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国崛起1900 >

第36部分

大国崛起1900-第36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190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顷刻间他就想明白了。

    乡下土财主都知道给家里挖一个地窖,城里富商也知道在墙里修夹层,要说紫禁城里做了元明清三代的皇宫中没有个密室,暗格之类的玩意,那倒不正常了。

    想到这里,很多东西就想明白了,比如清宫中那些秘藏经过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之后,又被穷的叮当响的冯玉祥西北军翻了一遍,溥仪还能偷出去数千康乾时期的珍品,光头佬跑去台湾的时候,还能用船拉,其中不乏一些宫廷收藏数百年的宝贝,恐怕原因就在这里:清宫有密室。

    以前杨潮以为,那些都是大难后重新搜刮的,可是很多都说不通,比如乾隆收藏的许多字画,历经苦难,最后还是在故宫里,这任何解释的通?

    但是后人却甚少听说故宫中还有什么秘藏之类的东西,无论是光头佬还是新中国,都没有公示,游客参观的时候,也有很多地方是不能去的,看来这种历经六七百年的宫廷,确实是不能小觑的,里面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杨爱卿是喜欢古玩字画,还是珠宝美玉,大可说来。朕绝不吝赏赐。你进献传家宝与德皇,朕自然不能让功臣有损。”

    载沣十分土豪的说道,显然他底气很足啊,看来清宫中那些秘藏数量惊人。

    杨潮想了想笑道:“臣喜欢珍珠宝玉,琥珀翡翠之类,上不得台面!”

    其实宫中最值钱的,恰恰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字画古玩之类的,但是那些东西都太奢侈,太难伺候了,也许除了清宫中这些世代传承的太监,还真的不太容易找到懂合理保存的人,起码杨潮身边没有这些人,所以只能要些好保存的。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目的。

    “呵呵呵呵。”

    载沣一听杨潮的说法,也是笑了,他自然也知道杨潮要这些东西,都不是最值钱的玩意。

    当即吩咐太监道:“去拿些珍珠宝玉、翡翠琥珀来,一定要拿上品!”

    杨潮又道:“不过臣确实有宝物进献皇上。”

    载沣这时也好奇起来,杨潮坚持进献的东西,自然不可能是凡品。他虽然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钻石,但是也知道杨潮上次给德国人的那颗钻石很值钱,能有这种东西的家庭,绝不是普通家庭。

    杨潮出身南洋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却没人知道到底是南洋谁家的,南洋那些家族在大陆看来,都是暴发户。可是南洋从唐宋就开始有中国人去了,谁敢保证没有几百数千年的低调家族。

    杨潮看起来应该就是这样的家族出身吧,只是畏惧于天朝责罚,而不敢现身而已。

    载沣也想通过杨家的宝贝来窥视一下这个家族的底蕴,于是点了点头,笑问道:

    “不知杨爱卿打算拿什么进献给朕呢?”

    杨潮笑道:“瓷器!”

    “瓷器?”

    载沣疑惑,这世界上,哪里的瓷器能跟清宫密室中那些比?

    “宋瓷!一百件宋代瓷器。”

    听到此处,载沣面不改色,但是心中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宋瓷清宫中也不是没有,但是也绝对不多见,一下子拿出一百件宋瓷,就是清宫也不容易。

    “这果然是一个大家族的。恐怕还是很久就到了南洋的大家族,几百年都没有现身,此时却现身我大清,到底有何意图?”

    载沣也不由得对杨潮的身份警醒起来。

    后来载沣也一一品鉴了一下杨潮进献的瓷器,确实是宋瓷,品相保存相当完整,最重要的是许多都是成对、成双,甚至有一套十个大瓷盘,这就是清宫中都找不到。

    虽然这些瓷器都是民谣,让载沣判定杨家并没有过去的背景,应该不是流落海外的明朝皇族。这些民谣瓷器也许说明是他们累世采买起来的,可这些是宋瓷,那就说明至少在宋代,他们一家就到了南洋去了。

    可是隐藏至今!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家族啊。

    杨潮回家后,也一一品鉴着载沣的礼物,或者叫做赏赐。

    可以怀抱的碧玉如意,这么大的玉器,后世可不多见了,核桃大的珍珠,也不知道怎么长的,还有西瓜大小的和田玉弥勒,这可是一整块雕琢出来的和田玉啊。还有琥珀,很大块,没有加工,嗯,这玩意中国人一般当药材,西方人才当宝石呢。

    欣赏着多达十余件的精品珠宝,杨潮并没有完全放在珠宝本身上,而是边看边用手表扫描。

    边扫描还边叫着:“老九,老九。这件能不能造出来?”

第四十六节 新官上任() 
“下官恭喜袁中堂!”

    杨潮回山东上任之前,在北京也活动了一番,前任山东巡抚,现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自然是第一个要来拜会的。

    “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拜会,自然是要送礼的,一只硕大的象牙笔筒,虽然略显寒酸,但是上面精雕细琢的芝麻图案,寓意还是很好的。

    “杨观察客气了。”

    袁世凯既变现出亲切,又不失总督威严的说道,他已经很好的适应了新的身份。

    “听闻杨观察刚刚得了皇上赏赐,这不该是圣上所赐吧,若是,可不该随意转增!”

    袁世凯敦敦教诲一般说道。

    杨潮领了大批皇赏的消息,在北京这个地方是瞒不住的,官场上人都知道,杨潮是皇帝身边的新红人。

    跟随载沣出访过德日,期间还立下了大功,怎么看都是既跟皇帝共赴国难过,又是有功之臣,获得皇帝的信任,一点都不出人意料。

    杨潮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其实也很清楚,载沣是在用这件事,来拉拢自己,配置亲信。

    但是袁世凯对自己也是很照拂,第一是因为皇帝的态度,第二则也不漏痕迹的表露他也看好杨潮。

    杨潮不经意间,也成了跟袁世凯过去一样,得到皇权和地方大员双面信任的人物了。

    “呵呵,下官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把圣上赏赐随便送人啊。此乃下官所有。”

    杨潮对袁世凯解释道。

    袁世凯心中暗叹,现在关注杨潮的人多了,挖掘他身份背景的人也就多了。甚至有人已经细致到,找到杨潮第一天上岸时候碰到的那个渔民王福了,但是王福也只知道他当时刚刚打鱼归来,是被杨潮从背后叫住的,看起来杨潮是从海里来的,但是衣服都是干的,海面上也没有其他船,被人一问,王福倒是好奇了起来,那人是怎么上岸的呢?

    所以到现在为止,大家依然只知道杨潮自己说是从南洋来的,然后很容易就当上了德国人的翻译,接着就得到了总督的认可,帮总督办了一件私事,跟袁世凯有了交情,接着出国访问,劝服德国人放弃赔款等等事情。

    袁世凯知道的更多,因为他也是最早接触杨潮的人之一,又是山东巡抚,所以杨潮的一举一动他都摸的清清楚楚,杨潮是如何上岸的他不关心,也许是坐船,也许只是从别的地方到的沙滩,老渔民的说法他并不认同。

    之后的去跟德国人联系,接着跟自己接近,袁世凯总觉得太有刻意的迹象。一切越是合理他反而越是怀疑。但他目前对杨潮完全没有恶意,哪怕他坚信不疑这一切都有德国人在背后操作。因为杨潮一直以来,对他袁世凯似乎都有种刻意拉拢结好的态度在里面。

    又相信杨潮是德国人安排的钉子的袁世凯,有理由相信,德国人似乎对他有某种希冀,十分看好他。德国人悄悄做这些事情,袁世凯觉得自己领会了。有些事情不用说破,他知道该怎么做。

    “在下就要去山东做官。来拜见老大人,还望老大人赐教一二啊。”

    袁世凯做了山东巡抚,现在有位极人臣,但是山东的势力恐怕都牵到了袁世凯身上,自己要去山东做事,没有袁世凯的支持,怕是步履维艰啊,后世虽然没有步入政界,但是杨潮却结好政界人士,说他是一个政商一点都不过分,因此他也是深谙官场之道的。

    袁世凯笑着点了点头:“杨观察,本官早做好准备了,你只管去做就好。”

    杨潮欣慰的表示感谢,显然袁世凯已经部署过了,跟山东官场打过招呼,自己去了会得到下属的配合,上司的照顾,至少不会得到刁难。

    “本官这里有一封信。若是遇到难处,就去找巡抚周大人。”

    袁世凯说着又拿出一封信来。

    山东新任巡抚是周馥,这也是一个淮系嫡系人马,甚至可以说是淮派势力中,最根正苗红的老前辈了。

    淮派势力,是李鸿章一手组建淮军而兴起的,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就是淮军大将,可是跟周馥相比,别说袁世凯了,就是袁保庆都只能靠边站。

    因为淮军本身,就是李鸿章跟周馥两人一起组建的,只是周馥此后一直站在李鸿章背后,以幕僚参军的身份默默的为李鸿章做事,所以才不显山不露水的。

    周馥对李鸿章的意义,也远比袁保庆等将领,更不用说袁世凯这个淮派二代人物了。

    当年刚刚组建淮军,李鸿章一个月五两银子的俸禄,其中三两直接就给了周馥,因为周馥母亲有病需要治疗,这二人堪称是鲍叔牙和管仲那样的好朋友。

    之后李鸿章编练淮军,周馥帮他谋划,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周馥是海防支应,负责给北洋水师发军饷。帮李鸿章筹措修铁路,办矿物。几乎李鸿章所有的政务他都参与了。只是一直默默的跟着李鸿章,躲在李鸿章庞大的阴影之下,无怨无悔。

    李鸿章也不是没有给周馥争取过官位,可是周馥一直以来也就是做到上海海关道这类职务,不得不说他也是因为李鸿章太璀璨了,而被打压的,因为谁也不想看到李鸿章势力太过膨胀。李鸿章为曾想为周馥谋求一个河道总督的职务,却因老对头们的反对而失败,为此甚为气愤:“吾推毂天下贤才,独周君相从久,功最高,未尝一自言,仕久不迁。今吾年老,负此君矣。”

    李鸿章死前,李家人也是用电报把周馥叫道跟前,李鸿章最后咽气的时候,是周馥手抚他的眼睛让他放心,告诉他该办的事情,他们会给办了,让他放心去,李鸿章这才闭上了眼睛。

    就这样一个李鸿章最信任,认为功劳最高的人物,在李鸿章死后,才能获得大任,成为山东巡抚,接替袁世凯的职位。

    离开总督衙门之后,杨潮回到住处,立刻就拆开了袁世凯给周馥的信。

    不是杨潮要偷窥,而是心里清楚,袁世凯写这封信其实就是给自己看的,假托让杨潮有困难拿信去找周馥不过是托词罢了,杨潮相信,袁世凯早就跟周馥交代过了,交代的内容就在信里。

    果然心中袁世凯直言不讳的表示了他对杨潮的欣赏之意,要周馥多多支持杨潮在山东的作为,同时表示,凡是与青岛德国人沟通交涉之事,可全权托付杨潮办理。

    袁世凯是在用这封信来拉拢杨潮啊,比载沣用一堆金银珠宝来的更高明。

    杨潮领会了袁世凯的意思,又在北京待了几日之后,立刻就南下了。

    坐船直接到烟台就好,因为登莱青道的衙门就设在烟台,自从第二次Ya片战争后,烟台成为口岸,道台衙门就搬到了这里,不过这次杨潮手里有增加了一个地盘,那就是胶州。

    显然朝廷各方对杨潮到任登莱青胶道还是很清楚的,这几个州府就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尖端,北面是被英国人割占的威海,南边是被德国人割占的青岛,在这个地方当道台,不精通洋务还真是很麻烦的事情,因此杨潮就是毫无争议的最合适的人选,将胶州划归杨潮统辖,也是将杨潮辖区德国人的殖民地连成一体,方便杨潮处理跟德国人的事务。

    杨潮一靠到烟台的码头上,早就有登州、青州、莱州和胶州的三个知府一个知州等着了。

    “下官等拜见杨观察!”

    道台本是分巡道,理论上只是监察的官职,跟县令等实权不同,但是事在人为,李鸿章就算只挂一个大学士的时候,谁还能小看他,能不能拥有实权,那是要经过复杂的权力斗争之后的结果。

    当然如果上面有人的话,掌权就会容易多了,而杨潮怎么看都是一个上面有人的人,不管是皇帝还是袁世凯,都对杨潮另眼相看,所以这些知州、知府都早早前来等候。

    准备的贺礼也极为丰厚,三个知府各给了一万两银子,胶州知州给了两千两。

    这让杨潮都不由得感慨,难怪清末那些大员一个个动辄数千万上亿的身价,确实是太**了。

    但杨潮收下了,风气如此,他不喜欢,他会改革,但不是现在。

    然后在烟台衙门,吃了一顿丰盛的鲁菜,算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