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甲午之华夏新史 >

第856部分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856部分

小说: 甲午之华夏新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递的稳定性都很难保证,不过即使这样,德国人还是试图将其实用化。至于后面的红外制导吗?这东西历史上美国人搞过,但是具体实战效果不得而知,德国人也开始了相关项目的研究,但是一切能否成功还很难说。徐杰不是没想过搞这东西,但是想想后世的经验,冷战期间的红外引导头都容易受到太阳和战场中各种热源的干扰,以2战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东西实在是不怎么靠谱,也许海战还能试试,对地面目标攻击还是洗洗睡吧!

    真正靠谱的制导方式还是目视遥控和雷达引导,在这一方面,这个位面的德因为某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居然搞出来磁控管,并且将其应用在雷达等电子设备上,这就意味着德国人的雷达水平会比历史上高出一截。(实际上2战末期德国人也搞出来高频雷达,只不过没多少而已。)而因为雷达技术的提高使得雷达引导炸弹攻击战舰或者地面目标也成为了可能。而在信息传递方式上,德国人虽然也和历史上一样搞线导和无线电指令制导两种方式,但是考虑到协约国和华夏在无线电技术上的优势,德国人更倾向于用线导方式来制导他们的中近程武器。毕竟线导这东西绝对不会存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被干扰的情况。(虽然在空中花园行动中德国人在电子战方面可谓是一雪前耻,但是他们可不会天真的认为对方就这点本事。)

    最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制导武器是刚刚搞出来的一款实验性反舰导弹,德国人以500kg炸弹作为该型导弹的战斗部,然后再上面加装了弹翼和发动机,这款火箭发动机可以为导弹提供600kg的推力,并且稳定工作10秒钟,这个时间已经够给导弹一个每小时190千米的速度了。如果再考虑载机和导弹降低高度时提升的速度的话,那么这个导弹最后的速度将在每小时435到900千米之间,具体情况看导弹发射的高度和速度了。同时,有效距离也和载机速度和高度相关。(好吧,这东西后半段几乎靠滑翔。)根据德国人的估计这款导弹的发射高度可以在400米到2000米的范围之内,而射程则处于3。5km到18千米之间!这个距离上完全可以免疫舰载高炮的攻击。而且更绝的是,德国人为了保证导弹不被干扰还打算设计一个有线制导版,在飞机是准备了十几甚至二十公里长的导线!

    至于说制导炸弹吗?历史上德国人能搞出x弹,那么这个位面上德国人搞的制导炸弹更是五花八门,除了用1400kg炸弹改装而成的x弹之外,德国人还改装了大量的250kg和500kg炸弹,前者是给单发攻击机准备的,而后者则是给双发飞机准备的。甚至于德国人还打算给舰载机配属制导炸弹。而这也是当初海军坚持保留双发轰炸机的另外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单发飞机诚然可以容纳2到3名机组成员。但是想要容纳制导武器的控制和瞄准设备却需要相当的空间,单发飞机是无法满足的。双发飞机才能勉强在内部放置需要的电子设备,外部再搭载炸弹。

    感谢书友的打赏~~~,以及书友个人中心去死、臭狗zj的月票支持~~~。最近订阅持续走低,侧位心中很郁闷,求订阅求支持~~~。……1292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大战前夕() 
德国空军高层可以认真总结刚刚结束的空战中双方的优劣势,并且以此调整自己的部署,而德国陆军就没有闲情逸致来处理这些事情了,因为此时华夏的攻势已经展开,如同重锤一般的进攻对准了挡在正面的奥土两**队。“别看奥土两**队足有15万,但是我依然认为他们无法完成既定任务!”在德国高层会议中,古德里安面色阴沉的说道。所谓的既定任务,并不是说让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人挡住华夏的攻势,而是说在战争初期利用掩体的堡垒来迟滞华夏的进攻,中期依托基尔库克城市将华夏的主力吸引在城市附近为德军的总攻提供方便。

    “土耳其人也许不行,但是施拉格将军的奥军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在意大利战场上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一旁的龙德施泰特说…优-优-小-说-更-新-最-快…。S。CC…道,战斗力不能仅仅以输赢定胜负,虽然奥地利人在意大利北部的表现不能说多优秀,但是也是德国陆军一般部队的水平,更何况他们的人数占优,即使装甲部队能快速突破防线,想要彻底吃掉这些部队还需要大量的机械化步兵。而根据德国人收集的情报来分析,华夏的机械化步兵数量并不算充裕,这样的话,华夏如果想要攻破这些堡垒,那就只能用远程火炮慢慢磨,最终打下来是可以的,但是华夏的消耗也会非常大,如果放任不打的话,又会在华夏后方战线上留下几根刺,所以龙德施泰特认为无论华夏怎么打,同盟国似乎都稳赚不赔。

    他曾经和施拉格一起研究过如何对付装甲兵进攻。在己方装甲机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静态防御和工事进行消耗。然后找准对方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予以反击。考虑到奥土两国不是独立作战,他们的任务只是迟滞对手的进攻。真正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北方的2个德国装甲师和南方的4个装甲师。虽然北面的交通中枢让华夏炸了一次,交通运输会有些障碍,但绝对不是什么致命问题,南部的4个装甲师更是随时可以出击,于是乎施拉格部队根本不用考虑主动出击的问题,前期只要能够守住,吸引对方的部队,并且等到德军发动进攻后来一个中间开花就可以了。

    而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人同样也是这样部署的,外围的防线除了经过充分准备的几个支持点之外。其它的都是可以放弃的。两**队主力都集中在以基尔库克为中心的方圆30km的范围内,在这里,两国部队修建了比较完善的堑壕体系和要塞群,并且在关键支持点配备了高炮和远程火炮。再加上雷场和各种障碍物,以及数量较多的坦克歼击车和其它机动力量,以及比较充分的储备,施拉格曾经自信的说如果华夏想要攻破这些防线的话,那么他们将踏着齐腰深的血水前进!奥匈部队主要负责外围,当对方突破了城外的防御后。土耳其和奥匈的步兵依然可以利用街垒、下水道管线和堡垒化的房屋继续防御,直到进攻方耗尽所有的力量。别看奥匈帝国装备水平比德国人差了一个档次,但毕竟也是参加过一战堑壕对抗的,修工事和搞防御还是比较有水平的。

    如果仅仅是做到这些的话。施拉格的战术水平已经算得上合格了,而实际上施拉格所做的比一般人想的更多。作为防御方,除了兼顾的掩体、充足的兵力和补给之外。还需要让攻击方无法全力以赴。虽然德国人保证会在外围发起进攻,但是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施拉格借鉴英国人对德国运输线的袭扰作战经验,施拉格也分出了部分机动兵力用来对华夏脆弱的补给线和小部队进行攻击。经过一番布置后。不仅施拉格对整个作战计划十分满意,就连以龙德施泰特为代表的德**官也对这个计划十分认同。强有力的诱饵加上德军坦克数量优势,这场战斗按说根本不可能输啊!

    就在德国人信心满满的同时,华夏同样也信心满满。如果说同盟国的信心是建立在历史经验上的话,那么华夏的自信就是建立在穿越者的帮助和超越历史经验上的。德国人充分证明了参谋们总是为上一场战争制定好了万全之策这个理论,而华夏则证明了眼光和新的战略到底有多重要。

    在有坦克的情况下,装甲部队和其它部队的配合将是突破对方防线的主力,德国人也是这样做的。华夏方面开始也是这样做的,但是随后经过多次演习论证后,华夏的指挥官们发现单纯的装甲突破战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坦克需要面对对方层层设防的防线、雷场、缓冲地带外加对方的装甲救火队。对方的主防线之前会有数道防线,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隔,并且有各种障碍。坦克这东西属于彻底摧毁比较麻烦,但是瘫痪却不算太难,履带被炸断,行走设备损毁或者一发炮弹打车体和炮塔连接处了都有可能让一辆坦克退出战斗。即使再坚固的坦克在遭到持续不断的打击的话依然会失去战斗力。

    当装甲部队穿透对方数层防线后,一线可用坦克将降低到一个非常低的标准,而这时候你有可能碰上对方的装甲预备队,然后再对方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打击下折戟沉沙。如果对方知道了你的攻击方向,那么恭喜你,你更惨了,对方会集中令人恐怖的火力和兵力去阻击你。面对这种情况,徐杰最终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能让机械化步兵同样具有一定的攻坚能力的话,同时在对方战线上撕开数个口子,配合快速攻击的装甲师,攻击效果会不会更好。

    机械化步兵没有必要像坦克那样快速穿透对方的防线然后向纵深发展,而是利用大量的突击炮和平射炮逐个粉碎一片阵地的防御,然后造成一个对方无法封堵的缺口。处于防御一方的兵力一般而言都是非常散的,(据说2战时苏德战场一个师需要负责20到30km的防线。)单纯靠防线无法阻挡对方的进攻。防线只是迟滞作用,关键还是要看反击部队和炮火的阻断。对于拥有大量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的机械化步兵师。对方想要击退恐怕也不容易,而步兵在占领了阵地后就可以迅速构筑防线,巩固突破口。在防御方面,造价相对低廉的机械化步兵师并不比装甲师差。这样的攻击虽然缓慢但是却十分有效。

    在这次代号为巴比伦行动的战役中,华夏部队为其余的机械化步兵师配属了大量的29型突击炮,这种装备了122mml35火炮的战车虽然没有29型坦克歼击车那么受欢迎,但是在基层部队中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这种坦克发射的24。5kg的高爆榴弹完全可以一炮处理掉绝大部分工事。而且因为仰角比较大的缘故,这种火炮本身也可以执行远程压制的任务。实际有效射程和榴弹炮差不多。而根据靶场测试。如果用穿甲弹的话,对付德国的4号坦克也足够了。除了炮弹重量过大,射速缓慢之外,这款突击炮在战斗性能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好吧,因为配备了2名装填手,所以车体空间有点挤。)除了4型突击炮之外,华夏陆军还增加了卡车炮和其它简易自行火炮的数量,唯一减少的就是重迫击炮的数量。按照攻击计划,除了在攻击之前进行火力准备时利用迫击炮来压制对方前沿阵地之外。伴随部队突破的迫击炮数量被大大削减。

    “一向喜欢使用迫击炮的华夏陆军为何在进攻中大量削减迫击炮的数量了?”这个做法让前来观战的协约国陆军军官感到很不解。“关键问题还是弹药携带量、精度以及毁伤效果问题。”最终周宣是这样解释的。迫击炮的精度比长身管线膛火炮要差不少,即使你把迫击炮改成线膛依然不好用。想要命中一个目标需要比比身管火炮更多的弹药,同时迫击炮的毁伤效果也不怎么让人满意,现在不是一战了。大家都知道增加顶部防御了,迫击炮虽然有落角大的优势,但是奈何火炮初速太低。面对加强了顶部的工事有些不给力,但是工事正面如果想要挡住122mml35火炮的话恐怕就需要弄一层100mm左右的垂直装甲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射程不够。面对对方的榴弹炮压制的话,射程一般在5000米左右的迫击炮很难发挥作用。倒是不如突击炮好用,人家把仰角提高后就可以当远程火炮使用。调平了就可以打坦克和碉堡。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要瞬间火力压制的话,火箭弹完全可以比迫击炮做的更好。射程远不说而且超大的投射量也绝对超过了迫击炮的瞬间投射量。

    在这次战役中华夏的突击力量一共有两支,一支是快速机动突击的装甲师,而另外一个则是速度慢一些,但是稳扎稳打,携带有大量自行火炮拥有强大防御力的机械化步兵师。“说实话,除了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少点,突击炮和步兵战车、战防炮多一些之外,两者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一名美国人在了解了两种师级单位的区别之后,曾经这样评价。

    “徐怀德部走北线,周宣部走南线,伊朗第一装甲师走中路。赵思诚的第三机械化步兵师和田勇的第四机械化步兵师随后跟进,并且顺道消灭对方的沿途据点,伊朗第二装甲师和加仑将军的俄国师则作为总预备队。空军方面由秦岳将军负责,将集中2个航空军,9个航空联队,大约800多架飞机为我们提供空中掩护和对地支援。巴比伦行动的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完成对基尔库克地区的合围,并且打掉对方外围的一些重要据点,并且建立一条稳固的补给线。第二阶段是继续发展攻势,将整个中东铁路掐断。而第三阶段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