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179部分

甲申天变-第179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芊础!�

    姚明恭拱手向天“哼,圣天子自然是一代明君。你李四也休要耍弄于我,是留名凌烟阁为万民传颂,还是铸罪身于时间为史笔诛伐,由得你自己选择。”

    “废话咱们就不必说了,说我忠臣,恐怕你们都不信。说我是篡夺的奸佞吧,我也不愿意听。”李四声调忽然一高:“二位都听好了,我也要借二位之口留言于圣上。”

    二人都知道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刻,李四究竟是大明的周公还是当代的曹操,一句话就可见分晓了。

    “圣上民本的那一套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不过终究值得一试。若是弄好了,咱们这三万里河山就如铁打一般,什么满洲铁骑什么百万叛军,都不值一提。就是千秋百代之后,这天下也不会变。”李四说的也是真心话:“到时候,我李四心甘情愿把赴死军解散,刀枪入库兵戈铸犁,哪个要是敢造反老子第一个就灭了他。”

    这个时候,李四已经没有必要说什么谎言了,姚明恭和长平公主都没有想到李四是这样大忠臣,欢喜的眼泪都要掉落下来。

    “在圣上行民本大业之时,我就在一边儿看着,顺便弄自己的事情。我也有自己的路子要走,想着走出一条和圣上不一样的路子来,民本虽好,未必就能一举成功也未必就是济世救民的唯一良方。朝廷走朝廷路子,我走我自己的路子……”

    “要是朝廷的路子走对了,我巴不得把肩上的担子卸下来给朝廷。要是万岁走到了尽头也走不通的时候……”

    “圣君在位,以万民为本,这样的路子如何会错?只要真心走下去,断断没有错的道理……”

    对姚明恭的话李四仅仅是一个微笑:“走着看吧,反正这样的道路我不敢选,要是朝廷真能走对了,可是天大的好事。”

    “还有,在各自的道路没有走完之前,这片土地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分裂。”李四语气忽然就充满了腾腾杀气:“我只能允许开辟疆土,要是敢做出分裂国土的勾当,就是老天爷我也不认识了,除了你死我活没有别的选择。”

    “好了,也就这些了。老姚,你这个大忠臣也别在这里耽搁了,赶紧回去辅佐咱们的圣君吧,”李四已经推开房门大踏步出来:“前边还打仗呢,我先回去了……”

    外面的冷风忽的灌了进来,让人不由自主的打个寒战。

    姚明恭回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这个忠诚伯说的是什么,不过可以确认的是赴死军还是在大明旗号之下,只要圣君把江南开辟成万民乐土,赴死军就会心甘情愿的来投。

    “可……这婚事,乙丑日就是婚期了呀忠诚伯……你怎么走了?”

    老姚还在门口大声呼喊,李四已飞身上马,卷入风雪之中。

    长平公主端坐不动,良久方才缓缓的说道:“前方战事为重,婚姻之事可延后再提……”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绵绵密密的大雪就停了,天气反而更加寒冷,冻的人伸不出手来。

    漫天连地都是一片茫茫,窗台上的雪已积的大厚,娥子坐在门槛儿上出神的望着,小脸儿冻的通红。

    “傻妮子,把帘子放下来,冷气都进了屋子……”路大嫂的嗓门儿还是一如既往的堂音十足,震的积雪都能掉落下来。

    娥子似乎没有听到母亲的大喊大叫,看着几只灵巧的雀儿在枝头蹦跶,心思早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

    谷子生米儿,老娘生女儿,路大嫂还能不明白女儿的心思?

    自从朝廷赐婚的诏书传开来以后,大伙儿都欢喜的很,一家一家如同过年一般,连红纸喜帖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李四李兄弟大婚的时候热闹热闹呢。

    李兄弟是天底下头一号的大英雄,可着整个大明朝就没有谁能比的了,现如今又是元帅的身份,娶个公主回来也是合情合理的好事儿。

    朝廷里的事情小老百姓们不怎么关心,可李兄弟是自己人,要是没有李兄弟这些年的操心劳力,大伙儿能过上这么安稳的日子?吃水不敢忘了挖井的,歇荫不能忘了栽树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

    虽然大伙儿都知道李兄弟不缺什么,还是商量着凑点儿礼钱表一表心意,今天就是乙丑日,估摸着李兄弟正当新郎官儿呢……

    “你个小娃娃知道个甚?你四叔也是当你个孩子罢了,随口和你说笑,怎当的真?”路大嫂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女儿说了:“再说了,你四叔做的都是天大地大的事情,哪里有心思念着这些,早忘脖子后头去了……”

    “不会,四叔是亲口和我说好的,要我等他三年……”娥子缓缓摇头,眼中泪水簌簌而下。

    路大嫂有些伤神的拿掸子把娥子身上的落雪扫了:“傻闺女,你四叔是大人物了,娶了公主也是好事情,可不也是咱们家的脸面的么?再者说回来,皇帝万岁爷爷钦赐的婚事,别说是一个千娇百媚的公主,就是一头老母猪,你四叔也得娶进门儿供奉起来不是?”

    “那个公主咱们都见过,为人也随和的很,又知书达理,估计人家念过的书摞起来比你都高。”路大嫂也是顺嘴之言:“给你娶这么个公主四婶回来,还能帮你四叔打理打理军政大事……”

    “可四叔说三年之后会娶我的……”娥子忽然就尖着嗓子大喊大叫起来。

    路大嫂这样的家长本就不能耐着性子和孩子讲道理的人,看女儿这么穷吆喝,也是气不过,一掸子就抽下来:“你连个字儿也不认得,怎么和人家公主比?再穷嘟嘟嘴,我打的更厉害……”

    “我认字,我认字的,我也读过书的……”娥子委屈的大哭起来。

    “你就认一个‘人‘字儿,也叫识字了?”路大嫂把闺女拽进屋子:“就会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也算读过书了?”

    娥子伏在炕上不住大声哭泣:“四叔说过,说过我喜欢读就读,不喜欢就不读……”

    “读书还有什么不好的?那是你以前懒,读不下去,还能怨谁?”路大嫂也不忍心再打,温言安慰道:“这都是命啊,闺女,别再闹了,要是你爹在家看见你这个样子,早打死你了……”

    “拿我现在的学习读书认字,我要读所有的书,要认所有的字儿!”娥子疯了一样翻箱倒柜,寻找以前的书籍笔墨。

    “你当读书是啥?想学就能学的会?你就是个榆木脑袋,十年八辈子也学不会的……”

    娥子一蹿就从炕上起来,头也不回的就往雪地里跑。

    “死妮子,你干啥去?”

    “我去找四叔……”娥子已经跑的远了。

    一个女孩子家家的,这么乱跑还成个什么样子?路大嫂拿着掸子就撵了出来,比男人还要洪亮的嗓音顿时响彻了小半个山谷:“你给我回来,看我不打死你……”

    可娥子腿快,早跑的没有了影子,还哪里找去?

第170章 一击致命() 
第170章一击致命

    满山遍野都是皑皑的积雪。天地之间一片苍茫,亮闪闪的白色刺的人睁不开眼睛。偶有几只饿极了的鸟雀落下,在雪地里刨着……

    一个娇小的人影快速奔近,低低的饮泣之声在空旷的山野中愈发显得清脆,就连在雪地里觅食的鸟雀也吓得四下惊飞。

    扯地连天都是雪色,娥子甚至不知道去找四叔的道路,只是凭着一股子怨气就跑了出来。

    一口气跑出来好几里的路程,面对眼前分岔的路口不知该走哪条。

    正徘徊时候,道旁林中猛然蹿出几个汉子,“咯吱”“咯吱”踩着积雪就奔了过来,还在大声吆喝:“什么人,是哪个?”

    这些人娥子也认识,是村民们组建的民兵队,专一的负责盘查过往行人把守路口等事宜,和以前的户村队外围组织也差不多。

    “大伯,是我,是我……”荒野之中看到几个熟人,娥子赶紧问路:“大伯,哪条才是去庐州的路?我不知该怎么走了……”

    “娥子?这雪大路滑的,道路也不好走,就你一个去庐州干啥?”

    娥子不知道该怎么说。左右遮掩的支支吾吾:“听说四叔是在庐州的,我想去看看我四叔……”

    “你趁早回去吧,大帅早不在庐州了。”

    “咋?”

    “我听前边的人说,大帅确实是走过庐州一趟,不过说了几句话就又回前线了,”大伯笑呵呵的说道:“那个什么公主的,还等着和咱们大帅成亲哩,大帅就走人了。那个什么公主正准备到咱们这里来继续等大帅哩,我估摸着是等前方的战事了了,再说成亲的事情……”

    “真的?大伯你哄我的吧?”

    “哄你干啥?那个什么什么公主的队伍今天晚些时候就会过来,我们都在这边等着哩……”

    娥子甚至听不清楚他后面说的是什么,心里的欢喜已是不可再制,高兴的一下子跳起来多高,疯子一样的哈哈大笑起来:“四叔根本就没有成亲,四叔没有哄我,四叔说过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哈哈哈,还有不到两年了,我等……”

    “娥子,什么两年?你说的是个啥?“

    娥子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掩不住,仿佛穷极的花子捡到金宝一般。刚才还哭哭啼啼的,立刻就笑成这个傻样子,确实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娥子欢天喜地的转头就往回走:“不去庐州了。我回家等着去,哈哈……“

    “这么大冷的时候,你抄近路回去啊,丫头,河里冻上了,从冰上过去,近的多……”那个大伯还在好心的提醒着。

    随着大雪的结束,气温也降到一年中的低点,就是在豫、皖之地的溪水河流都能冰冻,豫北更是封的厉害。

    仿佛是一夜之间,气温骤降。黄河河底本就极高,忽然被冰冻封住,这座水上长城已经成为坦途。

    作为地形优势的黄河,尤其是在归德附近,已经丧失了所有的阻隔功能。

    赴死军等这个封河的机会久矣,就在黄河彻底冰冻的凌晨,一个地支营为先导,两个天干营为主力,再加上马步营,号称一万人马,齐齐从归德以西越过黄河。

    仅仅三天不到的工夫,黄河北岸的考城就不战而降,赴死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开封的右腰,形成上可进北直隶当时的北直隶比现在的河北省更加靠南,范围要大一些,下可威胁开封的局面。

    在开封的左后腰上,阳物虽然依旧控制在清军手中,但是局面已经十分动荡了。

    从早些时候开始,地方上的会党就忽然冒出。还只是局限于乡村和一些比较小的镇子,县城还没有什么大的动静。可这些会党再不是以前唱《劝赈歌》的那副做派,动辄斩杀士绅举火焚宅,还有许多结寨自保的庄子遭到袭击。各种迹象都在表明,这些会党是受了赴死军的支持,或者干脆就是有赴死军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七杀决死兵祭起七杀令的时候,愈发表明这就是赴死军直接参与直接指挥。虽然最大的县城还在清军手中,可地方上的士绅也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

    尤其是在这种大河封冻的情况下,赴死军的先头部队能开过来,那么主力也肯定能过来,究竟是铁了心的给鞑子卖命还是顺应赴死军的凌厉攻势,确实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果赴死军能把左右后腰卡死,开封——就真的成为孤城了。

    对于黄河封冻这种历年都会出现的情形,清军的河南巡抚兼督事大人罗锦绣集督抚军政大权于一身,早就有了准备。

    前番不管不顾的疯狂搜集兵力,收缩甚至放弃外围防线,为的就是在赴死军卡死后路的时候还于足够的兵力,以支撑到摄政王大军来援的时候。

    开封兵力近万(纯满洲战兵),另有汉军旗一个,蒙古旗小半个,再加上新附军,可以算是把黄河两岸的兵力抽调一空,甚至连大名府一代的援兵都有。

    因为早就料到赴死军会趁冰封黄河的机会四下出击合围开封,关于开封守备,更的苦心经营。光是大型火炮就有六十多门,兵甲箭矢堆积如山。

    如此固若金汤的要塞,就是守上几个月都没有问题。

    所以罗锦绣铁了心的固守待援,无论赴死军使用何等计谋引诱,绝不出城野战。为的就是拖延时间,等到多尔衮的大军到来。

    告急的文书日夜停的往北传送,可一直没有多尔衮的回复。更见不到满清的大军。

    就是在满洲全盛时期,能够机动抽调的兵力也不过十万上下,不会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多铎那边先折了三万,阿济格由抽走了不到三万,剩下的人马多在西北或者分散在豪格手中,根本就不可能再几万几万的往外拿出兵力。

    罗锦绣很清楚这一点,满洲战兵是不可能再有许多了,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