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不上前拥护一下太子,还等到什么时候?心思素来热切的读书种子立刻热血沸腾的加入人流当中。
七杀令已经诵读了一遍又一遍,声音也是越来越大,大半个宁城都能听到:“为虎作伥者,杀!”
“擅妄言和者,杀!”
“屠我同胞者,杀!”
……
风潮是彻底搅动起来,一些下层的微末小官总算是看明白了眼前的形势。太子搅动城中风云,闹的动静这么大,光凭那些读书人是肯定做不到的,念着的又是忠诚伯的七杀令,这已经等于是告诉世人太子的身后有赴死军撑腰呢。
可不就是赴死军么,人群中一个个土黄色的军装,一道道通红的血线,不是赴死军还是哪个?
大潮之中已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只看见越来越多的人们如百川归海一般汇集过来,凝聚成势不可挡的巨大浪潮,一次又一次的拍打着古老的宁城。
呼喊着七杀令口号的人群转悠到了通济门,有从通济门转了一个圈子,再次来到聚宝门,完成两个大环形游行之后,依旧不见任何有力的阻挡。
已经转悠的半天的人潮终于在汉王府停下,太子声嘶力竭的高喊:“建奴窃我神器,奴我百姓,今在太祖兴起之地盟誓,必斩杀建奴复我河山……”
“万岁!”
“万岁!”
也不知道是哪个吼了嗓子,人们立刻跟着高呼起来。
人群中已是一片沸腾,欢呼的声浪几乎要把整个南京城掀起。
一众的侍卫和学官跟着太子辗转千里,俱是心怀故国的热血忠诚之士,今天忽闻百姓如此呼喊,已是长泪满襟。
杨廷麟心潮澎湃,仰首向天:“先皇再天之灵看到了么?民心如斯,大有可为,收复北地指日可待,先皇遗愿已成一半了……”
面对如此热血沸腾的场景,老神棍魏无牙连半点激动的情绪也欠奉:“什么民心士气,什么众望所归,都是骗人的鬼话,还是忠诚伯看的深远,民心也是可以操纵的,这不是操纵民心是什么?”
第134章势力势力,就是势和力()
第134章势力势力,就是势和力
以赴死军急行军的速度。两天之内,可从镇江直抵南京城下。
可随军的百姓已达百万以上,父子相携老幼相伴,一天才不过走二十多里。
百万人口随军辗转,虽已极力约束民众行进路线,整个人流依然有百里之长。
赴死军不是没有携带万千百姓迁徙的经验,可这一次的一百多万老百姓随军前进,从镇江到南京的路途上满满挨挨都是黑压压的人群,从这头到那头都能把战马跑趴下了。
仅仅是在赴死军撤离镇江之后第二天,清军就编木为筏沿江而下。在江中放了一炮,轰在距镇江城墙仅有四丈之处,镇江守备立刻弃城而逃。
镇江江防重地,被视为江上长城的郑家水军船队不等清兵大举过江,立刻顺水东去,一直跑到了长江出海口……
郑芝凤可不是史可法,保存实力远比守卫国土更加重要,谁还理会什么镇江不镇江的?
一看郑芝凤跑的比漏网之鱼还快,镇江的老百姓们当时就炸了营。人家扬州还有个史可法呢,好歹也坚持了几天,可镇江有谁?
在老百姓心中,赴死军这样的清军死敌都走了。镇江是半点指望都没有了,跑吧。跑着去追赶赴死军,要是能追得上,还有最后一线生机,要是追不上,就等着挨刀子吧。
一时间,无论男女老幼,学着扬州的样子一把大火焚毁家当,立刻泉涌而出镇江。
也不知道数以十万计的老百姓是怎么跑的,二十来个时辰就追上了赴死军,跑的肺叶子都要炸开,总算是赶上了赴死军这个保命全家的希望。
“得亏我们跑的快呀,要不然……”镇江一带的老百姓大呼庆幸:“身边一有了赴死军,心里就踏实了。”
“你们跑的快?”扬州的老百姓立刻就露出鄙夷的神色,出言相讥:“你们就是肋生双翼还能有赴死军快?赴死军一日之间克仪真,飞兵奇袭新江口,这样的神速你们能赶的上?我们大伙儿为什么走的这么慢?还不是等你们?要不是忠诚伯是个心眼儿厚道的,故意压着大军等你们镇江人,现在我们早到了南京了,看你们还怎么追?”
毋庸置疑,李四故意延缓大军的行进速度,确实有等待身后镇江百姓赶上来的意思。长江防线如此漫长,清军可以随意在任何一处渡江。就算郑家的水师能够守住镇江,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何况郑芝凤的全部心思就是保存实力,谁肯为弘光朝卖命?
江北的扬州一丢,就剩下一条孤零零的长江,清军渡江已不可避免。
多铎是干嘛来的?不就是为了平定江南?眼下已经到了长江边上,肯不渡江?别说是呆在江北整军备武,就是动作稍慢一点,多铎身后的满洲朝廷也不干。
时间耽搁久了,江南就真成了划江而治,这和满清的基本战略完全相悖。多铎要是在这个关口说什么“大军疲惫”“折损甚重”的言语,肯定立刻就要走马换将。
你多铎不行,后面争着抢着要平定江南的贝勒亲王有一大票,正巴不得多铎露怯呢。谁不知道江南肥膏之地?谁不想占了这平定伪明的天大功劳?扬州江锁都打开了,就是爬也得爬到南京去。
“还是那个满清,还是哪个由极端自卑转为极端狂妄的满清,”对于清军过江,完全就是很多人的意料当中。李四反而更加期待清军的渡江行动呢。
多铎真要是屯师江北按兵不动,损失最大的肯定是赴死军。
扬州血战积攒起来的人望和民心会在时间的流失中消磨掉,而小朝廷方面在没有巨大压力的情况肯定还能维持。长江以南的各方势力都不会面临生死存亡的艰难选择,肯定依旧是散沙一盘。
也只有在危急的关头,太子这面足以整合江南各方的大旗才能树立起来,赴死军才能进退自如充分发挥出内线作战的优势。
“江南一战,多铎必败。”李四已经给清军下了评语。
别看清军气势汹汹张牙舞爪的,其实早不复以前的精锐。说是二十万大军,可号称二十万是一回事,实打实的可战之兵又是一回事。满打满算清军也就十几万人,而且多是各地的新附军和奴兵,真正的主力也就是五个旗不足四万人马。在扬州一战就被史可法和赴死军打掉四成多,剩下的也就是一多半的样子。
如今的战线已经拓展开来。比不得在扬州的全力一击。扬州已是一片废墟,直到今天大火还在燃烧呢,清军是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么漫长的战线把补给线拉长到了恐怖的地步,处处都是漏洞四面都在跑风。为了防止鲁南的义军骚扰,为了防止其与赴死军连成一片,多铎不得不把主力中最完整的那个蒙古旗放在扬州以北。不这么安排也不行,前脚一过江,后脚山东的豪格系人马再一放水,淮扬立刻就锁的死死,这种情况要是真的发生,多铎的大军就是瓮中之鳖,想跑也回不去了。
“多铎手下的真正主力能有一万五千就顶破天了,所谓的二十万大军也就吓唬吓唬南京而已。”李四对即将的江南战役相当乐观。
清军中已多是新附军,多铎已经是扬州碰了一回壁,只要再硬碰硬的干倒多铎一次,新附军就得好好考虑考虑到底应该跟着谁混了。
“江南战局赴死军可以包打,”这样吹破天的大话也就李四敢说,说出来之后别人还得信的死死的。忠诚伯李四不无担心的表达出自己的忧虑:“所虑者唯有南京的京营和守备兵力而已。”
镇江距离南京总共才多远?这已经眼看就要到南京了,赴死军的快马往来飞奔,城里头的情形几乎能同步掌握。
魏无牙等人在南京闹的天翻地覆,太子也聚集起数万百姓士子相随,距离功德圆满不过只有最后的一步之遥。
八十一难都趟过来了,这最后的一下子说什么都得闯过去。
可争位夺嫡这种事情,历来就是血腥凶险,别说是和弘光这样的堂叔伯,就是亲如父子近如手足,也能砍的势如仇敌,恨不得把对方脑仁儿都拍出来。
当听说太子在南京闹出这么大动静的时候,作为姐姐的长平公主早就坐立不宁,来来回回的走动,偏偏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太子弟弟终于奋起。还掀起这么大的风潮,只要再稍微有一点儿助力,立刻就能鱼跃飞腾而起,继承大明的这江南半壁。先皇临终嘱托也算是完成了一半儿,以后就是看着这个兄弟发愤图强厉兵秣马的收复北地光复大明故土了。
紧张的是南京为马、阮老巢,弹指之间就可以调集数万人马,以血腥手段将太子卷起的风潮镇之压之。太子在南京无兵无将手无寸铁,如何应对?
万一要是有什么不忍言之事,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先皇的遗愿再难完成。
以长平公主之聪慧,自然晓得这风潮的源头和根本就是赴死军,要想把这个风潮推向极致,唯有按照忠诚伯李四的安排去做。
“李家兄弟,我那太子侄子也上了这个风口口浪尖尖,我也看出来了,只要守备南京的兵力不进城,福王肯定敌不过太子。”这些夺嫡的事情,其实就和江湖上争地盘儿是一个道道儿,谁的拳头大谁的兄弟多,谁就有理。
福王终究是盘踞南京的,手下人手众多不说,关键是马士英可以调动京营和各守备人马,光凭这一条,太子就是翻腾起再大的浪花也不管用。真到了大家把脸皮都撕下来的时候,提大军把你灭了,看你还怎么闹腾?
“忠诚伯慧眼如炬,当知时下已是刻不容缓之急。”长平公主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尊卑上下,身段儿架势都放下来,蹲身一礼道:“先皇殉国之时,曾嘱以托国之重,皇后亦曾嘱以托孤之切。此时此刻,长平不敢说什么宣调之命,唯恳请忠诚伯尽起赴死壮士,飞兵入宁城,这定鼎首拥之功、重扶正统之德……”
“殿下,你看我李四是那种贪图功酬之辈?”长平公主这个小姑娘年岁比娥子也差不多,人也聪慧的很。就是心计太重了些。一到事情上面,就提什么天家勋酬,好似这全天下的人们都应该给他们姓朱的卖命一样。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李四可不介意小小的打击她一下。
“忠诚伯自然非是势力小人,要不然……”不是大开空头支票许诺种种一时也兑现不了的好处,就是拿崇祯夫妇临终的嘱托说事,这是长平公主的两大招数,李四忽然面色一变,还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着急的泪花子在眼眶里头打转转儿。要不是还顾忌着公主的身份,只怕早就哇哇大哭起来。
李四拱手向天,凛然说道:“我李四不顾一切辅助太子乃是敬大行皇帝身死社稷之壮,乃是……”
“哈哈,李家兄弟的义气我最明白,莫说是大行皇帝,就是寻常家百姓如此相托,必然也是鼎力而为。说什么功酬不功酬的,平白辱了好汉子的真心。”唐王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着李四的心境,同时为长平公主打圆场:“她还是个女娃娃哩,又是身在深宫,知道个甚?李家兄弟有啥话冲着我说就是。”
李四和唐王之间素来不论什么官职爵位,都是以江湖汉子的方式相处,李四道:“唐王说的好,李四也是唐突了公主,该罪,该罪……”
以长平公主这么缜密的心思,如何能不知该何时下台?急忙道:“忠诚伯不必在意我的,若说大势大为,还需忠诚伯拿主意。”
“好,”李四遥指南京:“那边到了什么时候二位心中都明白的很,咱就不多说了。太子身边有几百弟兄护着,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危险。唯一的威胁就是南京的守备人马。这个时候说什么起赴死军大战南京,完全就是不着调……”
长平公主一低头,无语。
“鞑子眼看着就打过来,咱们自己先内讧了,还不是给多铎制造机会。就算赴死军盖过南京守备等一头,底下的老百姓会怎么说?”
“长平少虑无谋,忠诚伯责备的是。”长平公主赶紧认错。
李四所说在理的很呢:这个时候自己人先干起来,除了便宜鞑子,谁也落不下什么好去。
“想来李家兄弟早就有所安排,该怎么干我听你的。”
“一切听凭忠诚伯做主。”
“二位,”李四笑眯眯的看着唐王和长平公主,以让人窒息的低沉声调说道:“二位都是金枝玉叶的龙子凤孙,有没有胆量随我去南京守备营中走一趟?”
“有什么不敢的?守备营的一些兵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