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郑王天下 >

第121部分

郑王天下-第121部分

小说: 郑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陉庭对他的后续计划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必须得把陉庭打造成铁桶一般,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的一点纰漏。

    和其中的贵族合作,确实很快能够将陉庭稳定下来,但是多多少少总会有些不确定的因素。

    与其这样,还不如借势将之全部扫除,用自己人总比用外人放心的多。

    是以,郑忽入驻官寺之后下达的第一条命令,便是任命高渠弥为冢宰,全权负责陉庭的大小事务。

    所谓冢宰,其实就是封君的内务总管,并且能监外事,权力极大,如宗周之时,周公便是以王室冢宰的身份制国政。

    郑忽将如此重要的职位授予高渠弥,一来众人之中确实只有高渠弥有这个资格,二来尊崇拉拢之意不言自明。

    高渠弥本来就不是个气量宽广的君子,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因为原主说了他两句坏话就和原主结仇。

    此次他随郑忽出奔,可谓劳苦功高,不厚赏不足以使其心服。

    郑忽此时仅有一地,冢宰为众长之长,如此封赏信重,高渠弥自然无心生不满之意。

    高渠弥这个人智勇兼备,是个小人不假,更重要的是用后世的话说,此人是个官迷,历史上原主和他的结仇,完全是因为原主阻碍了他的正卿之路。

    后来高渠弥扶公子亹上位,也并没有出现什么以下凌上的事情,公子亹虽然能力不怎么样,却能与高渠弥君臣相得。

    这就足以说明,只要给予高渠弥足够的信任和高位,他就能够尽心尽力的辅佐。

    毕竟在此时君臣的等级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的,权臣执国政终究只是小概率事件,国有二君,君多内宠是触发小概率事件的诱因,如公子翚贼隐公,石厚助州吁杀卫桓公。

    高渠弥随郑忽出奔,在别人眼中已经他被纳入郑忽一党之中,只要郑忽给予其足够的尊宠,高渠弥叛乱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高渠弥对于郑忽的尊崇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他原本以为郑忽拿下陉庭之后会让他接替陉庭大夫的职位,以家臣的身份宰陉庭之政,却未料到郑忽直接提高一级,任命他为冢宰,掌陉庭内外诸事。

    这职位看起来似乎和他在郑国担任的职位相去甚远,但是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

    郑忽任命他为冢宰,基本上就意味郑忽对他是极其信任的。

    这翻译过来,岂不是意味着郑忽一旦回国继位,他高渠弥担任郑国正卿就是板板钉钉上的事。

    郑忽自然无法了解高渠弥的内心世界。

    他任命高渠弥为冢宰之后,着重向高渠弥安排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统计功劳,将赏赐尽快落实,第二件事,尽快安抚人心,稳定陉庭内外秩序。

    接着,郑忽以陉庭新定,盗寇借机生乱为由,设备盗都尉一职,任命齿为备盗都尉,缉捕盗贼。

    名为缉捕盗贼,实则是发动清洗,而且是大范围的清洗。

    郑忽暗示齿,不论何人,只要有窝藏盗贼的嫌疑,不必请示,他有立断之权,但遇抵抗,一概就地格杀。

    前一刻还大谈稳定的郑忽,后一刻便露出了他的獠牙。

    至于会不会因此而造成陉庭不稳,下层民众离心,郑忽并不担心。

    有大军弹压,任何人都得掂量掂量。

    等清洗结束之后,陉庭渐稳之际,他再搞几项惠民政策,保证能收获一大波的民心。

    为了能让将来的陉庭成为自己在晋国的大本营,郑忽觉得这样大肆的清洗一茬是值得的。

    现在不是假仁假义的时候。

    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布置下去之后,郑忽开始遣人向翼城报捷,并将原来的陉庭大夫伯寿当做战利品给送了出去。

    同时遣人去接自己的家眷,顺便让赵氏前往陉庭一趟,准备去齐迎亲。

    郑忽暂时是不准备回翼了,借了小子侯百乘兵马,他暂时不想归还,反正他马上就要到齐国迎亲,陉庭又是刚刚平定,他有足够的理由不去翼城。

    当然了,百乘兵马郑忽肯定是会还的,但不是现在。

    至少也得等他迎亲之后再说。

    因为这百乘兵马和小子侯闹翻不值得,直接还回去郑忽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郑忽准备拖延些日子,让这些翼人好好感受一下在他的治下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等这些人一旦回到翼城,那就是郑忽的宣传标兵。

    请水军的钱都省了,何乐而不为?

    将所有的事情安排下去之后,郑忽开始写信。

    信不是写给旁人的,而是给他老爹郑庄公的。

    分别月余,此时刚好拿下陉庭,写信报个平安,讲述一下入晋之后的所作所为,这是人子应尽的义务。

    交流一下总归没什么坏处不是,更别谈郑忽对于他的那三个好兄弟还不怎么放心。

    若是他没有离开郑国,他那个兄弟纵然能耐太大也难翻起什么风浪。

    问题是他现在离开了,谁也不知道这三位不安分的主会不会趁虚而入。

    所以,郑忽刷一波脸,让他老爹加深一下对他的记忆,是绝对应该的。

    更何况,郑忽现在还需要他老爹帮个小忙。

    借贾、杨、霍三国这么多兵马终究是个隐患,郑忽虽然没准备还,但人家得知真相后前来索要,扯皮是免不了的。

    郑忽总不能带着这三国士卒去灭了他们的母国吧!

    所以,郑忽需要来自郑国的权力背书,只要郑庄公遣一使者,随便搞个理由,比如时机未到之类的,再送点贿赂,这事就能轻松解决。

    即便等这三国国君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也不敢派人前来向郑忽索要兵马,因为郑忽后面站着的郑国。

    这事其实也不用郑忽刻意去提及,只要他将出使三国的事情叙述一遍,郑庄公自然会遣使者过来帮他收尾。

    这点自信,郑忽还是有的。

    。。。。。。

第224章 赵夙的想法() 
六月初,郑忽在将陉庭的事务交代下去之后,便率人离开晋国,踏上迎亲的路程。

    婚姻的最后一步,亲迎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亲迎含有序夫妇,理人伦的大义。

    《春秋》隐公二年载“九月,纪裂溃Ю茨媾!薄豆虼肪痛俗⒃唬骸巴饽媾皇椋撕我允椋考ァ:渭ザ考ナ疾磺子病!

    东汉时期的著名的今文学家何休,对此的解读是“礼所以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

    由此可见,亲迎其实包含着一整套的礼法逻辑。

    彰显的是“男先女”,表现形式为“男子先迎,女从后至”,合刚柔之义。

    而刚柔之义的核心在于“阳倡阴和”,“男女有别”。

    《礼记·郊特牲》云:“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

    阳倡阴和,男女有别,是世间“万物安”的前提。

    所以,亲迎对于有国有家的贵族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这些都是礼法角度的大道理,从现实角度来说,亲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此时有抢婚的习俗。

    抢婚又称掠夺婚,是原始氏族社会习俗的残留,在此时抢婚不是什么稀罕事,可以说是蔚然成风,这个抢还不是做做样子假抢,是实打实的真抢,谁抢到谁就有占有权。

    说起来或许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但事实就是这样。

    休说结婚亲迎时可以抢,就是已婚之后的女性也可以抢。

    宋国华督抢孔父嘉继室魏氏,然后把孔父嘉给做掉了,虽然《东周列国志》把魏氏说成贞洁烈女,但孔子在《春秋》上对他的这位七世祖母的结局提也未提,结局究竟如何后人无从得知。

    倒是楚文王抢息夫人,息夫人为楚文王生了楚成王。

    像历史上卫宣公娶宣姜,鲁惠公娶隐公妻,用儒家的道德来分析,这两位主都是犯了悖人伦的大错,应该被永远钉在扒灰的耻辱柱上。

    但以此时人的眼光来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抢婚而已。

    《春秋》上桓公三年文姜出嫁,鲁桓公未去亲迎,何休就注解说:“公不亲迎,有危也!”文姜至鲁,《春秋》书“夫人姜氏至!”来表达鲁国上下的喜悦之情。

    这个喜悦不是国君结婚的喜悦,而是文姜在路途上没被抢走的喜悦。

    郑忽此次亲迎,路途本就有些坎坷,因为他必须要借道戎狄和卫国,戎狄和卫宣公什么尿性就不用说了吧,更别谈郑国和中原几个大国的关系都不怎么样,他现在出奔,谁也不能保证没有前去捣乱的。

    像卫齐接壤,卫国和几个中原大国关系还算不错,宣姜都能被郑忽移花接木,最后还被卫宣公捡了便宜,郑忽只能在心里默默的说句“伋子不哭!”。

    这就是没有亲迎的下场。

    若是郑忽还在郑国当他的世子,亲迎的事情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哪个国家胆敢和他抢亲就是相当于和郑国过不去,而且是结死仇的那种过不去。

    问题是现在就不好说了,想必中原的其他国家也已经知道郑忽出奔,郑庄公正在图谋伐宋蔡。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错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郑忽为防万一,专门挑选三千全副武装的精锐与其同行。

    多做点准备总比事到临头徒呼奈何强得多。

    ……

    赵夙作为郑忽的傧相,自然是与郑忽同行,而且是同乘一辆车。

    对于郑忽,赵夙敬佩之外又有些仰慕。

    别看他比郑忽小不了几岁,但是比起郑忽来,他感觉自己还是差的太远。

    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

    郑忽入翼时,除了本国的五百士卒以及一些财物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敢请求以陉庭作为封地,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黄父。

    这种勇气和决断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

    更别谈,他出使贾、杨、霍三国,从三国借来了二百乘的兵马和大批的粮草。

    赵夙自度,若是他与郑忽处在相同的位置上,同样的境况下,他是绝对没有郑忽的这个能耐的。

    更别提,其原封地八百余青壮不避险阻路远,亲赴翼为其效力。

    这件事对赵夙的震动尤大。

    可以想象,郑忽究竟是在其原封地施了多大的德,才会让民众甘心至此。

    德高能大,又于晋国纷乱之际入翼,赵夙觉得晋国的这滩水越来越混了。

    正如他来时,他的父亲赵公明告诫他所说的那样。

    “郑忽英略过人,殆非可以久居人下者也,今不惜屈尊而仕翼,其意不可测也!翼德衰矣,我玄鸟之子孙日夜怵惕不知将何往矣,吾儿苟能有大德于郑氏,我赵氏进可分荣禄,退可自安矣!”

    这想要示好结交的意味已经相当浓了。

    赵夙又不傻,相反,他还相当聪明,对他父亲赵公明打的什么算盘心知肚明。

    事实上,从他父亲决定送粮给郑忽的时候起,他就大致猜测到他的父亲在打什么主意了。

    对此,他并无意见,还相当支持。

    赵氏虽然是望族不假,嬴姓一族在殷商时期亦多为显诸侯。

    但是,那已经是老黄历了。

    赵氏现在混的还不如秦氏,秦氏一脉至少立国了。

    想着曾经托庇于自己羽翼下的小弟混的都比自己强,赵氏一族说没一点怨念那是假的。

    赵氏才是正经的嬴姓大宗。

    而现在郑忽入翼或许是赵氏崛起的契机,虽然不敢心存立国的念想,但是成为大国卿士未必不能实现。

    就拿现在秦国的实际地位来说,可能还真比不上一个大国卿士。

    虽然秦国也能与诸侯通使聘问,看起来和诸侯地位等同,但是秦国太穷了,礼乐不彰,与戎狄为伴,加之地处偏远,中原人根本就瞧不起秦国。

    自古中原才是诸夏人民心中的核心之地。

    赵夙此次为了能让郑忽刮目相看,在接到郑忽的邀请之后,查阅了很多古籍,又问礼于其父赵公明和家中的族老。

    总之,赵夙希望能够将郑忽的事情办的尽善尽美,这样才能赢得郑忽甚至是郑国的好感。

    这是尤为紧要的。

    一路之上,赵夙在和郑忽闲聊之余,心中不断的去回想重复亲迎时的礼节。

    第一次在郑齐两大国中间露脸,他可不允许自己做出什么非礼的事来。

    ……

第225章 战争的讯息() 
郑忽一行经过十余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在六月十四赶到了临淄西北的棘邑。

    他和宣姜的婚期定于六月十八,总算没有出现延期的情况。

    为了能够如期赶到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