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这部书记载;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才从皇后钱氏口知道自己本是宫人之子的;但年长日久;他已无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后的说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从孙贵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氏的情况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废的胡皇后身上;为她重修陵寝;一切按照皇后的规制办理。
钱皇后为什么要替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废后胡氏说话?原来;作为英宗的皇后;钱氏并没有生过皇子;而当时周贵妃却有一子;即后来的宪宗。这种情形跟当年胡皇后无子、孙贵妃有子的情形极其相似。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情形;使得钱氏深为同情胡皇后吧。钱皇后很幸运;并没有因无子而被废。
钱皇后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给她的家人加官晋爵;但钱氏却推辞了。皇后的家族没有封爵;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见的。这使英宗很敬重她。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土木事变之后。当时;钱皇后把宫里的家底都拿出来交给瓦剌的使者去营救英宗。她日夜哭泣;困了就卧在地上;结果弄瞎了一只眼睛;弄坏了一条腿。英宗回来被关在南宫做太上皇;很郁闷;钱皇后都委婉劝解;让英宗舒缓一下心情。所谓患难夫妻;也不过如此了。所以英宗对钱皇后绝对是一心维护;即使立了周贵妃的儿子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也不会像他父亲一样废掉皇后。他担心自己驾崩后钱氏受周贵妃欺负;特地在临终之前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明代此前的惯例是一帝一后同葬;这道遗命就等于告诉周贵妃:你的儿子做了皇帝;但钱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果然;英宗死后;周贵妃就闹了起来;要独称太后;排挤钱皇后。学士李贤、彭时就以英宗遗命为理由反对;最后宪宗从做个妥协;两宫并尊;周氏和钱氏同为皇太后。等到钱太后去世时;周太后又从作梗;不让钱氏与英宗合葬。因事关国体;臣们又起来反对;竟至百官伏哭文华门外。最后;又是权宜之计;钱太后葬于英宗玄堂左边;右边空着留给周太后。这时;周太后居然派人暗做手脚;让钱太后圹位距离英宗玄堂数丈之遥;而且将间堵塞起来;其意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跟英宗见面。周太后的做法如今看起来是有点可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现实的考虑和思路;反映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从这个方面来说;钱皇后能为宣宗废后胡氏说话;实际上折射出她对自身命运的某种忧虑。
不管英宗是宫人所生还是孙氏所生;总之都是龙脉。因为在紫禁城内;除皇帝外;只有皇帝的妃嫔;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不会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为谁;宣宗自然心知肚明。如果确为孙氏夺宫人之子为己子;对宣宗来说;总是自己的骨肉;无伤局;同时还可以帮助自己宠爱的孙贵妃登上皇后宝座;或许是心照不宣地默认了这个事情。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英宗的身世方面有很的悲剧性。而同时;英宗作为一位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极富起落的戏剧性;也不乏某种悲剧因素。
英宗很早就得到命运的垂青;出生两个多月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有明一代年纪最的皇储。父亲宣宗结婚十年没有子嗣;对这个姗姗来迟的太子自然十分疼爱;并寄予厚望。宣宗驾崩后;在祖母张太后的主持下;年仅9岁(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朱祁镇顺利登上皇位;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这是他一生的幸运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幼年丧父;不能不说是人生一不幸。而更可悲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连自己的生母是谁都产生了疑问。
英宗登基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经过前面五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复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英宗的祖父、父亲仁、宣二宗继承洪武、永乐基业;又能勤政爱民;当时宇内承平;史称仁宣之治。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军政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事多禀裁决。当年宣宗病逝前担心英宗年纪幼无法理政;特在遗诏写下事白皇太后行;这在明代遗诏是少有的。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年幼的天子已经逐渐长成人。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英宗最起码应当是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的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对英宗本人命运也影响极的事件土木堡之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的落差。
而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就在于他过分宠信太监王振;对王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且英宗对王振礼遇甚隆。他在给王振的敕书说:朕自在春宫;至登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这封敕书的感情是真挚的;英宗从和王振在一起;王振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英宗对王振不仅信任;而且依赖。正统六年(1441)年末;英宗宴文武百官。按照惯例;宦官不能参加。英宗时刻不忘王振;宴会间专门派人探视。使臣到时;王振怒气正盛;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使臣回报;英宗不仅不以为忤;反而不惜违背祖制;召王振入席。王振到时;百官望风而拜。还有一次;王振见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无须;便说:王侍郎何以无须?王佑竟然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从可见王振权势之盛;以及百官的奴媚之相。
英宗又为什么这么信任王振呢?就因为他还是一个顽童时;一直由司礼太监王振陪他玩;从此他就被这位王先生牵着鼻子走。王振的权威;甚至比朱祁镇还要;是英宗正统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据查继佐《罪惟录》说;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是永乐时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在英宗做太子时;王振就在身边。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内相之称;掌批红;权力很;可与内阁分庭抗礼。
有人认为王振是明代第一个权阉;是明代宦官专权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国伊始;规定内官不许习字;只供洒扫驱使。又令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并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终洪武一朝;无宦官干政的现象。永乐朝情势为之一变。靖难之役时;由于有批宦官投奔朱棣;报告朝虚实;为朱棣夺取江山立有功绩。因此成祖朱棣信任宦官;允许读书习字;逐渐委以重任;但仍未有专权现象。王振的得宠;与其是东宫旧人的身份很有关系;因为出入起居之际;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其善信;皆足以固结君心。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种情况。
正统初年;因为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心;不敢嚣张。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了;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而且他还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
由于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势已去;逃离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威胁。因此;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朱棣病逝。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
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问题;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
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贡;诈称3000人。王振怒其诈;下令减少赏赐;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举进犯。
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威信的机会;于是极力撺掇英宗贸然亲征。英宗年少气盛;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此决定草率亲征。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钰留守北京;自己率领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起的50万军;浩浩荡荡出征了。
由于连天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八月十三日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被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土木堡地势虽高却没有水源;掘地两尺仍不见水;士兵饥渴两日;战斗力为下降。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为阶下囚。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
这样;也先想靠英宗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紧接着;瓦剌军直逼北京。英宗被俘;也先;想以此要挟明廷。这一来;整个朝廷乱成了一锅粥;京师群情汹汹;人心惶惶。以徐有贞为代表的一批人主张弃城逃跑;迁都南京以避敌人的兵锋;而监国郕王和孙太后也毫无主见。这时一贯以正色立朝的兵部侍郎于谦声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太监金英也赞同于谦的意见;郕王就此提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
于谦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曾随宣宗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出按江西时;卓有政绩;百姓称颂。正统十一年(1446);曾遭人陷害入狱论死;因百官百姓力请得免。土木之变时;为兵部右侍郎。
此前;于谦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