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

第212部分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212部分

小说: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了一番脾气之后,冷静下来。他知道脾气也不能解决问题,想了想,吩咐道:“去,把温长卿和张伯起叫来。”

    张伯起就是兵部尚书张凤翼,字伯起,号灵虚。过了没多久,温体仁和张凤翼匆匆忙忙赶来,看到地上一片狼藉,有些吃惊。

    崇祯把福建求援的奏折丢给张凤翼,冷冷地问:“红毛封堵港口,片板不得下海,福建巡抚沈犹龙八百里加急求援,让朕派兵,兵部有何意见?”

    张凤翼一听,一个头变得两个头大。如今北边有鞑子入关,需要抽掉各地兵力赶赴宣府、大同抵抗,西边流寇再起波澜,却苦于兵力集中到了北方,没法抽调。这当口忽然要派兵远赴福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张凤翼又能有什么办法?

    可是皇帝的话不能不回答,他冥思苦想了一番,想不到应对之策,只能无奈地说:“眼下无兵可派,只能由福建就地组织反抗。红毛只是船坚炮利,陆战差强人意”

    崇祯冷笑了一声:“这就是兵部的意见?”他指了指摔在地上的那本奏折,“你再看看这本奏折。”

    张凤翼莫名其妙捡起地上那本奏折,打开一看,顿时脸色苍白,汗如雨下。

    如果说红毛的战船只是封锁港口,不会对当地官府造成直接影响,而且“隆庆开关”也仅限于月关一处,认真说起来,其余港口仍然要执行海禁政策,理论上对于当地海商、百姓的抱怨可以不予理会。但是倭寇突然重现于浙江,这就要人老命了。

    倭寇从明朝建立之初就出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发展到达了顶峰,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朝野上下闻倭色变。当时胡宗宪和戚继光在浙江招募编练的军队足足打了好几年,才把倭寇彻底荡平。

    他哭丧着脸回答:“陛下,处处狼烟四起,臣想调兵也无处可调啊!鞑子入关不得不防,不仅边军不能抽调,还要从其余各地派兵前往援助;流寇卷土重来,也要未雨绸缪,重新派出大军围剿。现在,又哪来的兵前往福建和浙江?”

    崇祯冷冷道:“你的意思是说:让倭寇烧杀抢掠,等他们抢够了满载而归?红毛也随他去,等到补给不足时,再退回南洋?”

    张凤翼不敢接话,心里却想:差不多也就这么回事啊!红毛再厉害,总不能上岸攻城掠地。倭寇倒是来得莫名其妙,但是既已绝迹多年,说不定这次只是昙花一现。

    崇祯转身拿起案几上的镇纸朝张凤翼丢过去,从他耳边飞过,险些砸破这位兵部尚书的脑袋,怒不可遏地喊道:“一个个遇事毫无主意,一点办法都没有,朕要你们这些臣子有何用?沈犹龙如此,你张伯起也是如此!若是鞑子和流寇也罢了,可是让红毛几条船在福建耀武扬威,让一群倭人在江南腹心之地肆虐,我大明就没有人了吗?”

    张凤翼脸色煞白,连连在地上磕头,哀求道:“陛下息怒,容臣再想想”

    温体仁在一旁等崇祯稍微平静一点之后,进言道:“陛下,其实也不是无人可用,南方就有一个现成的人选”

    崇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你是说,琼州刘烨?”

    “正是此人。”温体仁解释道,“按前任福建巡抚邹维琏去年的奏折所言,福建游击郑芝龙打红毛时,刘烨就派出水师参与了水战,并且立下大功,加上这次山东全歼叛军船队,足以证明其水师之强,驱逐红毛应该不成问题。其陆师长于火器,能正面击溃叛军骑兵,对付倭寇应该也不在话下——当年戚继光荡平倭寇,使用火器也颇有心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戚继光大规模使用火器是出任蓟镇总兵官之后,为了抵御鞑靼骑兵创建了火器加偏厢车的车阵。在南方抗倭时,其军队冷兵器兵种的比例更高,屡次打败倭寇靠的是灵活机动的“鸳鸯阵”,鸟铳手并不是太多,火炮也只有小口径的虎蹲炮。温体仁毕竟只是个玩弄权术的文官,对于其中的细节并不了解,不过这点乌龙不影响大局,火器运用得当,能击鞑靼败骑兵,也能击败倭寇。

    崇祯闻言心动了。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屈一指的名将,南征倭寇、北御鞑靼,战功卓着,若是本朝有人能与其相提并论,崇祯做梦都会笑醒。温体仁将刘烨与戚继光比较,听起来倒挺像那么回事,眼下北方边镇战事吃紧,无人可用,不妨试试这个擅长火器的南方将领。

    他沉吟道:“长卿说得有理。只是福建和浙江都告急,恐怕这刘烨分身乏术吧?”

    温体仁想了想:“驱逐红毛只需水师,对付倭寇只需陆师,按理说可以同时出兵。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可以让他自己便宜行事。若是非得分个先后,臣建议先出兵台州,红毛的水师毕竟只是癣疥之疾,倭寇才是大患。”

第415章 崇祯的疑心() 
崇祯点点头:“长卿言之有理。江南是赋税重地,不容有失,先保江南,再救福建也不迟。”

    转头看见仍然跪在地上的张凤翼,崇祯没好气地呵斥道:“出不了主意,照吩咐做总会吧?刚才的话你都听到了,赶紧滚回兵部衙门去下调令吧!”

    张凤翼如蒙大赦,抹了一把头上的汗,“臣告退。”赶紧爬起来一溜烟地走了。

    温体仁也准备回内阁,被崇祯叫住。

    “长卿且慢,这份奏折你怎么看?”

    温体仁从王承恩手中接过一份奏折一看,正是广东巡抚慕天颜请求在琼州设立军镇,以抵御夷人、倭人等势力的奏折。这份折子经过内阁票拟时,福建和浙江的消息还未传来,温体仁并未想太多,他只是看在林天明的面子上开了绿灯,没有让这份本应该在内阁就枪毙的奏折胎死腹中。现在接连收到金门、台州告急的消息,回过头来再看这份奏折,未免也太巧了,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不太好的联想。

    不过这想法只能烂在肚子里,绝不能说出来。温体仁回答道:“臣以为:在琼州设立军镇也有其道理,福建游击郑芝龙殁于红毛之手后,诺大的海疆竟无一人能镇守,隐患不小。所幸刘烨异军突起,从实力上看接过了郑芝龙的衣钵,在海上倚重于他并无不可。但是大明数百年来,除了东江镇,也就设立了九大边镇,单独为海防设立军镇似乎有些突兀。总之,设立军镇有利有弊,臣等不敢擅专,只能由陛下圣裁。”

    这话正反两面都说了,最后把皮球踢给了崇祯,等于没说。对于这个回答崇祯有些不满意,不过没有作,只是挥了挥手:“这事须从长计议,折子暂且留中不,你先下去吧。”

    温体仁走后,崇祯仔细把这份奏折从头再读了一遍,然后放回案几上,皱眉思考起来。这一思考居然就是一个多时辰,天色已暗,眼看就到了用膳的时辰。

    王承恩不敢催促崇祯,只是吩咐宫人点上了蜡烛。

    光亮刺激到了昏暗中的崇祯,他仿佛从梦中惊醒,茫然四顾:“什么时辰了,怎么天就黑了?”

    “已经是酉时三刻了,万岁爷,该传膳了。”王承恩回答道。

    “居然就酉时了?唔那就传膳吧。”

    御膳房的晚膳早就准备好,已经热过一遍了,崇祯一开口,大大小小的碗碟立马流水一般送了上来。

    崇祯有心事,没多少食欲,夹了几筷子菜,味同嚼蜡。他点了点满桌的菜,对王承恩吩咐道:“告诉御膳房,以后少做些菜,朕一个人也吃不了这么多。再说现在国事艰难,处处大战,都需要银子,得讲究个勤俭节约,能省一点是一点,就从朕做起吧。”

    王承恩看着龙袍都打了补丁的崇祯,心中一酸,低声答应下来。

    崇祯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情绪,随便尝了几口菜后,便让人撤走了晚膳。然后站起身走了几步,突然问道:“承恩,你说,这设立军镇一事与浙江、福建的告急有没有联系?”

    王承恩吃了一惊:“这万岁爷,奴婢愚昧,请万岁爷明示。”

    “那朕就说得明白一些:浙江的倭寇、福建的红毛,是不是这刘烨为了达到自己开镇琼州的目的,一手促成的?”

    王承恩惶恐不已:“万岁爷,若是这刘烨有如此能力,随意驱动红毛和倭人,那真是太可怕了,奴婢简直不敢想”

    崇祯点了点头:“朕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大明出了这么一个心怀叵测之徒,其危害不亚于辽东的鞑子和西边的流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承恩仔细想了想,试探道:“不过,万岁爷,话说回来,区区一名琼州府参将,又哪来这么大的本事?要知道,当年为了驱逐红毛,天启年间在澎湖打了三年,本朝又在金门大打出手,耗费兵马钱粮无算;倭人就更别提了,嘉靖朝整整打了二十年,军民死了几十万人。这两伙人都是狼子野心、贪婪狡诈之辈,怎么会甘心被一个参将驱策?”

    崇祯长出了一口气:“都说旁观者清,你没看过奏折,思路没有被干扰,想法也就简单纯粹些,倒是朕想的有些复杂了。若是红毛和倭人都是能够轻易驱策的角色,当年也不用打得这么辛苦了。不过这设军镇的折子上的时间也太巧了一些,不得不让人起疑。”

    “敢问万岁爷,这份折子和浙江、福建的消息哪个先到?”

    “自然是这份折子先到”崇祯随口回答,然后一怔,“这么说起来,并非煽动战事后才提出设军镇的要求,多少也能洗脱一些嫌疑。除非他认为驱动红毛和倭人如使唤家奴一般容易,才会大喇喇地先上折子”

    这话说出来连崇祯自己都不信。如果折腾得大明几朝皇帝欲仙欲死的红毛和倭人在刘烨眼中只是家奴一般,那嘉靖、万历、天启连同崇祯几任皇帝的脸岂不是被扇肿了?

    崇祯自嘲地摇摇头,他坚信大明不会出现这般妖孽的人物,说到底,刘烨只不过是一个颇有能力和野心的武将而已。

    他再次拿起这份奏折,如果刘烨真能驱逐红毛和倭寇,那么答应其请求设立军镇又有何妨?大明能打仗的武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笼络住一个练兵和打仗都厉害的武将,比十个文官都有用。

    想到这里,他坐回椅子上,提笔在奏折批阅:若此人能听从兵部调遣,并驱逐福建金门红毛战船和浙江台州倭寇,则将此事交付朝会廷议。

    远在琼州的刘烨并不知道崇祯的心理活动,他只知道,红毛和倭寇的把戏初见成效,兵部的命令不久后送到了广东,再转交给他,命令也很简单:琼州营即日开拔,水陆并进,击退金门红毛战船和台州倭寇。若无法兵分两路,则先赴台州,驱逐倭寇后再赴金门。

第416章 “剿倭”进行时() 
虽然没有一步到位,直接达到最终想要的目的,但是刘烨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让他发兵去打红毛和倭寇,说明崇祯认可了他的实力,只要成功“驱逐”了普特曼斯和岛津光久,说不定总兵的职位不久就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就在刘烨准备出发,远赴福建和浙江“作战”时,林天明的信第二天到达了临高。

    温体仁从乾清宫出来后第一时间写了信给林天明,因为不像公器那样还要走流程,所以这封信发出的时间还在兵部的调令之前。但是兵部的调令可以八百里加急,温体仁虽贵为首辅,但私信不敢动用公器,路耗费的时间多了些,加信笺到达登州后,再由林天明另写一封信一并转给临高,导致提前了好几天的信,最后在调令之后才到。

    林天明的信言简意赅,转述了首辅透露的消息:皇帝愿意调琼州营解福建和浙江之困,但是对于慕天颜请求开镇的奏折,不置可否,最后留不发。另外,关于红毛与倭寇,皇帝明显更重视后者,因为江南是朝廷最大的赋税来源,远福建重要。

    刘烨叫来孙元化,问道:“皇帝说的这个留不发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孙元化官至巡抚,自然知道这其的门道,笃定地回答:“是说,圣上把臣子的奏章留在宫禁,不交议也不批答。这个不算同意,也不算否定,多半是难以抉择的时候,先搁置起来,以后再看后续发展如何。”

    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倭寇”还不能急着“剿灭”,得想个办法来拖一拖,继续向崇祯施加压力。刘烨心想。

    “剿倭”的兵力部署完毕后,琼州营登船出发,赶赴浙江。这次由刘烨自己一手策划的“作战”,定性为演习可能更为准确,原本只需象征性地派出一部分兵力即可,刘烨本人都不必前往。但是为了根据朝廷的态度及时调整策略,夏天南选择亲自赶赴一线指挥,免得因为通讯传递不便而造成决策的滞后,影响整个计划。另外,刘烨把所有的军事指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