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故事-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班牙国王的无敌军队从来没有遭受过这么大的耻辱,整个世界为之一惊,就像日俄战争中的日军在沈阳击败俄国军队一样,让我们这代人瞠目结舌。莱顿城胜利使新教徒重新鼓舞了士气,他们个个信心十足地要争得对抗西班牙国王的战争。在这种被动的局势下,菲利普又策划了另一个阴谋征服反叛的荷兰人。他雇用了一个精神不正常宗教狂徒暗杀奥兰治的威廉。但是,军事领袖之死并没有消磨北尼德兰七省人们的斗争意志,反而使他们更加愤怒。1581年,他们在海牙召开了由七省代表共同参加的大议会,会议上庄严地废黜了“邪恶的国王”菲利普,并自己承担统治大权。
这次会是人民在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重大事件,它要比英国贵族发起的宫廷政变威胁国王签署《大宪章》,意义还要深远。在这些善良的自由民眼中,国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默契的基础上,双方都应履行各自的义务、遵守自己的职责,如果有其中的一方违背了和约,另外一方就有权终止和约。英王乔治三世在北美洲的属民于1776年也得出了这种结论,但是他们和统治者间,隔着3000英里的大洋,可是七省联盟议会宣布的这一庄严的决定(这个决定意味着如果战争失败,他们就会全部面临死亡),是在近得能够听见西班牙军队的枪声中并且怀揣着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恐惧心理中作出的,他们的勇气令世敬佩。
西班牙的衰落
关于一支实力雄厚的西班牙舰队征服荷兰和英国的故事很早就开始流传了,等到新教徒的女王伊丽莎白继承天主教,并成为英国国王时,它就已经变成了旧话。每年,码头的水手都在恐惧中谈论这个故事,猜测故事是否会成为现实。直到16世纪80年代,这个谣言终于变成了事实。据曾经去过里斯本的水手说,在所有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船坞里,都在兴造战船,在尼德兰的南部(即今比利时境内),帕尔马公爵正在组建一支庞大的远征军,等到西班牙的舰队一到,就把这支远征军运送到伦敦和阿姆斯特丹。
1586年,空前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终于出发了,步步地『逼』近北方。但是,弗兰芒海岸的港口全被荷兰舰队死死地封锁住了,英吉利海峡在不列颠舰队的层层严密监视下。但是,西班牙人对南方平静的海水非常熟悉,却不了解该如何在北方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作战。关于无敌舰队是怎样先遭到敌舰的攻击,紧接着又遭遇风暴袭击的详细过程,不用我讲述了。总之,战争的结果是:只有几艘绕到爱尔兰的战舰有幸逃回,为西班牙人讲述了恐怕的战事,其他的大部分战船沉在了北海冰冷的浪『潮』中。
战局从那时起发生了质变,英国和荷兰的新教徒在敌人的国土上点燃了战火。在16世纪末,霍特曼在林斯柯顿(一个曾经在葡萄牙舰队中服役的荷兰人)的一本书的帮助下,最终发现了通向印度以及印度群岛的航线。后来,他成立了一家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场争夺西班牙与葡萄牙的亚非殖民地的战争就这样大规模地展开了。
在抢夺海外殖民地的早期,荷兰法庭接到一桩有趣的诉讼案。17世纪初,一位叫范·希姆斯克尔克的荷兰船长于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只葡萄牙人的船。希姆斯克尔克曾经担任探险队的领导,想要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群岛的东北向航线,但是却在新泽勃拉岛附近结了厚冰的海水围困了长达一个冬天。但是,他本人也因此闻名于世。可是,他的这一举动给他带来了麻烦。你应该还记得,教皇曾经把世界分为一分为二,一半分给西班牙人,另一半分给了葡萄牙人。因此,葡萄牙人把围绕着他们的印度群岛殖民地的水域作为自己的财产。由于当时的葡萄牙还没有向尼德兰七省联盟宣战,因此他们说,希姆斯克尔克身为一家贸易公司的船长,没有权利擅自闯入葡萄牙所属海域并且偷盗葡萄牙的船只,这在当时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因此,他们向荷兰法院提起诉讼。
荷兰东印度公司经理们为了胜诉,聘请了一名叫德·格鲁特(或者被称为格鲁西斯)的年轻优秀律师作为他们辩护律师。在法庭争辩中,格鲁西斯提出了“所有人都有权自由出入海洋”的一个惊天理论。他指出,凡是越出陆地大炮的『射』程以外的地方都是公用的,因此按照格鲁西斯的理论,海洋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航行的公海。这个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的理论还是第一次在法庭上公开提出来,立刻遭到了所有航海人士的反对。为了有效地反击格鲁西斯著名的“公海言论”(或者称为“开放海洋说”),英国人约翰·塞尔登写了一篇著名的关于“领海”(或者称为“封闭海洋”)的论文,阐明环绕国家的海洋就应该归属于这个国家,并且应该是这个国家领土和主权的自然组成部分的道理。我提到这个争论,是因为与之有关的问题还没有被完全解决,而且还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引发了许多复杂的情形。
我们再回到西班牙与荷兰、英国的战争中。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西班牙人所属的大部分有价值的殖民地,如印度群岛、好望角、锡兰、中国沿岸地区的某些岛屿甚至还包括日本,全部落入了新教徒的口袋中。1621年,西印度公司成立后,立刻征服了巴西,还在北美哈德逊河口一带建立了一个叫新阿姆斯特丹(即今纽约)的重要基地,这里是亨利·哈德逊于1609年第一次被人们发现。
著名的30年战争
1618年起,30年战争爆发了,战争最终以1648年签署的著名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作为终点。经过了一个世纪,宗教迅速积累了仇恨,战争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正如我在前面讲过的一样,这是一场充满了恐怖和血腥的战争。每个人都卷入了战争,相互厮杀,直到双方彻底疲惫,再也没有力气斗争为止。
在短短的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战争把中欧的大部分地方变成了满地白骨的荒野。饱受饥饿之苦的农民为了争夺一匹肥马的尸体充饥,不得不与比他们更饥饿的野狼互相厮杀。在德国,几乎全部城镇和村庄都在战火中被摧毁。位于西德的帕拉丁奈特在不断地纵火劫掠了28次。战前的德国拥有1800万的庞大人口,战后却剩下了区区400万人。
宗教间的仇恨是从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德二世被选为德意志皇帝以后迅速爆发的。斐迪南德是耶稣会精心培养的臣民,他是一个最虔诚、最顺服的天主教教会的追随者。当他还年轻时,就立下了誓言,要把属于自己领土范围内的所有异端分子和教派全部铲除。当他掌权以后,斐迪南德竭尽全力信守诺言。在他被选举为皇帝两天以前,他强大的主要竞争对手弗雷德里克、位于帕拉丁奈特地区的新教徒选帝侯以及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担任了波西米亚国王一职。这些直接违背了斐迪南德的誓言。
过了一段时间,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挺进了波西米亚。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年轻的弗雷德里克国王明知不会有结果,但也无可奈何地向英国与荷兰发出求助信号。荷兰共和国非常愿意帮助他,可他们当时正在为与西班牙的另一支哈布斯堡王族作战而忙碌着,自已还照顾不过呢,所以对波西米亚人只能是爱莫能助了。而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只会关心如何能够提高自己的绝对权力,所以他们并不愿意把金钱和士兵浪费在波西米亚的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上。在苦苦地支撑了几个月以后,帕拉丁奈特选帝侯被驱逐出了波西米亚,他的领地也被巴伐利亚信奉天主教的王族占领。而这些,只不过是30年战争的开端而已。
紧接着,在蒂利和沃伦斯坦将军的指挥下,哈布斯堡的军队横扫了德国新教徒的聚居区,趁着胜利,他们一直攻击到波罗地沿岸。对于丹麦新教徒的国王来说,拥有一个强大的天主教邻居对自己的威胁有多么地严重,因此,克里斯廷二世想要在敌人还没有站住脚时,先发制人。可是,当丹麦军队开进德国时,没过多久就失败了。于是,沃伦斯坦再次乘胜追击,丹麦只能被迫求和。最后,波罗地海地区只剩下施特拉尔松一个城市还没有被抢走,依然掌控在新教徒的手中。
1630年初夏,瓦萨王朝的古斯塔夫·阿道尔丰斯(瑞典国王)在新教徒统治的最后一个关口施特拉尔松登陆。古斯塔夫在一次带领国人赢取抗击俄国入侵的战争中一举成名,他是一位充满了野心的新教徒君主,一直幻想把瑞典变成庞大的北方帝国中心。欧洲新教徒的王公们对古斯塔夫极为爱戴,并且视他为路德事业的拯救大使。战争刚一开始,古斯塔夫就取得了胜利,先是击败了屠杀了马格德堡新教徒的蒂利,随后,他又率领大军穿过德国的中心地带,企图攻击意大利所属的哈布斯堡王朝领地,由于他当时还遭到了天主教军队的严重威胁,古斯塔夫立刻改变战略,把矛头突然转向了哈布斯堡的主力军。但不幸的是,这位战功累累的瑞典国王在脱离自己的军队时丧失了『性』命,但是哈布斯堡的势力已经遭到了重创。
斐迪南德生『性』多猜疑,每当战争形势不好时,他就会怀疑自己的手下。在他的暗中部署下,他军队的总司令沃伦斯坦被暗杀了。当得知这一消息后,一直与哈布斯堡王朝有仇恨的法国波旁王朝,尽管也同样信奉天主教,但此时他却和新教徒的瑞典结成同盟。法国路易十三的军队入侵德国东部,瑞典大将巴纳和威尔玛率领的军队以及法国的大将图伦和康代率领的军队联合起来,大肆屠杀、劫掠、烧毁哈布斯堡王族的财产。瑞典人不仅因此名声崛起,而且也发了横财。见此情景,他们的近邻丹麦人开始产生嫉妒,于是,同为新教的丹麦向瑞典宣战了。宣战的理由是:瑞典人居然和天主教的法国并肩合作,而法国的政治领袖——红衣主教黎塞留,就在前不久,刚刚剥夺了胡格诺教徒(即法国新教徒)在1598年的南特敕令中赢得的公开礼拜权。
战争接二连三地不断发生,好像养成了一种惯『性』。1648年,参战的各国签署了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但是,战前遗留下的所有问题还都没有得到解决。原本是天主教的国家依然信奉着天主教,新教国家也依然忠实于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等人的新教义。瑞士与荷兰的新教徒共同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并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认可。法国保留了梅茨、图尔以及凡尔登等城市和阿尔萨斯的部分领土。神圣的罗马帝国虽然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那也只徒有虚名,缺少人力财力,因此也丧失了勇气和希望。
30年战争带给欧洲各国一个反面的教训,使天主教和新教再也不想继续战争了,这也是这场战争带给他们的唯一的好处。既然势均力敌,那么只能和平相处,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宗教的狂热与不同信仰间的怨恨就完全消失了。天主教与新教间的争吵刚刚结束,新教内部的不同派别又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在荷兰,关于“宿命论”的真正实质(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模糊神学观念,然而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却是一定要弄明白的重要问题)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两大派别之间的争吵愈演愈烈,最终以奥登巴维尔特的约翰丧失生命为终点。约翰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在荷兰刚刚独立的20年中,他曾经为共和国的成功作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在推动东印度公司的快速发展上也表现出非凡组织能力。在英国,争吵变成了一场内战。
在我讲述这场使历史上第一任欧洲君主在一次法律程序中被不幸处死的冲突之前,我还要告诉你一些英国以前的历史。在这本书中,我描述的大部分内容,只是一些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现代世界状况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有些国家我没有提到,并不是出于我个人的喜好。我很愿意讲讲挪威、瑞士、塞尔维亚以及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它们一样很精彩,可惜,16、17世纪时,这些国家对欧洲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我只能深深地鞠躬表示我的敬意,省略掉这些国家了。然而,英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生活在这个岛国上的人民在过去的500年间的一切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脚步,其影响遍及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没有对英国历史背景的简单了解,你就无法理解现代报纸上刊载的重要事件。你应该知道,当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处于君主专制时代时,英国为什么能独自建立一个议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