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血裔 >

第429部分

大明血裔-第429部分

小说: 大明血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衍圣公那就是坏了天下的文运,至于衍圣公到底对文学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孔孟二圣以及孔氏门下七十二先贤早就做出了表率。

    总归就是一句话,你若是动衍圣公府就是与天下文人作对,那是天下文人眼中的圣地。

    不过大明治下的百姓可不这么想,大家当然很敬重读书人,对于读书人的祖宗孔子也很敬重,但是比起自己会不会被饿死,他们还是比较关注后者。

    自从大明收复了领土,他们能够吃饱肚子了,这已经让他们感到极大的满足了,至于衍圣公?天天拜衍圣公能够吃饱肚子么?这能够科举高中的都是天上文曲星君下凡,相比较而言对于这些百姓的概率还是太低了,既然这样那不如先吃饱肚子再说。

    仓禀足而后知礼仪,古人早就把规律总结好了,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机会读书不是?这么明显的选择题但凡是懂事的人谁都会选择,所以尽管那些士子痛呼文运将亡,这些百姓还是该过年过年,该娶媳妇娶媳妇。

    如此这般便造成了一种情况,处于庙堂之上的诸位公卿因为保持对程孝廉绝对的信心,所以只是波动了一下,立刻就平静了下来,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因为这种事实在是不如吃饱肚子重要,也没有被那些文人煽动起来,处于整个社会中层的士人集团因为明着不敢煽动,暗地里又无法挑起争端,也正能暗自哀叹人心不古。

    不过在别的地方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局势了,根据凤阁传回来的消息,江南之地的士子单单是文会已经举办了十多场,在这十多场文会之中他们个个身披孝衣,头戴孝帽,大声痛诉伪明要亡国灭族,并声称一定要继承圣人遗志灭掉伪明。

    程孝廉听到这个消息也是苦笑不已,想不到这些人风向转变得如此之快,前些日子还喊着喊着光复大明,现在就要灭掉伪明了。

    夏国相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大肆拉拢士子,并声称一定继承圣人遗志,一统天下,让圣人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顾炎武听到了这个消息也是叹息了一口气,孔府虽然占据的不到一城之地,但是露给世人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现在冰山下面的庞然大物露出来之后,让天下人都震惊不已。

    程孝廉笑着看着眼前的陈承安:“这一下咱们也算是破釜沉舟了,若是没办法一统天下,咱们注定要被那些文人在史书上活活骂死。”

    “臣倒是觉得陛下此举做的很对,孔圣人的精神不在塑像,而在仁义二字,若是真的要把咱们钉在史书上,那臣下也只能舍命陪君子了。”

    旁边的杨有财突然插了句嘴:“现在要不要动手把孔府的人杀个一干二净,若是他们落在周朝那些人手中,咱们可就十分被动了。。。。。。”

    程孝廉没好气地瞥了他一眼:“那要不要把孔大人一起宰了,你若是动他的家人他非得跟你拼命不可,况且这个时候杀人不过是让咱们的人更加心虚罢了。”

    说着他慢慢叹了口气:“朕本来以为这件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谁知道那些读书人还真是只认准了那尊塑像,朕就不明白了,把供奉之地换成了书院难道不是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圣人的教诲,若是把圣人的那些典籍刊发到天下各处,不是能让更多的人读到圣人的书籍,怎么他们偏偏就想不明白呢?”

    旁边的顾炎武咳嗽了一声:“臣倒是有个想法,他们不是不明白,只是不愿意明白罢了,若是天下都是孔圣人的天下,他们这些读书人走到哪里都吃香,若是陛下又罢黜儒术,恢复了百家,这天下可就不是那些士子的天下了,如今拆掉孔府正是说明陛下对于圣人并不怎么尊崇,所以那些世家大族便坐不住了,而那些站出来的读书人大多是弱冠的年纪,最容易冲动,被人挑拨两句便忍不住站出来匡扶天下,殊不知已经成了人家手里的一把刀子。”

    杨有财眼睛一瞪:“既然如此那我就派人把这些世家大族挨个砍了脑袋,我看看他们还敢不敢与朝廷作对!”

    “哪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当初崇祯皇帝的时候,那些世家与商贾联合起来,把整个大明国的银子全都弄到了他们自己的手中,崇祯皇帝这么刚愎自用的一个人不也是没有丝毫办法,只能服软哀求他们拿出银子来救一救大明,这世家往大了说便是一府的地头蛇,往小了说便是乡下的士绅,若是把他们连根拔起,非得天下大乱了不可。”

    听到程孝廉的话,站在另一边的贾胥突然抬起了头:“陛下,臣倒是有个想法。”

    “说来听听。”

    “这些世家大族之所以拼命维护圣人的地位,不过是他们家族之中读书人多,要用这些读书人维持他们家族现在的地位,咱们动了圣人的地位,便是影响了他们的地位,他们自然是要煽动百姓站出来作乱,好在经过了闯贼李自成的一番大杀特杀,许多世家大族已经支离破碎,满清朝廷恰好一开始又看不上汉人,他们还未成长为庞然大物,咱们才有了机会。不如趁此扶植起一批新的势力。”

    程孝廉皱了皱眉头:“说明白些。”

    “当初的世家无论是在闯贼李自成眼中还是在满清朝廷之中都没有得到承认,所以发展的并不顺畅,咱们收拢一批心向朝廷的,再扶植一批在他们之下的势力,到时候这民间的一举一动全都逃不过咱们的眼睛,无论是谁想要弄出点风浪来,那些人与咱们是利益共同体,绝对会稳住阵脚。”

    (本章完)

第八百八十三章 良善人家() 
?    贾胥这个主意实在是有些大胆,一时间周围的人全都沉默了下来,这个东西说着简单,但是实际做起来可并不简单,单单是拉拢一方势力便需要大量的银财投入,更不要说扶植一方势力代替另一方势力了。

    贾胥眼看着没人说话,咳嗽了一声:“臣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现在是最好的时机,百姓都在咱们的治下吃饱了肚子,对咱们朝廷还算是归心,等再过几年他们马上就会只念一方士绅的好处,因为朝廷毕竟离他们太遥远,那些士绅就会收拢这些百姓为他们所用,到时候再想动这些士绅可就难了。另一方面咱们朝中的大臣基本都是随陛下起兵而来,与那些士绅就算是有关联也关联不大,再过几年他们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怕是根本就动不了了。”

    程孝廉认真思考了贾胥这番话,觉得现在确实是最好的时机,朝中的大臣大多数进取之心还足,都没怎么打算建立自己的势力,所以现在动那些士绅确实是最合适的时机,不然等到了以后便像是崇祯一般,想动也动不了了。

    况且他又不是满清朝廷,可以一刀一刀看出一条血路来,这些人联系在了一起,一旦一刀切了,朝廷立刻就会动荡起来。

    这些事他之前也做过,当初在四川的时候,因为皇商的问题他与许多士绅斗争,经历了几番争斗总算是收拢了四川士族的人心,现在不过是要把那些再复制一遍罢了。

    “朕倒不是担心那些世家大族翻了天,只是现在咱们大明三处用兵,若是再引发内乱,怕是难以支撑,必须想出一个完全的法子来,才能动手。”

    陈承安咳嗽了一声:“对付这些人无外乎两种法子,武力威胁和利益诱惑,当然这两种都不算是什么长久的法子,一时半会能够见效,时间长了还得靠咱们自己来调控,陛下若是要短时的安宁,倒是可以这么办,否则的话还得另谋他策。”

    杨有财这个时候突然站了出来:“这还不容易,咱们在每个村子选出五户锦衣卫来,每个镇子也是同样的法子,城里就按照大小每二百户选出一个锦衣卫,只告诉他们身边有锦衣卫却不告诉他们是谁,在暗地里用银财支持这些锦衣卫,到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还不是要落入咱们眼中?”

    程孝廉当即否决了这个法子:“如此下去,人人自危,防民于口甚于防川,一旦他们承受不住揭竿而起,咱们是要吃大亏的。再说了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咱们不能自断臂膀。”

    “臣同意,这件事确实办不得,不过杨大人说得安置锦衣卫的事情确实有道理,咱们只是安置却不告知百姓,便不会引起恐慌。到时候无论明着暗着他们都躲不过咱们的眼睛,他们要和朝廷作对,就是自寻死路!”

    “倒是能够在他们之间安插眼线,只是如何拉拢这些人,总得有个章程不是?”

    说到这里的时候,站在一旁的陈承安倒是笑了:“这件事倒也好办,臣看过不少史料记载,那些人之所以不愿意与朝廷合作实在是朝廷要的太多了,咱们就如当初在四川设置皇商一般,将其中的利益分给他们一些,一朝廷的名义来做事,一旦发现有官员暗中与士族勾结,便可当即罢官免职,将原本那些臣子能够拿到的银子放在国库里面,这样朝廷有钱,那些人心中也算是有了着落,百姓也不用被过多的剥削。”

    程孝廉倒是笑了一声:“陈先生你这个主意好是好,但是你就不考虑你们自身的利益么,要知道在之前这些银子可都是流落到你们这些大臣手中的。”

    陈承安哈哈笑了一声:“人家都说少年好色,老年爱财,臣还算是年轻,并不打算拿这笔银子,再说了这银子也太烫手了一些,拿的多了不过是自掘坟墓,倒是像给闯贼那般人物置办家业一般。”

    当即定下了决策,又经过了几番商讨,便将这份文书发往天下各地,各个府的知府知县之类的人物全都在本县张贴布告,声明朝廷要选两到三家人物作为本府县的良善人家,选出的人家可以得到朝廷钦赐的良善人家牌匾。

    良善人家的牌匾意味着什么?张家是做布匹生意的,刘家也是做布匹生意的,若是张家有了这块牌匾,便可以在与刘家的争斗之中占尽先机,别的不说,一旦出了官司到了官府那里,官府会心向谁还不清楚么?

    简单的一块牌匾迅速瓦解了这些世家的联合,没办法,这年头可不是春秋战国,你不背后捅人家刀子,难保别人不在背后捅你刀子,一旦被人家拿了这块牌匾,侵占了你的生意也说不准,想要拖家带口去周朝那边,也只能这么想想罢了。

    周朝那边虽然现在名声好了,但是生意可不好做,一桩生意官府最少要扒下三层皮来,在商言商,就算你口号喊得再响亮,去了那里赚不到银子也没人去不是?

    大明这边别的不说,官府还算是清明,做生意的基本上没有太过为难的,虽说是商税提高了一些,这明面上的银子交的多了,暗地里拿的课就少了。甚至有人拿了还能状告到官府衙门。

    相对于这种光明正大的税收,商人们更加害怕那些暗地里的黑手,毕竟一旦到了暗地里,人家要拿多少银子还不是人家说了算,赶上服侍不周到,让你倾家荡产也不是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破家的知府,灭门的县令。

    既然不打算走,那就必须要争这块良善人家的牌匾了,至于什么孔圣人的府邸被朝廷拆了,那都是朝廷的事情,管他们这些人什么事,读书人一向看不起他们这些做生意的,让他们自己头疼去吧,就算家里有读书人,这年头总不能跟朝廷对着干,科举也没法参加了,家里的生意也不做了吧?

    在这种情况之下,各种声援孔府的声音当即消沉了下去,大明境内又恢复了当初的样子,这些世家都把目光盯在了别人家身上,就等着抢这块良善人家的牌匾。

    (本章完)

第八百八十四章 甘肃急报() 
?    大明境内的地方因为这一番举措算是平息了乱子,但是别的地方没有生存的威胁,有些百姓开始被煽动起来。

    虽然他们并不了解明朝,但是这个时代信息流通十分闭塞,许多人得到消息的渠道也只能听人家说什么便信什么,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大明的印象迅速跌至谷底。

    底层的百姓喜欢用黑白来评价事物,一个人不是好人那肯定是个坏人,所以评书在他们这些人之中很受欢迎,因为塑造人物上面很有特色,人的好坏都很分明。

    而大明既然断掉了天下的文运,那就肯定不是好东西了,至于之前流传的什么免税之类的传言,大家也都当做是大明朝的阴谋,心里大多数想着那些着急迁移过去的百姓,早晚要把这些被免去的赋税连本带利吐出来,还得让大明朝廷逼得倾家荡产。

    夏国相很敏感地抓到了这个时机,当即就派人演戏,这些人化装成灾民归来,说是带着万贯家产到明朝的境内做生意,结果被官府扣住了人和货物,直到把家里的财产全都榨干了,这才放他们归来。

    那些百姓全都暗自庆幸没有听信传言举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