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43部分

甲申天变-第43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别山,衔鄂、豫、皖交界,南下可接长江而逼宁汉,北上可进豫皖俯中原。

    时令已过了最热的时候,天气却是一如既往的炎热难耐。

    葱莽的山峦交错,无数细小溪流潺潺而过,只要出了大别山,这些涓涓细水都是奔腾咆哮的大河。

    在大别山中麓偏东有一片类似于小盆地的区域,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人们正在狂热的进行最基本的建设。

    伐木垒土,开山劈石,只十几天功夫,一片片低矮的茅棚已隐具雏形。

    在经历了千里大迁徙之后,乡亲们对于建设崭新家园的那种热情高的吓人。

    在这个血火刀兵的乱世,饥饿和死亡是最寻常的事情,在迁徙的过程中,大家已经见过太多的苦难。好在有神人一般的李大财神带领大伙找到这片人迹罕至的世外之地,终于有了落脚之地。

    祖祖辈辈的面朝黄体的人们不怕艰难,也不怕劳苦,只要给他们一个希望,就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就是女人和娃娃,也参加到建设当中,在男人人开辟出的一片片土地上撒下种子。

    因为错过了下籽的季节,只能种荞麦和青豆这些生长周期最短的作物。

    在这片群莽环绕的山峦之中,数以万计的人们正用双手进行着热火朝天的建设。

    因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传统的一日两餐已经改为三餐。虽然中午的这顿饭还让很多人不习惯,却绝对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反对这样的习惯,大部分人巴不得经常可以多吃到一顿中午加餐呢。

    “杨督军,”脸色白皙的周文远还是一股子书卷气,说话也还是那么斯文:“若以一日三餐计,存粮至多能够支撑六十余日,是否要改回两餐?”

    自从周文远跟了赴死军之后,因为识文断字,很快就人就其才物尽其用的帮助赴死军做些钱粮统筹的工作。虽然一直没有正式的任命,也算是半个钱粮会计。

    粮食问题始终是困扰赴死军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在一日三餐的情况下,粮食的消耗激增。而作为钱粮会计的周文远的本职只是统筹计算,并没有决策使用的权利,所以很多细致工作还要报请李四裁定才可以生效。

    而李四这个赴死军的主心骨不在的时候,很自然就要请示二号人物杨廷麟。

    “要不就先改回两餐吧,等忠诚伯买粮回来再改为三餐。路指挥以为如何?”代表太子的杨廷麟尽量使自己照顾到赴死军的利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充分尊重李四的意思,如今李大财神外出买粮,自然而然的要征求骑马步兵指挥使路丙寅。

    这么做一来可以表示多赴死军的尊重,再就是杨廷麟本人虽然拥有一定的决策权,但真正执行起来还是要依靠路丙寅等这些赴死军元老的。

    “改来改去忒也麻烦,还容易引起人心浮动,”老路不改大大咧咧的作风,叼着个烟锅子说话都有些模糊不清:“我李四兄弟是啥样的人物?他办事你们还不放心?他说能弄回粮食那铁定能弄回来,大伙儿都放心好了。一日三餐的制度是李兄弟亲自制定,那肯定是早有准备,咱们给他改来改去指不定会改成什么乱七八糟的模样,依我看,就照这李兄弟的方略就是。”

    在老路看来,大智如妖的李四制定下的规则根本就没有改动的必要,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就咱们这几个臭皮匠,就是能到了天上,还盖得过李四兄弟?”

    “嗯,路指挥说的是,忠诚伯定下的章程肯定是有道理的,咱们只要萧规曹随就是。”杨廷麟本就不大担心李四买粮的问题,索性顺水推舟的把人情留给老路。

    赴死军扩张的速度太快,直接造成新兵的战斗力跟不上,在建设的同时,军事训练必须尽早完成。

    对于新兵,还是用的老法子,大强度的训练是根本,孬了熊了的家伙就用体罚和挨饿来整治,在这个时代,这是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法。

    当年没有少挨揍的路涧继承了他爹的家长作风,对待新兵严酷的不行,拳打脚踢更是家常便饭:“这是为你们好,现在不流汗,就等着在战场上流血吧。眼下踹你们几脚,你们心里肯定把我八辈祖宗都骂翻了。等上了战场,你们会想起我的好处……”

    白天拳打脚踢的调教新兵,到了晚上就是开忆苦思甜大会。大家都是受过苦的,想想外面世界的凄惨,在这里能有饭吃有衣穿,家人也能够保全,就算挨了长官的打,也算是天堂了。再把改头换面的《白毛女》故事一讲,士气哇哇的就上来了。

    这些都是四叔传授的法子,效果可是不小。

    路涧对四叔的崇拜简直就如滔滔江水了,甚至经常的想:《白毛女》这个故事是不是四叔亲身经历过的?要不然怎说的这么贴近现实哩?和真事儿一样呢……

    “他爹,”路大嫂在茅棚外边拣豆子,小声对正在抽烟的路丙寅说道:“如今终于算是安稳了,娥子这么大的闺女,终不能老在家里,我看也该寻思着找个人家了,要不你找四兄弟商量一下……”

    以娥子的年龄,早就到了婚配的时候,很她差不多的女孩子,有很多都已经抱上孩子了。可娥子这丫头连了合适的人家还没有找到,在当时也算是“大龄青年”了。

    可这丫头对她四叔的念想就是瞎子也能看出来,又经常有事没有事的黏李四,偏偏李四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事可就难办了。

    路丙寅夫妇并不十分反对娥子经常进出李四的屋子,一来是相信李四兄弟的人品,在这终究有辈分摆在那里,还真的一点都不担心会出什么事情。

    路大嫂说是给娥子找个合适的人家,可话里话外满是撮合女儿和李四的意思。

    “四兄弟忙成啥样了你不知道?脚底板都要打到屁股上了。出去买粮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回来的……”老路总感觉自己去说女儿的事情让人脸红,找着这样那样的理由:“你个娘儿们家家的,去和四兄弟说说才合适一些……”

    “我?我怎说?四兄弟也不是外人,这话怎叫我张的开口?”

    要是李四和娥子真的能成了夫妻,那可真是天大的美事儿,也遂了那丫头的心思。可李四好似自家人一般,熟的不能再熟了,又是丫头的四叔,这话还真的不好说。

    “他四叔的人品本事那是没的说,可着全天下也没有几个比的上的,可终究是娥子的四叔呢,这事难办的很……”老路真的为女儿的事情头疼,虽然心底也愿意让女儿跟了李四,可有四叔的名分在那里罩着,怎么也张不开嘴不是:“要不这样吧,等四兄弟回来了,你去找找他就说要给娥子找个人家,先探探他的口风……

    夫妇二人的对话都被茅棚里的娥子听的清清楚楚,这丫头知道在说自己的终身大事,心里通通直跳。

    四叔肯定是知道自己心里的念想的,就差有人挑明而已。只希望父母能够出面全了这事儿,不想老爹老妈拐弯抹角的绕了几个圆圈,都是费力不讨好的笨法子。

    四叔那人也是个脸薄的,若是他顺口说句“娥子也该找个好人家了”,那岂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要落空?

    “爹,娘,我的事情你们莫管了。”娥子脸上热的很,看父母这么絮絮叨叨,终于忍不住出来。

    “不管?不管咋成?还不是为了你这个死丫头?”

    “等四叔买粮回来,我自己去给四叔说道,看四叔娶俺不……”

    路大嫂嘴巴立刻张的大大,被女儿惊世骇俗的话惊的有些发懵:“这……哪有自己给自己提亲的……”

    “我看成。”老路一转身回屋。

    短头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82章 小号大号() 
《甲申天变》来源:

    第82章小号大号

    霍山,昌吉隆分号。

    在庐、凤两府,甚至是整个江淮地区,没有人不知道昌吉隆胡家。

    在十户九商的庐州,昌吉隆可谓源远流长财雄势大,是徽商中最具实力和代表意义的一支。

    徽商,崭露头角于东晋末年,到南宋时候成为一股庞大的民间资本力量,尤其是在本朝初年,浙商势力消褪以后,徽商大举扩张,成为大明朝商业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和通过与满蒙贸易而飞速崛起的晋商相比,徽商集团拥有更深厚的积累和沉淀,也拥有更好的口碑。在明初洪武皇帝屡次打击浙商势力之后,浙商显得更加保守,终于成就了徽商在商业上的霸主地位。

    在庐州凤阳两地,最具实力的就是胡、介两家。

    从北宋宣和年间开始,胡家的祖先就依靠一条扁担两个网兜,在江淮一带贩卖纸张笔墨,历经数百年的时光,以几十代人汗水,终于成就今日昌吉隆在徽商当中的霸主地位。

    如今的昌吉隆早已不是当年仅仅从事贩运的小商小贩,而是集工、商、佣、典于一身的百年老号,各分号联号开遍江淮一带,就是远在广南也有昌吉隆的买卖。

    在店伙有些谦卑的引导下,李四进入了昌吉隆霍山分号的内院。

    和当时所有的店铺一样,霍山分号也是前厅后院式结构,前面是交易柜铺,车马繁杂;后头则是店伙东家的住所,也有囤积货物的仓房,后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商谈比较大宗的生意。

    当李四掏出一万两的典票,霍山分号的掌柜就知道这么一笔巨大的生意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立刻让店伙奉上茶水点心,赶紧去请这个东家出来。

    掌柜虽然权限很大,终究算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真正遇到李四这样的超级大主顾的时候,还是要请真正的东家来做主的。

    李四翘着二郎腿,“滋儿滋儿”的品着茶水,仔细打量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昌吉隆分号。

    这间客厅布置的勉强还算雅致,一张长条案下朱漆的黄木长桌,坐器分在两旁,角落里有杆绿竹的盆栽。

    条案上香火缭绕,供奉的却不是财神,而是一条铜铸的扁担,扁担下系着俩小小的网兜,这就是徽商创始人所使用的物件儿了吧。

    跟随李四同来的是路涧和十几个孩儿兵,镇南和七斤等童子站立在门外,只有路涧负手立在李四身后。

    “尊客久候,失礼的很,”一个约莫四十大几岁的微胖男子挑帘子进来,身后就是刚才那位掌柜。

    “好说,好说。”

    “这是敝号的少东家,”掌柜知道李四是个大主顾,赶紧着介绍。

    “胡朝宗。”

    “李四,”来的时候早就打听清楚,这个胡朝宗虽然其貌不扬,而且一身的短打扮,看起来象个乡农,其实就是昌吉隆胡家的二号人物,除了他老爹胡康南胡老爷子,就是这位胡朝宗了。在庐州和凤阳一带,他才是昌吉隆的真正掌柜先生。

    在徽商圈子里,胡朝宗也是鼎鼎有名的一个字号,尤其是在这几年和浙商潘家的商战中,屡屡占据上风,按照后世的说法,绝对是个商界奇才。

    “我这里有一笔不算很小的生意,想和胡掌柜谈谈。”来就是买东西的,过多的寒暄客套也没有用。

    “万两白银为定,怎么说也不是小买卖,李先生找我昌吉隆算是对了。”李四拍出来的那张典票就是出自昌吉隆的分号,而且说明算是定金。按照当时百货定三的规矩,拿一万两做定金,表明这将是一笔不少于三十万两成交量的超级大买单。

    这样的大客户就是找老当家胡康南亲自接待也是应该,身为东家的胡朝宗自然赶紧出来。从一开始,胡朝宗就怀疑这个李四是个化名,要不是天大的人物,怎么可能做这么大的生意?

    在乱世之中,大买家不愿表明身份也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情,对方的真实身份如何,胡朝宗根本就没有关注的必要,只要把这笔大单敲定,对于自己在昌吉隆中的地位来说将更加巩固……

    昌吉隆除了在各地大肆开展工、商贸易和抽佣买卖之外,更是广开典行,加速资金流动,用别人的钱来生钱。

    这个典行更大的作用是存银,就是票号银庄的前身。李四拿出的那张典票就等于是银票,而且是昌吉隆自己开出的银票。这么大宗的买卖胡朝宗自然是慎之又慎,仔细核对了典票之后,还派人去典行查了。确认对方真的是在本号存入万辆白银之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笔生平未见的大生意。

    “这是我所需要的货品清单、价目,胡掌柜过目。”

    李四从怀里取出厚厚一大叠清单,递给胡朝宗。

    这是怎样的一个清单呐!

    大到车马棚帐,小到钢针铁钉,铁锅木盆粮米油盐等居家之物自然是在胡朝宗意料之中,毕竟现在的流民太多谁也离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