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纵兵夺鼎 >

第520部分

纵兵夺鼎-第520部分

小说: 纵兵夺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卑西部落比邻的是汉家凉州,中间隔着武威大漠不说,前些年凉州乱成什么样所有人都心里有数,汉家朝廷在庙堂上过去崔烈都发出放弃凉州的声音了。那是真正的硬钉子,可不像三不管的并州一样好欺负,别说步度根不抄掠,让他去抄掠试试?凉州的部落大人们穷得都快当裤子了,鲜卑人再去抄掠?

    自己跟自己打了上百年仗的羌人不组团越过大幕去抢鲜卑人就不错了!

    现在步度根反倒拿他不抢掠凉州来邀功,这着实令燕北想要发笑,何况册封王位这种事,燕北怎么可能册封别人……无关法理,真自己册封出去了,将来还怎么揍他?

    “明年四月之前,你们部落大人如果来朝廷,孤可视其作态再议此事。”燕北摆摆手,道:“此时无需多言,你歇息歇息便上路吧。”

    至少要敢来拜见我,那才算忠臣,册封个西鲜卑归义王倒也不是不行。

    倘若不敢来,明来四月接着打,一路直接把他们撵到西域更西的地方找贵霜玩去!权当是驱虎吞狼了,贵霜和宋建没打起来,但未必和鲜卑人还打不起来……如果燕北没记错的话,好像贵霜在古书上也是有几万弱兵,让他们虎狼相争无疑对赵国是件大好事情。

    别管谁和谁争斗,只要不在汉家土地上,那都是好事。

    至于他们两相联合,倒不是燕北没有顾虑,实在是没有可能。贵霜总共就那么大,西鲜卑数万勇士几十万人西迁,天底下除了中原王朝没有谁敢让卧榻之侧有如此猛虎酣睡,更别说贵霜了,就算短时间议和结盟,早晚也要打起来。

    这本来就是燕北对鲜卑人的计划,谁知道怎么回事轲比能自己跑偏流窜到北边去了。

    不过对塞北,现在燕北已经不感到担心了。驱除鲜卑之后,塞外便再没有能威胁汉家的部族,接下来的事就看南边儿的几个诸侯了。

    荆州势力已分崩离析,所虑者不过曹孙刘而已。

    不过他们仨,也就全靠强撑了。如今刘备依靠益州地形、曹操依靠武陵地利,都成了难啃的骨头,短时间内兵马很难取胜,最有可能在今年之内出结果的便是江东的孙氏了。

    东南之地几乎不会受到寒冬的影响,而孙氏所依凭的最大仰仗不过是长江天险,如今也尽数为徐晃所渡,战事进入扬州本土开战,燕北没什么好担忧的。

    现在燕北所做的便是为他们筹备辎重,督促押送,并借由遍及天下的寺众郎在各地收集到各种事务消息中选择应当让领军在外的将领知道的部分送出去。

    其实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燕北才能感受到过去汉朝在洛阳定都的缘由。其他都是空话,在燕北看来定都洛阳最便捷的方面便是时间。因为关中道路四通八达,距离天下各处的距离都差不多,而且道路都是最接近的……反观邯郸,就不一样了。

    邯郸地处中部偏东,虽说距离洛阳也不远,但它离其他地方确实远了些。除了青、幽、兖三地距离接近之外,想要前往并州要翻过太行山,想要去司州要渡过黄河逆流西走,至于远处的凉、益、豫、荆等诸州便更不必说了。

    在洛阳,可以保证无论天下何处发生变故,一旬之内骑手便能将书信送至关中,而在邯郸,这个时间要扩大两到三倍,至少现在交州的书信演变收到的还是三个月之前的消息。

    没错,燕北刚刚收到来自士燮在七月下旬送来的书信,信中提到他知晓了燕氏正在益州自北向南与刘备作战,他将率交州军士五千自交州西面的大道进入益州南部,朝成都发起进攻。

    燕北觉得士燮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他并没有将士燮向益州进攻与曹操向南扩张的消息放在一处思虑,否则他便能发现在南面兵略中他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一环,交州兵马由士燮率领西出州中之后,他心中所想的交州、荆州同时对曹操形成夹击之势,还存在吗?

    如果不存在,南郡为燕氏所占,扬州西部眼下又都是徐晃的兵马与孙策交战,那么曹操还能往哪里走?

第三百一十二章 兴和五年() 
    

    时光匆匆,转瞬邯郸紫山便被皑皑白雪越过紫山,兴和四年,也走入尾声。

    赶在雪降之前,太史慈的军队堪堪穿过军都山进入幽州境内,算是让赵王宫忧心战事时局的众人吃下一颗定心丸——只要大军回还,才算尽收胜功!

    不过对赵王宫诸人而言这场兴和四年末的大雪刚刚降下,可于远征军而言,他们已经在塞外的大雪中跋涉整整半月。哪怕先前亭寨制度准备地再认真仔细,仍旧挡不住这是汉军头一次远征塞外并成功回还。

    太史慈部联乌桓诸王部年初时发兵共五万余人,幽州先遣民夫三万余、后遣民夫六万余,供给十余万军民,远征半年有余,途经塞外纵两千四百里、横三千五百里之地,历战事大小百七十余。当他们风尘仆仆地穿过幽州军都山谷,在漫天风雪中,回还三万余战兵,四万余民夫。

    除去留滞塞外东部鲜卑故地亭寨的万余军民之外,因争斗伤亡不过万余,真正给他们造成减员的大敌依然是天时与地利,是进入十月后彻骨的严寒与无边大幕。

    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么一国功成,又要干枯多少骸骨?

    没有谁能说出准确答案。

    人们只知道太史慈率领军队回到边塞时,奉王命周游天下的赵国史官听到长城山脚下燕东一声号令,其身后百姓结成庞大阵势几乎同时立起千百副二丈白幡,吹鼓乐骤响,却是苍凉哀转的曲调。甲衣带着斑驳伤痕的远征军士在军都山下行进极为缓慢,盖因那些夹道而立的素麻长幡。

    持幡者多老弱妇孺,长杆仿佛扎根冻土,冬月中百姓单薄袄衣颤栗不觉,只是麻木地望着军列行进。

    “幽州辽西令支孤竹乡南亭里三十二士。”

    “幽州上谷涿鹿下记乡东门里十七士。”

    “幽州右北平无终乌桓部四百六十骑。”

    那些素白长幡上用并不美观的笔法写着这些字迹,在这之下,则细数着他们的名字。长幡上的数目并不准确,这是各个乡里以出征前将士所书遗信所立,绝大部分人还活着,也只是绝大部分。

    这个画面后来被此时此刻正立在人群中的赵王宫文掾裴潜用墨笔绘出,连同一起传遍天下的还有一曲鼓吹乐被命名为《迎魂》。

    太史慈等军校并未在幽州久留,军卒因大胜而得到赏赐回归故里,奉命来年春季再集结于州中,不过将校却不能久留,他们奉的是另一道命令,还邯郸。

    幽州的外战虽告一段落,但燕东的使命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太史慈的回还不单单意味着带回汉地大胜,也给燕东带回一份由炭笔粗绘的塞外地形图,清晰地标记出自幽州出塞后整个东部鲜卑及小半中部鲜卑的地形地势,何处为大幕何处有水源,何处立亭舍何处有石寨,事无巨细,只是受限于时代并无多少精细。

    但对幽州而言,单单如此便已足够。

    幽州北部不再有什么敌人,北方直至瀚海,不论大幕还是草原,都自此时此刻其尽属燕氏。

    轲比能被驱赶至瀚海一带,依据太史慈部最后的见闻,他部下骁勇善战的中鲜卑勇士待狼居胥山被追赶上而爆发的大战之后便损失过半,大多数兵将并非死于汉军之手而是在漫长的追击中逃窜。至于翻越狼居胥山之后的事,对他们而言显然更加残忍。

    据太史慈部斥候所说,他们翻过狼居胥山时天气便已经转寒,塞外四面八方不分南北吹来的朔风中都似乎带着霜,打在脸上刮得生疼。鲜卑人在前面逃得飞快,只需歇息一个晚上,再醒来时便会失去他们的身影。

    但踪迹不会消失,每隔几里路,便能见到属于鲜卑人的尸首。或许是冻死或许是饿死,也有可能生了病扛不住,不论什么原因,只要他们在行军逃难中从马上掉下来,身上单薄的袄子便撑不住塞外的冬。

    轲比能的军队几乎失去全部战斗力,剩下能决定中鲜卑命运的便只有上天了。如果再塞外风雪到来之前让轲比能寻到能够赖以生存的地方,兴许中鲜卑余部会在瀚海安家;如果风雪来临之前轲比能没能找到合适的地方,也许一场大雪便能把他们骁勇善战的勇士全部送归马鹿天神的怀抱。

    不论结果是什么,回还塞内的太史慈知道,自己有时之年大约都不会再听到轲比能这个名字了。

    只不过,头脑里怀揣这个想法的太史慈刚刚脱掉鞋履迈过赵王宫的殿门,便听见殿中传来一阵爽朗的大笑,燕北迈着大步走来笑道:“哈哈哈,轲比能远遁瀚海,子义居功至伟!”

    刚说不会听到,转眼就在耳边响起了!

    太史慈抱拳行礼,随后答道:“在下还为大王于瀚海擒回两条溪鼠,重达千斤,不过……还请大王勿怪,兴许是水土不服,奄奄一息矣。”

    溪鼠就是海豹。

    燕北笑得更厉害,把着太史慈的手臂朝下首走去,道:“早见到了,这些大鼠生得真是威武,连这些牲畜都水土不服奄奄一息,轲比能远走瀚海又如何能健康长寿呢?当同奄奄一息耳!”

    这年头人们在贡礼手段上还是太过匮乏,似乎与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致使演变这些年差不多将这片土地上的动物都见识了一遍。不论是早年高句丽的细狗、西域的狮子、瀚海的海豹还是南方的猛虎,他都养在赵王宫有人专程照看。

    去年西域送来的狮子还下了一只小崽儿,不过早年高句丽送来的两个侯爷已经死了一只了,这俩溪鼠估计也活不成多久……不过这在燕北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吉兆。

    本以为今年发起的四场战争都无法在年末得胜,却不想北方的太史慈给他带回这个惊喜。天下之北疆平定,自今日起啊!

    兴和四年,在燕氏面对北疆大胜所带来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史书也不会忘记兴和五年在幽州郡县飘缟素的气氛中到来。

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德勿忧() 
    兴和五年,对赵王宫乃至整个北方来说,与往年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年关过后百废待兴,大雪拥堵的官道在今年有了更大力度去清除,紫山长陵仍旧干得热火朝天。如今七成参与修陵的百姓都定居于长陵,使之成为不亚于周边小县的热闹之地。尽管陵墓之地多需庄重,不过如今燕北在世,莫说陵墓还未修好……就算修好了,热闹一点也没有关系。

    另一个角度上来看,长陵目前虽然不能给燕氏带来任何实质利益,但除去其本身,这座陵墓外的聚落给赵国国都邯郸带来非凡的生机。因为这座人口超过万户的长陵完全没有生产能力,一切皆靠往来商贾运送,这带来商道的空前繁荣。

    而那些因时代所限悬而未决以至被视之为常理的事,也只能继续悬而未决地不断循环。

    大雪封路的坚冰逐渐破开,首先踏上官道的不是别人,正是从各地齐聚于河南的信使,火急火燎地在河北亭舍换上快马朝赵王宫一路奔驰。

    每年年初的头一个月,赵王宫永远是手忙脚乱,宫中舍人忙得脚不沾地,却还是有数不完的东西需要运筹。

    政事大多都是去年年末各地挤压的述职信件,诸如某郡开拓多少顷荒田、安置多少流民、处理多少案件、剿灭多少流寇,这些都在人意料之中,过去天下未乱之时便是这般模样。赵王宫的佐吏快速将案牍查验后登记在册,禀报燕北决断,事必躬亲的燕北将所有案牍一一阅看,最后决定哪些由他亲自处理,哪些由宫中佐官处理。

    这非常有趣,燕北如今在天下的权力就好像帝王,帝王通常是容易受到蒙蔽的,即使是这种政务案牍,也往往需要有人来帮他检阅,挑出什么是让他看的、什么是不让他看的,这是常理。但燕北的身份又决定了他身边不可能有这种人……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依然是个权臣。

    权臣嘛,独揽朝政大权,谁敢从权臣口中夺食?

    什么别人挑出什么是让他看的、什么是不让他看的。那不是下人做的事,那是他做的事。由他燕仲卿来挑出什么是让皇帝看的、什么是不让皇帝看的,这就是权臣存在的意义,蒙蔽皇帝嘛。

    容易,这事儿太容易了。

    燕北看着堆积如山的案牍,暗自感叹这对皇帝来说实在是太辛苦了,所以将所有的案牍都挪到左边——都不让皇帝看!

    积压政事在情理之中,兵事则属于偶发,不过所有案牍里最让燕北重视的,无疑是兵事。政事上的事他并不是很操心,那些被任命在各地担任长吏的无一不是人中之杰,由他们坐镇地方,报上来的净是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