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207部分

甲申天变-第207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土包子,瓜尔佳老爷见的多了,心里先把关二爷的这个亲戚鄙夷了一回:果然是土包子没见识,这都什么世道了还琢磨着置办宅子……

    心里是这么想,可话儿头不能这么说,还得把架势拿足了拿稳了:“按说呢我们这种大户人家的宅子说什么也不能转给乡下的小门小户,可既然你来了,我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你也看到了,我这宅子是春里才粉过的,连马棚都是新盖起来的,门口还置办了曲阳的石雕。要说这些小玩意儿实在是不值一提……”

    瓜尔佳老爷摆足了“世家名门”的臭架子,好似他自己都忘记前几年他还在老林子追野猪的事情,说的话都透着一股子腐酸的味道:“看你也是真心的主顾,这些小玩意儿就都不提了,算我奉送。”

    “承您的情!”关二爷最懂京里这种特有的话语。

    “可我这宅子地段好,后头紧挨着皇城边儿,都能听见宫里头的吆喝声。要是站在房顶上,兴许还能看到万岁爷的影子哩……”

    听着喋喋不休的夸赞声,仿佛这所宅子就是全京城最好的。关二爷只是不住的微笑:要不是有这样的好处,我会听你装模作样的老家伙扯这些没有油盐的淡话?

    “这个价儿,很公道了。”老瓜尔佳把手掌翻了一翻:“十条黄鱼,还是看你我同住一城的缘分,要是别人来了,少了十二条我还真是不转的!”

    “你哄鬼呢,十条黄鱼?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行市?”关二爷是这么想的,可还是一脸的笑模样,丝毫也没有减了半分的客套:“十条?我那亲戚就把老婆娃娃都卖了也凑不住这么多来……”

    话里话外都是客套,可真要是砍起价来,关二爷比杀猪的都狠,一下子就价格腰斩了:“五条黄鱼,再多我那亲戚是真拿不出的……”

    “五条……”老瓜尔佳白眼一翻,几乎立刻就要送客的样子……

    二人僵持了一会儿,关二爷终于做出最大的让步:“五条黄鱼,再加这个玩意儿,你要是肯了,咱们当下就把手续立上。您要是还不肯,那咱的交情还在,实在买不上了我再回身子找您来……”

    一柄青白相间的玉如意呈现在面前。

    “好,成交,这就立手续。”老瓜尔佳脑袋里飞速计算了一下这柄玉如意的价值,唯恐这个难得的主顾真的走了。

    卖了这宅子,一家人就可以了无牵挂的回到关外,只要有金子有银子,走到哪里都是人上人的日子。

    “可我得先把丑话说到头里,您得尽快搬家腾宅子……”

    “放心,三天我给你搬空!”

    老瓜尔佳还急着走呢。

    三天之后,关二爷带着一帮子亲戚搬到了大宅子里头,这帮子亲戚拖家带口还真不少,有女人有孩子,呜洋呜洋的好几十口子……

    《甲申天变》来源:

第183章 内部隐患() 
第183章内部隐患

    大同军忽然举起反清的大旗。山西的局面就已经糜烂,阿济格不得不抽调北线的兵力疲于应付。尤其是丁乙率乙字营和两个地支营兵临普铜关的时候,八旗兵更显得进退失据。

    首先是试图抽调胡甲一线的人马护卫侧翼,当胡甲大战正式展开的时候,又试图放弃普铜关去增援主战场。一来一去就耽误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其中三千多人不停的在路上来回奔走,其实根本就没有完成任何有效的战略动作。

    当普铜关方向还在死守的时候,当抽调出的机动兵力还在朝令夕改的调动中不知所措的时候,胡甲正面最先被路涧突破。

    这场战斗是双方争夺晋中门户的一个关键,列阵的双方也都是精锐力量。但是这场事关阿济格生死的大战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惨烈,无论是赴死军还是八旗精锐,死伤都极为有限。

    严格的说,路涧并没有实现对清军的重要打击,也远没有将敌人打的崩溃的地步。

    八旗战兵崩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吴三桂也反了。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吴三桂的精锐铁骑突进到山西,从永州到临县这样一个宽大的方向上,几乎是被吴三桂的人马同时突破,然后明车明马肆无忌惮的摆开正面横扫的姿态,大举东进。

    虽然阿济格也对吴三桂最了防范,可本身就捉襟见肘的兵力让这种提防薄弱的象是纸糊,根本就很难对蓄势待发的吴三桂构成任何实质性的迟滞。

    一举突破的吴三桂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以席卷之势在一个昼夜之内突进百十里,兵锋直接太原。

    其实从突破了最初的屏障开始,整个晋中就已经再没有了任何有意义的险要之地,就算是有相当兵力也不可能在这么仓促之间构建什么防线,何况阿济格早就没有兵力了。

    所以赴死军西路军的当面之敌不敢再做什么死守,而是在抵抗一阵之后仓皇撤退。

    姜瓖和喀尔喀蒙古部,再加上南边的赴死军,摆开的就是一个三英战吕布的局面,让阿济格部手忙脚乱,最后的覆灭已经是时间问题。而吴三桂的突然杀入,则是压垮清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难免和路涧对峙的清军,唯一的出路就是飞速后退去和阿济格汇合,否则就是被全歼的结局。

    消灭敌人断后的力量之后,路涧并没有踩着八旗战兵的脚印穷追猛打,而是回头去解决身后沁州。

    老神棍装神弄鬼的把戏唱不了多久,不可能把沁州的敌人欺骗太久,必须回过身子把后面的麻烦解决掉。

    对于吴三桂的再次反水,李四是半点也不感觉意外,这太正常了,他吴三桂现在若是还不反,那是不正常了呢。

    对于姜瓖和吴三桂这些有莫大实力的藩镇来说,不管他们脑袋上顶着是哪个主子,都不可能真正效忠。时局一边。他们变的比谁都快比谁都狠,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国家利益,对这些人而言,都是说说而已,都是当作抹布使用的。只要能确保他们的利益和地盘儿,这块抹不也就更不值钱了。

    李四甚至可以断言:无论是吴三桂还是姜瓖,都不可能全面参与到反清当中,只要确保他们的地盘之后,立刻就会隔岸观火准备做收渔翁之利了。

    姜瓖和满清是有杀子之仇的,多铎斩了姜瓖的儿子姜之升(前文曾提及,是在扬州大战中——作者按),这也是老狐狸起兵的一个借口。也仅仅是个借口罢了,要不是时局的改变,多铎就是再杀他几个儿子,他也不会起兵反叛。

    至于姜瓖的代言人,那个子虚乌有的大明宗室代王,完全就是一个傀儡而已。

    相对于吴三桂的起兵动机,李四甚至没有关心的必要,反而对这个一反再反再再反的吴三桂的起兵借口有了一点点儿兴趣。

    要说吴三桂打起的旗号,可比姜瓖高明的多。

    “为大明崇祯天子复仇”的幌子怎么看怎么有意思,崇祯皇帝早死的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才想起复仇未免太晚。而且众所周知的是崇祯算是死于闯军之手,就是复仇也和清军没有最直接的关系。

    可吴三桂高明也就是高明在这一点儿上。

    吴三桂献山海关放满洲人入关,也是打的这个旗号,一路追击李闯也是用的这个旗号,这是吴三桂一贯使用的幌子,当然就是他自己也不可能真有这个打算。

    吴三桂这样的人物,把脸皮当抹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可以做出一幅痛心疾首的样子,说当初是借满洲兵为天子复仇的。而且满洲入关的时候也确实使用的是这个堂而皇之的旗号。只是他吴三桂没有看清楚满洲人的狼子野心,为主复仇心切之下,被满洲人给利用,现在幡然醒悟了云云。

    这个旗号最大的好处不仅仅是面子上这些东西,关键之处就在于“崇祯天子”这四个字上。崇祯是怎么死的全天下都知道,和反贼是有莫大的牵连。要是为崇祯报仇的话,肯定是要找反贼下手的。

    现在哪里还有反贼?四川呗。

    四川的张献忠已经露出了疲态,和豪格数战不胜,到时候吴三桂大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川剿杀反贼,“顺便”把已经两败俱伤的豪格和张献忠一锅端,再“顺便”把四川也纳入囊中……

    还有一点,这就是吴三桂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吴三桂是为崇祯天子复仇的铁骨铮臣,南都的兴武小皇帝的崇祯天子的嫡血大统继承者,这也等于是变相的承认了兴武小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时把他吴三桂自己抬高到了一个高度。我是为你老子报仇的,你总不能不承认我吧?

    只要兴武小皇帝那边承认了,吴三桂就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的“镇守”川陕,甚至整个西北。莫说江南朝廷没有力量把他吴三桂怎么样了,就是有那个实力,中间还隔着赴死军和山西呢。

    可以想象的到,兴武朝廷对于吴三桂的承认是一个必然,这么一来,他吴三桂就是西北王,就是真正的土皇帝了。到时候,就是素有天下第一强兵之称的赴死军,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对于吴三桂的幡然悔悟,南都朝廷方面的反应多多少少就显得有点迟疑了。

    甲申年间,闯军进犯之际,大行崇祯皇帝曾诏令吴三桂回师勤王。可就是这个吴三桂在路上磨磨蹭蹭,一直到闯军兵临京师,不仅没有进京勤王,反而掉过头去跑了。

    同样是这个吴三桂。献山海雄关放鞑子进入,引出的事端就不必说了,全天下人都是有眼珠子的,早就看的清清楚楚。

    这时候吴三桂叫着嚷着要给大行皇帝复仇,早干什么去了?

    受形势所迫,同时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这才打起为崇祯复仇的幌子,就是三岁娃娃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在经历了最初的迟疑之后,朝廷还是出了明令。

    在明令当中措辞严厉的斥责吴三桂有眼无珠,竟然被鞑子的小小伎俩所蒙蔽,做下千古恨事。好再大行皇帝在天有灵,感召吴三桂“幡然而悟”。当是朝廷用人之际,“特旨允其戴罪立功,暂领本部继续追剿敌寇,功过容后再议”云云。

    其实朝廷的诏令也就是个表面儿上的玩意儿,不可能真的起到什么作用,除了在名义上收归了陕西和甘东之外(那时候宁夏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作者按),得不到什么真正的实惠。

    就是到了现在,朝廷也弄不明白现在的吴三桂究竟有多少实力。在这个动辄就号称多少多少万人马的混乱时代,又隔着万水千山,想要知道对方的底细还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管吴三桂的“幡然悔悟”究竟有几分是真的,可他反清的举动是真的不能再真了。尤其是现在赴死军已展开全面进攻的大背景下,杨廷麟的王师也有所成就,正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故道)……

    不管从哪个层面上看,起码从名义上归属大明朝的军事力量占据了绝对的主动,并且一再前进,形式真的是一派大好。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消停过的东林人士,尤其是活跃是在民间的下层东林人反而更加活跃。

    即使是在形势空前恶劣的时候,就算是在万马齐黯的那个时刻,东林的热血学子们也从来就是主站的,而且是力主决战。一个个东奔西走上蹿下跳,一群群慷慨陈词热血沸腾,呼吁人们参军入伍,大肆抨击朝廷中的稳固派,调门起的那叫一个高。除了没有真正的参战之外。叫喊决战的声音比前线的将士还高,仿佛就是这繁华兴盛的江南之地也能杀死几个鞑子一样。

    可书生们自然有书生的价值观。

    几百年来,学子们所受的圣人教诲就是以手中笔为刀剑,以案上纸为战场,鼓噪唇舌摇旗呐喊。在后方掀起风潮搅动朝局,这才是一个斑斑大才的圣人门徒的价值所在。至于列阵厮杀两军对垒,那是武夫们应该做的事情。至于经纬天下的文人,只要指出前进的方向,喊出决战的口号。剩下的事情就由武夫去做好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让鞑子灰飞烟灭,这是真正的风流勾当。真正说起浴血疆场,未免太掉文人学子的身价了。

    因为局势的好转,尤其是各路大军纷纷传来捷报,光复国土再现盛世繁华的景象似乎已在眼前了。这当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学子们的功劳,要不是他们这么卖力的叫喊,要不是他们这么搅动,能有几天的大好局面?

    几个在朝中任职的东林骨干慷慨解囊,包下了临江楼上下三层,开起了所谓的“庆功大会”。

    两浙、福建、赣东甚至更远的东林党人都收到了请柬,至于南都城内,更是请柬漫天飞的局面,只要稍微有点名气的,都在邀请之列。

    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