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德意志-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讨完毕后,内阁需要根据外交部提交的报告,以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通过,再拟成正式议题文本交由国会主席审批。国会当值主席在确保双方均已了解自己所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后,以法律形式排除议案风险,召开专项会议将议案作为正式文件公布,然后进行德意志联邦国家各邦代表投票。
各个环节都必须非常严谨,神圣,公平,公正,公开,连埃里克这样具有极其影响力的总统都无法把每个环节做到准确无误。他所能做的仅仅是提前预审,排除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交由内阁实施他的决策,并确保投票在没有任何外因影响下进行。
根据各帮总人口或国民生产总值不同,每个邦国的表决人数也不一样,每年都会存在变化,总票数永远保持1000票,因为国会大厦大会议厅仅设1000个联邦议席,分属全国各邦各党派,其中联邦党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
以德国西北部工业区的邦国汉诺威和德国东部挨近罗马尼亚的斯坦尼斯拉沃夫州,前者在1920年贡献了全国生产总值的5%,后者不足为千分之一。
汉诺威拥有议会50个席位,斯坦尼斯拉沃夫州会和同样无法取得最低1个席位的邦国进行竞争,取得得票数最高者为胜出,赢得这1个席位。其他不足一个席位份额的邦国,同样与其他邦国竞争,直到议会席位总计为1000为止。所以并入德意志联邦并不代表一定拥有议会席位,一切都要以经济实力说话。为了牟取政治资本,各邦国也会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地经济,好在未来的投票中获得更多票数和话语权。
作为对邦国的回报,德意志联邦政府也会以经济扶持的方式帮助其他邦国努力发展经济,并对具有潜力的工矿企业进行资金注入。
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也是一个各取所需、抱团取暖的集团,因此,严格地说,现在的德意志联邦国家,仅仅就是在一个权利高度集中、政治高度互信、经济互相依赖、政府齐抓共管、因为地缘关系聚拢在一起的多国联盟。
奥地利于1920年并入德国后,德意志联邦人口就已突破1个亿,其中德意志人口最多,占据60%,第二大人口是波兰人,占20%。所以在德意战争时期,战场上才出现了波兰籍士兵。
在语言上,各邦国仍旧保留各地方民族语言,官方交流则先以英语为主,慢慢过渡到德语,毕竟德意志联邦国家仍旧以德语使用者为最多,也更广泛。
埃里克有意淡化“邦国”概念,以州为官方命名形式划分地区,成效显著的是波兹南、罗兹等地区,随着各地移民的涌入和联邦国防军边境驻军,这两个地区很快德化,并从意识形态和人文交流中,完全去掉了邦国痕迹。
南斯拉夫各国的投票出了点小插曲,最后不得不一个个分别进行,除了有过历史纠纷的原奥地利地区各州投了为数不多的反对票外,要么就是同意,要么就是弃权。其实,南斯拉夫地区的并入已经得到德国官方的承认,只需要在他们本国再进行一次公投,取得得票数过半后就可以顺利开展并入德意志联邦的工作。
德国的这次大合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国会大厦投票的同时,法国则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态度,意大利也很快站在法国一边,并嘲笑德国就象乞丐一样,不停地在身上打补钉。不久,两家同时在边境地区频繁调动军队,大有兴师问罪之势。
刚刚趋于平静的欧洲再次因为德国的兼并行为而阴云密布。
埃里克陷入了沉思,开始着力推敲如何顺利摆脱这次战争危机,是诉诸武力还是通过谈判解决争端,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
第262章 法意出兵()
世界大局颤颤巍巍的脚步刚刚从德意战争阴霾中走出来,埃里克的海军扩充计划又再次让各国感到了惊惶失措。然而,德意志联邦前进的脚步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停歇的意识,不久,吞并南斯拉夫诸国的行动,把本来就不平静的欧洲大陆再一次搅得沸沸扬扬。
法国再也忍不下去了,而不甘德意战争失败的墨索里尼也站出来号召和引导民众仇视北部强国德意志联邦,并派人与法国展开多方面接触,试图联手各国出兵干预,以洗刷德意战争惨败的耻辱、并决定一劳永逸地恢复意大利原有的国土面积。
柏林国会大厦的投票正在进行中,此时,法国和意大利也在德意、德法边境大规模调动军队。一直密切关注法、意两国动态的埃里克坐在办公室里,镇定自若地盯着正前方的书架,他在等,等一个不想爆发战争的高人出来为此斡旋,而这个人最好不是德国人。
法、意两国大张旗鼓地调动边境部队的时候,德意志联邦国防部也开始紧张忙碌起来,部长勃劳希契一边整军备战,一边向总统府请示作战方案。
埃里克的回答非常自信,指示各边防部队将声势造得越大越好,甚至让国内许多新式武器连番亮相,做出对意、法两军迎头痛击的阵势。
谁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在炮火的轰鸣声中,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紧接着,埃里克又追加通知,让各大部队暂时保持克制,没有下达开战命令时,所有部队不得擅自离开汛地。
天色已经慢慢暗了下来,埃里克等候的那个人却迟迟没有出现,与此同时,法、意两国边境调军的新闻已经在各大报社印刷成快迅,在世界各地传播漫延,战争的肃杀之气铺天盖地、令人窒息。意大利作为德国的手下败将,民众根本没有将其列入重大威胁,而真正引起恐慌的莫过于法国的举动。
德、法两国山水相连,鸡犬之声相闻,却一直互相仇视、势不两立。法国总统亚历山大·米勒兰这次明目张胆的挑衅动作也激起了德意志联邦全国上下的愤慨,以军火发家的克虏伯更是呼吁德国高层应该暂停裁军,积极备战,不断扩充军备,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法国人接受沉痛的教训。
其实,对这些军火商们来说,战争才是赚钱的大好良机,而埃里克并不会因为民众的鼓动丧失自己的判断。
夜幕降临,埃里克拿起电话,指示勃劳希契通知南方各部队向黑森林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发,并在各关隘处修筑永久性工事,积草屯粮,随时听候命令。接着又指示总参谋长霍夫曼率领大军进驻莱茵河西岸,摆出一副进攻的姿态。
时间指向深夜十二点,埃里克的国际长途电话打到了中立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并郑重地提出联邦国防军大部队向该国借道过境的要求。
施特雷泽曼内阁齐聚总统府1号大厅会议室,等候埃里克的指示。此时,外交部副部长和正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外交部长米勒均在各地记者招待会上揭露了法、意两国蓄意挑起战争的错误做法,并声称德国已经做好了迎头痛击侵略者的大战准备,不惧怕法国和意大利两国强加给德国人民的战争。
给卢森堡的电话结束后,埃里克立即让安娜塔配车,马不停蹄地前往联邦国家广播电台。几十名各国记者的眼里,年轻英俊的德国总统大胆心细,雷厉风行。见埃里克又临时改变了阵地,记者们赶紧手忙脚乱地拆卸“长枪短炮”,一阵风似地涌向国家广播电台。
这其中不乏意、法两国新闻期刊主笔,他们的紧张心情也许并不为其他同行们所了解。此时,天上繁星点点,柏林一片安宁祥和,记者们一路小步快跑,紧紧跟在总统专车和国民警卫部队的后面,生怕掉队后失去这档热门的头版头条。
平日里异常宁静的国家广播电台一下子喧闹非凡,国民警卫部队迅速展开保卫工作,拉起长长的隔离带和马架子,盘查过往人员。除了佩戴德国安全标志的各国记者外,其余闲散人员一律不得靠近电台大楼。
听取坚守在总统府的内阁总理外交努力结果的汇报后,得知了法、意两两国强硬的答复,埃里克精神抖擞地站在了广播大厅的直播平台前。此时此刻,德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开始聚精会神地聆听德意志联邦国家总统的宏亮发声。
埃里克在广播里进行了长篇极具感染力的演讲,也进行了极具鼓舞性的全国战前总动员,并下达了一道国家危急状态下的临时命令;暂缓陆军大裁军,更新所有武器装备,全军进入战斗状态,部份尖兵和远距离打击武器上膛,进入先发制人的进攻态势,随时等候命令。
天快亮的时候,国防军整编第1、第2、第3步兵师与第1装甲师组建成第1集团军由弗里契上将连夜开拔,从莱茵河东岸的曼海姆西部军区出发,目标直指法国首都巴黎。
第1集团军7。8万人分成四个部分,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其中第1装甲师在斯特拉斯堡集结待命。
第2集团军由国防军第4、第5、第6摩步化步兵师组成,全副新式武装,在后勤部队提前出发后,整齐有序地向德、意边境快速前进。
一系列进军部署完成后,埃里克又立即组建了暂编第3集团军,同样下辖三个配备新武器的步兵师,前往意大利边境,协同守备部队,随时做好入境意大利本土的准备。
埃里克计算了一下,三个集团军共计25余万人,加上德意边境原有的边防部队,兵力已经足够,可是,内阁成员们仍然一再要求总统继续增派兵力,加强各路大军胜算。
迫于内阁的压力,埃里克只得又与勃劳希契和伦德施泰特等人迅速组建了第4集团军,所辖4个师,10。8万余人,开赴德意边境。
各集团军接到国防部和联邦总统的命令,立即整装出发,赶赴法国、意大利两国各条边境线。
南部战区,德、意边境本来就有9个整编完善的老式步兵师,加起来15万人,3个集团军增援后再添生力军,应付已经有了内伤的意大利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
一切准备就绪,埃里克轻松地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打着哈欠,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下。此时,埃里克心里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就算是今晚投入战斗,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没有调动的其他部队原地不动,作为预备队,像平常一样,加紧训练,必要时也可以考虑拉上去煅炼煅炼。
埃里克的战争主动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法、意两国受到震慑,并意识到挑衅德国就必须付出代价。
所谓克制,那是羊与狼的对话,只能藏在心里,战争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但前戏必须做足,而且要真做、大做!
所谓记者们炒作的战争口实,都应该服从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必要时,把部队拉出去转一转,这也是一种练兵,更是一种临战演习。
部队调遣越多,便越好调遣,平时找不到这样的练兵机会,倒不如借助边境矛盾鼓舞士气。
实际上,埃里克也被迫站在风口浪尖上,法、意两国对德国的矛盾愈发尖锐,早晚必有一战,不派兵肯定不行,否则无法向国内民众交待,再者,埃里克不是懦夫,国防军更不能让老百姓指着后脊梁骨骂娘。
各国记者们紧张忙碌着,顾不得连夜的疲惫,整理素材,撰写新闻稿件,利用有声广播和报纸报刊向全世界发送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第263章 英国斡旋()
德国已经不再是一叶经不起风浪的扁舟,不管四周是水还是雾,也不管哪里有风吹草动和四面狂澜,作为总统,埃里克都不能先把自己吓着,更不能提心吊胆地被动应对。
过激的行为虽然不可取,但强硬的态度却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他在东方书籍里学来的,此情此景更能说明书中哲理颇深。强大的战船能经得起大浪的颠簸,好舵手更不至于阴沟里翻船,现在,他就是舵手,他就是德国的定海神针,因此,他有一万个理由让德意志全民族放心。
相比之下,法国和意大利只是在意气用事,他们同样没有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尤其是德国的主动迎战,甚至有先发制人的动机,从多个方面显示了法、意挑起战争的危险程度,一旦炮火连天,便很难说廘死谁手。两国民众对当局所作的决定开始表示抗议,许多游行示威的队伍纷纷走上街头,反对声浪此起彼伏,让两国当局焦头烂额。
3月的下旬,柏林气温开始慢慢回暖,总统府1号大厅会议室里不再有春寒料峭的感觉,除了埃里克·艾德里安总统,国防部长勃劳希契、陆军司令伦德施泰特和参谋总长霍夫曼等一帮武官同样神态自若,而其他内阁阁员们却紧张万分,完全没有了平日里颐指气使的神态,表情各异的模样,令在场的武将们感到十分滑稽可笑。
突然,“砰”的一声,总统府1号大厅会议室的大门被用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