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1000问-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上最早的一个阳历是古埃及的太阳历。其实,埃及人原也是使用阴历的,那么为什么他们要改用阳历呢?我们知道在埃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尼罗河,在古代,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尼罗河每年一度的河水泛滥,与人民生活、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早在7000多年以前,埃及人就发现,当天狼星在晨曦中从东方升起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埃及人就把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来那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并在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神仪式。按现在推算,应是7月19日左右。埃及人通过观测天狼星,从天狼星再次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所经过的时间里,逐渐发现了年的周期,最初定为360天,以后又改为365天。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泛滥和农业生产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分别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农业生产一般是在冬季播种,夏季收获。他们又把每季分成4个月,每个月里都有庆祝节日,后来就用节日的名直接称呼所处月份。在每个月中有30天,30天又分为3个大周,10天为一大周,1个大周再分为2个小周,5天为一小周,这样全年12个月共360天。剩下5天被放在年的末尾,定为“年终祭祀日”。因为这是由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历年,故被称为“天狼星年”。
古埃及文字的演变分为几个阶段?
古埃及文字的形体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1。象形文字: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体系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2。祭祀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统。固定从右往左。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的影响。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
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号是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s]音,而另一个表示小山坡的符号,则用来表示[k]音。
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鹫”这两词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两个辅音组成,读音为hb。区别词义的方法是:在hb后分别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鹫”的限定符号。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古埃及的拿破仑”是谁?
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已过而立之年的图特摩斯三世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法老的宝座,亲自执政。但是,在上台初期,他面临的形势却非常严峻。当时埃及国内因为新旧政权交替,政局很不稳定,国外的局势更是不容乐观——叙利亚南部的卡迭石王国正企图组织反埃及同盟。于是,图特摩斯三世在稳定了国内局势之后,立刻发动了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战争。这之前,卡迭石国王指挥着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城市国王的军队,占领了位于卡梅尔山脉北面的麦吉度要塞,封锁了从埃及通往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通道。
公元前1479年5月,图特摩斯三世在军事会议上力排众议,率领部队冒险通过了麦吉度谷底,进入了麦吉度要塞南面的麦吉度平原。5月15日,他开始向卡迭石领导的反叛联军发动进攻,叛军正在麦吉度要塞的城外宿营,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一无所知。图特摩斯三世亲自指挥大部分士兵向麦吉度要塞进军,把另外一部分士兵部署在吉那溪流南面的一个小山上。在埃及军队的强力冲击下,卡迭石联军一败涂地。他们丢下战车,仓皇逃入麦吉度要塞。图特摩斯三世没有立即命令士兵攻城,而是收集大量战利品,对麦吉度进行包围。不久,麦吉度城被迫宣布投降,而卡迭石国王却逃走了,这个脆弱的反埃及同盟也就不攻自破。
顺利摧毁反埃及同盟后,图特摩斯三世的野心开始膨胀,发动了以西亚叙利亚的诸城邦为重点的扩张战争。在几十年的征战生涯里,他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出兵达17次之多,最远攻至两河流域,同时征服努比亚,到达尼罗河第四瀑布,使埃及帝国达到空前的规模。由于他战功显赫,一些历史学家称他为“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死后,被葬在“帝王谷”,其遗体至今还保存在开罗博物馆内。
“阿顿崇拜”是怎么回事?
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的第一年引入了对太阳神阿顿的崇拜,从而宣告了埃及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常的宗教改革的开始。阿顿原本是一个古老但不甚重要的埃及神祗,现在被法老提高到了最显赫的地位。阿顿崇拜的早期阶段是以阿顿为最高神,但同时不否认其他神灵的神『性』的“单一主神教”式宗教,与传统的埃及宗教并无冲突;但后期阶段,阿顿就明显显示出原始一神教的『色』彩了。
阿顿的字面意思是指太阳光轮本身。在古埃及的神话体系里,最重要的太阳神是拉,他是古王国时期的主神。拉后来与象征法老家族王权的荷鲁斯以及在随着底比斯崛起为埃及首都而地位急剧上升的底比斯地方神阿蒙合并。这种合并相当突兀,却为古埃及人所接受。阿蒙霍特普四世简化了这个体系,通过宣称可以看见的太阳形象本身是唯一的神,他创造了已知的世界上第一种一神教。一些研究者把阿顿信仰理解为一种含有朴素科学思想的自然主义,其理论的基础在于认识到太阳的能量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终能源这一事实。
阿蒙霍特普四世为什么要推行如此剧烈的宗教改革,是研究者一直探究的课题。较为可信的是,法老希望通过贬低阿蒙神的地位来打击底比斯的阿蒙祭司阶层。这样一来,他的宗教改革实际是一场政治斗争。法老想要集中权力,以遏制自新王国建立以来权势日益强大的祭司集团与王室分庭抗礼的倾向。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为何被誉为世界奇迹?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不带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生活而建的古代建筑;灯塔在黑夜中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大灯塔总高135米,塔身高114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底部塔基呈方形,高71米;中部呈八角形,高34米;上部呈细圆柱形;高9米,还有梯子从塔底直通顶部,塔顶为圆形,上面有一尊高7米的海神波赛顿的青铜立像。整个塔身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石缝全用熔铅粘合,十分牢固。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灯塔,也是现代灯塔的鼻祖。它以其宏伟、精美、光芒远照作为亚历山大港的标志而文明于世,被誉为世界奇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大灯塔于公元796年毁于一场地震。
阿耳忒弥斯神庙建于何时?
阿耳忒弥斯神庙位于土耳其以弗所,濒临爱琴海,是土耳其著名的古代建筑遗迹,堪称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神庙大约在公元前652年兴建,当时是木结构。第二次修建时,采用石料建筑。第三次重建于公元前570年,共花了10年时间。当时以弗所是个庞大富有之邦,聘请了著名的古希腊建筑师,造成了古代亚洲的第一个爱奥尼亚式石柱庙宇。公元前550年,吕底亚国王克勒索斯再次进行修建,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00多年才告完成。第三、第四次修建奠定了神庙的规模,从此闻名遐迩。
阿耳忒弥斯神庙是一座长方形白『色』大理石建筑,长125米,宽60米,高25米,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庙宇的回廊有137根圆柱,全用大理石雕成,每根圆柱高约20米,底部直径为1。59米,柱石千姿百态,整个建筑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廊柱之林,给人一种庄严、恬静、和谐的感觉。大理石圆柱的柱身下部均有形态各异的人物浮雕,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柱顶盘由一个带有3个盘座面的框缘组成,盘座面上装饰着一排花边似的齿饰,在框缘上面是刻有四轮战车的浮雕,细致精巧,精美异常。神庙于公元前356年被焚毁。后在亚历山大王的帮助下,按原建筑式样重建,更加富丽堂皇。在漫长的岁月中,阿耳忒弥斯神庙屡遭洗劫,变得满目疮痍。然而人们从现在残存的建筑物地基和石柱遗迹中,依然可以想见它当年的雄姿。
第5章 上古史(4)()
你知道与巴比伦空中花园有关的传说吗?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ii,前605—前562年在位)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此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世界上第一位女帅是谁?
在中国商王武丁统治期间,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妇』好是武丁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妇』好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这不仅仅因为她是商王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是活跃在武丁时期的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
『妇』好不仅经常受商王之命主持名目众多的祭祀活动,而且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妇』好每次出征,都带有成千上万的人马,在当时来说,可谓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妇』好墓中曾出土了四把铜钺,两大两小,上面都刻着“『妇』好”二字的铭文。其中两把大的铜钺,每把都重达八九千克。这两把巨大厚重的铜钺象征着商王朝极高的王权,而铭刻在上面的“『妇』好”二字则显示出她在军事方面至高无上的权威。
『妇』好是世界史上最早的女军事统帅,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妇』好在后来历代商王的心目中仍享有崇高的地位。武丁死后,他的后人没有把『妇』好作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与武丁合葬,而是单独保留了『妇』好自己的墓『穴』,祭祀祖先时也特意为『妇』好举行祭祀仪式。
埃及艳后为何被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
克丽奥佩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指定长子托勒密和她共同执政,统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
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但丁的《地狱》、莎士比亚的《恺撒大帝》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在好莱坞巨片《埃及艳后》中,克丽奥佩特拉同样被描绘成用『色』相引诱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