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285部分

甲申天变-第285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

    在执行气大帅的战略时候,程子栋也是格外的谨慎和卖力。

    既然大局已定,就不必再冒险轻进,完全就是稳扎稳打的步步为营。不求建立什么奇功,只要按照既定的战略,忠实的执行大帅的部署,从根本上完成对鞑子的战列包围,就可以了。

    按照大帅的部署,光复地区一定要实行坚定彻底的清洗,从肉体上毁灭鞑子,以杜绝以后出现反复的可能。所以,程子栋恨坚决的执行了大屠杀的战略。

    所过之处,坚定不移的施行种族灭绝,对于光复地区之内的鞑子,干脆连审判的程序也省下了,直接就是杀死,而且杀的干净彻底。

    面对万千老幼妇孺的凄厉叫喊。面对无数手无寸铁的人们,程子栋不是没有心软过。可现如今大帅的命令高于一切,任何仁慈和软弱都是在葬送自己的前途。所以,必须屠杀。

    屠杀这种东西,开始的时候确实艰难,尤其是无法逾越个人心头的那一关。只要过了这个关口,剩下的就很简单了,只需要一句话,就已经完成了。

    从开始的心存不忍到后来的果断决绝,程子栋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这重灭绝式的屠杀。尤其是当地数以百万的同胞对这种屠杀的欢迎和欢呼,让程子栋本人和赴死军更加的理直气壮……

    有万千的同胞做后盾,有忠诚伯的命令为倚仗,就是上天砍玉皇下地斩阎王,也不必有什么顾虑……

    因为赴死军的谨慎和悬殊的实力对比,程子栋把鞑子的后路切断之后,一步一步压缩敌人的空间,在战争只能把敌人的人后驱赶着。截断后路,攻占建州巢穴,清扫外围,直到今日攻打盛京……

    这要顺利拿下了盛京,北伐大军就算是功德圆满了。作为和路涧一样的方面指挥官,程子栋或者是参与到西征当中,或者是留在忠诚伯身边参与军机决策,不管怎么样,都是前途无量,都是赴死军重冉冉升起的新星……

    “传令各部人马,锁死盛京各处出口,一有鞑子出没,立即射杀。另,各部不再和鞑子做任何接触,否则军法从事。”程子栋不打折扣的执行着大帅的命令,不仅封死了鞑子和赴死军谈判的可能,而且锁死了鞑子和蒙古人之间妥协的渠道。

    现在的程子栋,不仅是赴死军的方面指挥,还是科尔沁部的女婿,喀尔喀部的盟友,朝鲜未来的真正主宰者。他的命令具有绝对的权威。

    “雄鹰一样的将军,草原上的启明之星,蒙古人永远的朋友,”科尔沁人用唱歌一样的腔调问道:“为什么不直接强攻盛京?只要拿下了盛京,虽然山海关各处还满洲人的部分军事力量,可只要盛京一下,他们也必然崩溃……”

    蒙古人说的不错,盛京的政治意义和心理意义极大,只要拿下了盛京这座满清的中枢。这场战争就已经算是胜利结束了。

    三面合围,兵临城下,盛京已是囊中之物。

    盛京的城头已经出现了百姓甚至是女人,带着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防御,甚至连最基本的兵力都拿不出来了。这个时候,无论怎么坚实的盟友都会背叛,鞑子已经是外无援兵内无战力的穷途末路,蒙古人很愿意在鞑子的破门板上踹最后一脚。

    虽然是方面指挥,尤其是到了这种最后一战的情况下,程子栋反而是愈发的冷静,很清楚这个使时候应该怎么做。

    两辽的战事早就已经没有了什么军事价值,完全就是清扫残余而已。大帅是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尤其是最后一战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急于拿下盛京,而是看看大帅的意思,看看大帅还有什么吩咐?

    大帅把这么大的功劳送到自己手中,自然是要对大帅本人负责的,至于天下人怎么想怎么看,去他姥姥的,鸟也不鸟一下。

    围而不打,从三个风向上锁死了盛京,各路大军云集,外围早就清扫的干干净净。几万健儿枕戈待旦摩拳擦掌,等待的就是程子栋一声总攻号令。

    程子栋也在等候命令,等候大帅的命令。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时候,请示大帅的命令总不会有错,因为这其实就是大帅一个人的战争。

    经过不算很漫长的等候和围城,程子栋终于等来了大帅的批示,心里也就有底气了。

    对于攻占鞑子巢穴,彻底解决鞑子这样关系到天下气运的大事,大帅的回复简单的只有一个字:杀!

    虽然仅仅是一个字,却是杀而不是打,这里头的区别何其之大,程子栋清楚的很。是打还是杀,对于北伐大军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要知道大帅的意思就可以了。

    有了这样一个字的批示,程子栋就知道应该怎么打了,筹谋已久的战争终于展开。

    ……

    外面的战斗刚刚开始,大正殿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一个个旗主儿和大贝勒,简直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早已是魂不守舍不知任何应对。

    “齐举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凡是八旗子弟,应皆知已到灭族亡种之紧要关头。当舍弃一切杂念,城存于存城亡于亡,我八旗子孙当于宗族基业同存共亡。”

    全族皆兵,不分男女老幼,尽皆手持兵戈,与赴死军做殊死一战,是存还是亡就是看这一下了。这话说的是足够慷慨激昂了,可操作起来却是千万之难。

    八旗子弟,不分男女老幼,只有是还有口气儿的都算上,还剩下多少人口,已经很难详细统计了。在赴死军十几次大规模屠杀之下,最多还剩下十万到二十万之间。各地逃避兵灾到盛京的八旗子弟确实不少,可更多的人还是看出了盛京的不可守,早已经南下到更远的地方,或者干脆就钻进了深山老林做起了野人,盛京方面能够调集的兵力,这时候已经谈不上什么兵力了。盛京方面能够调集的人口绝对不会超过六万,六万老幼妇孺硬碰赴死军这样的虎狼之兵,是什么样的下场已经不必多想,肯定是被杀的鸡犬不留。

    赴死军围困盛京而不攻的,时候,济尔哈朗等人还有最后的一丝幻想,希望可以在大厦将倾之际展开和谈,或者是赴死军可以接受满洲方面的投降。

    围而不攻,这就说明了赴死军内部也是在犹豫,这是满洲人最后的机会了。

    为了全族人的生死存亡,什么样的脸面也顾不得了,请降的使者派处了一拨又一拨,从来就没有哪个能够回来过。

    一直到今日赴死军开始攻打,济尔哈朗等人才真正看明白了,赴死军在两辽的战争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为了灭族亡种。

    八旗子弟已经没有希望了,也没有退路了。

    可赴死军的实力不是什么计谋可以改变的,更不是什么人做出牺牲就能挽回的,灭顶之灾已经到来。

    东西两面还有北边,已经被锁死了,而且包围圈还在收紧,谁也别想跑出去。最后的一线生机就是那边,只要往南边跑,或许还有点生存下去的机会。

    可这是赴死军为三缺一的打法,就是傻子也能看出来。而且南边的路子已经很窄了,还能跑的哪里去?跑到山海关就已经是尽头了。

    盛京守备的兵力太缺,还要时时防止城内汉人的暴动。灭亡,已经不可避免。

    到了这个时候,从来就没有显露过什么的济尔哈朗反而展现出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决断,语气也是斩钉截铁般的果断决绝:“我女真各族已到了灭亡之缘,从即刻起,断绝与赴死军的一切和谈,唯有死战。”

    死战?除了战死还有什么用?

    多少年来,这些旗主儿大贝勒的心里想的就是八旗议政,想的就是推翻爱新觉罗氏一家之言的局面。经历了多少风浪和凶险,好不容易真正的实现了这个目标,局面已经糜烂的不可收拾。自从八旗议政以来,局面是一日不如一日,大家才知道这个家不是那么好当的。当年皇太极的惶恐和谨慎是何其的正确,要是奉行皇太极的战略,再不济也不会走到今日的地步。可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用了,赴死军大军攻城,就算是皇太极在场也没有用,再说什么也晚了。

    “各部各旗,尽起族中成年子弟,不论男女,皆上城战斗。”济尔哈朗说道:“其他老人幼童,则紧急南撤,诸位有什么异议没有?”

    没有人说话,就算是默认了济尔哈朗的安排。

    只要是成年人,也不管什么男女之别身份高低了,全都拿起武器战斗,给族中的孩子们争取往南撤退的时间。

    南撤,就算争取到了南撤的机会还有什么用?说破了天,撤退到山海关一线已经是尽头,再往南就是关内了,就是汉人的天地了。赴死军肯定是如蝇附血的尾随而至,到时候可就真的再没有了后退的余地,腹背受敌的局面比现在还要凶险。

    可局面已经到了眼下的这步田地,南撤不南撤的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完全就是多活几天和少活几天的区别罢了。

    可不管怎么样,这已经是最后的努力了,也是济尔哈朗等人唯一能够做的事情。

    火炮声已经清晰可闻,盛京的兵力微薄,甚至连赴死军一个像样的齐攻也顶不住。可现在大家都知道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也就只好做舍下性命的拼死一搏,就算不能改变大局,起码能够争取到一点儿时间。

    大清国走到了今日,爱新觉罗家的势力已经恨淡薄了。两黄、两白、两红三色六旗已经不剩下多少实力,已多为外姓所把持,两蓝旗虽然还是爱新觉罗氏的首尾,可到了这个时候,谁的势力不是谁的势力都没有用了,反正都是灭亡而已。

    事到如今,可以不必理会爱新觉罗氏怎么怎么样,但是不能不理会大清国。

    “请出大清国祖宗牌位,请出武皇帝文皇帝的牌位,”济尔哈朗脸色苍白,说话的气息也有点色厉内荏,两手微微的颤抖着:“告慰祖宗,就对焚烧……”

    大正殿中议政的人们虽然不说话,可心里都沉甸甸的。这牌位一烧,大清国就算是彻底的完了,几代人的努力为代价,现在有付出了八旗所有的战兵和三分之二的人口,换来的结果却是大清国在青烟之中化为灰烬。尤其是这老一辈的满洲勋贵,不管和爱新觉罗家是怎么样的感情,对于大清国还是有念想的。可如今,族人性命都已经是风中残烛,大清国也顾不上了。

    或者说大清国就是这一切在罪魁祸首,若是没有大清国,也不会有今日的灭顶之灾。

    焚烧祖宗灵位,驱散宫人,尽起族中子弟,一道道命令下去,大清国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大清国载体而存在的旗人也到了生死的最后关头。

    “我,济尔哈朗率族中众人,阻敌于盛京城头,诸位当与我共死……”济尔哈朗很有气势的说道:“南撤之事委派族中子弟即可,我等不必参与了。”

    几个旗主儿面露难色。

    和济尔哈朗一起守城,肯定是要战死的。

    千古艰难唯一死,虽然说南撤也只不过多活几日而已,可人们宁愿多活几日也不愿死在眼前。要是济尔哈朗成功的为大家争取到了撤退的时间,大家自然是不吝把一些英雄壮士的溢美之词加到他济尔哈朗的身上。可要是说到和济尔哈朗一起做这么慷慨豪迈的赴死之举,还真没有人愿意。

    “南撤为我族人保存血脉之重,怎可无有首尾……”

    “糊涂,”济尔哈朗气急败坏的大叫道:“南撤确实是有个机会,也仅仅是个虚无缥缈的机会罢了。只希望时局能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发生什么变化而已,若是你我这样的族中勋贵不死,这样的机会断不会有……”

    “赴死军如此斩尽杀绝,难道真就是为了泄愤?”济尔哈朗凄惨的一笑,说道:“你们怎么还没有看明白?他李四要杀绝咱们,不是为了泄愤,而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统治秩序。只要咱们还在,这种新的秩序就建立不起来,所以李四只有选择杀光两辽之地的我族中人。只有咱们死了,李四才会看到新秩序的希望,或许会网开一面也说不准,虽然这个希望同样渺茫,可总好过没有吧?”

    种族灭绝,是李四最无奈的选择,也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济尔哈朗说的很对,李四就是再迂腐,也不会以赴死军的伤亡和资材的消耗为代价,单纯就为了泄愤而展开对女真人的屠杀。这里头最大的驱动力还是利益。

    李四不这么做,就无法对天下的汉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就无法保持赴死军刚正铁硬的面目,这才是赴死军坚决不接受投降的根本原因。

    现在李四的主要注意力是大征,所以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在两辽纠缠,只能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子——杀戮来一劳永逸的解决之。

    现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