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英明!为社稷计,我等万万不可侥幸与贼讲和……”方孝儒、黄子澄等众臣齐声说道。建文帝点头。
“李景隆听旨!”过了片刻,建文帝遂向李景隆说道,“朕且拜卿为讨燕大将军,并赐天犀玉带。出师之日,朕再三祭天于南郊,还将亲为大帅饯行于城北龙江驿上,朕眸望北国,时时都在听候爱卿佳音。讨燕乃保国大计,望卿努力奋勇,万勿负朕之重托!”
建文帝含泪说着。曹国公李景隆伏在阶前激昂听命:“臣本不才,却蒙国恩,受封国公,誓死不忘朝廷!”
“曹国公将如何布置全军?”建文帝接着问。
“留下一支军马驻守中都凤阳,此兵仍由骁将王平统领。其余大军直抵真定,而后招集北方诸军,合围北平,以威胁燕王。”李景隆答道。
接着,百官继续争论。
“陛下容禀,据前方战报所言,此次老将军炳文出战失利,虽是炳文用兵失误、杨松轻敌之过,然而,尚有一个至命原因:陛下‘不杀皇叔——燕王’乃是绑缚将士手脚之羁绊!”
过了一会,正当建文帝将宣布退朝之时,侍讲方孝儒出班奏道。众人闻后大惊,顿时一片寂静无声。
“先生之意?”帝附首问孝儒。
“军师程济夙之死已令人痛心!”孝儒慢慢说道,“当初若能允其射杀燕王,军师程济夙岂能亡命?而死者乃是燕王矣,燕王既死,叛军群龙无首,岂不自乱,何有炳文后来之败?”
满朝见孝儒矛头直指万岁,都不敢言。全场又是一时沉静。
“方先生之言极是!”殿下,御史连楹和左佥都御史景清同时叫道,“陛下不能再自缚手脚了!如此下去,削藩之战如何取胜?”
“出战失利,罪在将帅!大胆的连楹、景清,尔等小小的御史,也要教训万岁么?”左都督徐增寿突然跳出来叫道,“‘不杀燕王’乃万岁的仁义之举,岂能诽谤?”
“左都督差矣,‘不杀燕王’实为我军此番失利的一大原因。朝廷应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后岂能再‘不杀燕王’?”此时黄子澄等也纷纷发表意见。一时间满朝大乱。
“众卿稍安勿燥!”少帝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杀燕于心不忍,倘若不杀燕王,朕削藩之战难以取胜,实在令人难以定夺。再次出兵,能否直接殊杀燕王,朕当与吕太后商议后,重新审察!公等且先退朝……”
建文帝说罢,众人遂纷纷退出。曹国公李景隆拿着出兵圣旨,出宫之后,率军绕城向北进龙江驿去了。
左都督徐增寿下朝回到府中,长吁短叹。
“老爷为何总是闷闷不乐?是前方战事紧张否?”徐夫人见状急切地问道。
“非为前方的战事也!今日在朝堂之上,少主被方孝儒、黄子澄,还有连楹、景清之流挑拨,这次恐要下达杀燕王的圣旨了!”左都督徐增寿忧郁地说,“燕王徐妃本是我姐,我与燕王素来交好,近日事变,我也多蒙燕王垂爱,倘若此次我不能为燕王阻止这股杀燕之风,我将无颜以见燕王矣!”
“为今之计如何处之?”徐夫人焦急地问。
“当今吕太后是对懿文太子和燕王的皆为交好之人,其位只在当年的马太后之下,当今万岁对她也十分敬重,你与吕太后有一面之交,不如你即刻进宫面见太后,以述其详。必竟老太后也不愿皇家叔侄相残呀!”左都督徐增寿说。
徐夫人点头称是。说罢,徐夫人拿着徐家御赐黄牌,驾车匆匆向皇宫而去。
左都督徐增寿等待徐夫人走后,想着朝中伐燕之事,甚为忧虑。
“曹国公李景隆数十万大军北上,加上此番燕王可能失去了‘不杀’的护身符,燕王之命,危在旦夕矣。我身在朝中,若不能为燕王设法保驾,恐日后在燕王处难脱干系!况且燕王本是我晋升的依靠呢!”徐增寿自言自语道,“我不如趁景隆未出师之前,与之交涉一番,或可对燕王有所益处!”
想着,想着,徐增寿赶忙命人备马,带了一干人匆匆向城北龙江驿而去。
“曹国公安在?”一到李景隆大营,徐增寿就急风暴雨似地大叫。
“何人……”李景隆闻声从帐内跑出,见了增寿,立即笑道,“原来是左都督大人驾到!本帅出征,岂敢有劳都督前来……都督有何吩咐?”
“国公此次出征,功劳盖世,末将特来送行,并有几言相告!”增寿上前执手说道,“国公出征讨燕,非同小可。以前国公南征北战,可以一意冲杀,力争取胜。而今日乃皇族内部之争,安知胜负祸福?”
“都督所言极是!”李景隆激动地拉着徐增寿的手,告增寿道,“本帅此番出征,也正有此顾虑。是进是退,本帅进退维谷,难以定夺!”
“末将与国公数世至交,又同为高皇帝部属,因此有话在心,不能不说!”增寿道。
“但说无妨,本帅洗耳恭听!”李景隆急切地催问。
“国公此去,多有艰险!”增寿说,“国公挥军数十万,若不能克敌制胜,朝廷将治国公以无能之罪;倘若一时打败了燕王,燕王终究势大,不可完全被你战胜,而一俟日后燕王得势,国公将何以面对燕王?”
“都督之言,一语中的。亦本帅忧虑之症结!”景隆听了倍感激动,并立即向增寿求道,“今日之事,本帅将何以处之?都督既已知此症结,必也知解结之法。还望都督明示!”
“进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而不力,避实就虚,以保双方力量。岂乃延迟时日,敌我共保之计……”增寿说,“只有如此,才可保敌我兵将,亦可保国公身家性命也!”
“都督至理名言,本帅永远不忘。都督乃本帅恩人,本帅再三拜谢!”景隆听罢,热泪盈眶,执意下拜,却被增寿一把拉住。
“国公功高位显,末将岂能受此大礼?如此折杀末将了。”增寿说,“况且我等本为至交,来日方长,何必今日如此客气?”
二人说罢,徐增寿如释重负地策马,引人回府去了。
再说,徐夫人离开徐府后,来到吕太后的寝宫,却见少主正在其中,与太后、庆城郡主等人在谈话,慌忙跪拜,退到一边。
“那位是中山王家的人吧,不妨且进来一同谈话!”吕太后见了,忙笑着向徐夫人说。
“臣妇是徐增寿的……”徐夫人进来跪在地上,轻声说道。
“太后,她是左都督家的!”庆城郡主告诉吕太后。
“哦,是左都督夫人,老身曾经见过!”未等徐夫人说完,吕太后就赶紧说道,“徐府的人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先说你的事吧!”
“大后、皇上容禀……臣妇此来是求……太后切勿信了朝中外人……挑拨离间,让皇上下达杀燕……”徐夫人断断续续地说着。
“老身方才也正与皇上谈论此事呢。请夫人放心,老身将想方设法,阻止这叔侄相残的悲剧。”吕太后认真地告诉徐夫人,接着回头向坐在一旁的少主说,“请皇儿听老身一言,向出征的李景隆再颁一张‘不杀燕王’之旨!”
少主听了点头,并向站在一边的太监小林子吩咐了一声,小林子急忙转身出去了。这里边,庆城郡主送徐夫人走到门边。
“夫人勿忧,我等谁人不想息事宁人?大明这些年来,战火太多,杀人已经不少,我等再不想看到同宗相残呀!”在宫门口,庆城郡主对徐夫人说道。
“有烦太后、郡主了……”徐夫人再三拜别了庆城郡主。
在京城北郊神策门外,太监小林子引着一帮人,拿着建文帝圣旨急匆匆向龙江驿奔去。将到驿边李景隆军前时,迎面碰上了方孝儒。
“中官何事如此急迫?”孝儒问太监。
“万岁又下‘不杀燕王’圣旨了。”小林子忙将圣旨向孝儒展示了一下后,说道。
“唉,万岁果然……”孝儒闻罢耷下头来,叹了一口气。
第297章 铁蹄王师三不胜【2】()
侍讲方孝儒从城北龙江驿回府时,已到月出三丈时分。
“先生为何此时方归,朝廷出师不利否?”结发老妻郑氏不安地上来问方孝儒。
“唉,而今朝中朝外尚有百万大军,讨燕之战胜败不在兵力,乃在于万岁决断。少主如今仍颁‘不杀燕王’的圣旨,前方将士何以制胜?”孝儒叹道,“况且,景隆本来就是位优柔寡断、华而不实之人,对待燕王,他又是畏首畏尾,此次出征,又加‘不杀燕王’的圣旨制肘,其胜负难料矣……”
“先生将何以说服万岁?”郑夫人问孝儒,并接着忧郁地说,“……此战不胜,我家危矣……”
“夫人所言极是!今若不能胜燕,国将亡,岂有我家?身为大明臣子,孝儒将不负先帝高皇之托,也不能负今上少主知遇之恩,愿以我血溅燕贼……”孝儒感慨道,“只是到那时,‘复窠之下无完卵’,我方氏一门凶多吉少,恐无宁日矣……当年泰山大人将你下嫁于孝儒,本欲求得来日方门封妻阴子,共享富贵!岂料……唉!”
“妾虽非出身名门,然而也略知妇德,自从来你方家数载以来,随夫北往巴蜀,西来京城,每日里朝夕劳碌,并非贪图富贵,妾既有先生,死也无憾。”郑夫人说,“只是浙江孝友一门或可招至不测,如何?”
“不如且早日向阿弟说明,乞其见谅。我一介书生,虽尽力辅佐少主,恐也不能力挽狂浪。不能卫国,岂能保家!”孝儒感叹道。
“少主今既不能从先生言,先生不如急流勇退以自保?”夫人说。
“孝儒今生只此少帝一主,别无二心,无意做行尸走肉,苟且偷生于乱世。”孝儒道,“孝儒不能力挽狂澜,不能说服少主,乃孝儒之过矣!为人臣子,孝儒不能诽谤其君。今日之计,孝儒唯有力谏少主,我与国家共存亡而已。”
“唉,先生何必过于自谦自责?先生既已尽力尽忠,国家虽或有不测,也不必……”郑夫人叹道,“凭先生之才之德,当成就大明伟业,奈何天下大事是帝王大事,唯帝王可以最终左右,成败非臣子可为呀!为人臣子,也不能全不顾自身安危……”
“夫人差矣!为人臣子,唯以主命是从,不必虑及自身,况我主乃是大明嫡脉……”孝儒说道,“昔……三国的诸葛亮与司马懿,虽司马终辅曹魏得到天下,以至三国归晋,司马家还自得了天下,然而……青史未能以成败论英雄,后人还是对司马毁多誉少啊!身为人臣,孝儒不图今生荣华富贵,但求青史留名!我当随我主共沉浮……”
“‘夫唱妇随’,妾当与先生同生共死!”夫人听罢,流泪说道。
“孝儒先谢过夫人了!”孝儒说着,并上前抱着郑氏流泪说道。言罢,吩咐夫人道:“夫人近日可以先率中宪、中愈二子及淮北小女前往浙江老家一趟,为我祭祀宗祠,为我先祖扫墓,恐来日难有此机会。”
夫人点头称是。
建文元年九月。北平燕王府。燕王与众将正在议事。
“少主已令曹国公李景隆率领数十万大军星夜赶向真定,并收炳文将卒及诸路兵马计五十万余众,进抵河间诸州。南军军威大振,抑我燕军!”邱福出班向燕王报道。
“形势大好!”燕王喜道。
“五十万余众压境,燕王为何反而窃喜?”邱福等问燕王。
“从前,汉高祖用兵,还只能率十万之众。今景隆一介书生,不谙军事,竟用兵五十万。他能有何作为?少主此着,是自取败亡之举。”军师道衍和尚向众将说道。
“况且,景隆虽然位高职显,然而,为人胆怯,也非拼命悍将,更兼优柔寡断,军纪不整,素来怕我,有何能耐?”燕王向道衍和尚相对而笑后,又向众将说道。
“禀报大王!南将吴高、耿献、杨文举大军也已达永平……”突然小校入门报道。
“待本藩亲率大军前往!”燕王立刻跃起说道。
“景隆军众而吴高军寡,大王怎能反而亲率大军援永平?倘若景隆趁虚而来,如何是好?”众将齐问燕王。
“景隆本不足畏!他乃色厉而中馁之辈,他见燕王军在,必不敢来。”此时燕王张口欲说,却见军师道衍起身抢先说道,“燕王出兵援助永平,一可先破吴高,二可诱景隆前来,以便燕王回马破之。”
众将称妙。
“本藩亲率大军出征,军师可坐镇北平。世子高炽听令……”过了一会,燕王说道,“今我大军将东往永平,令你留守北平。尔等务必坚守勿战,待为父自率军马平定永平之后,即可回军杀败景隆之兵。军中之事,你可与母妃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