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277部分

甲申天变-第277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想起朝廷了,怎么看怎么可笑,分明就是给自己找台阶呢,分明就是想利用朝廷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已。

    对于千里之外的战争,其实和朝廷也没有什么关系,朝廷里肯定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分出了高下而已。

    事情的本质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所谓的朝廷裁决就是个花架子,没有谁会当真。朝廷要是说不打了,或者让忠诚伯放弃,李四就真的那么听话?哈哈……

    可是朝廷那边却对这个“裁决”相当重视,兴武小皇帝很有魄力的以严厉语气发了明旨,调门很高的谴责战争三方“涂炭生灵”的举动,致使“国土再沦战乱”,不仅削了战争三方首脑的爵位,罚了三人一年的俸禄。连李四本人天下招讨的官职都给抹了去,朝廷正追剿帅印呢,看这意思,李四连大帅也做不成了。

    吴三桂那边的处罚几乎和李四一样,先把平西王和平西伯的爵位夺了,再罚俸去官,以后的惩处还要追加。

    一直强势的李四和吴三桂都很乖巧,或许是真的给天威所“震慑”,前后脚的上了请罪的条陈,并且表示对于圣上的处罚心服口服,一个劲儿的“谢恩”。

    兴武小皇帝再下严旨,交战各方各自后退,朝廷钦命处理此事,若再有交战杀伐之事,以抗旨之罪论处。

    如此一来,江南沸腾。

    这天下还是大明朝的哇!

    可不见圣上一发火,这些个地方实力派纷纷“慑服”么?李四和吴三桂,还有那个姜瓖,哪一国不是手握重兵?哪一个不是称霸称霸的厉害角色?圣君一动怒,立刻就收了飞扬跋扈的劲头儿,请罪的折子雪片一样递过来,唯恐“天威震怒”。赴死军和关宁军,哪个不是精兵悍将的虎贲强兵?朝廷的旨意一下,还不得乖乖的缩了回去?

    地方豪强俯首认罪,兴武君臣的面子确实是有了,很有几分盛世明君的威严,可其中的苦涩也只有自家知晓。

    说什么天威震怒,别说是李四和吴三桂这样的大鳄,就是姜瓖这个小虾米,什么时候怕过朝廷?至于各自退兵,也就是说说而已,胜负已分,朝廷也就是做做画蛇添足的事情而已。

    这些土皇帝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爵位,就是把他们贬谪为从九品的微末小吏,也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实力,至于罚俸,则是彻彻底底的笑谈了。

    关于各方异口同声要求朝廷裁决争端的事情,其实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说不准李四和吴三桂早就是商量好了停战的条件,只是缺少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遮挡一下脸面而已。

    朝廷的所谓裁决,也绝对不是仅仅做做表明工夫那么单纯,要是如此的话,朝廷没有必要出这个头。有裁决调解的那份闲心思,还不坐下来看他们互殴呢。关键是各方都不想打了,想要将条件了。这个时候,名义上的中枢兴武朝廷就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了。

    如果能够让他们互相制衡,则是最好不过,实在不行,也不能让吴三桂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被李四给生吞活剥了。那样的话,李四就连半点顾忌和牵制都没有了。

    不管怎么谈,李四都是大半个明朝的事实主宰,这是谁也无力改变的。反正李四早就足够强大了,他是不是再强大一点儿,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样。吴三桂已经败了,北边的鞑子老巢也是危如累卵,随时都能拿下来。眼下的李四已经是拔剑四顾再无敌手,可还是一个劲儿的征兵,近乎疯狂的扩充武备,这就让人担心了。

    单纯的以武力上来讲,赴死军已经没有敌手,现在填了个火器新军进去,真正的就是如虎添翼。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就应该潜下心的发展民生,如此穷兵黩武之下,莫非是想对江南下手了?

    李四个人的忠诚没的说,或者也谈不上忠诚,完全就是想看着朝廷的民本之路能够走向何方,不想做过多的干扰。可这种事情也不能单纯依靠李四个人的意志,就算是李四没有要兵取江南的意思,他的手下未尝就没有这个心思。

    别的不说,当年的太祖洪武皇帝也是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以图谋取天下。可到了一定地步,明明知道还不到称王的时候,也得身登大宝宣布开国。这不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若是不这么做,手下的那些武将和跟着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就会感觉没有前途,看不到明确的方向。只有称帝了,整体的利益和威望才会进一步提升,才会有持久的凝聚力,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的很。

    现在的李四已经到了这一步,就算他对南都的龙椅没有兴趣,不能代表他的手下没有这个想法。李四若是迈不出这一步,整个赴死军的利益就很难更进一步。

    在很多人看来,李四那边肯定早就接到了手下劝进的信息,或者干脆说连龙袍都准备妥当了,只等着到时候往身上一披,然后大作不情愿之状,说着什么“非朕之意,固军之愿”之类的话语,“勉勉强强”的称帝开国……

    杨廷麟则是哈哈一笑:“忠诚伯……李四的心思我也看清楚了,圣上和诸位同僚也不必有此忧虑。李四若是有不轨之心,早就行了不轨之事,焉能等到今日?”

    这些老学官和李四也是老熟人了,都不大相信李四会谋逆作乱,可眼下赴死军已经没有了对手,还在整军备武,明显是要大行兵戈战事。环顾之下,也只有江南可以算是赴死军的目标了……

    “李四大行兵事不假,眼下他已无敌手,也是确实。”杨廷麟笑着说道:“我也听到了些个消息,再想想以前在赴死军和李四所谈之事,他这是要纵兵大取了。非是要取江南或者别地,而是对外扩张,行开疆拓土之事。”

    开辟疆土,这种事情说好听一点儿就是“大征”,其实就是侵略。李四的赴死军已经足够强大了,还在整军备战,就是为了输出战争,以铁血的手段拓展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把四方的资材人力集中起来……

    说起来是这么说,可侵略之事从来就是充满了血腥和暴戾,代表的就是战争。

    对外侵略,这种事情从来就是每一个帝王最为梦寐以求的,开辟万里疆土,成就一代共主,这样慷慨豪迈的壮举,兴武小皇帝做梦都想。

    关键是实力。

    大明朝不是没有强盛过,三宝太监的船队何等强盛,也等到过无数的蛮夷小邦,却没有行总兵大侵之举。说到底还是当时的仁义思想的影响。

    太祖洪武皇帝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还是大诏:“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

    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必征讨,这就是大明朝确立下来的国策,对外的总体战略就是防守反击,若是对方和大明朝相安无事,绝对不会征战,至于武力征服,更是不可能。

    太祖皇帝把日本、安南、琉球等十五个小邦列为“不征之夷”,并且把这些条条框框录入《祖训》当中:“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人命伤……”

    这些祖宗的“教诲”,大明朝的君王必须遵守,所以不做主动的大征。后来也渐渐认识到这里头的好处,认识到祖宗的智慧:那些个蛮夷小邦真是不值得费心费力的征战,这些弹丸小国多是荒芜不毛之地,子民也是茹毛饮血的野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若是通过征战夺取过来,不仅耗费资材,还要养着这些蛮夷,实在是不划算……

    扣除上层的这种思想,民间也认为天国上朝就要有大家风范,倚仗国力强盛就征讨那些蛮夷小国,实在是有失天国的仁义,反而会被蛮夷当成是暴戾之朝,忒失朝廷的体面。让那些弹丸小邦和化外之民来天朝进贡,然后回赠给他们更加丰厚的礼物,这才能显出天朝上邦的体面和宽仁。

    “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厉”,这是圣贤早就是说过的,也只有隋炀帝那样的昏君才会想着大征四方,劳民伤财不说,还闹了个灰头土脸……

    “祖宗有训……”

    杨廷麟很没有臣仪之礼的打断了兴武小皇帝的话头儿:“赴死军大征,和江南也没有什么妨碍,就算落下穷兵黩武的恶名也是落在李四的头上。不过以臣来看,李校典行事素来是准备充足,这么大的动静之下,大征之事当会易如反掌。只是不清楚李校典为何要对外发动大征之举,不过以李校典的行事准则来看,必然是有莫大的好处。究竟如何,圣上权且看着也就是了……”

    “既然李四和吴三桂俱奏请朝廷裁决陕西之事……”

    “臣愿往。”杨廷麟行礼道:“赴死军中诸般事宜,臣多知晓,借此朝廷仲裁之机,也能看出许多旁的端倪……”

    “准。”

    这种涉及到军事的事情,杨廷麟去了最好,当然也不光是为了调停裁决!

    ……

    朝廷是不是仲裁这事情,李四并不看重,也用不着多此一举,最希望朝廷这个“第三方”势力介入的应该是他吴三桂才对,也只有吴三桂才希望朝廷的介入。李四之所以对朝廷仲裁陕西之事如此热衷,完全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陕西之战不算怎么激烈,从始至终都在预料之中,赴死军的前期战略目标已经达到。可这也开了一个很坏的开头,所以李四必须做出一些弥补。

    必须维持住一个平稳的大局,虽然现在的大明朝已经是王室衰微,可表面上还都是聚集在明字旗号之下。李四绝对不想打破这个辛苦维持住的局面,要不然就又是一个东周列国。

    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攻你,内部动荡不休。尤其是如陕西之战这种事情,就是赤裸裸的争霸,完全就没有把朝廷当一回子事情。若是其他的地方力量也效仿赴死军,混乱的局面立刻就要降临,更别说这其中还掺杂了李闯残部和张献忠部这些不属于大明体系之内的力量。

    事实上的好处拿到之后,必须很是恭顺的表现出对朝廷的“敬畏”,这也是唯一能够弥补的事情了。

    经过两次不成功的谈判,对于对方的底线,双方都已经心知肚明,讨价还价这种扯皮啷当的勾当已经结束,剩下就是看看双方的接受程度而已。

    赴死军给南都递条陈,吴三桂也跟着递,这就表明了他也愿意接受赴死军的条件。

    双方把条陈递出去的同时,就已经表明了和谈的完成,所欠缺的仅仅是一个过程和仪式罢了。能够说上一句的,也就剩下吴三桂想借助朝廷保存更大一部分实力的想法而已。

    现在的陕西,关宁军、赴死军和大同军三支军队云集,却没有半点要打仗的景象。这些个丘八们早就明白,仗早就打完了,大家也就是互相干耗着。

    北边的关宁军把姜瓖的大同军围的如同铁桶一般,可这些被围困的风雨不透的大同军一点也不害怕,更谈不上恐慌,外面的事情他们已经知道了,不可能再打仗了,就差一道命令就可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至于如何划分地盘如何切割利益,不是这些前线的士兵可以关心的。

    旷日持久的围困,不仅没有让双方擦枪走火的爆发冲突,两者之间反而是互相“走访”,互通有无,谁也看不出这是两支互相敌对的军队……

    要是说前些日子这些人还恨不得把对方的人脑子打成狗脑子,谁信?

    几百步的距离,就是双方的警戒线,可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反而是一片融洽其乐融融。

    大同军的哨官啃着关宁军的白面馍,关宁军抱着大同军的杂合面锅盔大嚼:“咱们这边是没有事了,可这事不算个完……”

    “怎?还要打?大家都这么熟了?怎么下的去手?”

    “不是咱们打,是和赴死军打,我听南边当官的说了,赴死军那边又增兵了,一下子就调集过来仨营头,一个火器营两个地支营。”

    “……”

    “咱们这边都不打了,他们还这么大张旗鼓的调兵遣将,这大军运动可不是说说就能算的。走一步都要银子铺路,这么多的军队调集,银子就象大河流水一样淌出去,图的是个什么咱这种小人物也拿捏不清楚。不过李四肯定是要没有安好心眼子,说不准是要把咱们关宁军和你们大同军一锅子给端了……”

    “不会吧,你们关宁军我说不好,我们大同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