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115部分

甲申天变-第115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大决战的样子是拉开了,万一鞑子要是死命的想撤回去,就是再有两个周文远他也挡不住。右翼那边还好一点,好歹还有路丙寅的马步营和史德威的淮扬军可以照应一些,还有新城里的扬州营可以在紧急的时候填进去。整个正面和左翼基本就是不设防,这一回几乎把主力的一半都调了过去,再加上以前布置在南线的两营一军,周文远那边已经成为主要战场。

    “路涧。”

    “四叔……忠诚伯,我在。”

    “一会儿你去俘虏中挑出些军官,让他们把俘虏中的鞑子认识出来,一个个杀掉。”李四道:“然后你们丙字营带着这些人垫在炮营的肋上,让这些军官召拢敌人中的新附军来降。”

    俘虏可不是拿来养的,恩典也要卖力气。

    新附军俘虏之中肯定有鞑子,让俘虏杀掉这些鞑子,就是投名状的意思,这一点路涧是明白了。可如何才能召拢敌人过来投降路涧还是不大明白,更不知道从何下手。

    “哈哈,这个简单的很,”在一边的唐王哈哈大笑着说道:“就是让那些俘虏喊话给敌人听。”

    “喊啥?”

    “我给你写几个字条,你让那些俘虏照着念就可以了。”

    路涧嘿嘿一笑:“写了一没有用,我又不识字。”

    唐王一怔,这个和李四很是亲近的高级军官竟然不识字,真是有点没有想到。

    “就是说赴死军对俘虏很好,只要他们投降就不杀,还给酒肉吃,反正就是这一类的话。”李四指点路涧:“只要他们投降就啥事情没有,要是不投降,大军就杀过去,到时候一个不留,明白了没有?”

    “嘿嘿,我明白四叔的意思了,就是拿大话诓人呗。”赴死军自己还吃不上酒肉呢,怎么会把那么好的东西给他们用,这不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啥。

    “就是这么个意思,你去吧,先给我喊一天再说,最晚明天晚间,我会有命令的。”

    路涧得令而出,自去安排布置不提。

    唐王呵呵笑着夸赞:“李家兄弟你可真是好手段,竟然能把字也不识的乡野少年郎训成如此虎贲强兵,这要放出去,就算当不成指挥佥事,至不济也是卫镇一级的,咱们赴死军中还真是英才济济。”

    “哪里有什么手段,不过是大伙儿都有一腔血诚罢了。”李四也是笑的很是和善,身上那点儿强硬和冷漠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个孩子当年也是跟着我从北都百万贼军中杀出来的,如此奋勇还是不是感念大行皇帝余荫?这孩子大道理虽然不晓得多少,报效之心未必就少了。作战素来勇武向前,我也很是喜欢。不过毕竟是乡野之流,也难有什么大的出息了……”

    “看李家兄弟的布置安排,可是要和多铎决一死战了?多铎可是个强劲之极的对手。”

    “决战?快了,快了。”李四也是随问随答的满嘴应承,根本就没有往心里去。

    决战?现在清军主力尚在,就算是决战也最好先和京营决战。打落水狗岂不是比硬碰硬要轻松的多?

    二人正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闲话,长平公主满面兴奋的跑了进来:“皇叔,忠诚伯,万岁下勤王大招了,鞑子肯定是要退了。”

    《甲申天变》来源:

第140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 
第140章仗义每多屠狗辈

    “朕登基之日,惶恐尤甚。前福藩为奸佞障蔽。谄谀日闻,幸辈专权,小人得志而君子失风。生民之财搜刮竭尽,戍役穷尽军伍之能。侈靡成风日甚一日。致使天谴于上而人怨于下。

    外有胡鞑环逼,至使华夏大伤,黎庶动本。风华物茂之国土胡鞑遍地,朕之国仇家恨,系于一身,于建州奴者不共一天,难同日月。

    朕昼夜忧思,念及列祖列宗创业艰难,深恐难当此天下之危。今特下勤王之诏,期天下义师齐举,共赴南都,以挽国朝之危急,以挽华夏之危急。

    普天之下,忠义两全之士,皆可高举义旗,遣师前来,歼除外寇,安我河山。

    四海勤王之兵。皆为天下忠义,各地勿阻,以全朕意。

    普天下有志健儿,不论贵贱,不论出身,草莽百姓山野奇才,有志勤王者,朕必待之以将相之礼。各地藩王,速速发兵,以全太祖立国之意。

    天下兵动,皆为勤王义举,诸君舍身者,皆为我大明功臣义子,无论封赏豪爵,无论荫及妻儿,朕必不吝。

    鞑军已至,期天下共讨之……”

    长平公主朱媺娖兴奋的脸色通红:“圣上方一登基,便下此勤王大诏,届时天下臣民齐齐蜂拥而至……外有勤王之师,万岁在内更革弊政励精图治,我大明中兴可期……”

    “嗯,这个勤王大诏确实下的很是时候,鞑子人多。咱们人手,有人来帮忙也是好事情。李家兄弟以为如何?”唐王笑问。

    “文采卓然,言辞恳切,确实不错。”李四微笑着夸赞,对于勤王诏书的内容和预期效果不做任何评价,只是说文字华丽就差没有大赞其字体公整了。

    事情是明摆着的,昔日的大行崇祯皇帝也不是没有下过这样的勤王诏书,当时的局面更加危急,诏书的言辞也愈加的恳切,可效果如何?

    崇祯在执政的十七年里,好歹还有诛杀魏忠贤的亮点和一大批亲自委任的藩王和疆臣,要说威望和对天下的掌控能力,刚刚登基才这么三两天的新皇和崇祯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执掌天下十七年的崇祯都唤不起天下勤王之师,你一个刚刚登位的少年皇帝连半点建树也没有,就想着登高一呼天下景从,实在是天真的让人无语。

    眼下的世道谁还看不清楚?

    地方重臣的脑袋瓜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保存实力。

    只要有实力在手,不论是大明正统还是满洲大清,都有大把的封赏等着呢,这江山无论是换谁来坐,也得拉拢地方上的实力派。在形势没有明晰之前,这些人会冒着损失实力的风险来勤王?那得是忠义到了什么程度的大忠臣?

    至于各地藩王,就是看在你是正统的面子上才没有派兵过来攻打,就别想着什么勤王了,你这个正统要是在南都挂掉,立马就有很多人争抢着称帝。也不知道有多少藩王正眼巴巴的等着看笑话呢。

    这些人呐,还真把自己当成威加四海的皇帝了。

    就算是皇帝,也得有于身份相匹配的实力才能有效,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乱世当中,忠义两个空洞的字眼儿远没有实力更加真切和现实。

    大明朝三十四系藩王。大大小小的王爷也有一百多,扣除已经跑的、死了的和十好几个不知所踪的,还剩下好几十个。别的先不去说,最近的淮系六王和潞系三王距离这么近,要是有勤王的心思,早就遣大军前来,还用等到今天?

    就是两浙的潞王支援的那百十条船,也是为了增援扬州。现在南都有难,可不见实力颇为雄厚的潞王有什么动静。

    大明朝尚存的这半壁江山,无论财力还是军队,都远远高于满清,可难处就在于是一盘散沙,根本就不能捏合成一个整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长平公主冰雪聪明,如何能看不出李四态度的冷淡?

    “这勤王大诏,忠诚伯以为有何不妥?”目前为止,赴死军依然是扭转乾坤的绝对力量,李四的态度至关重要。

    “无有不妥,能有人来勤王自然是好的。”李四尽量让自己露出一个笑容,单手划个大圈子,反问道:“可是还有谁会来?”

    谁会响应勤王大诏?长平公主想了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勤王诏书么,也就是表明一个态度而已,千万当不得真。”要是这个天下真如小皇帝所想那样遍地都是满腔忠义的忠臣义士,大明朝也不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实力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用,至于别人,不过来捣乱就算是了不起的忠臣了……”

    四顾天下,竟然想不出哪怕一支有可能过来勤王的力量。

    本以为只要太子登基,一番励精图治,收拾河山完成先帝遗愿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看来,未免天真的可笑。

    长平公主和唐王都是沉默不语。

    “在这个乱世之中。只有指望咱们自己,别人都是指望不上的。”

    对于这个新鲜出炉的勤王诏书,长平公主还真是抱了很大的希望,不想被李四这么一盆子冷水兜头灌脑的浇下来,那股子热切也就下去大半,似乎想要说点什么,却终于没有开口。

    在整个长江南岸,可以依靠的赴死军和京营守备等人马了。

    南都能否保住,大明圣天子能否挽此狂澜,中华气运的断续存亡,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这些军人身上。

    赴死军这边就不必说了,在东线有李四亲自坐镇,手头上能拿的出去的也就是两个直属主力营和两个非主力营,赴死军三分之二的人马已经调集到南线去包抄鞑子的后路。就算是肋生双翼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守护南都。

    真正包围南都的人马就是京营和都护守备的人马了。

    这可是大明朝装备最为精良,士气最为高昂的皇帝亲军,就算是没有赴死军这么如野兽一般勇猛,好歹也是十万大军的架势,应该能够护的住吧?

    ……

    “完了,咱们京营算是完了。”卢九德狂躁的来回走动,脑袋上的帽子早不知丢在什么地方,髻头早了散开,半是花白的头发披散下来,如疯子一般的大叫:“告诉韩赞周,咱家支援不了他,我还想着要援兵……”

    卢九德怎么也没有想到,四万大军,竟然败的如此之快,败的如此之惨。

    皇帝仪仗到来的时候,大伙儿还真是受了鼓舞,呐喊着把清军赶出去三里多,还收复了一个山头,也算让身后的皇帝仪仗看到了京营弟兄的战力和忠诚。

    可局面变幻之快,让所有人都想不到。

    不过是一个上午的功夫,鞑子的辫子兵就换下新附军拖着重刀掩杀上来。

    卢九德也知道这是多铎的主力人马,加了十二万分的小心,赶紧把火器兵压上去……

    可这些辫子兵实在是太过强悍,简直就是疯狂的野兽一般。光着半个膀子冒着火器的轰击就这么呐喊着往前冲,根本就不顾成片的伤亡。

    在刚刚占据的小丘陵上,京营还稍微的抵挡了一阵,可鞑子兵完全是疯狂一样,红着眼珠子死命砍杀,只不过片刻功夫,就把驻守在丘陵上的京营弟兄赶了下来,趁势席卷而至。

    鞑子的辫子兵人少,摆开的攻击架势也很单薄。在卢九德心里。只要稍微抵挡得住,就能利用兵力优势发起反击。

    身后可有皇帝仪仗在那儿震着呢,怎么着也不能在这个露怯。

    可就是这样单薄的战线,京营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无法挡住。卢九德和手下的亲兵也是真急了眼,不住用鞭子抽打败下来的溃兵,甚至还砍了一个镇抚的脑袋,死命的催着士卒往前……

    刚才还是打的很顺,怎么鞑子的辫子兵一上来,就败成了这个样子?

    手下已经战斗了好几天的弟兄也就豁出去了,同样呐喊着和鞑子对冲,卢九德在后面看的那叫一个真切。

    不是弟兄们舍不得卖命呐,实在是辫子兵太厉害了。

    上去多少人也不管用。

    上去一批就让辫子兵砍翻一批,上去一批就没有几个能囫囵着回来的。

    满万不可敌,也不是仅仅一句空话。鞑子能够以少兵横扫大半个天下,不是没有原因。

    看这个架势,辫子兵也不过是一万多人的样子,京营这边也有三万多战兵,韩赞周那边也有三四万人。可就是挡不住,还被辫子兵砍瓜切菜一般席卷了过来。

    仅仅一个后晌的工夫,南都守军就退下来十好几里,不仅刚刚收复的阵地全部丢失,就是固有的营盘也没有保住。

    在辫子兵的引导之下,后面的新附军也是强悍无匹。哇哇大叫着不住跟进。

    也是这半天的工夫,卢九德手下的京营就伤亡过万,还有许多根本就是成建制的失踪了。

    清军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态轻易撕开京营防线。

    数万大军,竟然不堪一击到了如此地步!

    不利的局面卢九德不是没有碰到过,早把手下的督战队提了上去,不管不顾的砍杀溃散的败兵。

    即使是如此血腥的战场纪律,依旧无法挽回溃败的大局。

    环视四周,一群一群的败兵如银河陡泄一般蜂拥而来,那些督战队就好像是撒在长江里头的一把胡椒面儿,根本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里刚刚挡住一点儿,那里依旧是夺命狂奔。扑过去再砍翻几个,身后败退的人流如巨浪一般就席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