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00-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使刘玉麟道:“陆征祥外长通告一定要保证中国的利益。潘训总理特别叮嘱,万事不决可向您请教。”
潘训倒是很会做人,很懂的拿捏。
杨潮笑道:“潘总理客气了,在下乃是一介商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最多也只能给大使提供一些建议罢了。至于成熟不成熟,就要靠大使拿捏了。”
刘玉麟忙道:“杨先生客气了。”
经过密切的交涉,双方都做出了一些实质性让步,中国可以表示承诺不将希腊的港口用作军事用途,永远放弃在欧洲谋求军事基地,同时反对英国在中国运营的港口附近建设军事基地。
这个问题英国同意了,他们也不想没事去希腊设立一个军事基地,在希腊附近他们已经有一座塞浦路斯了,没必要在搞一个。
————————————
感谢miaoge的月票,大家继续投啊,还差5票。(。)
第四百五十五节 洲际协定()
争论的问题是,中国必须放弃在南洋设立军事基地的任何可能,公开宣布永远不谋求在南洋地区的军事介入,除非获得英国的同意。而中国政府坚决不同意这一点,认为南洋关乎中国的利益,如果有必要中国设立军事基地那是中国的自由。
中国政府急于介入南洋的心,英国人早就感受到了。中国不可能放弃这个权力,而且还要求英国立刻交还香港主权。
讨论很激烈,一个小问题往往就能讨论一天,因为双方都知道,他们的任何让步,背后都关乎千千万万人的生计,他们一个背后是世界霸主国,一个是人口最多的新兴大国,都是庞大的体量,就更要谨小慎微。
小心的试探,步步为营,进一步退半步,如此反复的磋商,确认了双方的底线。
英国人最终同意放弃香港,但是做出这种让步,不取得重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首先都无法对国内民众交代。
“英国人提出了一个要求。中国不得谋求在希腊之外的任何欧洲港口。不得在南洋设立军事基地。中国在欧洲的任何活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到大英帝国利益的,都必须提前取得英国的谅解。”
英国对中国的扩张反应很谨慎,当然不止是针对中国的,俄国在中国的扩张,那时候他们也在管不是。
“对这个要求,我国政府的态度是,拒绝!这影响到了我国的外交自主,意味着我们在欧洲的外交将不得不得到英国的准许,这是对我国外交权力的破坏。”
刘玉麟不是对英国人说的,而是向杨潮转达他和中国外交部门的态度。
杨潮笑道:“这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商品社会,一切都是能谈的。关键在价码。”
显然中国新培养起来的外交官们还比较原教旨,对一些东西太过刻板,对一些东西太过敏感,比如权力。
“为什么不可以呢?英国要求我们在欧洲行动得跟他们打招呼,那么我们也要求他们在亚洲活动必须跟我们打招呼好了,合情合理!而且不止如此。我们跟英国有广泛的利益,完全可以将合作扩大到全世界,比如说美洲。美洲可不是美国人的美洲,我想这一点英国人很认同,起码美洲的石油不能都是美国人的。”
刘玉麟立刻改变了外交态度,原则上同意中国在欧洲的行动,会通报给英国,但是要求英国在亚洲的行动也必须通报中国,还建议将双方在国际间的行动都进行互相谅解。防止类似的冲突在此发生。
对中国人态度的转变,英国人很谨慎,高层紧急探讨了中国的建议,光是他们自己就争吵了三天,然后他们提出达成一项国际协定,但是他们认为亚洲太大了,认为以南洋为界,南洋往东的亚洲地区他们会向中国通报。但是南洋以西地区,他们认为是属于他们的利益范围。中国应该向他们通报。
显然英国人是不可能放弃印度的利益的。
至于其他地区的利益,比如美洲地区的,英国很乐意跟中国在那个地区合作,对双方的经济、外交甚至可能爆发的军事行动进行协调,双方在美洲进行的重大行动,都得向对方通告。取得对方的谅解,以防止侵害到彼此的利益。
共识就此达成,接着谈判细节问题,最终中国答应了英国的利益攸关区为整个欧洲,印度、澳大利亚地区。整个非洲;而中国的利益攸关区只包括中南半岛、东亚大陆和日本,朝鲜地区,南洋为双方利益交汇去,双方必须保证不得改变南洋的现状,除非取得另一方的许可。
很快双方低调的签署协议,协议名称为《中英洲际行为协定》,之所以低调,从这个协定内容暴露出来之后各国的反应就知道了。
法国、意大利等有野心的国家裂开对这个协定提出了不满,要求中英对此进行解释。
苏俄立刻各种讽刺,什么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阴谋了,什么帝国主义的分赃合同了。
比苏俄还不满的是美国,他们强烈抗议任何强国介入美洲事务,认为这是对美洲的野蛮侵犯,他们不但不承认这份协定,美国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强烈声明,任何国家,不是向其他国家,而最应该向美洲国家说明他们对美洲的态度,他们表示,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在进行美洲事务的时候,都必须经过美国的谅解,否则美国有权力使用任何手段,阻止任何国家和势力侵犯美国权利的行为。
美国人的这份宣言被称作《修斯宣言》,被认为是门罗总统之后,美国人试图左右美洲的另一个政治象征。
而中国和英国对外界的解释是,这份协定只是为了协调中英之间的关系,并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势力,既不是国际公约,也不是军事同盟,认为其他国家的反应都太过激了。
但是中英双方却清楚,这是双方之间一次对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国巩固了在亚洲的霸权,英国则保持了在印度、澳大利亚和其他殖民地的霸权,同时也将中国阻挡在了欧洲之外。
至于美国,这已经是中英双方都开始认定的竞争者了,双方在美洲行动的条款,说白了就是针对美国的。
至于法国,他们发现他们在中国和英国的博弈中,也没有损失什么,中国人向外宣布他们不谋求在马达加斯加修建军事设施,永远不谋求在这里建立军事基地,这似乎能打消中国对哪里的野心,对法国也是有好处的,更放心跟中国合作在哪里修建港口了,只是看起来好像法兰西共和国要英国保护一样,让法国人面子上十分不好过。
苏俄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只能在国内表达,他们没有国际话语权。
所以其他国家也只能吵吵而已,连法国人也只是不痛快,没有任何实际表示,有能力做出动作的,也就是美国了,而他们也真的行动了。(。)
第四百五十六节 列强战场()
美国人的行动不可能是军事行动,也只能是经济外交行动。
经济行动上,他们短期内跟美洲各个中小国家签订了石油开采,矿产开采的权力,给了一大批小国一笔钱,将这些国家的探矿权都买到了手里,尽管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开发,但却先抓到手里,防止其他国家介入。
外交上,他们的主要手段是在欧洲植入自己的势力,德国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战败国,德国被解除了武装,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人,一旦不听话,谁都可以给他来一下子,现在法国人就在使用这种权力,他们派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区,借口是德国没有按期支付赔款。
阿道夫上台是靠着疯狂的攻击魏玛政府,但实际上魏玛政府没有阿道夫希特勒宣传的那么软弱。
德国革命之后,德皇流亡荷兰,德国资产jie级在小城魏玛建立了临时政府,开始跟英法谈判。
在巴黎和会上根本就没有德国说话的份儿,英法美意等国根本不给德国人表达的机会,他们自己就决定了德国的命运。
法国人自然是要最大可能的削弱德国,要让德国一百年,一千年都无法恢复国力,当然最好的是直接肢解德国,但是英美绝对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情况,让法国独大那不可能,最后列强博弈的结果是德国付出巨大的赔款,割让一部分领土,但是保持德国的基本完整。
如果是东方国家会认为这份条约很宽容,被打败了竟然没灭国和吞并,还有这好事?
但是德国人认为不可接受,当时的魏玛政府总理谢德曼拒绝签约。并为此辞职,宣称谁如果在这样的条约上签了字,谁的手就要烂掉。结果协约国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德国人只能在条约上签字。
条约规定条约签订后的三年,德国至少要支付价值50亿美元的金马克,如果没有现款。就必须用实物偿付,煤炭、船舶、木材甚至牛羊牲口,大量的物质被协约国掠夺。给德国留下的只有纸币,因此注定通货膨胀。
但是德国的经济基础在那里放着,他们强大的生产力即便付出昂贵赔款,依然保证了经济没有崩溃,尤其是在英美不是提供的短期贷款上,他们的通货膨胀虽然不能制止,可是却始终没有崩溃。
其实德国的经济本不该如此差劲。但是第一他们要支付高额的赔款,第二还要维持国内的就业,第三又被选举上台的政府要满足底层无知民众的过分要求,除了印钱靠政府的财政赤字加大支出之外,别无选择。
赔款甚至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维持传统君主政府倒台后的德国信心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要维持这种信心,他们的政府首先是应该建立一个稳健的经济体系。可是他们选择了满足民众一时的要求,结果造成了不断扩大的货币量。
战争期间。德国政府才印了400%的货币,可是战后他们的货币印刷量竟然比战时还多,战争结束时候的1918年,德国商品价格只比1914年上涨了115%,甚至比英法还低。但是魏玛共和国上台后第三年(1921),德国货币发放比1918年多了5倍。第四年(1922)多了10倍。
德国马克从1918年对美元的8比1,到21年底的100比1,通货膨胀还比较温和;22年开始一两个月就翻一倍,无论政府如何发债券,银行如何救市都无法遏制。恶性膨胀已经开始了,22年底的时候暴跌到了3500比1。
这时候如果德国政府能够采取强力措施,并且寻求其他国家的帮助,还有解救的可能,可惜的是,德国既不敢紧缩开支来让民众不满,外国势力也不会接受德国的停止赔款要求,德国政府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他们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拒绝向法国赔款。
而法国人则联合比利时将军队开进了德国的鲁尔工业中心,鲁尔危机爆发了。
鲁尔危机爆发的时候,杨潮还在西伯利亚,当时听到消息,只说了一声“没救了”。
政治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才是最可怕的,法国和比利时占领了鲁尔,希望通过搜刮鲁尔的工业品来抵偿赔款,德国政府则消极应对,鼓励鲁尔区工人ba工,十余万工人离开工厂,到大街上you行,跟法比占领军非暴力不合作。
但是这些工人的生活如何保证?
德国政府出钱,没钱怎么办?印刷。
于是压垮德国货币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了,英美稳定德国马克的努力也放弃了,英美金融巨头反而还要捞回一笔,一边在国际市场上做空马克,一边从德国提出短期贷款,马克断崖式的暴跌开始了,印钱的速度都赶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这就是崩溃。
德国政府雇佣了许多民用印刷厂,让他们帮助政府印刷纸币,来不及印刷只印一面,另一面还是白纸,称作白面马克。
1月份法比军队进入鲁尔区,马克汇率瞬间就跌到了10000比1,等杨潮结束英国之行,在7月到达德国的时候,已经跌到了100万比1,而上个月还是15万比1的汇价。
“马克必须稳定,国际社会必须帮助德国,德国政府和人民也该自己努力度过难关。”
杨潮一到德国就吸引了德国的关注,媒体尤其关注杨潮对德国经济的态度,因为战前杨潮表现的是一个亲德分子,战后杨潮没有继续执政,但中国政府也始终坚持欧洲应该和解,协约国应该降低德国的赔款,始终展现着友善,尽管这种友善不费一分钱,但德国普通老百姓还是傻乎乎的向中国投来了感激。
现在杨潮出现在德国,在经济崩溃最严重的时候,德国舆论自然很关心,杨潮这个世界上有数的银行巨头会不会拉德国一把。
果然杨潮一踏上德国的土地,就对着汉堡码头上来采访他的记者唱高调。
“要维持马克的稳定,就必须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