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国崛起1900 >

第44部分

大国崛起1900-第44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190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

    杨潮当然知道修铁路很复杂,但是也不是不能解决,人力是无穷的吗,要知道后世的施工队可不就是一个技术员带一大帮子民工,高铁还不照样修了。

    但是这个时代吗,也许有他的局限性,杨潮道:“你需要的这些人才,我国有吗?”

    詹天佑想了想道:“倒是有一些,就是不知道他们还愿不愿意从事铁路工程。”

    詹天佑说的颇为惋惜。

    当年跟他一起去的留美幼童中,学习铁路工程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那是二十多年前,那时候修铁路可是一项高科技呢,可不像此时,搞化工的才是第一流的。

    杨潮道:“那就去找。如果有联系呢,就给他们写信,发电报。高薪聘请。”

    詹天佑叹道:“有的可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许多人都在各个衙门里头。”

    清政府当年把那些留学生召回来之后,根本就没有考虑他们的专业,只是胡乱的塞进各个衙门,很多学习先进科技的人才,最后只是做了翻译,或者英语教师之类的角色。

    詹天佑也是先去了福建教书,然后上了战舰当了水兵,跟他一起去的还有一个留美幼童,结果很不幸跟法国人打仗的时候战死了。

    这样论起来,清政府可比法国政府慷慨,法国人可绝对舍不得把他们的工程师派到船上去打仗。

    杨潮点头道:“你能联系到的就联系,愿意来的我欢迎。如果需要朝廷调动他们,你列一张名单给我,有求必应!”

    詹天佑慢慢站起来,向杨潮鞠了一躬,却没有说话。

    杨潮不知道詹天佑此时的心情,等了二十多年了,总算找到对铁路如此重视的朝廷命官了。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詹兄先解决了一下家里的事情,等过完年去山东找我。你的关防我会帮你尽快办下来的。”

    官员的关防,其实就是后世的调令,工作调动的凭证。

    “下官有一件事不明,杨大人如何知晓下官的?”

    詹天佑还是问出了这个疑问。

    杨潮哈哈一笑:“本官打算修铁路,找人查了一下,发现英国工程研究会会员名录中,有你的名字,所以就请你来问问。”

    詹天佑不由愕然,就这么简单的原因,只是随便问问,问问就决定了,是不是太草率了一点,难道不该请一个业绩唬人的洋人吗,还是说这个大人对修铁路其实也不是很重视,只是一时兴起。

    那是甲午战争战败那一年,因为解决滦河大桥的业绩,詹天佑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成为会员,他自己对此都没有在意,没想到却让他被人认识。

    正愣神间。

    杨潮拍拍詹天佑的肩膀,邀请他一起回驿馆。

    詹天佑连夜就将他需要的人才开具出了名单。

    钟文耀、邝孙谋、黄仲良、吴仰曾、罗国瑞、梁金荣、唐元湛、卓仁志等三十多个人。

    其中钟文耀、邝孙谋、黄仲良等人就是学习铁路工程的,但是并没有学以致用,钟文耀在轮船招商局当总办,邝孙谋被派去汉冶萍做翻译,黄仲良在汉冶萍当秘书;吴仰曾、罗国瑞、梁金荣等人是学矿冶的,吴仰曾在开平矿务局做帮办,罗国瑞在汉阳铁厂做翻译;梁金荣、唐元湛、卓仁志等是做电报的,大都在天津电报局工作。

    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担当大任,在矿务局的还算学以致用,给人当翻译,当秘书的,可就完全是大材小用了。

    可惜了,洋务运动最大的人才成果,完全没有派上用场,这些人如果放在日本,估计一个个此时都已经身居高位了,最次也应该在大学里当教授。

    杨潮仔细看过了名单,发现上面大多数都是铁路工程、土木工程、矿冶和电报专业的,都是跟修铁路相关的,铁路工程本身就不说了,土木工程也是不比可少,矿冶也是必须的,甚至电报专业的也有用,在前期他们这些人搞搞测量还不是大问题。

    不过这些人大都在某个洋务派官员手下当翻译或者幕僚,要把这些人要过来,也不是很容易。

    不过这就不需要皇帝出面了,杨潮直接给张之洞和袁世凯写信,只要是洋务派的,没人不卖这两个人的面子,但是面就不跟这二人见了,因为此时张之洞和袁世凯,都跟载沣有些权力之争,杨潮可不想卷入**烦,在北京期间他不打算拜会任何官员。

    当杨潮详细的向两人说明了在山东修建铁路的重要性后,两人也都立刻回信表示会帮忙,尤其是袁世凯,当即就给在天津和直隶的几个人发电报,让几个人才跟杨潮一起回山东去。

    杨潮倒不是这么着急,再有十来天就过年了,让这些人回家先过个年还是等得及的。

    但是詹天佑显然比杨潮更着急,在北京汇合了他的几个同窗之后,立刻就赶去山东。

    詹天佑要尽快确定下来山东修建铁路的范围,确定这个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

    杨潮没想到自己前脚刚到,詹天佑就带着他几个同学后脚上门了。

    立刻接见他们,很快就谈到铁路问题。

    “你们知道德国的胶济铁路也正在施工。我们能抢在德国前面一分,国权就争回来一分。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的铁路,还是一条争气路。给中国人争一口气,让洋人看看,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是可以修铁路的。”

    几句话说的几个已经不算年轻的留美幼童情绪都激动起来,他们这些人跟后世那些留学生可不一样,留学抱的可不是移民的打算,说到底还真是有种报效国家的使命感的。

    说来奇怪,一个国家越是穷的时候,往往国人越爱国,而且越是出过国的人,就更爱国。大概是出过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他们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毕竟一个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农民,很难产生一种国家观念,因为国家在他们的认识中太模糊了。

    “第一步,我们要从港口这里,直接修一条铁路到济南。”

    杨潮拿出地图来,从烟台的芝罘湾港口区,划了一条线一直通到济南。

    几个工程师还有些好奇杨潮这地图的精准,上面各种地形标高等等极为细致,他们可不知道这是杨潮扫描出来的,比这时代的测量器具都准确,直接用来铺路都够了。

    几人很快就拿出尺子,在地图上测量一番。

    “六百公里!”

    詹天佑很轻松就算出了铁路的长度。

    “没错,六百公里。以卢汉铁路估算的每公里四万两估计,得两千六百万两银子。这可是一想大工程,恐怕各位得辛苦一番了。”

    詹天佑想了想道:“也许用不了。卢汉铁路一路地形复杂,我们只在山东境内修铁路,更容易一些,应该用不了那么大款项。”

    杨潮道:“也好。不过我准备了三千万两银子给你们。多余的就化作铁路公司的经费,反正最后铁路运营,我也不打算假手洋人。你们能修铁路,应该也懂得经营吧。”

    看到几个人点头。

    杨潮放心下来:“那就好。既然你们运营也可以。那么就更容易了。铁路公司全权交托给你们的团队,我只负责筹钱。当然也绝对不让你们白白付出,我会拿出一成的股份,作为你们的管理费。”

    三千万两的投资,他们占据一成股份,几个人都不由得震惊了。

    詹天佑犹豫道:“这恐怕不妥吧。”

    杨潮摆手道:“没什么不妥,我们的铁路,完全民办!交给各位我放心。将来也不要太放松了,我们可不仅仅只修一条铁路。你们修铁路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将来我们的铁路要修出山东去,往西修到河南,修到陕西,甚至修到新疆去。我希望你们把修铁路当做毕生的事业去做,股份就是给你们的报酬,六十岁之前都不能出卖,只能享受分红,如果谁中途退出了,那么股份收回。”

第五十六节 发现金矿() 
詹天佑他们并没有反对杨潮提出的苛刻要求,他们本来就希望有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修铁路这个热门话题,从农民到皇帝无不关心,正符合他们的心意。

    因此一个个根本就没有任何意见,并且在杨潮的忽悠下签署了一分合同,当然不是每个人都签署,而是詹天佑为代表签署,其他人,包括哪些还没有到的,都给詹天佑写一份委托书,这合同就算合法了。

    签完合同后,他们立刻进入工作状态,詹天佑带着几个同学,立刻出发,扛着从矿务局借来的哪些测量仪器,就在烟台附近测量起来。

    此时已经快到年关,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海上吹来的海风刺骨一般。

    他们用杨潮给的地图,粗粗计划了一条线路,从烟台港往南穿过莱山山区显然是最近的。

    “怎么样?”

    莱山一处断崖上,一个人正从绳索上慢慢滑下来,身上背着测量工具,脸懂得发紫。

    “差不多!”

    这人拿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数据,是他在断崖上吊了半个小时得到的珍贵数据。

    但是詹天佑一听,脸色立刻就不对了。

    “我们干工程的,就不能说这几个字,是多少就是多少,没有差不多一说。”

    进入工作状态的詹天佑显得极为执拗,身为广东人,他身材不高,但是此时却颇有一股气势。

    然后没给朋友留任何情面,他接过测量仪器,又顺着绳索爬了上去,在寒风中愣是测量了一个小时才下来。

    虽然手脚都冻得麻木了,詹天佑却第一时间,拿出数据跟地图上进行对比。

    “完全一致!”

    詹天佑感到不可思议。

    尽管杨潮的地图看起来十分精准,但是测量总归会有一些误差,可没想到杨潮的地图竟跟他用心测量的数据完全一致,也就是谁杨潮这份地图,完全达到了施工要求。

    “看来杨大人的地图也是精心测量过的,也许是请洋人测得。看来大人修铁路的决心很大啊。”

    黄仲良感叹道,他回国后,虽然也偶有涉足铁路事务,但大都是浅尝辄止,一般都是给官员当翻译兼顾问,真正动手的还是洋人工程师,则让他颇为可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也不能大意。我们必须亲自测量过,才能进行施工。”

    詹天佑执拗的说道,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他们这位师兄原则性一直很强,性格也要强,尤其是民族自尊心极为强烈,哪怕是洋人最好的工程师的数据,他也敢怀疑,并且一定会找出谬误。

    “走,去一下一处!”

    他们制定了是个观测位,只要观策完全了,基本上就涵盖了烟台附近铁路要经过的地区,这点工作他们打算不等别人,年前最好就做完。

    杨潮则在积极的配合他们,并且已经让人去天津和上海招人,通过张之洞和袁世凯给盛宣怀打过招呼了,允许他从天津的北洋大学团和上海的南洋公学,各招收三十名学生。

    北洋大学堂的教育水平不用质疑,全部美式教学方法,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习担任,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语授课;学生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设施都从美国进口。当时,被洋人称作“东方康奈尔”也不仅仅是赞誉,而是切实的地位,可是得到美国名校认可的,毕业生可以免试进入美国攻读研究生。

    相比北洋大学堂的发起人是英国人,盛宣怀只是参与,南洋公学就是盛宣怀一手办起来的,当然大量模仿北洋大学堂,前年闹义和团的时候,甚至北洋大学堂都全部迁入南洋公学一起办学。而且南洋公学可是从小学到大学一整套教育体系,学生更多,杨潮可不打算仅仅招募大学生级别的,中学生就能满足要求了。

    烟台本地的学校更是大肆招聘,打算招募至少三百人。

    烟台的教育其实也不弱,1865年到1866年,来烟台传教的美国传教士郭显德就先后办了男女西式小学各一所,之后合并成一所,取名文会书院。到现在,洋人在烟台办的学校已经超过了五十所,烟台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一点都不比北京天津少,在整个中国,也就是上海比烟台强一些,广州也只能比肩。

    只是烟台的大学教育比较落后,由文会书院虽然号称大学,但是还不很完善,真正完善是袁世凯应慈禧懿旨以文会书院为班底,开办的山东大学,但是此时因为慈禧和光绪之死,袁世凯并没有开办山东大学,这也算是一个影响了。

    虽然大学不太有名气,但是烟台本地的小学、中学教育还是比较不错的,所以杨潮才有条件招募三百学生。

    去北方招人交给了王求,去上海的则交给了潘训,烟台本地能量很大的李伯轩的侄子,李思第去办,相信一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