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天下-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可以和郑忽结好,算是提前投资,正如赵夙所言,他也不相信郑忽会一直困守在晋国这片土地上。
与郑忽结好,差不多就相当于与未来的郑伯结好。
自古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此时正是风投绝佳时机。
即便失败了,他也没什么损失。
而且,赵氏和曲沃。。。。。。
后路也有。
既然这样,就没什么不能尝试的!
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才是赵氏赖以生存的诀窍。
“儿不知!”赵夙拧着眉毛,有些纠结,他心中确实也有些和赵公明差不多的想法,想想又觉得不太可能。
最终只能表示不知道。
赵公明叹了口气,也未再多说。
。。。。。。。。。
第213章 亡国之策()
转眼间,已至五月中旬。
郑忽来翼,也已经半个多月了。
这半个多月的时间,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造访翼城的各大世卿家族。
通过这段时间马不停蹄的拜访,郑忽在大致摸清了翼城虚实之余,也让他在翼城的上层露了一把脸。、
而小子侯在忍了半个多月之后,终究还是没有抵过心中的好奇。
在赵公明和几个家族的联合为郑忽求官之后,小子便借此名义,私下里遣人将郑忽招至翼城宫中,询问为政得失,以及可以胜曲沃之策。
通过观察,郑忽看的出来,小子侯更期望的是能从他口中找到一条战胜曲沃的对策方略,而非真心想向他请教翼城的施政究竟如何。
对此,郑忽也不得不感叹,身为一国之君,不思易政安民,而急功近利至此,舍本逐末,翼城真的是已经毫无前途可言了。
当初,周初立国,周公以敬天保民四字遍告列国国君,晋侯一系难道没有将这四个字传下来吗?
当然,这只是他心中的想法,自然不会表现出来。
相反,郑忽还大肆称赞了小子侯明理,知急,将来必可绪文侯之业。
好话既不要钱,又能使人心情愉悦,何乐而不为?
一番称赞之后,郑忽这才表示,晋的问题在于,行伍不整,甲兵不修,置将不良,无大国之援。
这其实就是避重就轻。
小民已经被压迫到即将要反抗的边缘,你还想让人家给你流血流汗的去打仗,这可能吗?
压榨出来的财富都用来享受了,没钱怎么去修缮甲兵,上层贵族整日醉生梦死,谁想跑到前线去带兵打仗?
没什么实力,自家事都处理不了,是个大国,都不愿意带你玩。
这些话,郑忽自然不会说出来。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郑忽又紧接着提出了四条应对方略,整行伍,缮甲兵,选良将,结大国。
这其实和屁话没什么区别,但问题是小子侯就爱听这些。
原因也很简单,统治阶级从来不会将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他们醉生梦死,奢靡无度,肆意压榨小民,那都是应该的。
国家之所以会衰败,那是因为小民奸猾,不事生产,不知礼仪,不明教训,不能献血献肉,任由他们吞噬。
这才是统治阶级的普遍心态,他们只会觉得压榨的不够,从来不会满足。
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更是如此,他们心中会把除贵族之外的所有人当做奴隶来看。
并不是所有的奴隶主贵族都像郑忽一样,接受的是自由平等的教育。
小子侯如果真按照郑忽提出的策略推行下去,除了会更快加速翼的败亡之外,不会取得任何的一点成效。
而这,不这是郑忽想要的吗,不把翼城这潭水搅混了,他怎么从中得利。
只有翼城乱了,才能显示出他的重要性,届时,他再出来收拾局面,翼城的权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落到他手中。
什么叫养寇以自重,这就叫养寇以自重!
接着,郑忽又为小子侯详解了这四条方略,充分发挥了他的忽悠能力,说的小子侯是心花怒放,将郑忽引以为知音,同时,也更加相信这四条方略是翼城真正的救时之策,如能用之,必可以灭曲沃而统一晋国。
小子侯很开心,郑忽很满意,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两全其美。
趁热打铁,小子侯自然要给郑忽授官,许郑忽以司马之位,让他专门负责整训军队。
这种既得罪上层贵族,又拼命压迫下层国人的事情,郑忽怎么可能会愿意做。
于是,郑忽坚辞不受,用的理由也很正当,用他的原话说。
“忽,流亡之余尔!蒙晋侯不弃,得一生养地,未立尺功,更无益于晋国,今晋侯骤拔之,而居高位,何以明赏罚,赏罚不立,则上下离德,上下离德则曲沃必趁之而伐我,忽虽不明,不敢因己而丧晋侯之德,晋侯勿复言!”
话说的是义正辞严,小子侯听着也很感动,止不住的称赞道:“子忽,真仁人也!”
然后接着又道:“子忽以仁惠我,我不可不以仁而报之,子忽虽不欲居司马之官,然司马之外,苟子忽有求,寡人敢不从命?”、
郑忽继续以德薄相辞,只不过语气听起来有点动摇,小子侯抓住时机,强行让郑忽必须得挑选个官职。
郑忽这才满脸不情愿的表示“若晋侯不弃,愿居大行人,为晋结大国之援!”
小子侯听完之后,当即应允。
非但如此,小子侯还觉得郑忽真是个好人,不愿居高官,也不愿要他手里面能控制的封地,而且还事事为他着想。
如果郑忽不是郑国世子,小子侯真想让郑国一直留在晋国,辅佐他统一晋国。
郑忽表现的这么懂事,小子侯自然也不能吝啬,投桃报李嘛!
“陉庭不服教化,寡人当为子忽择一善地而供养之!”
“君上好意,臣心领了,陉庭之为无道也,臣实知之,君上诚爱幸臣,不妨借臣以兵甲,臣欲再借他国诸侯之兵,并将伐之,还望君上允准!”
郑忽绝对是不会放弃陉庭的,小子侯控制在手的城邑中,除翼之外,就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陉庭的。
左右不过是战一场而已,这对郑忽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郑忽还可以趁机在翼城的国人中扩大自己的影响。
一旦小子侯答应借兵,他就可以在统领翼人之时,充分表现出他爱兵爱民的一面。
这种做法,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大用,但当小子侯开始实行郑忽的政策,压迫国人的时候,郑忽表现出来的光辉形象就会被无限放大,翼人如果逃离翼城,那么优先的选择就是陉庭,即便翼人不逃,等到翼城出乱子的时候,让郑忽出来收拾局面,一定是在翼人中间呼声最高的。
大不了到时候请几个水军,有图有真相,由不得翼人不信。
这些都是郑忽和高渠弥商议好的计策,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为的就是给郑忽造势。
人好又能打,谁不喜欢?
“可!”小子侯没什么犹豫,当即答应了郑忽的请求。
。。。。。。
第214章 前倨后恭()
感谢书友sofia若冰的打赏,谢谢!
翼城以北有三国,由南向北分别是贾国、杨国和霍国。
霍国以北至随邑,是翼城控制的飞地。
是当初晋穆侯打下来的土地。
其中间的千亩,正是晋穆侯因千亩之役胜而命文侯弟曰成师的千亩。
说起来,穆侯倒是生了两个好儿子。
只不过天子诸侯之家,有俩有本事的儿子,而且都是嫡子,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闲话少叙,贾、杨、霍三国中以贾国实力最强。
这个实力强只是相对而言,事实上,别看翼现在已经快over了,但是想灭贾国,费点劲还是可以的。
历史上,曲沃灭翼之后,顺道就把贾国给灭了。
也就杨国和霍国残存的时间稍微长那么一点,到晋献公时才被灭。
三国皆为姬姓,和晋国和郑忽都是同宗。
只不过,贾国和晋国的血缘关系更近一点,贾国的开国君主乃是唐叔虞的幼子姬公明,康王时被封于贾,称贾伯。
杨国是在原来姞姓杨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受封者乃是宣王之子尚父。
而霍国则是当初霍叔处的封地,霍叔处被废为庶人,其国未灭,由其子继承。
这三国,正是郑忽出任晋国大行人之后,首先要访问的国家。
至于为什么要访问这三国。
很简单。
最主要的目的是自然是借兵伐陉庭。
翼城新丧,哀侯又是因为伐陉庭,而被陉庭联合曲沃给干掉的。
翼城上下提到伐陉庭,犹如惊弓之鸟。
小子侯虽然答应借兵给郑忽,但,郑忽从来没把希望寄托翼人身上。
寻找他国协助,自然成为郑忽的不二之选。
三国距离晋国又近,郑忽寻求三国帮助,在情理之中。
其次,郑忽好歹现在也是晋国的大行人,给小子侯出了一结交他国之策。
不帮翼拉几个盟友,做做样子,刷刷政绩,不利于他的下一步行动。
当然了,若是可能的话,郑忽还想攒一攒班底。
毕竟手下无兵,腰杆不硬,郑忽这次准备向刘邦学习学习,借兵不还。
不过,这个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毕竟刘邦那时是乱世,有粮草就是老大,此时三国未遭战乱,把有家有室的士卒借过来,让人家不能回国,还得死心塌地的跟随,这事想想都觉得不怎么靠谱。
事情虽然比较棘手,但郑忽始终相信一句话,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大,正派是因为受到的诱惑不够多。
此时下层国人的生活状况异常艰辛,只要能诱之以利,宣之以德,就不怕留不住人。
……
贾国国都,贾邑。
郑忽带着高渠弥及小子侯给予的车五十,金及珍宝若干在贾人的盛大的欢迎仪式下缓缓入城。
迎接郑忽的是贾国世子公丘,也就是后来的贾国末代国君。
贾国之所以会以如此大礼迎接郑忽,那是因为郑忽在他自己的出访身份上使了诈。
也不能说是使诈,郑忽现在依旧是郑国世子,不是吗?
他只不过没有以晋国大行人的身份出访罢了,虽然出访的人、马、车、财物都是小子侯提供的。
但是,郑忽这也是为小子侯考虑呀,贾国和晋国距离这么近,晋国闹了这么长时间的内乱,人家都没有参与过。
若郑忽以晋国大行人的身份出访,坐冷板凳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这样一来,还怎么为小子侯拉盟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郑忽托言受其父君之命,将助晋侯弥乱,使之复文侯之业,不知贾伯意下如何?
这话说的客气,看似有征询之意,实则逼迫贾国选边站,威胁的意味更浓。
不得不说,郑忽的胆子是真够大的,一流亡在外的光杆司令一言不合就敢公然威胁一国国君。
要怪也只能怪此时交通不便,信息难通,贾国又地处偏远,在中原发生的事,一两个月或者半年之后才得到消息,稀松平常。
这也是郑忽敢公然行骗的底气所在。
用经济学的话说,信息不对称是产生欺诈的根本原因。
“公丘见过世子,世子至贾,吾国之幸也!”
车架刚停稳,郑忽还未下车,贾公丘便急忙在车前向郑忽行礼道。
言语之间,姿态放的极低。
没办法,拳头大的就是爷,谁让郑国此时是中原风头最劲的强国。
而且,郑国又不是没介入过晋国内乱。
隐公五年,郑人助曲沃庄伯伐翼。
有这个先例在,贾国君臣自然会担心,一旦开罪了郑国,郑国会不会调转枪头攻打他们。
他们小胳膊小腿的,哪是郑国的对手。
是以,贾国君臣本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在郑忽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商议好了,得罪谁也不能得罪郑国。
他们不知道的是,来的其实是只狐狸,而且还是只流亡的狐狸。
郑忽见贾公丘态度谦卑至极,心中便知贾国君臣还没有识破他的骗局。
于是,心中瞬间便已经有了决断,脸色猛的一变,也未下车,冷哼一声,道:“贾伯何在?吾秉寡君之命而至贾,与贾伯共论大业,遣一竖子缘道迎候,轻慢之心昭昭,真以为吾国之兵不利乎?”
这话说的是相当难听,侮辱,威胁之意甚浓。
末了,郑忽还从腰间抽出佩剑,指着贾公丘,向左右问道:“此何人也?”
话落,随行的士卒无不大笑。
无礼,嚣张,狂到没边。
这就是此时郑忽的作态。
贾国虽小,贾公丘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