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末当悍匪-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即便如此,哪怕成为自己最厌恶的一类人,王一也要在所不惜!为了中国,为了东北,为了将整个中华民族从血与耻的历史漩涡中拖拽出来,王一就必须让大商成为世界的标杆,让工业实验室成为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山,而他王一就要成为自己最不喜欢的政客和军队领袖,成为宙斯!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奎托斯!
只要大商在中国的东北竖立起来,威名远播,它就会像一块光芒万丈的磁石,吸引中华学子,投身到科学和祖国的建设事业上来。而他王一就会像一个榜样,感召着追随者前仆后继。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中所受的屈辱,一帮人给出了太多不着调的理由。
政治落后,体制落后,军事落后……一堆堆的落后,但在王一这个医学生看来,根据他对人脑和心理学的了解,出问题的不是那些无聊的东西,仅仅只是人出了问题——所有人,一个时代里的所有中国人!
王一可以用伊尔76上的武器弹药消灭整个京城中所有的满清贵族,但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有什么意义?
革命的真谛不是要了谁的命,而是给所有人换一个思想,换一个脑子。
人不变,中华困局无解!
第五十章 李大人的再回首()
量子论不会轻易被人接受,因为量子论一旦成立,麦克斯韦的经典理论就要首当其冲的被放在质疑的地位上,在这个年代恐怕没谁会敢干这样的事情,除了王一自己。更主要的是,量子论现在还只是猜想,没有真实的证据证明量子的存在。于是王一关于量子的论文并没有向工业实验室之外的地方发表,只有那第一篇《物理学中的燃素——以太》被传到了欧洲和美洲,不过对于两地的反应,工业实验室所有的人都感到好奇,怎么会如此的安静。王一却明白,恐怕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中,物理学家要么是蔑视,要么是正在做验证实验,过不了多久一场轩然大波必将到来。
李鸿章正在与周馥谈论北洋水师的粮饷问题,旋即又讨论了左宗棠在新疆的行动。
“听闻左大人又想在新疆用兵?”周馥忽然提道。
李鸿章坐在座位上,微微点头,“务山,你提及此事所谓何故?”
“哦,是这样,谁人都知道左大人在新疆用兵,靠的是胡雪岩背后筹的银子,不过最近听说这胡雪岩认识了一个朋友。”
“朋友?”李鸿章不解,心说胡雪岩认识朋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不过也知道周馥的秉性,自然不会提及无用之人。
“此人乃是大商银行在上海的经理,丁晓雨。”
“大商银行的丁晓雨?”李鸿章还真没听说过。“这又是哪一国的银行?”
周馥一笑道:“大人,这大商银行就是咱们清国的银行,不过他的本名应该叫做大商银炉,只是在上海和广州有分店,估计是为了图个洋气才改换了名字。”
银炉这产业李鸿章倒是知道,“营口的?”
周馥点点头,之后小声道:“正如大人所言,这大商银炉的总店确实是在营口,而据属下调查得知,这大商可不简单。银炉不过是其中一个产业而已。”
“哦?还有此等事?”
“据营口当地人讲,大商银炉其实只是大商集团下属的一个分支而已,其余的还有大商钢铁厂,大商天籁公司,大商玻璃光学,大商重工,大商轻工,大商文化,大商煤化,大商密封件,大商电气,大商造船……而其中最著名的,甚至连洋人都推崇备至的,就是大商工业实验室,据说能执当今科学之牛耳。”
这番话可让李鸿章大吃一惊,如今他可是直隶总督,与奉天也是近邻,虽然管不到奉天,可大商突然之间冒了出来……
“大商集团?不知这背后主事之人……”
“属下也查了,只知此人叫王一,来历神秘,外界知之甚少。不过此人倒是热心于洋务,对奉天地方也多有帮助。”
王一,李鸿章觉得自己似乎听过这名字,可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
“务山今天提及此人不知所谓何故?”
“大人,属下提及大商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大商钢铁厂本身能够生产不输于洋人的钢铁,而且价格只有洋人价格的八成,如果去除运费,则便宜更多。咱们的江南制造局停止造船也有一段时间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内那帮清流指责我们的船只价格昂贵。若是能够购用大商的钢铁,那咱们制造商船的价格就可以大幅降低,从而也就不愁销路了。”
听周馥这样一说,李鸿章沉思了片刻,不过却没表态。
“那第二点呢?”
“第二点就是找大商合作开发开平煤矿!”
“哦?”李鸿章还真没想过周馥竟然会有这样的提议。“为何?”
光绪二年九月,也就是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赴唐山开平一带勘测,发现此地蕴藏有丰富矿产,且质地优良,李鸿章听闻后便在1877年8月派唐廷枢筹办,并拟定《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招商集股。
“大人,第一,这大商银炉有银子!与其在他们那放着,不如为我们所用,而且大商毕竟是大清的大商,打起交道来总比洋人来得方便。”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收拾起来容易,或者赖账容易。李鸿章点点头。
“第二,我听闻大商在抚顺所开煤矿机械设备已能自产!”
“竟有此事?”这倒让李鸿章大吃一惊。
周馥一笑道:“机械的性能虽然未必及得上洋人的机器,但价格方面却当真便宜许多。”
“容我考虑考虑。”李鸿章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说起轮船招商局,倒也算少数办的比较成功的洋务企业。若是没有王一的插手,鼐德和查理*法玛的旗昌洋行在1876年的时候,就成了招商局的产业。这年头国人搬个企业不容易,轮船招商局刚一成立,洋人的太古,怡和和旗昌三家轮船公司就组成了价格联盟,以低运价希望将轮船招商局挤垮。李鸿章采取筹借官款,增拨漕粮及承运官物,予以反击,使得原本亏损的轮船招商局扭亏为盈。结果到把旗昌给挤兑破产,而太古和怡和也不得不与轮船招商局于1877,1883,1889三次签订齐价合同。中外航运公司在各条航道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也算打破了外国在中国航运业的垄断。不过因为王一的重生,旗昌已经成了大商的控股子公司,主力经营大商和泰安粮油旗下的各种业务,也没和太古和怡和勾搭在一起,来挤兑招商局,算是间接帮了一个小忙。当然,这忙帮下去,轮船招商局也没了从前的规模。
对于此事李鸿章倒是非常心动,后来又询问了手下其他人的意见,大家也对之比较认可,只是轮船招商局的总办唐廷枢自己有些不放心。毕竟将来管开平矿务局的可是他,万一有了什么麻烦,他也要受牵连,于是便向李鸿章提出来,亲自去趟营口看看大商的实际情况。
唐廷枢,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人(今珠海唐家湾镇)。原本是怡和洋行的买办,后来加入了轮船招商局成了总办,1876年又受李鸿章委托筹办开平煤矿。曾有人评论道:“唐,徐声望素著,非因北洋增重。唐之坚韧卓绝,尤非后来貌为洋务者可比。”可见此人,在经商和从事洋务上,确有独到之处。
王一在办公司接到了营口大商银炉总经理李御珍的电话。
“董事长,最近在上海的轮船招商局与我们联系,希望与我们合作一些项目,您的意思是?”
“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
“没错!”
“谁过来?”
“听说是轮船招商局的总办唐廷枢以及会办徐润。”
王一一听,好家伙,两大神啊!
唐廷枢就不用多说了,徐润在轮船招商局虽然只是会办,但若论威名却丝毫不在唐廷枢之下,他是中国近代的茶叶大王,房地产大王,中国最早保险公司开办者,手下还投资了诸多矿产。
“怎么会突然跟我们接触起来?”王一想了想,才问道。
“听上海分行的丁晓雨说,此事跟李鸿章手下第一幕僚周馥周务山有些关系。”李御珍回答道。
“他俩来总不会只是要谈谈吧?”
李御珍也有些不解道:“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听说是为开平矿务局而来的。”
“开平矿务局?”王一对之有过了解,心中也有了几分把握。“既然要来,就来吧!你去招待他们,先把他们的目的打听清楚了。”
“明白,董事长。”
因为来了这个时代,王一对这个年代最著名的一些人物都做过了解。李鸿章当然也不例外,若是从前有人跟王一提及唐廷枢和徐润,估计根本就没听说过。
不过这二人到来,王一只是略微留意了一下,因为他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工业实验室,机械系附属工棚。
“王总,您来了。”一名近四十的德国男子恭谨地打着招呼。
王一点点头。
“雅尼克准备得怎么样了?”
“一切就绪!”
“那开始吧!”
雅尼克是大商机床项目的负责人,主要的研究项目就是电动机床,以及新材料钨钢在机床上的应用。王一对机床非常看重,机械系有一半以上的研究员都是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不过因为机床种类多样,现在看来仍然有些人手不足。
今天王一来看的是四件新装备,电动车床,刨床,铣床和镗床。
刺耳的声音过后,实验的效果远超王一的预料,研究员们也都欢呼起来,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总工,电动机床和钨钢的共同使用,让我们这四种机床的加工精度,相比过期的蒸汽机床大为提高。”
“你们都做得很好!”王一也很高兴。“大家放心,明天我就让大商重工和大商轻工的人过来,诸位的研究将获得两家公司的股份回报。”
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连严谨得有些木讷的雅尼克也露出了愉快的笑容,不过旋即他有些愁眉不展起来。
“先生,我能跟您提个要求么?”
王一一愣,道:“请说。”
“是这样,我的妻子和孩子目前还在卡尔斯鲁厄,先生,我能把她们接到清国么?”
“当然可以,为什么不?”王一不解。
“之前我就想将他们接过来,不过大商没有接受我们孩子的学校,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那雅尼克你的意思是?”
“能不能让他进入附属小学,反正我听说里面的孩子都学习汉语,英国和德语。”
第五十一章 营口百态()
十月初的营口秋高气爽,码头上一片繁忙,唐廷枢和徐润略微有些疲累,不过此时到没太多心思休息。说来他们也怪,来营口之前与大商银炉的李御珍打了声招呼,结果却没有告知具体日期。
“润立,觉得这营口如何?”唐廷枢下船之后在码头张望,转而向身旁的徐润问道。
徐润多少有些吃惊,营口与他想象中的大不相同。
“没想到竟然繁华若此!洋人汇聚,百业博兴,没想到,真没想到。”
“是呀!我也是这般感觉。”唐廷枢也是一阵感叹。轮船招商局总部在上海,十里洋行,热闹非凡,不过今天看了营口码头的景象,倒也不输上海多少。
从码头出来不多远,道路开阔,路边停着一排欧式四轮马车,车夫都是中国人,不过却穿着一套黑色燕尾西服,看举止动作似乎接受过培训。马车上有牌号——田记五号。
这车夫三十多岁,一见二人连忙上前打招呼。
“二位可要进城?不如坐我这马车吧。”
唐廷枢和徐润对看了一眼,道:“钱怎么算?”
“城内无论去哪里都是一人一个银币。”
两人心说够贵的,不过他们也不差钱,便上了马车。因为不是封闭式马车,车顶只是有一个可伸缩的遮阳棚。两人与车夫没有阻隔,三人就聊了起来。
“劳驾问一句,这路边的木柱都是什么啊?”徐润好奇的四处观望。
车夫一笑,道:“那是支撑电话线的杆子。”
“电话线?”两人都没听说过,不解道:“电话是什么?”
“哦,这东西在咱们这也是个新鲜物件,据说洋人那边还没有呢,咱大商的发明。如果要说这东西的的用处其实也简单,就是我在一个地方,你在另一个地方,只要有电话,我们就可以说话唠嗑。”
“那岂不是比电报还方便?”唐廷枢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