然王国兴最想要的肯定是他亲自带出来的灭虏营,不过东江五个营,包括老三营都已经部署到位,又面临建奴大军,想要抽调出来并不容易,再说以辽西的局势,王国兴提督辽西军务以后,首先要做的是立足防守,整军备战,而在复辽军中,灭虏营是以机动、攻击为特点的,也不适合。
最终还是从辽南抽调了组建时间最长的金州营,金州营是紧接着三大营,也就是在辽南最早组建的一个营,不过后来整编为东江营,现在的金州营是和复州营差不多时间组建的,不过在东江之战中,补充了选锋营两哨老兵,又经过东江战事,在辽南现有的四个营中,综合素质最高。
金州营营官是京城勋贵陈风翼,与王国兴也相熟,而对李彦来说,选锋营是厂卫营的老底子,补充进金州营的两个哨,以及金州营的一些基层官兵,也等于是他的嫡系,这个营身上所具有的复辽军色彩,注定不会消散。
“辽海八个营,辽南三个营,已经不能动了,此去辽南,王兄要是觉得有需要,可以抽调新编的津滦厂卫营,也是俱乐部体系练出的兵,虽然没有上过战场,训练也不比当初的厂卫营差,”临别之时,李彦将依托天津、滦州编练的新厂卫营也拿了出来,在选锋营成立以后,原来的厂卫营编制还在,王国兴要是调走这个厂卫营,厂矿那边差不多还能重新编练一营新兵。
“那我就不客气了,这个营我肯定是要调的,”王国兴笑着说道:“辽西那些兵,看起来数量不少,都是辽沈、广宁败下来的,还有些世兵都成了家奴,根本无法使用,还是用新兵来得顺手。”
李彦笑了笑:“你去辽西,我会让东江方面动一动,建奴现在戒备着辽海,短时间怕是无暇西顾,不过留给你的时间也不会多,到底如何做,咱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兵贵精而不在多,两个营七千新兵,可以作为种子,但辽西十余万大军,如何处理,这是你与孙大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可能要比建奴的进攻更为迫切,毕竟,七千兵也足以守一城了。”
王国兴苦笑着摇了摇头:“说实话,真的不愿去辽西,十余万大军要裁汰、安置、编练,要是在辽南很容易,到了辽西,孙大人那里不说,辽东巡抚、辽东道、宁远道、监军,多少文官盯着,但是扯皮就不知要扯到何时。”,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97章 创办书院()
辽南抽调一营之后,常备军仅剩三个营,其中两个营的组建时间都不长,不过李彦并没有急着编练新军,而是直接奏调沈有容的登州营进行补充。
在孙承宗担任经略以后,特别是辽南、东江都开镇,李彦为辽海巡抚,朝廷对登莱的策略安排也发生了变化。
之前,在熊廷弼的三方布置之策中,广宁、登莱、天津为三个方面,而在辽海形势稳固,并证明可以就地固守以后,登莱曾经面临的建奴海上威胁,已经不复存在,牵制骚扰的功能,也完全为辽南、东江两镇所承揽,因而在孙承宗的策略中,登莱应该是同天津一样,是辽饷的转运之地,以及前线的大后方,不再承受直接的军事压力,登莱军应该向辽南运动,而不是继续留在后方。
李彦曾想过在王国兴走后,奏请沈有容为辽南总兵,不过沈有容以年事已高推辞,何况他在登莱,对辽南的帮助反而更大,对于抽调登州营协防金州,沈有容也是积极支持。
沈有容在登莱编练新军的阻力,要比想象中的更大,因为登莱兵多数是世兵,是从各地卫所抽调出来的,明朝在治军上有所谓的将不专兵的说法,但是在基层,军户与将领又都是世袭的,地方上的军户都是将领的私产,军中出现了大量所谓的家丁,反倒是最有战斗力的,家丁之外的军户,或许称为家奴更加合适。
沈有容想要编练新军,一方面军中的兵员素质参差不齐,选拔困难,那些有战斗力,素质比较好的家丁,既然是私兵,自然难以征调;其次下面的将领也不配合,不愿意搞什么整编,最后只是练出了一营新兵,也就是登州营。
沈有容是个颇有个性的将领,平生数次辞官归隐,此时年事已高,虽辞官而不能,索性铁腕治军,在兵战俱乐部的支持下,在登莱强力推行裁汰冗兵。
登莱需要直接面对的军事压力并不大,个性强势的沈有容,加上同样有些铁腕的袁可立,下重手整顿登莱军,期间曾引发了一次小规模的兵变,被登州营迅速镇压,沈有容借此清理掉一批兵将,才渐渐打开编练新军的局面。
沈有容将那些顽固的旧式军官都打发到地方卫所,大力重用一些青年军官,通过兵战俱乐部的训练,培养新军的军官。
如今这一工作刚见成效,正处在关键时刻,沈有容当然不愿意中途放弃,他选择留在登莱总兵的位置上,继续编练新军,同时登州营也暂时留在登州镇住局面,反正登州距离金州并不远,也无需将大军全部集中在一线。
沈有容这位老将的所作所为,让李彦很是振奋,要是大明的将领都能像沈有容这样勇于任事,那么大明在辽东尚有可为,不过形势却远非这样乐观。
孙承宗虽然开始接受蓟辽军务,不过在山海关,下面的将领官员大多不敢或者不愿意深入辽西走廊,认为此举非常危险。
经过了朝中的一番扯皮,孙承宗来到山海关以后,又陷入了与下面的官员将领的扯皮之中。
应该说广宁大败在明朝朝野之间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又以两件事引起李彦的关注,其一是魏忠贤借着广宁大败的由头,唆使朱由校允可了内操。
所谓内操,就是用武器装备太监,在大内训练太监武装,此举一出,满朝哗然,御史纷纷上书弹劾。
然而,满朝文武当中,以内阁大学士沈榷为首的一些人,为了交好魏忠贤,竟然公开表示支持。
魏忠贤得到沈榷等人的支持,又摸准朱由校的想法,内操之议,顺利通过,而且还造成东林派大学士刘一燝、刑部尚书王纪辞官,朝中门户之争愈加激烈。
最终,在首辅叶向高、大学士朱国祚的力争之下,沈榷也和刘一燝一样辞官,但阉党势力,却由此浮出水面。
京城里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左都御史邹元标、左副都御史冯从吾等人在京城发起建立首善书院,此事则带有浓重的东林色彩。
自泰昌、天启朝开始,东林派官员在朝堂中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他们并未能表现出高效的执政能力,而非东林派的官员,包括沈榷等人,也不甘寂寞,同样形成一派势力。
随着魏忠贤掌握内廷,从沈榷开始,非东林派开始向阉党靠拢,渐渐在政治斗争中不断发力。
朝政混乱,广宁战败更使得朝野间人心惶惶,首善书院成立的初衷,寄托了东林派书院政治的理想,他们的初衷,是在乱世之中,宣扬道德教化,以及忠君爱国的思想。
邹元标认为,前方战事之所以崩坏,将溃兵窜,坐失封疆,其原因就在于将领军士不明理学,在忠君亲上死孝之义上太过缺乏,不能杀身成仁。
邹元标与冯从吾等人的想法,在李彦看来,虽然迂腐,特别是他们作为朝廷官员,反而将治政的希望寄托在讲学上,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这种讲学文化,并不是没有他的作用,在李彦看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要是能够再大众化一点,真的能够发挥开启民智,激扬民心的作用,那么这种讲学确实能够承载民族的希望。
在李彦看来,很多东林党人,或者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更适合做学术,而不是治国行政,首善书院就是这样的代表。
李彦一直在华夏的体系中创办技术学校,以及基础小学,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得知首善书院的事情以后,李彦让主持华夏社的石柱国出资赞助,并且试着以华夏社的资源,创办一所华夏书院。
华夏书院的理念与首善书院差不多,不过华夏书院更贴近民众,并试图建立一个完善的学术教育体系,这并非朝夕之间能够完成,李彦让石柱国做这件事,也等于是一种探索。
看到魏忠贤在宫禁搞内操,李彦也对兵战俱乐部做了调整,原本俱乐部一部分成员加入复辽军,远征辽东,也有一部分因为家中的关系,无法从军而留在京城,继续操办俱乐部,运转得也很不错。
而在辽南,兵战俱乐部渐渐发展成为复辽军培养军官的所在,并且还发展到登莱,也必定会被带到辽西。
这样一来,兵战俱乐部的体系就有些不大合乎要求,李彦决定将军中的俱乐部改成更加正规的讲武堂,成为正式的军官培养所在,而民间的兵战俱乐部则挂靠讲武堂。
趁着内操及首善书院的风潮,李彦让京城的兵战俱乐部也活跃一些,走到民间,去唤起民间的尚武精神,并且吸纳更多的成员。
虽然魏忠贤渐渐浮出水面让人心忧,不过李彦此时无法顾及京城的局势,其错综复杂之处,也让他头疼不已。
李彦如今首先要做的也只是立足辽南,他计划仿效首善书院,在辽南也办一所书院。
因为辽南的战区性质,这里没有关内那么多的人才,如果是办传统书院的话,似乎没有必要,而辽南在技术方面,已经逐渐集中了华夏系统的精华。
李彦打算在辽南创办的书院,就要以技术为特色,他将其命名为大学,辽海大学。
辽海大学与传统书院主讲经学不同,它是以技术及所谓的科学为主要讲学内容,因为在师资与学生方面都很缺乏,条件不成熟,辽海大学的结构异常松散,设置了数学、物理、形学、天文学、航海学等若干学科,林林总总,异常复杂。
不过这些学科,往往是既无学生,也无老师,不仅缺乏精通这些领域的老师,也缺乏有这方面基础的学生。
只有在李彦的干预下,才好不容易找了些技师或者有专长的人加入,也谈不上讲学如何,就有李彦出面,设置一些项目,让他们来研究、探讨和完成,并给予重奖。
乍看起来,这个所谓的辽海大学很有些研究机构的味道,不过它的研究力量很薄弱,也没有完整的研究体系。
为了充实辽海大学,李彦让华夏社在关内招募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愿意的可以来辽南,不愿意的则加入华夏书院,只要能找到人,华夏书院就可以将有关的学科办起来。
创办了辽海大学、华夏书院这两所相当于高等院校的学院,李彦就构建了从蒙学、小学、中学到技校、大学的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因为李彦的重视,技校尤其发达,而在辽南,因为要照顾辽民而兴办的小学很多,反倒是中学设置比较少,因为李彦是鼓励青少年进技校的。
之前中学的设置比较接近传统的儒家经学教育,与技校面对的年龄段是差不多的,而技校在培养高等级人才方面,又存在不足,所以高等院校的出现,也是必须的。
通常来说,中学会为高等院校培养预备人才,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直接走上生产一线,这之间就需要达到一种平衡。,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98章 全新局面()
天启四年八月,金州湾码头上人山人海,在临近海湾的岸边,预先搭起了一座丈余的高台,高台四周旌旗飘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