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00-第2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从政,那么东营市人口的多少,就意味着他的权力大小,意味着在议会中的席位,同时人口增加,古往今来不都是政绩吗。
所以方维生也只是礼貌性的应付杨潮,反正杨潮不可能整天盯着东营市,就算盯着也不怕,总不能因为他政绩好收拾他。
“我是说真的。如果你们不好好对待,前两年那种社会混乱还会回来的。你看看,现在的交通已经比较拥挤了。”
此时正是上下班时间,每辆电车就没有空的,当然还没有后世那种人挤人的情形,毕竟这是以1000万容量设计的。可是几年前的一千万人设计,放到现在却有些不够用了,因为收入的增长和电力价格的降低,让跟多人的坐得起电车了。
“随着交通问题出现,带来的就是整体社会效率的降低。东营虽然在渤海湾这一片现在发展一枝独秀,可是烟台距离这里可不远,双方还是有竞争关系的。如果东营不好好经营,用不了多少年就得被烟台比下去,毕竟你们这里的条件跟烟台比还是差了些。”
方维生点头称是。
杨潮又道:“不管你听得进去听不进去,我言尽于此。对于东营这里,我毕竟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这里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啊。”
杨潮最初的秘密基地就在这里,现在大石房依然长期有一个团队进驻,经营着杨潮在北方的一批产业。
杨潮可不是危言耸听,东营这里因为发展的早,而且都是荒地,虽然建设的时候要考虑防腐问题,可低价却太低廉了,占地大的工厂都愿意往这里搬迁,这里集中山东省几乎全部的纺织工业就是原因。
但是说到底,这里的区位优势跟烟台比还是有差距的。烟台哪里北望大连,东观日韩,又是天然良港,开放了半个多世纪的口岸城市。无论是底蕴还是基础,都比东营好的多。只要没有失误,发展潜力毋庸置疑。现在因为港口设施齐全,这些年始终将青岛压在底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走吧。我们去利津县!”
没有在街道上久留,坐在车里随意的转了转,杨潮下命令道。
司机立刻开着杨潮的迈巴赫转头往西出城。
利津县距离东营只有三十来公里路程,可是跟东营相比却简直不是一个世界的城市,县城相当残破,依然能看到完整的城墙,城墙外护城河之间一大片窝棚,倒不是难民区,而是一些当地人摆的摊点,卖茶的、卖豆腐脑的之类的。
杨潮可是知道。山东许多县,比如潍县,城区可早就突破了城墙范围,朝郊外扩张了几倍了,城墙之内往往都成了块被遗弃的老城。
不想利津县竟然还如此残破,利津县长是当地一刘姓大地主,怎么选上县长的杨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县长接到杨潮要来的消息,心里可是非常的紧张,他小小一个乡下县长。何曾见过这等大人物。
当杨潮的车队穿过城门的时候,县长早就恭候了两个时辰了,他今天最重要的政务,就是等待杨潮。别的公务一概推脱,包括他最喜欢的青楼应酬。
当车队停下,他看到前后两辆车门打开,将现场包围起来,立刻急匆匆跑过去,亮明身份被一个士兵带到中间一辆车前。
车门打开。刘县长看到了那张年轻的不像话,果然跟经常在报纸上和年画上见到的一样的面孔后,他忍不住腿大弯就要跪下去。
杨潮立刻哼了一声:“刘县长让外面的人散了吧。”
杨潮的车队之所以停在这里,士兵们之所以紧张兮兮,正是因为城门这里聚集了一大堆人,其中有商人模样的,有官员模样的,更多的则是年轻的学生,最扎眼的是二十多个手捧鲜花的女学生,也不知道这个县长是从哪里学到的,听说大城市倒是流行这种欢迎仪式。
经历过刺杀的杨潮是不被允许亲民的,起码他的警卫旅长绝对不会同意,哪怕揍他他都不会允许杨潮下车的。
刘县长唯唯诺诺点头连连,肥胖的身体用难以想象的速度跑过去,大声吼叫着,很快人群就散去了。
刘县长又过来请命,被杨潮邀请上了车,一起围着利津县转了好几圈。
城里的街道很差,主街青砖坑坑洼洼,其他街道更是土路。
城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也就是一些商铺,平时将利津县的土特产收购上来,很多都是发往东营市售卖。
“利津县的发展不行啊!”
杨潮看了一圈叹道。
刘县长难堪的笑道:“卑职才疏学浅难堪大任,对不起利津父老。”
坐在副驾驶上的东营市长方维生面有得色。
杨潮很敏锐的把握到了这个细节,心中暗道,正是因为在东营附近,才造成利津县发展不上去,别说距离大城市是优势,没有一定的行政调解和规划,其实是最大的劣势,因为投资不会过来,你说你距离东营很近,那么投资商为什么不直接去东营投资呢?
低价便宜?
东营哪里可都是盐碱地,而且早都被杨潮圈占,白白送给东营市政府发展。
“不过你们这里的学校倒是不错。一路上竟然见到了五所学校。”
刘县长这才长了一点脸:“大人谬赞,不敢居功,不敢居功。卑职不过是建了三所而已,两所是前朝时候留下的。”
东营发展起来之前,利津县才是这一带的老大,清政府在利津县城里见过一所初等,一所高等小学。
“资金是哪里来的?利津县的财政可能应付?”
杨潮问道,对教育他向来很关心,潘训主持的义务教育已经在全国推广,扫盲进行了这么多年,往少了说也扫了两千万文盲了,加上教育培训出来的,中国五亿人口中。现在至少有一亿是识字的,适龄青年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八成,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基本上是完成了义务教育建设了。
但是利津县这样的穷县。一两所小学是少不了的,中央财政肯定会补贴,但是他们建了五所学校,肯定不能都是中央财政的。
刘县长似乎就等着问呢,非常畅快的回答道:“卑职不敢贪功。卑职家办了一所学校,有一所是本县乡绅捐助,还有一所是商会捐助的。”
杨潮明白了,这货家里铁定是富豪,办一所学校来捞政绩。
于是就此打住,不再提这个问题了。
这次一行关键是经济问题,东营这种城市不用担心,体量到了那一步,会自发性增长的,只要不乱搞肯定会发展。倒是周边的中小城市需要支持。
“不知道刘县长对搞好利津县的经济,可有什么心得?”
这个问题就让刘县长头大了,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杨潮来他心里之所以忐忑,就是怕杨潮问这个问题,这是他的死穴啊。
“卑职,才疏学浅,难堪大任!”
刘县长只能找这个借口。
杨潮叹道:“刘县长客气了。在东营这种城市边上,是幸运也是不幸啊。关键在于能不能善于利用。”
刘县长猛点头:“大人说的是。”
杨潮继续道:“东营在你们边上,投资、人才都竞争不过它。所以也不用想着去硬争。关键是要摆好位置。东营在利津的边上,这也是有好处的吗。起码东营是一个大市场,利津得想办法分一杯羹。从东营的发展上获利。”
刘县长只能拍马屁,完全听不懂。
东营市长一听要分东营的利。耳朵都竖起来了。
杨潮解释道:“东营那种超大城市,机会是非常多的,在他的优势产业上,周边不可能有竞争对手,那么利津作为距离东营最近的县城,就要想办法跟东营互补。从东营无法下手的地方挖出金子来。”
刘县长继续唯唯诺诺。
杨潮知道自己说这种大道理谁都会说,必须给他们找出具体实施的办法。
办法是现成的后世多的是例子。
“所以利津县应该把自己的定位放在东营的附属城市上来,给他提高配套的服务和生产。”
也许是觉得自己表现的太差了,急于要表现一下,刘县长一副恍然大悟。
夸张道:“卑职明白了,大人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卑职茅塞顿开啊。是不是东营人要吃饭,我们就卖粮给他们,东营人要盖房子,我们就在黄河里挖沙子卖给他们。”
杨潮闷哼一声:“这些事商人们就做了,估计你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吧。”
刘县长顿时尴尬了起来,没想到自己的小聪明被杨潮一语道破,他还以为利津这么个小地方杨潮不可能知道太多事的。
没想到杨潮继续道:“卖粮食、卖菜,都可以,这挖沙子,怕是年年都有游泳的孩子被淹死吧?”
这就让刘县长惶恐了,连淹死人都知道,这说明杨潮可是盯着利津县呢,这么说他做的那些个烂事恐怕早都被上头知道了,他还以为自己做的隐秘,没人注意呢。
“大人恕罪,卑职难辞其咎,难辞其咎。”
刘县长立刻认罪。
杨潮摆摆手:“治罪到不至于,也不是我说了算的事。我只想说,眼光在放的长远一些。像这些种粮卖菜的事情当然是好事,因为东营的市民不可能自己做,也做不了。凡是他们做不了,你们能做的,那就下大力气去做,将东营的市场尽可能的抓在你们手里,这样东营人赚的钱怎么也会分你们一份。”
“大人说的是,说的是。”
杨潮看他还是不明白,就道:“东营最大的产业是什么?”
“纺织!”
前面的方维生立刻就回答。
“没错,一个纺织业上下游东营不可能都吃干净了。你们距离这么近得想办法,也有机会分一杯羹。比如他们纺织,你们可以做衣服啊,买来他们的布匹做成衣服再卖给他们。”
“对对!”
刘县长迎合道。
方维生脑子却转动起来,买东营的布做成衣服,再赚东营人的钱,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他记住了,下一步就该下大力气搞成衣业了,这两年好像上海搞的不错,东营生产的上等布料卖到上海,上海人做了时髦的衣服又高价卖回来,这可不划算。
“这也只是一个计划罢了,能不能成还得下大力气。张念,记下来,总结出来。像利津县这种情况很普遍,烟台市旁边的福山县。青岛市旁边的胶州县都是例子,胶州哪里可能比利津还不如呢。”
“身在超级城市旁边,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那就得给自己找路子,但首先的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哪些自己可以争,哪些只能在人家牙缝里捡食吃,挣钱吗,不寒碜!”
这就是杨潮对大城市附近的小城市的定位,配套、附属城市,也是现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只能走的方式。(。)
第三百八十节 房子和车子()
离开垦利县又往烟台、青岛,接着到济南和莱芜等城市转了一圈。
情况都差不多,县城往往都没有怎么发展起来,人口大多在十万以下,比清朝时候增长的有限,完全不能跟几个超级城市相比。
这种超级聚集效应,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德国人解决的方法是支持各种小城市建设,为此政府下了许多力气,目的是为了各地发展的公平问题,知道21世纪,德国的大城市也不多,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也就是柏林、法兰克福、汉堡和慕尼黑等寥寥几个城市,像大众汽车城所在的狼堡其实也只是一个小城市罢了。
公平发展是德国人的理念,后世西德合并了东德之后,为了让东德发展赶上西德,几十年如一日的政府每年给东德支出五千亿用来改善基础设施,太高福利待遇。
但这种发展方式,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是一面是各地发展都比较平均,小城市的生活品质也比较高,不好的一面是效率其实不高,而且很难发展起来那种超大城市才会出现的产业,比如各种文化产业就需要大城市中各种族群的思想碰撞,显然小城市不可能出现这种条件。
所以德国后世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其实很差劲,跟他们高度发达的工业根本不在一个位面上,甚至连印度都不如。
中国这几年发展太快了,所以大城市超速发展,而小城市在竞争中落后了,杨潮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本改善这种情况,甚至为了效率不得不默许甚至支持超大城市的发展,可是大城市总有一个极限,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单靠超大城市自我发展,已经很难实现以前那样的增长动力了。必须大规模的启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才能创造出足够中国这么大体量经济体飞速发展的动力来。
这也是为什么杨潮来利津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