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44部分

甲申天变-第44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到车马棚帐,小到钢针铁钉,铁锅木盆粮米油盐等居家之物自然是在胡朝宗意料之中,毕竟现在的流民太多谁也离不开这些生活起居的物件儿。让胡朝宗想象不到的是清单里赫然还有生铁、煤、硝等物,而且数量奇大。

    这些东西本身不值几个钱,一两银子能买一大堆,可这数量这么大,尤其是生铁就要二十万斤,这本身就说明了某种问题。

    铁这东西价格很是低廉,一直是受官府限制买卖的东西。这年头虽然谁也不大把官府放在眼里,可这么大数量的生铁不是大葱也不是白菜,还是要仔细权衡的。

    李四面带微笑的看着胡朝宗和那个掌柜小声的商议。

    “李先生,按说我不该多嘴,不过这二十万斤生铁……我想知道您拿这么多铁做什么?”

    这么多的生铁流出去,只要对方有实力,就可以武装一支规模不算很小的军队。

    “打造农具。”

    二十万斤铁得打造多少农具?这样的谎话就是李四本人也不会相信,何况是胡朝宗这样的商场老狐狸。

    摆明了就是人家不想说实话而已。

    “怎么样?贵号能不能凑齐货品单上所列之物?”

    “能,”胡朝宗很肯定昌吉隆的实力,毫不犹豫的肯定之后说道:“只是这生铁属官家禁物,途中恐多有周折……”

    “老狐狸!”李四心中暗骂一番,依旧是面带微笑的说道:“我只需贵号那货物送到上土集即可,这也是在庐州地面上,昌吉隆不会连这么点能力也没有吧?胡掌柜难道嫌价格过低?”

    如昌吉隆这样的大字号,在地方上肯定有盘根错节的势力,要说没有和官府有这样那样的关系,那才真是见鬼了呢。

    不要说是生铁,哪怕就是红衣大炮,这些徽商也能送到任何地方,前提是价格合适。李四坚信这一点。

    “李先生给出的价格不低,小号甚是满意。”胡朝宗终于放下人畜无害的笑容,胖乎乎黑黝黝的脸上现出商家特有的那种表情:“小号也有能力把尊客所需的一应货物送到上土集,只不过要百货加三。”

    就是再把价格提高百分之三。

    追逐利润始终是商业的本质呐!

    “嘿嘿,好说,加三就加三,”李四笑呵呵的看着胡朝宗:“只不过我要贵号在月内把所有货品送达,否则每迟到一日我就百货扣三……”

    一个月之内你不能把我所要的东西送到指定地点,每天我就扣你百分之三。

    “这不可能,”胡朝宗很郑重的摇头:“李先生所需物资庞大且繁杂,要一月运送完毕肯定不能……”

    胡朝宗伸出两个胖胖的手指:“两月,两月如何?”

    “就一月,只能是一月。”

    “那恕小号无能为力了。”胡朝宗把无奈的表情写在脸上:“时日仓促,小号实在做不到。李先生收好典票,您这样的定金我们不敢接。”

    李四取回典票:“既然你们胡家做不到,看来我们只要去找介家了,涧儿,咱们走。”

    “我们胡家做不到的事情,介家同样做不到,尊客不如多宽限些时日……”

    “你们做不到不代表所有人做不到,就算介家不行,还是浙江潘家,潘家的福瑞隆也是大字号。”

    胡朝宗笑道:“潘家本是浙商,还有沈万三的帽子压着他们,在本地的实力远不如我昌吉隆,我们胡、介两家做不到的事情潘家更是无能为力。”

    “嘿嘿,潘家确实不如你们胡、介两家,不过他们浙商在本地被你们打压的抬不起头来,比你们更需要我这样的买家。”李四象个攥住狐狸尾巴的猎手一样看着这位徽商大鳄:“若是我把这货单拿给潘家,他们就是拼了命也会按我所说的完成。只要我把同样的买卖和潘家做这么三回五次,潘家没准儿就真能咸鱼翻身,胡掌柜你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商场的激烈争斗从来就不比真正的战场逊色,胡、介两家联手这才把潘家的商业势力一再打压,眼看着就能把竞争对手挤出这片地盘。

    潘家本是明初大贾沈万三的后人,在经过二百多年的韬光养晦之后,近二三十年才新近侵入徽商的地盘。

    虽然潘家秉承了浙商小心谨慎的传统,可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在这个时候胆壮一回。李四的买单太大,真的要和浙商势力成功交易几次,本地的商业版图不是没有重新洗牌的可能。

    “尊客不必去找潘家,这笔生意我们昌吉隆做下了。”

    “好,”李四大赞一声:“这才是徽商当有的魄力,来,咱们立字为凭。”

    “李先生忒也小看我们徽商了,我胡家说好的买卖,就是天塌下来也不会反悔……”

第83章 十分肥厚的诱饵() 
第83章十分肥厚的诱饵

    在这个商业资本还没有占据主流的时代,昌吉隆所展现出来的运筹调度能力着实让人吃惊。

    在最大限度利用本身各分号的同时,联合其他徽商共同完成这笔订单。昌吉隆胡家并没有借机在价格中上下其手,只是在其中抽取少量佣金。

    虽然以昌吉隆的实力完全能够完成这一笔商业运作,但是胡朝宗根本就没有动员整个昌吉隆,而是借这个机会联合本地的其他徽商来完成,一来是扩大霍山分号和本人在整个昌吉隆中的影响,更主要的一点还是想趁这个机会确立昌吉隆在徽商中的地位,同时把霍山一带的浙商势力边缘化。

    只要完成几次这样的商业运作,昌吉隆就能够主导价格和垄断上游的利润,这样的买卖就算一个铜钱也赚不到,以徽商的眼光也会趋之若鹜。

    仅仅几天的时间,胡朝宗就利用这笔庞大而且繁杂的订单大打价格战,联合其他徽商以优厚的价格截断供货渠道。

    “徽商果然名不虚传,眼光真是毒哇。”

    也只有李四能够看出这种行为背后的商业利益,这完全就是后世卡特尔式的垄断雏形,只要这种资本运作方式确立下来,昌吉隆的商业地位将无法撼动。新近崛起的浙商势力仍然在沈万三事件的阴影中采取太过保守和谨慎的步伐,用不了几年的功夫,浙商将被彻底扫地出门。

    到第十一天的时候,昌吉隆胡家的第三批货物已经起运,赴死军方面已经收到第一批物资。

    这样的运送速度在当时来说完全是无法想象般的神速,照这个速度,胡朝宗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顺利的完成这次交易。

    对于这次商业行动,胡朝宗自认是一次漂亮的胜仗,能赚多少钱并不是太重要,关键是可以确立昌吉隆霍山分号在这一带的霸主地位,并且把已经处于下风的浙商打的抬不起头来。这样的话,拿到李四手上剩余的几笔订货单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次就是几十万两的交易量,这在当时绝对是了不起的成绩。

    但是那位昌吉隆的超级大客户李四还是一直在抱怨胡家的进展缓慢,直到浙商福瑞隆的潘家找上门来,这场商业大战才真正的拉开序幕。

    浙商和徽商本就是竞争了几百年的两个团体,他们互相渗透互相竞争的格局由来已久,只不过在明初浙商受到朱元璋的打压,这才变得保守谨慎。尤其是沈万三的后裔改名换姓,摇身一变改沈家为潘家之后,经历了近两百年的韬光养晦,直到近几十年才开始扩张的脚步,往徽商固有的地盘进行渗透,浙江潘家的名号才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浙商潘家的福瑞隆也是联号的商业大鳄,只不过因为自身的保守和地缘原因,在本地一直是处于劣势。

    尤其是这几天以胡家为首的徽商因为得到一笔巨大订单的缘故,几乎明抢一样把潘家原来的供货渠道打散,浙商江河日下的苗头已经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

    是被徽商挤出去黯然收场还是孤注一掷的奋起一搏,这就是摆在浙商面前的选择题。

    这一次,以福瑞隆潘家为首的浙商没有任何的保守,而且主动找到李四的住所,几乎是恳求一般要求得到一笔订单。

    掌握在李四手中的订单不仅仅是一笔银子那么简单,而是关系到两股商业势力的消长,尤其对于浙商来说,李四手里的银子就代表着保住以前的供货渠道和价格系统,保住浙商在本地几十年的心血。

    这一笔生意就是不赚钱也得做!

    这是庐州浙商们的共同心声。因为要是不做的话就只有收拾铺盖准备回老家。

    眼看着竞争对手门庭若市车马如龙,那种带着骄傲的忙碌是每一个商人都期望的,而自己这边都可以张网捉家雀了,急的浙商们撞墙的心思都有。

    而在这个时候,作为浙商龙头的潘家第一个站出来采取应对措施。

    以几乎是自杀的价格继续收购供货商的货物,目的是为了保住这个商业渠道,同时做出石破天惊的准备。

    当瑞福隆的潘家找到李四想要敲定一笔订单的时候,其实浙商已经无路可退,因为他们都在拼命囤积不可能赚钱的货物,只有把李四手中的订单拿到手,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可以立即发货。”

    这是浙商们在压低价格之后抛出的最有诱惑力的筹码。

    这是一个几乎等同于自杀的筹码。

    如果不能和李四做成这笔交易,那些货物将成为压垮浙商的那根稻草;若是谈的成功,无疑将转换成为浙商手中的有力筹码。

    李四所表现出来的慷慨几乎让浙商集体落泪——一笔十四万两的订货清单很轻易的交到浙商手上。

    这笔交易的数量并不算如何庞大,但是对于浙商来说意义重大。有了这个订单,浙商就有了一个机会,一个避免卷铺盖回家的机会。

    交易量虽然不大,却让看到希望的浙商拼了老命,因为现在唯一能够抗衡本地徽商的手段就是取决于送货的速度。

    对于李四和浙商之间达成的交易,徽商心里还是有些不痛快,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尽量的在货物本身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以求能够拿到李四手中后续的订单。

    而为求生存空间的浙商也是下足了功夫,卯着劲要大干一场。

    李四的这两笔订单直接成为浙商和徽商之间残酷竞争的导火索,两股商业势力开始你死我活的比赛……

    当浙商和徽商之间的争斗日趋激烈的时候,李四又开始火上浇油——直接悬出一笔整整一百万两的货品清单。

    几十万两已经让两个商业势力的竞争白热化,这一百万两的货品清单足以决定当地商业势力的版图。

    无论是占据主动的本地徽商,还是被动应战的外来户浙商,立刻被李四引起的大火烧红了眼珠子。立刻就疯狂起来,就是再迟钝的人也明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要是做成这笔生意,后续的订单肯定能够顺利拿到手,到时候可不光是能赚多少钱这么简单。更关系到上下游渠道的归属。

    可是,一百万太大了,砸到庐州这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狭小地域,无论是谁也吃不下去,就算是勉强吃下去也会被活活撑死。

    “立刻联络凤阳总号,让老掌柜亲自出马,要快!”胡朝宗知道仅凭借霍山分号的力量是不行了,立刻派人飞马联络昌吉隆总号。

    “立即去到杭州……不行,杭州太远,立刻联络南京十三家的同行。那里的老掌柜会明白这事情的紧急,让他们立刻准备,万万耽搁不得呀,咱们浙商和徽商决战的时候到了。”外来户浙商更不可能吃下这样的大宗交易,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留着泪嘱咐最精干的伙计,赶紧联合南京的那些浙商势力。

    时间就是金钱在这一刻得到最淋漓的演绎。

    相对于徽商浙商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掀起莫大波澜的李四反而气定神闲:“涧儿,你知道不知道四叔为何要给浙商一个机会?”

    “不晓得。”路涧是个老实孩子,他的心思还想不到许多深远的道理:“四叔这么做肯定是有道理的,我知道这点就可以了。”

    “哈哈,商业……我都是一知半解,你不晓得也很正常,四叔这么干究竟有啥道理以后你就知道了。”李四饮尽残茶,眼神却是分外幽远,仿佛已经看到了遥不可及的未来:“该做的都做了,咱们回家。”

第84章 这里的人们很好战() 
第84章这里的人们很好战

    搅的徽商和浙商都拼老命的折腾起来以后,李四反而成了没事人,优哉游哉的回到了“大山的怀抱”。

    深山之中的数万人手,在得到必要的物资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建设热情,让李四都目瞪口呆。

    新开出来的田里,荞麦苗已经望垄,紫茎绿叶让人心疼。虽然这种生产周期极其短暂的作物产量很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